景物在诗中的作用
诗的作用,是通过语言叙述技巧,以表达作者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单纯的叙事诗,只是用诗的语言将要表达的事物列举出来,读者读来,只是关心事物本身加语言技巧,并不关心作者同这事物的关系。例如这首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件事各互不相干,但每一件那都是人之喜事,谁都愿意读它。然而这四件都只是谁都愿意享受的大?彩。因此,诗人在写诗时的选材很重要,不是什么事都值得花功夫去写。当在叙事中需带有诗人个人的情感时,那在选材时则更多考虑的是,用什么韦物最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商隐品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并不去表现蝉的翅膀,蝉的美声。只是用比兴的手法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 有的诗是通过前半叙事,后半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这感情是抒发在先叙事的前提下的,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也有的诗是在其所叙之事中附体于诗句之中的,如杜甫的《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但同样是喜雨, [ 宋 ]人 虞俦的就只偏重于客观叙事: 梅雨知时节,农家喜若何。 积薪蚕下箔,锄水稻分窠。 绿有笋成竹,黄无麦作蛾。 一春尝苦旱,三日未云多。 以上两首都选材于 “雨”这个人人都切身感受的景物! 还有一种写法,那就是把作者的情感藏于整个诗中,所叙之事本身就很感人,如郑珍的: 自沾益出宣威入东川 出衙更似居衙苦,愁事堪当异事徵。 逢树便停村便宿,与牛同寝豕同兴。 昨宵蚤会今宵蚤,前路蝇迎后路蝇。 任诩东坡渡东海,东川若到看公能。 今人有时是为某个节日,某项活动而写诗。近三十年来流行的“老干体”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但这种诗多少还能和作者粘上点边,因现在网络发达,看得见、听得到这些节日,这些活动的场景,多少有些感动。 最为不可理解的是某个人写了一件什么物件,如一个“鹅卵石”,也许这个人见到一个鹅卵石有所感,于是许多人就一富蜂地去描写鹅卵石,从各个角度去解释鹅卵石的形成、流动,犹如一篇篇科学论文。这就是在写诗的选材上不加考虑,只图打趣好玩,以显示自己的写诗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