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35|回复: 28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7-16 0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
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好,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说这么多。
以后在每日的辅导中,如果遇到了,
会继续复习巩固。下面布置一下解读作业: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哦。

作业截止时间,2024.7月22日晚上八点。

5649

主题

22万

帖子

7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1231
贡献
228610
金钱
24697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7-16 22: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吾波 于 2024-7-17 16:51 编辑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04-吾波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解析:一、句子:题意是孟浩然与曹三御史行(即监察御史裹行),共同泛舟在太湖上归去越地。首联说入秋时节诗人诗兴正起,但是楚歌《阳春》《白雪》能够唱和的人很少。上下句有转折关系。颔联说泛舟太湖共同度过闲逸的旅泊,会集在一起吟咏思归的诗歌。叙事承接首联,时间仍然是入秋时,即当前,与首联同时间。颈联是回忆往事,说白简奏章(曹三)曾向朝廷推荐过孟浩然,却是徒然的,因为沧州(孟浩然)已经拂衣而去了。一下子转到过去的时间空间。用“徒、已”两个副词,将上下句做成了流水句。尾联说向着高远的云外去,谁不羡慕天上飞翔的鸿雁,自由自在,可以避世远害。尾句是反问句,表示肯定之意。
二、下字:“意”表示起兴,起诗兴,名词动用。“泛”显得轻松自在,“逸”显示安逸、闲适。“思归”表达思归心切。“徒推荐”表达了曹三的诚意落空,“已拂衣”展现了孟浩然的向往自由,去意已决的心态。“杳冥”有深远之意,寓意远离朝廷的羁束、加害。“云外”有归隐之意。“羡鸿飞”表达了自己羡慕天上飞翔的鸿雁,寓意着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章法布局:这首诗是起承转合四分法,颈联转忆过去的往事,尾联扣题结束,归去越地,离长安很远,仿佛去云外归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2

帖子

40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75
贡献
947
金钱
1533
发表于 2024-7-17 15: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和的意思,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酬和诗,应该是曹三写了首泛太湖归越地老家的诗,孟浩然酬和了一首,因为孟浩然是襄阳人,不可能归越。


御史行:当即监察御史裹行。《旧唐书·职官志三》:“监察御史十员。正八品上。贞观初,马周以布衣进用,太宗令于监察御史裹行。自此因置裹行之名。”“监察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按 宋本无“行”字。


湖:当指太湖。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巴歌,楚地的音乐,暗用阳春白雪的典故,
首联赋笔,就曹三的诗说起,​说曹三御史见秋而起兴,写了一首阳春白雪般好诗,简直是曲高和寡呀,一般人根本就接不住,和不了。
秋字,点明时间。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颔联继续叙事,说曹三御史泛湖的情景,“同逸旅”表现出此次出行的闲适与自由,而“吟会”的主题是思归,点明了他内心深处对归处的向往。


同,是,把四个意义词语有效的关联起来,干净利落。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颈联流水句,转了,白简,弹劾的奏章。这是说曹三之前的工作,那些你弹劾的或者弹劾你的奏章空自被推荐上去,你已经事了拂衣去要归隐沧州,就是要回越地老家归隐了。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鸿飞: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 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此谓避世远害。


​尾联就颈联推进一层,
用杨雄鸿飞的典,说​从此你归卧神秘高远的白云之中,像一只自由自在的轻鸿,谁能奈你何呢,谁又不羡慕你呢?
​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1204

帖子

7963

积分

版主

中华古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05
贡献
1516
金钱
3978
QQ
发表于 2024-7-17 16: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15-流星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以“秋”入题,不仅点明了时令,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萧瑟与深邃。“秋入诗人意”一语双关,既指秋天的自然景象触动了诗人的心绪,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秋意——一种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巴歌和者稀”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高洁不群、知音难觅的孤独感,这里的“巴歌”可能借指质朴却不被广泛理解的歌声或情感。

颔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直接描绘了诗人与曹三御史一同泛舟湖上的情景,“泛湖同逸旅”展现了二人超脱世俗、相携共游的闲适与惬意。“吟会是思归”则透露出诗人在吟咏间流露出的归隐之思,这种情感在湖光山色中更加浓厚,与友人的相聚反而加深了他对家乡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是诗人的自我剖白,也是其人生观的体现。“白简徒推荐”中的“白简”是古代弹劾官员的奏章,这里借指官场上的举荐或功名追求,诗人以“徒”字表达了对这些外在功名的不屑一顾。“沧洲已拂衣”则明确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决心,“沧洲”常指隐士所居的江湖之滨,“拂衣”即拂去尘世之衣,象征远离官场、归隐山林。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以“鸿飞”作结,将诗人的归隐之志升华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杳冥云外去”描绘了鸿雁高飞于云端之外的景象,象征着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追求。“谁不羡鸿飞”则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肯定与向往,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不禁对诗人高洁的人格和超脱的情怀产生敬佩之情。

这首诗起承转合布局。起句引入主题和情感基调,承句进一步展开和深化主题,转句通过内心的变化引入新的情感层次,合句则对全诗进行总结和升华。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是孟浩然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05: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飞雪析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天的气息触动了诗人的思绪,此处“秋”往往寓含着悲凉、寂寥的情感基调,也象征着时光流逝和岁月变迁,引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
巴歌即巴渝之歌,泛指地方民谣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这里的“和者稀”,意味着能够共鸣响应的人很少,暗示诗人身处异乡或者在朝为官时感到知音难觅。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诗人与曹三御史共同在湖上泛舟游玩,过着暂时超脱尘世的生活 ,他们在游览中以诗词唱和,但每一次的吟咏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思归之情,表达了对故乡或隐居生活的向往。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是古代官员弹劾他人或自荐的奏章,这里可能指的是自己虽然曾被他人举荐或有望得到提拔,但诗人对此并不热衷或并未因此而留恋官场。
沧洲指水边之地,常用来象征隐士居住的地方;拂衣则表示挥袖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已经放弃官职,决心归隐江湖的决心。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形容高远、深远,此处描绘诗人希望远离尘嚣,像飞向云端之外那样彻底摆脱世俗羁绊。
鸿飞是指大雁飞翔,寓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诗人以鸿雁为喻,表达自己追求洒脱无碍的人生境界,

总结: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泛舟、诗酒唱和的情景,抒发了孟浩然对回归自然、远离官场束缚的渴望,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仕途的淡然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反映了他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0

帖子

10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2
贡献
242
金钱
420
发表于 2024-7-18 16: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组13﹣静莲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简析:
这是一首表达游子离愁和向往自然田园
生活的诗篇。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顿入,入情。两句描绘了秋天到来时,
诗人的心境以及他与朋友共赋咏声的孤
独感。秋天总是最能触动游子、诗人的
情思。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点题。诗人在湖上漫游,与朋友共享美
景,也有对家乡的向往和归去的情愫。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这里有时间的推移。从与朋友同游朋友
到惜别,以及诗人即将启程。"白简"是
古代官员辞职时上呈给皇帝的表文,这
里则暗示诗人的离去。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抒发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超脱尘世
束缚的渴望。这里的"鸿飞"是比喻,意
味着心灵的解放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
界。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深沉的离愁与超脱尘世
的情怀,情景交融,田园意味浓厚。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帖子

2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0
贡献
55
金钱
87
发表于 2024-7-18 22: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组29﹣图图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孟浩然与曹三御史在秋日泛舟湖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首联两句描绘了秋天到来时,自古逢秋悲寂寥,何况是在外的游子,更是悲伤,秋的萧瑟总被诗人捕捉到,这种伤感有几人能感受相同呢。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颔联点题。写诗人与曹三御史在湖上游赏,同是宦游之人,诗会集会更多的表现了思家的心情。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是弹劾的奏章,弹劾多是御史监察百官所为之事,这里代指御史曹三,诗人婉谢了曹御史的举荐为官,沧州为归隐之地,表现了诗人对归隐的决心。虚词徒、已的递进,加强了归隐的决心,不为世俗所羁绊。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尾联以苍茫广阔中飞鸿作比,我也向往这种无拘无束,自有自在的生活。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313

帖子

263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62
贡献
599
金钱
1002
发表于 2024-7-19 16: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六讲绣菊组作业:绣菊08-爱你一万年(花海飘香)


好,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说这么多。以后在每日的辅导中,如果遇到了,会继续复习巩固。下面布置一下解读作业: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哦。
爱你一万年简析:这首诗是孟浩然同好友曹三游玩太湖,游玩后曹三回到越地。
首句写秋天来了诗人正有兴趣游玩,曹三是位诗人,他写的诗很高雅,象下里巴人阳春北雪一样,能与他和唱的人很少。泛湖如同飘逸瀟洒的客人,吟诗会唱有思归之心。他为了国家提了很多谏议被轻置了,现在想回老家隐居。我劝他不要太计较这些,把功名利禄抛到九霄云外去,哪个不想象大雁那样自由自在的飞呢!暗地里说!回老家也是好事呀
诗中用典巴歌,有倒装,不是去了沧洲再拂衣,而是拂衣去到沧洲,推荐的不是红简而是白简,是一种弹刻文书,有刺耳不好听的谏言书,容易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证明好友曹三不是随波逐流之人。这样的人不可能久居高位。一旦事平肯定是回家隐居。但这是人生最好结果,有不好的会身首异处,很悲很惨。所以,作者最后用杳冥红尘,追随鸿雁作结。是人生无憾最理想的结局。作为好友,真心真诚很重要。全诗没有浮华,没有拍须之言。也体现作者好友实交的高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6
贡献
175
金钱
284
发表于 2024-7-19 16: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25-梅岭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以“秋”入题,不仅点明了时令,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萧瑟与孤独。“秋入诗人意”一语双关,既指秋天的自然景象触动了诗人的心绪,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秋意——一种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巴歌和者稀”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知音难觅的孤独感,这里的“巴歌”是巴蜀之歌,猿鸣三声泪沾伤,多哀婉凄凉。

颔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直接描绘了诗人与曹三御史一同泛舟湖上的欢快情景,“泛湖同逸旅”展现了二人超脱世俗、相携共游的闲适与惬意。“吟会是思归”则透露出诗人在与朋友的吟咏中流露出的归隐之思,这种情感在湖光山色中更加浓厚,与友人的相聚更加加深了他对家乡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是诗人的自我表白,也是其人生观的体现。“白简徒推荐”中的“白简”是古代弹劾官员的奏章,这里借指官场上的举荐或功名追求,诗人以“徒”字表达了对这些外在功名的不屑一顾。“沧洲已拂衣”则明确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决心,“沧洲”常指隐士所居的江湖之滨,“拂衣”即拂去尘世之衣,象征远离官场、归隐山林。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以“鸿飞”作结,将诗人的归隐之志升华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杳冥云外去”描绘了鸿雁高飞于云端之外的景象,象征着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追求。“谁不羡鸿飞”则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肯定与向往,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不禁对诗人高洁的人格和超脱的情怀产生敬佩之情。

这首诗起承转合布局。起句引入主题和孤寂的情感基调,承句进一步展开和深化主题,转句通过内心的变化引入新的情感层次,合句则对全诗进行总结和升华。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是田园诗人孟浩然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3

帖子

12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6
贡献
279
金钱
490
发表于 2024-7-19 20: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第16讲作业
绣菊18—筇林红袖

解析这首五律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一、概述
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之佳作,描述作者与曹姓三位御史一起泛舟湖上,表达出思归之情及对仕途的淡泊之意。全诗通过描绘秋日泛舟、诗酒唱和的情景,抒发了孟浩然对回归自然、远离官场束缚的渴望,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仕途的淡然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反映了他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情怀。
二、逐联解析
(1)首联“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入诗人意”秋天的气息触动了诗人的思绪,此处“秋”往往寓含着悲凉、寂寥的情感基调,也象征着时光流逝和岁月变迁,引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
“巴歌和者稀”:巴歌即巴渝之歌,泛指地方民谣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这里的“和者稀”,意味着能够共鸣响应的人很少,暗示诗人身处异乡或者在朝为官时感到知音难觅。
(2)颔联“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泛湖同逸旅”诗人与曹三御史共同在湖上泛舟游玩,过着暂时超脱尘世的生活,称之为“逸旅”。
“吟会是思归”:他们在游览中以诗词唱和,但每一次的吟咏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思归之情,表达了对故乡或隐居生活的向往。
(3)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徒推荐”白简是古代官员弹劾他人或自荐的奏章,这里可能指的是自己虽然曾被他人举荐或有望得到提拔,但诗人对此并不热衷或并未因此而留恋官场。
“沧洲已拂衣”:沧洲指水边之地,常用来象征隐士居住的地方;拂衣则表示挥袖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已经放弃官职,决心归隐江湖的决心。
(4)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云外去”:杳冥形容高远、深远,此处描绘诗人希望远离尘嚣,像飞向云端之外那样彻底摆脱世俗羁绊。
“谁不羡鸿飞”:鸿飞是指大雁飞翔,寓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诗人以鸿雁为喻,表达自己追求洒脱无碍的人生境界,并认为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人人都羡慕不已的。
三、章法布局
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3

帖子

1322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驿站吟风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2
贡献
301
金钱
514
发表于 2024-7-19 22: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组20-瘦田耕农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简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酬和曹三御史在秋日泛舟湖上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归隐生活的向往。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首联应该是夸赞曹三御史的诗描绘的秋天美景又好又高雅,像巴歌一样别人很难匹敌酬和。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曹三御史与好友在湖上游赏,同是宦游之人,大家做的诗更多的表现了思家的心情。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是弹劾的奏章,这里代指御史曹三,诗人婉谢了曹御史曾经举荐自己为官,沧州为归隐之地,表现了诗人现在已归隐。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尾联就颈联推进一层,以苍茫广阔中飞鸿作比,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无拘无束,自有自在的生活颇为得意。表明心迹。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2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4
贡献
293
金钱
479
发表于 2024-7-19 2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组-寒澈清秋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这首诗描绘了孟浩然与曹三御史秋日泛舟太湖的情景,表达了归隐之意。
首联顿起,写意抒情,交待泛舟同游的时间,自古逢“秋”悲寂寥,更何况在外的游子呢。秋天的到来自然引起诗人许多感慨并写入诗句,可惜的是曲高和寡和者稀少,见悲凉情绪。
巴歌用典,取曲高和寡意。
典故来源《昭明文选》卷四十五战国策·宋玉《对楚王问》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唐。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

颔联扣题泛舟。承“和者稀”而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朋友泛舟同游并酬和诗句是多么难得、多么开心的事情啊。“逸”字见隐逸、闲适情绪。值此之际诗人已经看透官场现实,诗句中不免有“思归”之意。

颈联对举,前分句以“白简”代指曹三御史,因为他拟荐浩然,浩然婉言谢绝了;后分句“沧洲”代指自己,亦是归隐之意,拂衣而去用典。
白简 :古时弹劾官员的奏章。犹玉简。道教祭告神祇的文书。
沧洲: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典故出处:三国魏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洲而谢支伯,登箕山以揖许由。”
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出处:晋朝殷仲文的《解尚书表》中提到,殷仲文因无法为国捐躯,选择振衣而去,表示归隐。这表明拂衣也可以用来指归隐或辞官不仕。

尾联推进一层收结,遥远的归隐之所,谁不羡慕和向往呢。“谁不”以设问收结,加强语气,表明自己的决心,含蓄、蕴藉。
鸿飞:鸿雁远翔。比喻超脱尘世。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97
金钱
286
发表于 2024-7-20 06: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21-相忘于江湖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表达了诗人秋日泛湖游玩的心情以及对归越故乡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人以秋天为背景,开篇便表明了秋天的氛围,秋意渐浓,诗人的心情也随之而起。他提到“巴歌和者稀”,点明了他身边的人很少能够欣赏到如巴歌一般的诗意,这里巴歌我认为是一种自谦的说法,这也预示着他的心境与众不同。

第二句“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诗人与同伴一同泛,舟湖上,吟咏景致,这里的“思归”并不仅仅是指即将归越故乡,更是一种内心的回归和平静。湖泊的宁静和自然景色的美丽让诗人的心灵得以安宁,感受到了归乡的!渴望。

第三句“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白简本人理解成举荐文书,不要徒劳的为我推荐了,我志向不在朝野,而“沧洲已拂衣”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泛舟湖上的情景,湖风吹拂他的衣襟,使他更加沉浸在自然之中。

最后一句“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他看到遥远的天空,云层之上的宽广无垠,不禁让人思考人生的局限和对自然的渴望。鸿雁飞翔于天际,象征着自由和远方的诱惑,这句话传达出对自由、远方和无限可能性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和湖泊之美的描绘,以及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宁静和向往。同时,诗中的景物也寓意着诗人对人生和自由的思考,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篇。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主题

2312

帖子

9742

积分

版主

古今墨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94
贡献
2530
金钱
3467
发表于 2024-7-20 06: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03-秋水长天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秋”点明时节,给诗歌定下了略带萧瑟的基调。“入诗人意”将秋景与诗人的心境相融合,暗示诗人内心的某种感触。“巴歌和者稀”则描绘出歌声孤独,应和者少的情景,可能暗喻诗人的心声无人理解,有种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颔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描述了与友人一同泛舟湖上的欢乐场景,“逸旅”一词展现出轻松自在的氛围。而“吟会是思归”在欢乐中又透露出思归的情绪,形成了一种反差,使情感更加复杂。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白简徒推荐”可能是在说自己虽有被举荐为官的经历,但却未能如意。“沧洲已拂衣”则表明诗人已经远离官场,放弃功名利禄,选择归隐。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杳冥云外去”描绘出高远辽阔的景象,而“谁不羡鸿飞”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对自由飞翔超脱尘世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归隐选择的坚定。

在章法布局上,整首诗先写景抒情,通过秋景和巴歌烘托氛围,再叙述与友人的游玩及内心的思归之情,接着诉说官场的不如意和自己的归隐决心,最后以对自由的向往作结,情感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用词精准,如“逸旅”“拂衣”等,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经历和心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18

帖子

37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60
贡献
876
金钱
1449
发表于 2024-7-20 08: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28.闪亮每一天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解析:
一、句子:题意是孟浩然与曹三御史行(即监察御史裹行),共同泛舟在太湖上归去越地。
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首联:说入秋时节诗人诗兴正起,但是楚歌《阳春》《白雪》能够唱和的人很少。上下句有转折关系。
颔联:说泛舟太湖共同度过闲逸的旅泊,会集在一起吟咏思归的诗歌。叙事承接首联,时间仍然是入秋时,即当前,与首联同时间。
颈联:是回忆往事,说白简奏章(曹三)曾向朝廷推荐过孟浩然,却是徒然的,因为沧州(孟浩然)已经拂衣而去了。一下子转到过去的时间空间。用“徒、已”两个副词,将上下句做成了流水句。
尾联:说向着高远的云外去,谁不羡慕天上飞翔的鸿雁,自由自在,可以避世远害。尾句是反问句,表示肯定之意。
二、下字:“意”表示起兴,起诗兴,名词动用。“泛”显得轻松自在,“逸”显示安逸、闲适。“思归”表达思归心切。“徒推荐”表达了曹三的诚意落空,“已拂衣”展现了孟浩然的向往自由,去意已决的心态。“杳冥”有深远之意,寓意远离朝廷的羁束、加害。“云外”有归隐之意。“羡鸿飞”表达了自己羡慕天上飞翔的鸿雁,寓意着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章法布局:这首诗是起承转合四分法,颈联转忆过去的往事,尾联扣题结束,归去越地,离长安很远,仿佛去云外归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7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3
贡献
181
金钱
275
发表于 2024-7-20 11:26: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妍班五律第十六讲绣菊组作业

绣菊组/海云飞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哦。

注释:湖:太湖。 巴歌:指楚歌。此处指(阳春)(白雪)。吟会:吟集:会集吟诗。杳冥:高远难以看清。指天。沧州:作者自谓。鸿飞:杨雄《法言:简明》治则见,乱则隐。此谓避世远害,
布局:总分分总,先景后情。
首联:点明时间是秋天,秋天是诗人尽兴的时候。阳春白雪咏唱的诗人也是很少看见。
颔联:和好友一起泛舟浏览太湖的景色,尽兴难免吟诗作对都是思念家乡的。这可以看出作者在外漂泊的思归心情。
颈联:好友把《白简》单的诗集推荐给我那是枉然,不久我要离开沧州而会回归故里。此时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多么的低落。一心向归隐山林。
尾联:浩渺的天空鸿雁孤自远飞云外去了。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借鸿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鸿飞远去不就是自己向往的地方吗?可见作者避世隐居的心情早就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90

帖子

587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63
贡献
1253
金钱
2503
发表于 2024-7-20 13: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11-清风徐徐
解析孟浩然的这首五律,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1,创作背景:
此诗为孟浩然的答诗,当年40岁。当时游历江南,遍访朋友,希望有人举荐。这位曹三也可能写了推荐信,但没有成功。这首诗写于(731)秋,时孟浩然正客居越州,游览各地名胜。诗人求仕受挫后,毕竟心情难以完全平静,虽然一方面表示决心归隐,但另ー方面总有一种隐隐的遗憾。本诗即写他与曹御史一起从湖上泛舟归越时那种复杂微妙的心态。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之佳作,描述作者与曹姓三位御史一起泛舟湖上,表达出思归之情及对仕途的淡泊之意。

2.解析:
首联:“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天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秋”不仅指季节,‌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这里诗人指曹三,是说秋在曹三你的诗中引发比兴,就好比《阳春》《白雪》 与之相唱和的人少之又少。这里赞美曹三的诗写得好。以《阳春》《白雪》堪比。“和者稀”则表明能理解或欣赏曹三这种情怀的人很少,‌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知音难觅的感慨。‌怀才不遇的心情和不受重视的苦恼。

颔联:“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颔联承“和者稀”而展开,并扣题目“泛湖归越”。曹三您的诗中以泛湖为题,“同逸旅”我也唱和这是快乐的一次旅行,而且曹三您的诗同时吟出了和我一样的思归之意。这里的“逸旅”可能指的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旅行,‌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里“归”既可能是指地理上的归家,‌也可能是指心灵上的归隐,‌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他们在游览中以诗词唱和,但每一次的吟咏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思归之情,表达了对故乡或隐居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是古代御史弹劾官员时所用的奏章,‌这里可能借指官场的举荐或任用。‌“徒推荐”表明这些举荐或任用对诗人来说已经没有意义或作用,‌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或厌倦。‌但诗人对此并不热衷或并未因此而留恋官场。
“沧洲”沧洲指水边之地,常用来象征隐士居住的地方;拂衣则表示挥袖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已经放弃官职,决心归隐江湖的决心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尾联紧接“拂衣”推进一层作结。是说若能像大雁自由自在地向天外飞去,无拘无束,那样谁不羡幕呢。“杳冥”指高远渺茫的地方,‌“云外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脱尘世的高远境界。‌这里诗人借鸿雁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谁不羡鸿飞,以反问的语气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远境界的向往和自豪之情,‌这是孟浩然渴望归隐心情的深刻反映。

3.章法布局
起承转合四分法,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43

帖子

3202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研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32
贡献
773
金钱
1222
发表于 2024-7-20 21: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依魂牵 于 2024-7-20 21:57 编辑

沧浪诗词学院研修班五律第十六讲解读作业: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哦。

梦依试解:

这首诗是唐代孟浩然的优秀作品,题目《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从内容看,这是一首表达游子离愁和向往自然田园生活的诗篇。
一、词语解释:诗题中所有词
同:和诗,御史行:当即监察御史裹行。湖:指太湖。
意:全诗校:“一作兴”
巴歌:楚歌,此处指《阳春》《白雪》
逸:全诗校:一作旅泊。
吟会:吟集,会集吟诗。
白筒徒推荐:据此,知曹三曾荐浩然。
沧洲:浩然自慰。
杳冥:高远难以看清,指天。外:一作海。
鸿飞:用典。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此谓避世远害,浩然则以此自慰。
二、分析句子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首联描写了秋天到来时,诗人的心境以及他与朋友共赋咏声的孤独感。秋风送爽,万物凋零,这是最能触动游子心弦的季节。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颔联表达了诗人在湖上漫游,与志同道合之士共同享受自然美景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的向往和归去的情怀。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这里写的是朋友间惜别之情,以及诗人即将启的准备状态。白简 是古代官员辞职时上呈给皇帝的表文,这里则暗示诗人的离去。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尾联抒写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远走高飞的渴望,以及那种超脱尘世束缚的心境。这里的  鸿飞是比喻,意味着心灵的解放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离愁与超脱尘世的情怀,是一首充满了田园诗意韵味的佳作。
这首诗的章法布局为 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1

帖子

12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4
贡献
293
金钱
503
发表于 2024-7-21 01: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洗尘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解析:

这是一首记游述怀诗,写作时间不详,也没查到曹御史的相关资料,从题目来看,应该是诗人与曹御史同游,泛舟太湖之后,送曹御史归越地。因为孟浩然是襄阳人,归越的只能是曹御史。至于曹御史的归,是辞官归隐,还是休假回乡探亲,抑或致仕还乡,诗中没有涉及,不得而知。诗中概述了二人秋日同行泛舟太湖的情景,更多的是表达归隐之意,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写意抒怀,交待泛舟同游的时间,秋已堪悲,曲高和寡,更添悲凉,为同游及情绪转换做铺垫。巴歌用典,取曲高和寡意?还是自谦之辞呢?

颔联事承,叙事融情,情绪一转,泛湖、吟会,赏心乐事,好不快活。上联扣题中“泛湖”,承首联“和者稀”,下联思归扣题中归越,暗含归隐意,点明主旨,这应该是二人的共同志趣。

颈联忆旧,追忆二人的交往。上联写曹御史的举荐之恩,还是扣和者稀而来,白简徒推荐,白简代指曹御史,曹御史应该是曾经举荐过孟浩然,纵然不成,诗人也是心怀感激,知己难求,因而才有了此番同游泛湖同逸旅的逸兴悠然。下联自明心志,沧洲已拂衣,沧州是孟浩然自谓,拂衣是振衣而去,谓归隐。表明心志,也是对曹御史的宽慰,告诉他推荐不成也没什么遗憾的,我更喜欢隐逸生活,放飞自我。

尾联推进一层收结,用杨雄鸿飞的典,说从此归卧神秘高远的白云之中,像一只自由自在的轻鸿,谁能奈我何,谁又不羡慕呢?你又何须为枉推荐而挂怀呢?反问收结,更见归隐之坚定。同时也是对曹御史的再一次宽慰,可见诗人对友情何等珍惜。曹御史当浮一大白。

这首诗起承转合四分法布局,环环相扣,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1

帖子

19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6
贡献
437
金钱
738
发表于 2024-7-21 05: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深山闲人 于 2024-7-21 05:56 编辑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19-深山闲人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作者:唐·孟浩然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注释:
同:和诗。御史行:当即监察御史裹行。《旧唐书·职官志三》:“监察御史十员。正八品上。贞观初,马周以布衣进用,太宗令于监察御史裹行。自此因置裹行之名。”“监察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按,宋本无“行”字。湖:当指太湖。
意:全诗校:“一作兴。”
巴歌:楚歌,此处指《阳春》、《白雪》。
逸旅:全诗校:“一作旅泊。”
吟会:吟集,会集吟诗。
白简徒推荐:据此,知曹三曾荐浩然。
沧洲浩然自谓。
杳冥:高远难以看清,指天。外:全诗校:“一作海。”
鸿飞: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此谓避世远害。浩然以此自慰。
简析: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首联两句描绘了秋天到来时,自古逢秋悲寂寥,何况是在外的游子,更是悲伤,秋的萧瑟总被诗人捕捉到,这种伤感有几人能感受相同呢。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曹三御史与好友在湖上游赏,同是宦游之人,大家做的诗更多的表现了思家的心情。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说自己虽有被举荐为官的经历,但却未能如意。表明诗人已经远离官场,放弃功名利禄,选择归隐。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苍茫广阔中飞鸿作比,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无拘无束,自有自在的生活颇为得意。表明心迹。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泛舟、诗酒唱和的情景,抒发了孟浩然对回归自然、远离官场束缚的渴望,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仕途的淡然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反映了他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情怀。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3

帖子

27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93
贡献
656
金钱
1055
发表于 2024-7-21 10: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09-非鱼红色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解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

解析答案如下:
1、名词解释
同:和诗。
御史行:《旧唐书·职官志三》:“监察御史十员。正八品上。贞观初,马周以布衣进用,太宗令于监察御史裹行。自此因置裹行之名。”“监察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
归越:回越地,远离名利政治中心长安。
湖:当指太湖。
巴歌: 楚歌,此处指《阳春》、《白雪》。
吟会:吟集,会集吟诗。
沧洲:浩然自称。
杳冥:高远难以看清,指天。
鸿飞: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此谓避世远害。
2、逐联分析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以“秋”入题,不仅点明了时令,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萧瑟与孤独。“秋入诗人意”一语双关,既指秋天的自然景象触动了诗人的心绪,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秋意。“巴歌和者稀”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知音难觅的孤独感,这里的“巴歌”是阳春白雪之歌。
颔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描绘了诗人与曹三御史一同泛舟湖上的欢快情景,“泛湖同逸旅”展现了二人超脱世俗、相携共游的闲适与惬意。“吟会是思归”一方面思归家,另一方面思归隐。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是诗人的自我表白,也是其人生观的体现。“白简”是古代弹劾官员的奏章,这里借指官场上的举荐或功名追求。“沧洲已拂衣”明确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决心,“沧洲”常指隐士所居的江湖之滨,此处自谓。“拂衣”即拂去尘世之衣,去意已决。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以“鸿飞”作结,将诗人的归隐之志升华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杳冥云外去”描绘了鸿雁高飞于云端之外的景象,象征着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追求。“谁不羡鸿飞”则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肯定与向往,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不禁对诗人高洁的人格和超脱的情怀产生敬佩之情。
3、布局
起承转合。首联起,秋字奠定基调、稀字引出友少又珍;颔联承,友聚欢乐;颈联转写归隐的缘由,既不失前意又为后铺垫;尾联抒情式的合,顺理成章。
4、下字
稀、徒,表明作者优异,但是努力奋斗无用;两处归字、杳、去、羡,表现作者看透一切最终归去的超脱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8

帖子

2956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诗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9
贡献
797
金钱
1093
发表于 2024-7-21 11: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和的意思,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酬和诗,应该是曹三写了首泛太湖归越地老家的诗,孟浩然酬和了一首,因为孟浩然是襄阳人,不可能归越。


御史行:当即监察御史裹行。《旧唐书·职官志三》:“监察御史十员。正八品上。贞观初,马周以布衣进用,太宗令于监察御史裹行。自此因置裹行之名。”“监察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按 宋本无“行”字。


湖:当指太湖。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巴歌,楚地的音乐,暗用阳春白雪的典故,
首联赋笔,就曹三的诗说起,​说曹三御史见秋而起兴,写了一首阳春白雪般好诗,简直是曲高和寡呀,一般人根本就接不住,和不了。
秋字,点明时间。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颔联继续叙事,说曹三御史泛湖的情景,“同逸旅”表现出此次出行的闲适与自由,而“吟会”的主题是思归,点明了他内心深处对归处的向往。


同,是,把四个意义词语有效的关联起来,干净利落。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颈联流水句,转了,白简,弹劾的奏章。这是说曹三之前的工作,那些你弹劾的或者弹劾你的奏章空自被推荐上去,你已经事了拂衣去要归隐沧州,就是要回越地老家归隐了。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鸿飞: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 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此谓避世远害。


​尾联就颈联推进一层,
用杨雄鸿飞的典,说​从此你归卧神秘高远的白云之中,像一只自由自在的轻鸿,谁能奈你何呢,谁又不羡慕你呢?
​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

帖子

4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75
贡献
115
金钱
194
发表于 2024-7-21 20:36: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知音茗茶 于 2024-7-21 23:23 编辑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16~知音茗茶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题外话:
  这是一首看似熟悉的归隐心思的诗,实则读者可能会错意的诗。
  因为从百度搜索到的资料非常有限,我们对诗人的朋友曹三御史行个人的官职、才学、能力、品行、作为、地位和影响,以及曹与孟的关系、交情、往来、见解等等,均不详细清楚;
  而且,孟浩然这首诗的意脉貌似有点跌宕起伏,甚至是有点像顾左言右,时间跨越度很大,实在令我琢磨不透。
  所以,我对此篇的理解可能是断章取义,也可能是盲人摸象,自以为然而非然也。

试解:

一,题目: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同,有人说是“和”,和诗的意思,如果是,那么曹三的诗在哪里?谁看到?诗中写的内容是什么?如果不知道曹三的诗,我们怎么猜测孟浩然的“和”臆?如果不是“和”和诗的意思,那么可以理解成孟浩然伙同曹三御史一起泛舟太湖?或者孟浩然在湖边送曹三泛湖归越?
  综上所述,我还是倾向于后者,即,送行。
二,正文:
  1,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秋,既是收获的季节,又是休归的季节,在很多诗人的文字里,还有萧瑟、凄凉、愁闷、无奈的意境。这里的诗人,可以说是曹三,也可以理解为是孟浩然自己,借他人隐喻自己。巴歌,巴川之歌,既是民歌,又可以是隐士高人的抒怀吟咏。和者稀,和,唱和,会意;稀,少,寡也;指曲高和寡也,这是借逢迎称赞曹三的高雅来暗喻自己的高水平才华思想没有几个人能知道理解呼应?
  2,颌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乘舟归越的行程就像是一件轻松愉悦的旅行,那天的吟咏唱和式的交会,都是围绕着送归的情谊和思念。(此联歧义最多)可以延展到:孟浩然与曹三在湖边送行时,两人有互相吟诗唱和,一起讨论曹三归越之后的诗一样生活憧憬!
  3,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此联又是个很有歧义的句子。白简,本意是弹劾奏章,也借代为推荐书,还可以借此指人;沧洲,本意是一个地方,也泛指适宜隐居的地方;一种理解是这样:我已经拂衣离开要去隐居了,枉费曹御史为我向朝廷推荐。一种理解是这样:那些(小人)对你弹劾的奏章已经没有用了,因为你已经拂衣归隐离去了。
  4,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谁人不羡慕鸿鹄高飞,飞向云外的茫茫太空。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广袤无垠的天地间、浮云外,没有世俗尘嚣、没有魑魅魍魉,天清气朗,可以自由翱翔。
喻示诗人向往没有污浊、可以自由自在的世外生活。
三,结合起来
  由于我们不知道曹三此人的各种情况,也不清楚孟曹之间的关系,所以对这首诗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但仅从文字结合孟浩然的其他相关资料,大概能猜测此诗的主题仍旧是怀才不遇的归隐之心。
四,写作技巧:起句以秋之愁思定调,以曲高和寡为中心总领;承句用泛湖的轻松与思归之辗转的对比来递进变化;转句通过徒推荐、已拂衣,分述宦途阴暗,去意已决的现实;结句以“鸿飞”云外的自由自在说明归隐的正确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823

帖子

5709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期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14
贡献
1221
金钱
2237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4-7-21 22: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碧海晴空 于 2024-7-21 22:41 编辑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绣菊27碧海晴空解析:
由题目知,孟浩然和曹三御史交情不浅,他们同行,由水路泛舟,一路去往越地。孟浩然为湖北人,所以他不是自己归乡,而是陪着曹三御史归乡去越地。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首联用赋,交代出他们泛舟的时间是秋季。秋天为诗人的出行注入了新的诗情画意。巴歌,大巴山的歌谣,孟浩然来自湖北,以湖北的巴歌来指代诗人自己的诗歌作品,暗指能与他唱和的人极其稀少,侧面写曹三御史也是学问上能够和他比肩可以互相唱和之人。一个稀字暗含作者交游虽广知音却甚少。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颔联写孟浩然陪曹三御史一起泛舟归御史家乡的旅途,充满意趣,兴致盎然。聚在一起吟诗,也都是思归的题材。陪人返乡自然引起作者孟浩然自己的思乡之情。此联可以看作互文。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颈联,白简是大臣上书奏事所用之物,这里是借代手法,是说作者好友曹三御史已经为作者做了举荐,但是却没得到被皇上启用的消息。一个徒字下字精准表意到位。沧州如同钟南山一样,是古人隐逸的一个象征性说法,并不一定是指真正的沧州。古代无数文人士大夫所描写的沧州,只能是幻想中的。因一句“不才明主弃”而仕途无望的孟浩然,是被迫得了沧州之趣的。虽然孟浩然这里用了拂衣,貌似潇洒,实则当时内心也很无奈。拂衣也是表示归隐之意。此联白简、沧州均为借代手法。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尾联收结。前分句为状语句,后分句反问句。孟浩然毕竟是孟浩然,虽被皇上所弃,也能很快调整心境,往后余生,孟浩然便寄情于山水之间。天大地大,云空杳冥,孟浩然凭借自己的迥然才气,如同飞鸿一般自由翱翔。孟浩然的洒脱旷达随着他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应拜当时皇帝所赐,大唐王朝虽少了一位高管,却多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名震华夏。



布局为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97
金钱
286
发表于 2024-7-22 06: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第十六讲作业
文/四两三钱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答: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表达了诗人秋日泛湖游玩的心情以及对归越故乡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人以秋天为背景,开篇便表明了秋天的氛围,秋意渐浓,诗人的心情也随之而起。他提到“巴歌和者稀”,点明了他身边的人很少能够欣赏到如巴歌一般美妙的景色和音乐,这也预示着他的心境与众不同。
第二句“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诗人与同伴一同泛,舟湖上,吟咏景致,这里的“思归”并不仅仅是指即将归越故乡,更是一种内心的回归和平静。湖泊的宁静和自然景色的美丽让诗人的心灵得以安宁,感受到了归乡的!渴望。
第三句的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白简指的举荐的文书,
沧州已拂衣,则表现了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情怀中。
最后一句“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他看到遥远的天空,云层之上的宽广无垠,不禁让人思考人生的局限和对自然的渴望。鸿雁飞翔于天际,象征着自由和远方的诱惑,这句话传达出对自由、远方和无限可能性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和湖泊之美的描绘,以及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宁静和向往。同时,诗中的景物也寓意着诗人对人生和自由的思考,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篇。
布局是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0

帖子

8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7
贡献
165
金钱
369
发表于 2024-7-22 12: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06-淡墨疏痕

解析孟浩然五律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解析】
题注:同:和诗。御史行:即监察御史裹行。监察御史裹行这一职位最早出现在唐朝,‌隶属于御史台察院。‌唐宗观年间,马周以布衣身份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裹行。‌湖:太湖。题意是孟浩然与曹三御史行(即监察御史裹行),共同泛舟在太湖上归去越地。
背景:孟浩然离开长安城后,继续游历山水,结识了曹三御史。公元729年,孟浩然和曹三御史游太湖时,御史就有意推荐孟浩然入朝为官,但他婉拒了御史的好意继续自己的游历。
句子:
首联点明时节是秋天,说入秋时节诗人诗兴正起,但是楚歌能够唱和的人很少。巴歌:楚歌,此处应是指《阳春》、《白雪》,二者都是古代楚国歌曲的名称。首联上下句之间有转折关系。
颔联说泛舟太湖共同度过闲逸的旅途,会集在一起吟咏思归的诗歌。叙事,以当前之事承接首联,时间没有变化,与首联是同一时间。
颈联是回忆往事,说白简奏章(曹三)曾向朝廷推荐过孟浩然,却是徒然的,因为沧州(孟浩然)已经拂衣而去了。一下子转到过去的时间空间。用“徒、已”两个副词,将上下句做成了流水句。
尾联以苍茫广阔中飞鸿作比,表明心迹。表达了自己对喜爱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鸿雁向着高远的云外飞去,谁不羡慕其自由自在呢。尾句是反问句,表示肯定之意。
章法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7

帖子

33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11
贡献
786
金钱
1310
发表于 2024-7-22 18: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07冬日春天
解析孟浩然的这首五律,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解析

1,创作背景:
此诗为孟浩然的答诗,当年40岁。当时游历江南,遍访朋友,希望有人举荐。这位曹三也可能写了推荐信,但没有成功。这首诗写于(731)秋,时孟浩然正客居越州,游览各地名胜。诗人求仕受挫后,毕竟心情难以完全平静,虽然一方面表示决心归隐,但另ー方面总有一种隐隐的遗憾。本诗即写他与曹御史一起从湖上泛舟归越时那种复杂微妙的心态。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之佳作,描述作者与曹姓三位御史一起泛舟湖上,表达出思归之情及对仕途的淡泊之意。

整首诗布局,是起承转合

1、首联起:“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以秋入情,秋天总是让人伤感的季节,两句描绘了秋天到来时,诗人的心境以及他与朋友共赋的孤独感。秋天总是最能触动游子、诗人的情思。

2、颔联承:“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颔联承“和者稀”而展开,并扣题目“泛湖归越”。曹意思是我也要唱和这是快乐的一次旅行,而且曹三您的诗同时吟出了和我一样的思归之意。这里的“逸旅”可能指的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旅行,‌这里“归”既可能是指地理上的归家,‌也可能是指心灵上的归隐,‌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但每一次的吟咏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思归之情,表达了对故乡或隐居生活的向往。

3、颈联转:“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是古代御史弹劾官员时所用的奏章,‌这里可能借指官场的举荐或任用。‌“徒推荐”表明这些举荐或任用对诗人来说已经没有意义或作用,诗人对此并不热衷或并未因此而留恋官场。

4、尾联合“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谁人不羡慕鸿鹄高飞,飞向云外的茫茫太空。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广袤无垠的天地间、浮云外,可以自由翱翔,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宁静同时,诗中的景物也寓意着诗人对人生和自由的思考,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

帖子

21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2
贡献
543
金钱
829
发表于 2024-7-22 19: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莫 于 2024-7-22 19:23 编辑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05-戈平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解析:
一、句子:题意是孟浩然与曹三御史行(即监察御史裹行),共同泛舟在太湖上归去越地。首联说入秋时节诗人诗兴正起,但是楚歌《阳春》《白雪》能够唱和的人很少。上下句有转折关系。颔联说泛舟太湖共同度过闲逸的旅泊,会集在一起吟咏思归的诗歌。叙事承接首联,时间仍然是入秋时,即当前,与首联同时间。颈联是回往事,说白简奏章(曹三)曾向朝廷推荐过孟浩然,却是徒然的,因为沧州(孟浩然)已经拂衣而去了。一下子转到过去的时间空间。用“徒、已”两个副词,将上下句做成了流水句。尾联说向着高远的云外去,谁不羡慕天上飞翔的鸿雁,自由自在,可以避世远害。尾句是反问句,表示肯定之意。
二、下字:“意”表示起兴,起诗兴,名词动用。“泛”显得轻松自在,“逸”显示安逸、闲适。“思归”表达思归心切。“徒推荐”表达了曹三的诚意落空,“已拂衣”展现了孟浩然的向往自由,去意已决的心态。“杳冥”有深远之意,寓意远离朝廷的羁束、加害。“云外”有归隐之意。“羡鸿飞”表达了自己羡慕天上飞翔的鸿雁,寓意着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章法布局:这首诗是起承转合四分法,颈联转忆过去的往事,尾联扣题结束,归去越地,离长安很远,仿佛去云外归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76

帖子

180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楹联三兼曲二、赋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7
贡献
461
金钱
677
发表于 2024-9-2 13: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绣菊17-黑咖啡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诗解:
首联写意入情,感叹秋天来已让诗人起意了,但巴蜀的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方言大家听不懂,所以和者很少。颔联承接到自己身上,说同友人一起出游,一边湖上泛舟,一会吟思乡的诗。颈联用典转,说感谢御史您的推荐,但我已是思归隐的人了,错过了御史的好意。尾联以归隐生活收结,说自己已经羡慕这种生活已经很久了,没有了出仕的意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3: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