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00|回复: 10

古风中的一些小类问题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发表于 2024-7-16 13: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7-17 10:56 编辑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和《汉语诗律学》在诗体的分类上分为古风和格律两类其实是为了便于陈说近体格律而已,格律一词具有狭义性和广义性,狭义上仅指近体格律,广义上则可以说中国的所有古典诗词都是格律诗词,因为任何一种诗体往往都具有一定的格式和声律,譬如施向东先生的《诗词格律初阶》一书中便持此观点,格式上如三五七言体就必须符合三五七言的格式要求才能叫三五七言体,歌、行、曲、引之类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本是辞乐合一的歌咏形式,但后来乐失而辞存,故而成为了一种文体,一体就有一体之规,现在这些诗体除了在数字、押韵上尚有规律可寻外,其中的声律部分因涉古乐,所谓沈隐候求宫声不得,前贤尚自懵懵然,故其宫商已是难以考察,今之人往往把某些不符合近体格律的作品笼统地归为古风原本也没大错,只是应明白诗体的分类是个极复杂的问题而并非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认知就行。

       诗体上除了古风和格律两类外尚有介于两者之间的齐梁格,齐梁格极易跟近体格律混淆,齐梁格的声律模式是四声碎用,何伟棠先生的《从永明体到近体》也仅是揭示了齐梁格声律模式的冰山一角,因为从《文镜秘府论》中可以知道的是齐梁格的声律模式尚涉阴阳、清浊、轻重这些劳杂子,当然,稍懂音韵学的人对于这些劳杂子还是不难弄懂的,但对于永明四声之前的宫商角徵羽之声律模式就难于弄懂了,基本上可以说的难于考证,既是难于考证,所以也就不必去说古风的所谓声律模式了,但古风的文辞尚存,故也就只能在文体上作一些格律上的探讨;至于个别人把某些不符合近体格律的作品悉归为古风的做法最少在理论上都是不够严谨的,以下简单地说说古风中歌行曲引,当然,这些歌行曲引属于大类之下的小类,但也可管窥其文体上的格式不同方面。

        “歌”“行”“引”“曲”“吟”都是乐府诗的范畴。其次是旧乐府与新乐府的区别,简单来说,就是古乐府注重歌曲本身,就是注重编曲吟唱等方面,内容多沿用古话题,范围狭窄。新乐府就是抛弃歌曲本身的枷锁,内容以时事为主,反映当下。也就是说新乐府运动把乐府,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乐曲带入到了文学的行业。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这种歌吟行都是乐府题材,还有如引、操、怨、辞、篇等,是按乐府命题的,琴曲之外,放情长言,杂而无方,如现代散文随笔一样的叫歌,重于记事,步骤驰骋的叫行,多于抒情,吁嗟慷慨的叫吟,分类不是特别明显,像称李白的三、五、七言、杂行、歌行都为古诗体式之一种,比之近体诗对于平仄用韵并不是特别严格,篇章上的长短也比较随意。比较有名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恨歌》、《琵琶行》、《兵车行》、《丽人行》之类属于篇幅较长的一类,《大风歌》、《越人歌》、《敕勒歌》、《子夜歌》、《四时歌》、《采莲》、《竹枝辞》、《纥那曲》之类属于篇幅较短的一类。冠名操的有襄陵操》、《拘幽操》、《越裳操》等,冠名引的有霹雳引》、龙丘引》、秋风引》等,冠名谣的有城中谣》、长安谣箜篌谣》等,总之,多读一下《乐府诗集》就能明白“歌”“行”“引”“曲”“吟”等的冠名和分类了。

       乐府,顾名思义原本就是掌管音乐的机构。始于秦,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机构,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

      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来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的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的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乐府诗集》可知的是歌行曲引的分类是很清晰明了,至于个别人以为古风即是数字、平仄、对仗、押韵等等什么都是自由的、随意的实在是不懂古风了,随意整几句便命之曰古风,某不敢苟同也,实一体就有一体之规焉,古风之格律,据此可见一斑。


按   一部分内容依据百度资料整理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19: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11-23 13:14 编辑

       附杂议

       所谓诗三百皆可被诸弦管,汉语之诗律从源头上来说谓之诗乐同源是对的,古之乐府多跟古乐相关,所谓徒歌曰谣,即便是不被诸弦管的谣的山歌民谣都是从口唱出来的,但后来之学诗者却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诗乐的分离最迟在南朝就有了倾向,唐人之律绝尚可被诸弦管而旗亭赌唱,但要说唐人之律绝悉可被诸弦管的话恐怕问题就大了,唐之选家依律吕而著的《河岳英灵集》、《国秀集》便不选杜甫之诗,估计杜诗在盛唐选家看来应是不合律吕之诗,但这并不妨碍杜甫成为后世所称颂为诗圣,可见杜诗虽不入《河岳英灵集》、《国秀集》选家之法眼而不掩其诗之文体光芒。

      汉语之诗律,齐梁不论平仄是因为齐梁尚未有平仄的相关概念,汉魏不论四声是因为汉魏尚未有四声的相关概念,并不是说齐梁、汉魏之诗就不讲究声律,只是它们的声律是比近体声律更古远、更复杂、更繁琐而已。

      乐府之外的古风诗是否还一定关系到被诸弦管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们的音乐性并不象近体的人为拟构的平平仄仄之两两交替那么简单,但又不能说它们就没有音乐性,否则《河岳英灵集》也不会说‘罗衣何飘飘’逸价终存而议之。它所牵涉的声律节奏尚关乎声母、韵母、清浊、轻重诸般因素,岂能止以平仄而妄断之?是故沈隐候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方可言文” 。

       即今之人整些不论平仄的四句诗便称之曰古风或是对古风的误解,这样的诗以其说是古风还不如说是打油诗,因为古风的歌行曲引之类均有一定的格式和押韵方式及其古朴典雅的声律模式和与之对应的相关功用,又岂是可随意冠之于歌行曲引的?

       诗体而言,撇开与之相关的音乐来说,经典的古风从语言上来说大多应是跟近体一样的文言系统而所作,如汉魏古风、古诗十九首之类,余不能尽也,总之,所谓古风不论从声律还是格式上来说其实是远比近体要复杂繁琐得多的诗体,即今之人往往连近体的声律模式还搞不太明白就遑论搞明白汉魏古风的声律模式了,相较而言,比之于近体,歌行曲引之类想要一一去搞明白再去仿学的话还真是太繁琐了,而打油诗、杂体诗之类又难登大雅之堂,这或许是即今之人往往喜欢作格律诗词而不喜欢作古风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典古风从风格上来说或庄重典雅,或清新自然,或含蓄蕴籍,或奔放豪迈,余可参考《二十四诗品》,古风中虽含山歌民谣竹枝之类的俚俗之体,但不赞成古风之雅俗不分,即如杨万里者喜欢些以俗为雅入诗都是个很有讲究的学问,后学之辈岂可不加考察而随意为之乎?



按:文言系统与方言、俗言、白读系统因历史流变关系而颇为复杂,兹不能详尽,一般指中古及其之后的文言文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35
贡献
3574
金钱
4984
发表于 2024-7-17 21: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白氏長慶集》里 --白居易 对诗的分类方法。如下:
按理,这是当时的一个很普通的分类方法。也应是现在的一个很好的分类依据。

卷一 讽谕一 〈古调诗五首,凡六十五首〉
卷二 讽谕二 〈古调诗五言,凡五十八首〉
卷三 讽谕三 〈新乐府,凡二十首〉
卷四 讽谕四 〈新乐府,凡三十首〉
卷五 闲适一 〈古调诗五言,凡五十三首〉
卷六 闲适二 〈古调诗五言,凡四十八首〉
卷七 闲适三 〈古调诗五言,凡五十八首〉
卷八 闲适四 〈古调诗五言、七言,凡五十七首〉
卷九 感伤一 〈古调诗五言,凡五十五首〉
卷十 感伤二 〈古调诗五言,凡七十八首〉
卷十一 感伤三 〈古调诗五言,凡五十三首〉
卷十二 感伤四 〈歌行曲引杂体,凡二十九首〉
卷十三 律诗一 〈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一百韵,凡九十九首〉
卷十四 律诗二 〈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一百韵,凡一百首〉
卷十五 律诗三 〈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一百韵,凡九十九首〉
卷十六 律诗四 〈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一百韵,凡一百首〉
卷十七 律诗五 〈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五十韵,凡一百首〉
卷十八 律诗六 〈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三十韵,凡一百首〉
卷十九 律诗七 〈五言七言,自两韵至四十韵,凡一百首〉
卷二十 律诗八 〈五言七言,凡一百首〉
卷三十四 律诗 〈凡七十五首〉
-----中略 ----
卷三十五 律诗 〈凡一百首〉
卷三十六 半格诗 〈律诗附凡九十五首〉
卷三十七 律诗 〈五言七言凡一百首〉
卷三十八 诗赋 〈凡十五首〉

-----后略 ----


点评

讽谕、闲适、感伤,这是从诗的表达内容上而分,内含古调、歌行曲引、杂体、新乐府多种体裁,律诗、半格诗、古调、诗赋,这是从表达形式而分,也是体裁的分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7-17 21: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1: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7-17 22:21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24-7-17 21:28
在《白氏長慶集》里 --白居易 对诗的分类方法。如下:
按理,这是当时的一个很普通的分类方法。也应是现在 ...

讽谕、闲适、感伤,这是从诗的表达内容上而分,内含古调、歌行曲引、杂体、新乐府多种体裁,律诗、半格诗、古调、诗赋,这是从表达形式而分,也是体裁的分类

从白居易的分类方式看,古调应是汉魏古调,比今之所谓古风在内涵上要小得多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从体裁上看,新乐府是后来所说的词,这自然也就跟歌行曲引的古乐府分野
后世之分类,两韵律诗自成绝句一体,四韵律诗自成一体,三韵律诗又别为一格,谓之小律,五韵之上为排律,古今律诗之律的含义不同由此亦可见一斑;古乐府、半格诗并入古风,新乐府独立为词,诗赋别为一体


点评

我觉得吧,新乐府运动是韩愈他们要扭转当时的文风,重回叙事为主,以图言之有事,反映现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7-17 22: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诗无敌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46
贡献
24007
金钱
26445
发表于 2024-7-17 22:31: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4-7-17 21:48
讽谕、闲适、感伤,这是从诗的表达内容上而分,内含古调、歌行曲引、杂体、新乐府多种体裁,律诗、半格诗 ...

我觉得吧,新乐府运动是韩愈他们要扭转当时的文风,重回叙事为主,以图言之有事,反映现实。

点评

韩愈他们的是以文为诗和复古之风,其实复古之风有唐一代几乎就没断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7-17 22: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7-17 23:19 编辑
大眼怪归来 发表于 2024-7-17 22:31
我觉得吧,新乐府运动是韩愈他们要扭转当时的文风,重回叙事为主,以图言之有事,反映现实。 ...

韩愈他们的是以文为诗和复古之风,其实复古之风有唐一代几乎就没断过,这种以文为诗的诗若还要说跟音乐一体的话可能就有点扯了,所以说只知诗乐同源而不知诗乐分离的所谓理论是很值得怀疑的,诗乐分离其实在孔子删诗三百时就萌芽了,何况是诞生于唐代律诗还要强扯旋律啥的是不是扯得太远了?俺们就想写首诗抒发一下情志还必须先去搞懂古代音乐是不是太不靠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21: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这三首诗标题为“杂言歌行”,已表明了它们是唐代作品。因为“杂言”虽是六朝时代的名词,“歌行”却是唐代的名词。六朝时代的杂言诗都是乐府歌辞,这三首诗如果在六朝时代,应标题为“乐府杂言”。但唐代的杂言诗,不一定是乐府歌辞,它们是诗,但不是律诗,更不是古体诗,于是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把这一类诗称为“歌行”。汉魏以来,乐府歌曲常用“歌”、“行”这些字来做曲调名。例如:“团扇歌”、“子夜歌”,“怨歌行”、“东门行”、“饮马长城窟行”等等,唐人用这两个字来概括这一类诗,并表示这类诗已脱离了音乐的关系,成为一种不入乐而可吟唱的诗。  

  “歌行”这个名词,在初唐时还没有成立,当时人还用“乐府诗”,例如李颀有一首诗,题云:《送康洽入京进乐府诗》,又称“杂歌”,殷璠评李颀的作品云:“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到中唐时,白居易编定他自己的诗集,有一卷是《歌行杂体》。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一文中说:“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又同时诗人张碧的诗集,也名为《歌行集》,可知“歌行”是中唐时代出现的新名词。元稹更说明了唐代的歌行体诗,都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这就是说,这一类诗都是作者从内容来定题目,并不依傍乐府古题。如杜甫的《丽人行》、“三吏”,“三别”等,都不是古代乐府调名,也不是唐代的乐府歌辞,它们是唐诗的一种独立形式。

----------摘自施蜇存《唐诗百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7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0
贡献
7949
金钱
1040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10: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11-23 13:06 编辑

中华诗歌史大略
古诗源、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古风、南北朝民歌、永明齐梁格诗、唐近体、五代词、宋词、元曲、明清以小说名、民国始有新韵、改开后倡复古,网络诗词随之。王国维先生曾经在《人间词话》中精妙地论述道:“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此诗体演变之大略也,“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词亡然后南北曲作,非词亡,所以歌咏词者亡也。”,爰园词话同此理

中华语音史大略
先秦至西汉为上古音,音为长言、短言,东汉至宋为中古音,东汉至永明为宫商角徵羽五音,永明后期以后为平上去入四声,元至清为近古音,民国至56年为近代音,56年普通话后为当代音,四声变为阴阳上去四声。

中华韵文史大略
先秦至西汉为上古音韵,东汉至永明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之韵,永明后期以后为平上去入四声之韵,六朝韵书蜂出,唐至清因科考的功利性诗韵通行官韵,如切韵、广韵、礼部韵略,礼部韵略即后人俗称的平水韵,所依者切韵、广韵,民国至近现代比较复杂,大致而言是中古音韵和民国音韵、普通话音韵间杂,当今网络时代通行中古平水韵和中华通韵,有中华新韵的十八韵和诗韵新编的十四韵等间杂其中。词则通行词林正韵,所依者集韵,曲韵分南北,南曲为中州音韵和洪武正韵,北曲通行中原音韵,民国及之后又有十三辙间杂其中。

诗体用韵之大略
四库全书的编撰者说得非常明白,夫文章用韵,因体裁之,明镜也。
诗韵所本者切韵、唐韵、广韵一脉,词韵所本者集韵。词韵者实时音、方音、叶音等均有之,如荫字者,诗韵只去声读,然词韵有平声读,所依韵书异也,盖集韵也者校之广韵实可谓音系不纯之书,时音、方音、叶音、上古音、异读音等统而集之谓之集韵。如平生塞北江南者,或方音也,后人不能苛责出其韵也,然后学者当知‘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之道,诗韵当严依平水韵一脉,填词当严依词林正韵。
词林正韵之叶音者已被今之音韵学界全面否定之,故今人多不用,后学者亦应知之,不用叶音为宜,若依韵当注明以免岐议。
无论于写、于吟、于咏、于诵,断不可新旧韵混用,亦不可诗词曲韵不分,文读、白读、韵读当明辨之。

搜韵
搜韵之不独律诗一体之裁定不足据,韵亦不足据,盖搜韵诗体之裁定除数字有定外几不管用韵、诗律、对仗,故大量可见不管替对粘及通韵、仄韵及不对仗者亦裁为律诗也;韵而言则混杂时音、方音、叶音、上古音、异读音等,如他、妈混入六麻,又如荫混入平声侵韵,至于赵京战之所谓宽韵说略及宽韵者则纯属胡搅,后学者亦应知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7

主题

264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8
贡献
3820
金钱
7834
发表于 2024-11-16 11: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愈他们的是以文为诗和复古之风,其实复古之风有唐一代几乎就没断过,这种以文为诗的诗若还要说跟音乐一体的话可能就有点扯了,所以说只知诗乐同源而不知诗乐分离的所谓理论是很值得怀疑的,诗乐分离其实在孔子删诗三百时就萌芽了,何况是诞生于唐代律诗还要强扯旋律啥的是不是扯得太远了?俺们就想写首诗抒发一下情志还必须先去搞懂古代音乐是不是太不靠谱了?
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7

主题

264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8
贡献
3820
金钱
7834
发表于 2024-11-16 1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清则无鱼,有人将事情搞复杂化,只是为自己理论而不是为了诗。诗有自由的,如乐府,出自官家的或民间的乐坊的诗,至于谱曲,可谱可不谱。恰恰是可不谱的诗的生命流传长远,至今还有可不谱的乐府诗作。为了音乐而加在乐府的规矩也一一解除。


战台风



卷浪海南波万叠,南沙七月起台风。

枕戈将士严阵待,高低战船不倒翁!

浪来天边三千壁,波淘海底万里空。

鱼船尽皆躲内港,惟我军舰去巡航。

水珠大如斗,狂风吞海疆。

碎海崩于前,兀自整军装。

旋涡欲围剿,坐骑一抖缰。

军歌嘹亮动天地,红旗猎猎指四方。

行驶三万八千浬,数日屏幕眼不闭。

乌贼沉海底,白鹰亦折翅。

云开日出东方红,将军一曲战台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7

主题

264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8
贡献
3820
金钱
7834
发表于 2024-11-16 11: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府可以过渡到现代诗,前提是,必须掌握乐府,可惜,写现代诗的人不懂这一点,学西洋,成了邯郸学步,不伦不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6: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