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1-7-1
威望1231
金钱10408
贡献7951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威望- 1231 点
贡献- 7951 次
金钱- 10408 枚
|
毛泽东同志在跟陈毅谈论诗词说‘诗词要注重形象思维’,什么是形象思维?简言之,形者体也;象者相也、似也;思维者心之所系也;概念上的释义则是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先说形,形即是人或事物外在所固有的姿容,譬如说叶子,通常我们想到的便是它的形状,或长或短或尖或圆,或深或浅或绿或蓝或红或黄,或迎风摇曳或淋雨低垂或沐月而挺或经霜而枯痿或历雪而飘落,这些便是叶子的姿容;把这些姿容象照相一样如实地描绘出来便是相,而把这些姿容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形容则叫象,象也者,似也,譬如说女人如花即是把女人比喻成象花一样美丽、可爱;在形象思维上,照相式的直接描写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有了进一层的描述把某物比作好似某物的表现手法则是进一步的艺术表现了;但是,仅有以形比形在文学上是远远不够的,更高层次的形象思维应是做到神似和神形兼备;什么是神似?意思是指神态或神情相似,此并不求其形似而求其神韵相类似,譬如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春风与剪刀之间不存在形体的相似性,但却有神韵上的类似性,即都具裁剪之功;什么是神形兼备?意思是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举例如著名的咏絮才谢道蕴把飘飞的柳絮比作雪便是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可以说是神形兼备,而比作撒盐就显得逊色多了。
除了静态的、以人比物和以物比物等形象描写是形象思维外,动态的、叙述的、复合的形象描写也是形象思维,如“人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又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值得一说的是这样的描写前后具有不可逆性,它属于流水对,流水对多呈复合语法的状态,或并列或递进或因果或转折等;还值得一说的是诗歌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还需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常常有机地结合,譬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会觉得这很自然很和谐,要是写成了黄河依山尽,白日入海流的话大概就该骂娘了,如此有违常情也有违基本的大自然逻辑,这样的违常和违背基本逻辑的习惯上叫文理不通。哲理诗也具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如横看成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语法往往不是单一性而是呈其复合状态的,如并列、因果、递进、转折等;修辞也是如此,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既有白发三千丈的夸张,又有愁似白发三千丈长的比喻,还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也类似,譬如香稻啄馀鹦鹉粒, 碧梧棲老凤凰枝,其中便有以物喻物如鹦鹉粒以喻香稻、凤凰枝以喻碧梧的形象思维的一面,又有其神似的形象思维的一面,毕竟鹦鹉粒和香稻之间、凤凰枝和碧梧之间不见得具有形体、姿容上的相似性,尤其是凤凰枝,凤凰是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东西,谁也没见过凤凰,又怎么知道凤凰枝是如何的呢?大抵也就只能是凭文学作品中对凤凰的神话描写而品味其风采神韵了。
形象思维的表现方式一般表现为白描和化形象为形象,除前面所举的几种表现方式还有化抽象为形象和化形象为抽象等,譬如‘诗是心头一颗青青的草’便是化抽象为形象,诗是个抽象的概念,而青青的草是具体的、形象的概念,这是化抽象的‘诗’为‘青青的草 ’;譬如‘那缕飘缈的香烟是我淡淡的乡愁便是化形象为抽象’,那缕飘缈的香烟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乡愁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这是化形象的‘’飘缈的香烟‘’为抽象的‘乡愁’了。
综上,姑把形象思维的常见表现方式归为以下几类:
1,白描,也就是客观的直接描写,简称为相。
2,以物喻物或以人喻物、以物喻人,求其形似,简称为象、似。
3,以物喻物或以人喻物、以物喻人,求其神似,简称为神似。
4,以物喻物或以人喻物、以物喻人,不仅求其形似,也求其神似,简称为神形兼备。
5,叙述式的描写,简称为叙述式形象思维。
6,复合式的描写,含复合语法和复合修辞、复合的形象思维,简称为复合式形象思维。
7,化抽象为形象的形象思维。
8,化形象为抽象的形象思维。
所谓形象思维,一言以蔽之就是心里要想着如何在诗中构建出令人具有联想、想象空间的一幅画图,所以诗画是相通的,都能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画家是用点、线、面的几何构图,而诗人是用文字去构图,所谓诗情画意,王维的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就是这个道理。
国画的理论和技法也常挪到诗词的理论和技法上来,譬如勾勒和点染就常常用之于诗词,空间构图上的高低、宽窄、深浅、远近、浓淡、留白等也常常用之于诗词的理论和技法,总的来说,国画中的美学鉴赏和审美情趣基本上都适用于诗词的美学鉴赏和审美情趣。
不过诗词毕竟是重意的文体,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力上比国画的视觉艺术要宽广得多,譬如在维度上诗词的叙事、说理、情感、时间、抽象等方面比国画有更多的艺术表现空间,所以诗词是诗人心中的画笔下的言,传达给读者的是口耳眼的言心中的画,从而更能深入人心。
举例如丘逢甲先生《舟入梅州境》,稍懂国画的人士是都很容易根据诗中的意境构建出一幅国画来的,这便是形象思维的一个具体诗例。
悽绝天涯雁叫群,秋江一棹入斜曛。
阴那山色云中现,蓬辣滩声雨里闻。
隔岭树疑孤塔露,得风帆带乱峰奔。
平生去国怀乡感,只合江头醉十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