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3-8-2
威望251
金钱616
贡献360
高级会员

威望- 251 点
贡献- 360 次
金钱- 616 枚
|
发表于 2024-7-19 20: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竹郎08-曦春
解析作业: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哦。
1,注释
①同:和诗。御史行:当即监察御史裹行。《旧唐书·职官志三》:“监察御史十员。正八品上。贞观初,马周以布衣进用,太宗令于监察御史裹行。自此因置裹行之名。”“监察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按,宋本无“行”字。湖:当指太湖。
②意:全诗校:“一作兴。”
③巴歌:楚歌,此处指《阳春》、《白雪》。
④逸旅:全诗校:“一作旅泊。”
⑤吟会:吟集,会集吟诗。
⑥白简徒推荐:据此,知曹三曾荐浩然。
⑦沧洲浩然自谓。
⑧杳冥:高远难以看清,指天。外:全诗校:“一作海。”
⑨鸿飞: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此谓避世远害。浩然以此自慰。[1]
2,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写于729年,当年孟40岁。当时孟游历江南,遍访朋友,希望有人举荐。这位曹三也可能写了推荐信,但没有成功。
于是曹三御史行给孟浩然写了一首泛湖归越的诗,此诗为孟浩然的答诗。
3,解析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首联,秋天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秋”不仅指季节,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这里诗人指曹三,是说秋在曹三你的诗中引发比兴,就好比《阳春》《白雪》 与之相唱和的人少之又少。这里赞美曹三的诗写得好。以《阳春》《白雪》堪比。“和者稀”则表明能理解或欣赏曹三这种情怀的人很少,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知音难觅的感慨。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颔联承“和者稀”而展开,并扣题目“泛湖归越”。曹三您的诗中以泛湖为题,“同逸旅”我也唱和这是快乐的一次旅行,而且曹三您的诗同时吟出了和我一样的思归之意。这里的“逸旅”可能指的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旅行,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里“归”既可能是指地理上的归家,也可能是指心灵上的归隐,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颈联由对方联系到自己,转了。感谢曹三您的推荐,不过使您枉费心了,我并不特别在意。“沧洲”是指孟自己,他虽想出仕,但又想归隐。所以只能拂衣了。
“白简”是古代御史弹劾官员时所用的奏章,这里可能借指官场的举荐或任用。“徒推荐”表明这些举荐或任用对诗人来说已经没有意义或作用,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或厌倦。
“沧洲”通常指隐士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归隐的生活。“拂衣”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毅然决然地抛弃官场、选择归隐的行为。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尾联紧接“拂衣”推进一层作结。是说若能像大雁自由自在地向天外飞去,无拘无束,那样谁不羡幕呢。“杳冥”指高远渺茫的地方,“云外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脱尘世的高远境界。这里诗人借鸿雁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谁不羡鸿飞:以反问的语气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远境界的向往和自豪之情,这是孟浩然渴望归隐心情的深刻反映。
4,布局
起承转合四分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