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9|回复: 26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本站网友  发表于 2024-7-16 06:02:29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飞雪飘逸 于 2024-7-16 06:07 编辑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
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好,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说这么多。
以后在每日的辅导中,如果遇到了,
会继续复习巩固。下面布置一下解读作业: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哦。

作业截止时间,2024.7月22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345

帖子

231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56
贡献
601
金钱
861
发表于 2024-7-16 21: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会继续复习巩固。下面布置一下解读作业: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哦。

竹郎组-炳坤

这首五言古诗《同曹三御史行泛
)湖归越》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述了作者与曹姓三位御史一同泛舟湖上,表达出思归之情及对仕途的淡泊之意。以下是逐句解析: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入诗人意”:秋天的气息触动了诗人的思绪,此处“秋”往往寓含着悲凉、寂寥的情感基调,也象征着时光流逝和岁月变迁,引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

“巴歌和者稀”:巴歌即巴渝之歌,泛指地方民谣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这里的“和者稀”,意味着能够共鸣响应的人很少,暗示诗人身处异乡或者在朝为官时感到知音难觅。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泛湖同逸旅”:诗人与曹三御史共同在湖上泛舟游玩,过着暂时超脱尘世的生活,称之为“逸旅”。
“吟会是思归”:他们在游览中以诗词唱和,但每一次的吟咏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思归之情,表达了对故乡或隐居生活的向往。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徒推荐”:白简是古代官员弹劾他人或自荐的奏章,这里可能指的是自己虽然曾被他人举荐或有望得到提拔,但诗人对此并不热衷或并未因此而留恋官场。
“沧洲已拂衣”:沧洲指水边之地,常用来象征隐士居住的地方;拂衣则表示挥袖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已经放弃官职,决心归隐江湖的决心。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云外去”:杳冥形容高远、深远,此处描绘诗人希望远离尘嚣,像飞向云端之外那样彻底摆脱世俗羁绊。
“谁不羡鸿飞”:鸿飞是指大雁飞翔,寓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诗人以鸿雁为喻,表达自己追求洒脱无碍的人生境界,并认为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人人都羡慕不已的。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泛舟、诗酒唱和的情景,抒发了孟浩然对回归自然、远离官场束缚的渴望,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仕途的淡然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反映了他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09

主题

4万

帖子

20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雅风文社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4778
贡献
47690
金钱
7179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7-16 23: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解析诗词)

竹郎32-青山笑看人生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答、解析如下:
     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之佳作,描述作者与曹姓三位御史一起泛舟湖上,表达出思归之情及对仕途的淡泊之意。
     全诗通过描绘秋日泛舟、诗酒唱和的情景,抒发了孟浩然对回归自然、远离官场束缚的渴望,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仕途的淡然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反映了他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情怀。
      首联.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入诗人意”:秋天的气息触动了诗人的思绪,此处“秋”往往寓含着悲凉、寂寥的情感基调,也象征着时光流逝和岁月变迁,引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
    “巴歌和者稀”:巴歌即巴渝之歌,泛指地方民谣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这里的“和者稀”,意味着能够共鸣响应的人很少,暗示诗人身处异乡或者在朝为官时感到知音难觅。
      颔联、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泛湖同逸旅”:诗人与曹三御史共同在湖上泛舟游玩,过着暂时超脱尘世的生活,称之为“逸旅”。
     “吟会是思归”:他们在游览中以诗词唱和,但每一次的吟咏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思归之情,表达了对故乡或隐居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徒推荐”:白简是古代官员弹劾他人或自荐的奏章,这里可能指的是自己虽然曾被他人举荐或有望得到提拔,但诗人对此并不热衷或并未因此而留恋官场。
    “沧洲已拂衣”:沧洲指水边之地,常用来象征隐士居住的地方;拂衣则表示挥袖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已经放弃官职,决心归隐江湖的决心。
      尾联、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云外去”:杳冥形容高远、深远,此处描绘诗人希望远离尘嚣,像飞向云端之外那样彻底摆脱世俗羁绊。
    “谁不羡鸿飞”:鸿飞是指大雁飞翔,寓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诗人以鸿雁为喻,表达自己追求洒脱无碍的人生境界,并认为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人人都羡慕不已的。
    章法布局:起承转合,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7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春华秋实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362
贡献
16470
金钱
20192

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7-17 19: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竹郎-16槛外客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诗作解析:
这首诗可能写于729年,当年孟40岁。当时孟游历江南,遍访朋友,希望有人举荐。这位蓸三也可能写了推荐信,但没有成功。

于是蓸三御史行给孟浩然写了一首泛湖归越的诗,此诗为孟浩然的答诗。

题目中的“同”,是和诗的意思,即孟浩然“和”御史行蓸三的“泛湖归越”的诗。

首联:因秋起兴,称赞御史的诗写得好,“巴歌”可能指楚歌,即“阳春”“白雪”。即是说,您的诗写得太好了,阳春一曲和皆难!

颔联:颔联承“和者稀”而展开,并扣“泛湖归越”。您的诗中以泛湖为题,这是一种快乐的休闲,您的诗吟出了思归之意。

颈联:联系到自己,转了。感谢您的推荐,不过使您枉费心了,我并不特别在意。“沧洲”是指孟自己,他虽想出仕,但又想归隐。所以只能拂衣了。

尾联:尾联紧接“拂衣”推进一层作结。是说若能像大雁自由自在地向天外飞去,无拘无束,那样谁不羡幕呢。这是孟浩然渴望归隐心情的反映。

这首孟浩然从称赞对方的诗写得好开始,突出写了自己渴望归隐的生活。

诗的结构应是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4

帖子

148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2
贡献
326
金钱
604
发表于 2024-7-18 15: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蓟水渔翁 于 2024-7-18 16:24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组11蓟水渔翁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一.解析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入诗人意:‌秋天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秋”不仅指季节,‌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诗人通过“秋”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或思考。‌
巴歌和者稀:‌“巴歌”可能指的是一种质朴、‌乡土气息浓厚的民歌,‌也可能暗喻诗人自己的诗作或情怀。‌“和者稀”则表明能理解或欣赏诗人这种情怀的人很少,‌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知音难觅的感慨。‌

颔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泛湖同逸旅:‌诗人与曹三御史一同泛舟湖上,‌这里的“逸旅”可能指的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旅伴,‌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吟会是思归:‌在吟咏之间,‌诗人产生了归隐的念头。‌这里的“归”既可能是指地理上的归家,‌也可能是指心灵上的归隐,‌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徒推荐:‌“白简”是古代御史弹劾官员时所用的奏章,‌这里可能借指官场的举荐或任用。‌“徒推荐”表明这些举荐或任用对诗人来说已经没有意义或作用,‌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或厌倦。‌
沧洲已拂衣:‌“沧洲”通常指隐士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归隐的生活。‌“拂衣”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毅然决然地抛弃官场、‌选择归隐的行为。‌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云外去:‌“杳冥”指高远渺茫的地方,‌“云外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脱尘世的高远境界。‌这里诗人借鸿雁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谁不羡鸿飞:‌以反问的语气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远境界的向往和自豪之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一诗通过描绘秋日泛湖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二、下字:秋入诗人意,
“意”表示起兴,起诗兴,名词动用。
泛湖同逸旅
泛”显得轻松自在,“逸”显示安逸、闲适。
吟会是思归。“思归”表达思归心切。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徒推荐”表达了曹三的诚意落空,“已拂衣”展现了孟浩然的向往自由,去意已决的心态。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有深远之意,寓意远离朝廷的羁束、加害。“云外”有归隐之意。“羡鸿飞”表达了自己羡慕天上飞翔的鸿雁,寓意着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章法布局:这首诗是起承转合四分法,颈联转忆过去的往事,尾联扣题结束,归去越地,离长安很远,仿佛去云外归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6

帖子

533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73
贡献
1189
金钱
2081
发表于 2024-7-19 12: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落花 于 2024-7-19 12:57 编辑

竹郎江南解析:
首联:巴歌:指楚歌。意为秋天触动诗人的心,巴歌应和的人少。此应指曹诗写得好。
颔联写意。意为与曹三御史共同在湖上泛舟游玩,过着暂时超脱尘世的生活。诗会写的是思念故乡的诗。
颈联:白简是古代官员弹劾他人或自荐的奏章,这里可能指的是自己虽然曾被他人举荐或有望得到提拔,但诗人对此并不热衷或并未因此而留恋官场。沧洲指水边之地,常用来象征隐士居住的地方。拂衣则表示挥袖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已经放弃官职,决心归隐江湖的决心。
尾联抒情,流水句总结。鸿飞典故:汉·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
此联意为向着遥远的云外去,谁不羡慕高飞的鸿雁。比喻摆脱羁绊,回归自然的隐居生活。
结构: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6

帖子

2193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5
贡献
601
金钱
796
发表于 2024-7-19 15: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竹郎-皓月
皓月解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名为《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游子离愁和向往自然田园生活的诗篇。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这两句描绘了秋天到来时,诗人的心境以及他与朋友共赋咏声的孤独感。秋风送爽,万物凋零,这是最能触动游子心弦的季节。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湖上漫游,与志同道合之士共同享受自然美景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的向往和归去的情愫。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这里写的是朋友间的惜别之情,以及诗人即将启程的准备状态。“白简”是古代官员辞职时上呈给皇帝的表文,这里则暗示诗人的离去。

最后两句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抒写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远走高飞的渴望,以及那种超脱尘世束缚的心境。这里的“鸿飞”是比喻,意味着心灵的解放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离愁与超脱尘世的情怀,是一首充满了田园诗意韵味的佳作。
章法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0

帖子

160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1
贡献
381
金钱
614
发表于 2024-7-19 16: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竹郎03-悠然人生
解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名为《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从题目来看,是一首辞别诗。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天万物萧条,容易引起诗人的离别愁绪,不由的吟起秋词。巴歌指巴唱,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这里应是自谦,指自己作品唱和者稀。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总领全诗。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与曹御史在归越的湖上泛着小舟,有着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感觉,相互唱和着诗文,所唱内容都是思归的, 意承首联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是古代弹劾官员的奏章。"拂衣"指归隐劲联用典,暗示自己仕途无望,归隐返乡。扣题,用典转换角度。
最后两句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宕开一笔自己就要回到遥远的故乡,谁不羡慕鸿雁自由自在的生活呢,抒发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远走高飞的渴望,以及那种超脱尘世束缚的心境。这里的“鸿飞”是比喻,意味着心灵的解放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有点自我安慰的意思
章法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5

帖子

794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6
贡献
191
金钱
326
发表于 2024-7-19 16: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竹郎--06春灯夜雨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背景】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九年(731)秋,时孟浩然正客居越州,游览各地名胜。诗人求仕受挫后,毕竟心情难以完全平静,虽然一方面表示决心归隐,但另ー方面总有一种隐隐的遗憾。本诗即写他与曹御史一起从湖上泛舟归越时那种复杂微妙的心态。
曹三御史,生平不详。御史,官名。

解析: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秋光无限,引发了诗人的意兴,你(曹御史)的诗像阳春白雪一样的高雅,唱和的人很少。同时也暗示了作者身在异乡,怀才不遇的心情和不受重视的苦恼。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我和曹御史在湖上荡舟很惬意,由于想着要回到越州去,不禁又吟咏起会稽的山水来了。山水轻灵,让作者更加对大自然产生无边向往。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想起朋友们对我的举荐白费了力气,因为我想归隐去了。这是一种无奈且沉重的选择。沧洲:靠近水边的地方,借指隐士之所居。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谁不希望像鸿雁那样,飞到九霄云外远离世俗呢?引人共鸣。
诗人下字,稀,归,徒,拂,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意义。也是诗人心情的体现。
章法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2
贡献
200
金钱
318
发表于 2024-7-19 19: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作业
竹郎09-一池清凉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哦。

解析:从题目可以看出是诗人同曹御史一起游湖归越。,曹御史在家族中排行第三。

秋入诗人意,巴哥和者稀。
首联起,点出诗人和友人曹御史一起游湖的时间是秋天。秋天那美丽的景色是那样的宁静安详,首联第二分句紧承前句来写,是一个流水句,起补充作用,就像是阳春白雪一样的高雅,巴人能和的就少了。所以首联第二分句用了比兴手法。巴歌用典:典出:《昭明文选》卷四十五战国策·宋玉《对楚王问》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唐。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

泛湖同逸兴旅,吟会是思归。
颔联紧承首联,写游湖的情况,一句叙事,一句写意。一路沿湖景色是那样的迷人,旅途中所以诗人的心情是那样的逸兴遄飞,一会儿吟诗引发了思乡之情。此句为后面的归隐埋下伏笔,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白简徒推荐,沧州已拂衣。
颈联扣题目中的归字。用的是主语拆分式流水句,主语省略。白简:明 张景 《飞丸记·发迹锄强》:“欲把丹心悬魏阙,且将白简奏朝廷。”意思是我归隐之心心意已决,用白简推荐我都没有用的,徒劳的。沧州,用典。谢玄晖(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唐·李善注:「扬雄《檄灵赋》曰:世有黄公者,起于苍州,精神养性,与道浮游。」唐·吕延济注:「沧洲,洲名,隐者所居。言我既欢得禄,复合此趣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尾联收结。写归隐后与外界隔绝,谁不羡慕大雁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呢?把作者的厌恶朝政,向往宁静安详自由自在的生活融入到诗意中。所以尾联回扣主题。

整首诗的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5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1
贡献
360
金钱
616
发表于 2024-7-19 20: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竹郎08-曦春

解析作业: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哦。

1,注释
①同:和诗。御史行:当即监察御史裹行。《旧唐书·职官志三》:“监察御史十员。正八品上。贞观初,马周以布衣进用,太宗令于监察御史裹行。自此因置裹行之名。”“监察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按,宋本无“行”字。湖:当指太湖。
②意:全诗校:“一作兴。”
③巴歌:楚歌,此处指《阳春》、《白雪》。
④逸旅:全诗校:“一作旅泊。”
⑤吟会:吟集,会集吟诗。
⑥白简徒推荐:据此,知曹三曾荐浩然。
⑦沧洲浩然自谓。
⑧杳冥:高远难以看清,指天。外:全诗校:“一作海。”
⑨鸿飞: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此谓避世远害。浩然以此自慰。[1]

2,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写于729年,当年孟40岁。当时孟游历江南,遍访朋友,希望有人举荐。这位曹三也可能写了推荐信,但没有成功。
于是曹三御史行给孟浩然写了一首泛湖归越的诗,此诗为孟浩然的答诗。

3,解析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首联,秋天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秋”不仅指季节,‌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这里诗人指曹三,是说秋在曹三你的诗中引发比兴,就好比《阳春》《白雪》 与之相唱和的人少之又少。这里赞美曹三的诗写得好。以《阳春》《白雪》堪比。“和者稀”则表明能理解或欣赏曹三这种情怀的人很少,‌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知音难觅的感慨。‌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颔联承“和者稀”而展开,并扣题目“泛湖归越”。曹三您的诗中以泛湖为题,“同逸旅”我也唱和这是快乐的一次旅行,而且曹三您的诗同时吟出了和我一样的思归之意。这里的“逸旅”可能指的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旅行,‌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里“归”既可能是指地理上的归家,‌也可能是指心灵上的归隐,‌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颈联由对方联系到自己,转了。感谢曹三您的推荐,不过使您枉费心了,我并不特别在意。“沧洲”是指孟自己,他虽想出仕,但又想归隐。所以只能拂衣了。
“白简”是古代御史弹劾官员时所用的奏章,‌这里可能借指官场的举荐或任用。‌“徒推荐”表明这些举荐或任用对诗人来说已经没有意义或作用,‌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或厌倦。‌
“沧洲”通常指隐士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归隐的生活。‌“拂衣”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毅然决然地抛弃官场、‌选择归隐的行为。‌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尾联紧接“拂衣”推进一层作结。是说若能像大雁自由自在地向天外飞去,无拘无束,那样谁不羡幕呢。“杳冥”指高远渺茫的地方,‌“云外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脱尘世的高远境界。‌这里诗人借鸿雁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谁不羡鸿飞:‌以反问的语气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远境界的向往和自豪之情,‌这是孟浩然渴望归隐心情的深刻反映。

4,布局
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帖子

14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98
贡献
358
金钱
557
发表于 2024-7-21 07: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31-拂衣去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一.分析句子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天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秋”不仅指季节,‌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诗人通过“秋”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或思考。‌
“和者稀”则表明能理解或欣赏诗人这种情怀的人很少,‌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知音难觅的感慨。‌

颔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诗人与曹三御史一同泛舟湖上,‌这里的“逸旅”指的是这就是自己喜欢的自由生活。在吟咏之间,‌诗人产生了归隐的念头。‌这里的“归”既可能是指地理上的归家,‌也可能是指心灵上的归隐,‌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本是古代御史弹劾官员时所用的奏章,‌这里指官场的举荐或任用。‌“徒推荐”表明这些举荐或任用对诗人来说已经没有意义或作用。‌
“沧洲”通常指隐士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归隐的生活。‌“已拂衣”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毅然决然地抛弃官场、‌选择归隐的行为。‌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指高远渺茫的地方,‌谁“云外去”?当然是鸿雁,诗人借鸿雁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最后以反问的语气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远境界的向往和自豪之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下字:
秋入诗人意 “意”即心意、诗意。
泛湖同逸旅
泛”显得自由、随意,“逸”显示惬意、闲适。
吟会是思归。“思归”表达归隐之意。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徒推荐”表达了已无意仕途,“已拂衣”展现了孟浩然的向往自由,去意决绝的心态。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云外”、“羡鸿飞”表达了自己羡慕天上飞翔的鸿雁,寓意着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章法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5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115
金钱
198
发表于 2024-7-21 08: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05-珍朱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一.解析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入诗人意:‌秋天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秋”不仅指季节,‌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诗人通过“秋”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或思考。‌
巴歌和者稀:‌“巴歌”可能指的是一种质朴、‌乡土气息浓厚的民歌,‌也可能暗喻诗人自己的诗作或情怀。‌“和者稀”则表明能理解或欣赏诗人这种情怀的人很少,‌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知音难觅的感慨。‌


颔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泛湖同逸旅:‌诗人与曹三御史一同泛舟湖上,‌这里的“逸旅”可能指的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旅伴,‌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吟会是思归:‌在吟咏之间,‌诗人产生了归隐的念头。‌这里的“归”既可能是指地理上的归家,‌也可能是指心灵上的归隐,‌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徒推荐:‌“白简”是古代御史弹劾官员时所用的奏章,‌这里可能借指官场的举荐或任用。‌“徒推荐”表明这些举荐或任用对诗人来说已经没有意义或作用,‌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或厌倦。‌
沧洲已拂衣:‌“沧洲”通常指隐士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归隐的生活。‌“拂衣”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毅然决然地抛弃官场、‌选择归隐的行为。‌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云外去:‌“杳冥”指高远渺茫的地方,‌“云外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脱尘世的高远境界。‌这里诗人借鸿雁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谁不羡鸿飞:‌以反问的语气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远境界的向往和自豪之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一诗通过描绘秋日泛湖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二、下字:秋入诗人意,
“意”表示起兴,起诗兴,名词动用。
泛湖同逸旅
泛”显得轻松自在,“逸”显示安逸、闲适。
吟会是思归。“思归”表达思归心切。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徒推荐”表达了曹三的诚意落空,“已拂衣”展现了孟浩然的向往自由,去意已决的心态。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有深远之意,寓意远离朝廷的羁束、加害。“云外”有归隐之意。“羡鸿飞”表达了自己羡慕天上飞翔的鸿雁,寓意着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章法布局:这首诗是起承转合四分法,颈联转忆过去的往事,尾联扣题结束,归去越地,离长安很远,仿佛去云外归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9

帖子

33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6
贡献
945
金钱
1264
发表于 2024-7-21 08: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竹郎22-竹影拂尘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解析:
一、注释
同:和诗。
湖:当指太湖。
意:一作兴。
巴歌:楚歌,此处指《阳春》、《白雪》。
逸旅:一作旅泊。
吟会:吟集,会集吟诗。
白简徒推荐:据此,知曹三曾荐浩然。
沧洲:浩然自谓。
杳冥:高远难以看清,指天。
外:一作海。
鸿飞: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此谓避世远害。浩然以此自慰。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写于729年,当年孟40岁。当时孟游历江南,遍访朋友,希望有人举荐。这位曹三也可能写了推荐信,但没有成功。于是曹三御史行给孟浩然写了一首泛湖归越的诗,此诗为孟浩然的答诗。
三、诗意解析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赋起,秋景触动诗兴,这里的“秋”不仅指季节,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这里诗人指曹三,是说秋在曹三你的诗中引发比兴,就好比《阳春》《白雪》 与之相唱和的人少之又少。这里赞美曹三的诗写得好。以《阳春》《白雪》堪比。“和者稀”则表明能理解或欣赏曹三这种情怀的人很少,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知音难觅的感慨。
颔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承“和者稀”而展开,并扣题目“泛湖归越”。曹三您的诗中以泛湖为题,“同逸旅”我也唱和这是快乐的一次旅行,而且曹三您的诗同时吟出了和我一样的思归之意。这里的“逸旅”可能指的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旅行,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这里“归”既可能是指地理上的归家,也可能是指心灵上的归隐,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情转,由对方联系到自己。感谢曹三您的推荐,不过使您枉费心了,我并不特别在意。“沧洲”是指孟自己,他虽想出仕,但又想归隐。所以只能拂衣了。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推进一层收结。是说若能像大雁自由自在地向天外飞去,无拘无束,那样谁不羡幕呢。“杳冥”指高远渺茫的地方,“云外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脱尘世的高远境界。这里诗人借鸿雁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谁不羡鸿飞:以反问的语气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远境界的向往和自豪之情,这是孟浩然渴望归隐心情的深刻反映。
四、下字
和:暗含曲高和寡之意。
徒、已:完整表达事情的过程及各自的情态。
巴歌、沧州:用典自然贴切。
五、结构布局
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1

帖子

150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7
贡献
328
金钱
588
发表于 2024-7-21 17: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作业:
竹郎35-云水间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
格的解析作品来。

云水间浅析:
①同:和诗。御史行:当即监察御史裹行。《旧唐书·职官志三》:"监察御史十员。正八品上。贞观初,马周以布衣进用,太宗令于监察御史裹行。自此因置裹行之名。""监察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
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按,宋本
无"行"字。湖:当指太湖。
②意:全诗校:"一作兴。"
③巴歌:楚歌,此处指《阳
春》、《白雪》。
④逸旅:全诗校:"一作旅
泊。"
⑤吟会:吟集,会集吟诗。
⑥白简徒推荐:据此,知曹
三曾荐浩然。
⑦沧洲浩然自谓。
⑧杳冥:高远难以看清,指
天。外:全诗校:"一作海。"
⑨鸿飞: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
飞冥冥,弋者何篡焉。"此谓避世远害。浩然以此自慰。

首联:点明时间,以秋起兴,以《阳春白雪》和者之少来衬托诗人一行之“高、雅”。
颔联:旅程之尽兴,吟集之丰厚,当思归也,间接表明
时间之推移,地点之转换。
颈联:申明诗人的决定,沧洲,水滨。借指隐者所居住的地方。此处是说诗人已经作出了隐逸而不再谋求出仕的决定。
尾联:对上述的抉择加以说明。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首诗以“起承转合”的布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离愁与超脱尘世的情怀,是一首充满了田园诗意韵味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8

帖子

137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5
贡献
341
金钱
518
发表于 2024-7-21 21: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作业
竹郎17∽祇林青树
       作者泛舟湖上,表达出思归之情及对仕途的淡泊之意,回归自然、远离官场束缚的渴望,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仕途的淡然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反映了他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情怀。
        “秋入诗人意”:秋天的气息触动了诗人的思绪。   “巴歌和者稀”:巴歌即巴渝之歌,泛指地方民谣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这里的“和者稀”,意味着能够共鸣响应的人很少,暗示诗人身处异乡或者在朝为官时感到知音难觅。
        “泛湖同逸旅”:诗人与曹三御史共同在湖上泛舟游玩,过着暂时超脱尘世的生活,称之为“逸旅”。  “吟会是思归”:他们在游览中以诗词唱和,但每一次的吟咏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思归之情,表达了对故乡或隐居生活的向往。
        “白简徒推荐”:白简是古代官员弹劾他人或自荐的奏章,这里可能指的是自己虽然曾被他人举荐或有望得到提拔,但诗人对此并不热衷或并未因此而留恋官场。  “沧洲已拂衣”:沧洲指水边之地,常用来象征隐士居住的地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已经放弃官职,决心归隐江湖的决心。
        “杳冥云外去”:杳冥形容高远、深远,此处描绘诗人希望远离尘嚣,像飞向云端之外那样彻底摆脱世俗羁绊。  “谁不羡鸿飞”:鸿飞是指大雁飞翔,寓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诗人以鸿雁为喻,表达自己追求洒脱无碍的人生境界,并认为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人人都羡慕不已的。
    章法:起承转合,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6

帖子

1686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9
贡献
435
金钱
637
发表于 2024-7-21 21: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竹郎27——小草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

背景:唐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夏季游吴越,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拟荐浩然,浩然作诗婉言谢绝.
题目意思是: 曹三御史在太湖行舟归故乡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首联述事起,一分句点明时间是秋天,意思是说,秋天的景色激起了诗人的诗意,二分句中,巴歌:楚歌,此处指《阳春》、《白雪》。意思是,唱和楚歌的人少,暗示没有知音。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颔联意承,扣题。前句意思是说和曹三御史一起在太湖上行舟是一次闲逸的履行。后句,吟会:吟集,会集吟诗。思归,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回到故乡,句意是我们会聚吟咏的都是思念故乡。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抒情转,白简,古时指弹劾官员的奏章,沧洲指归隐地,拂衣指归隐,意思是谢绝曹三御史的举荐,自己还是决意归隐。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尾联回扣颔联颈联归隐之意。杳冥:高远难以看清,指天。前句意思是想去高远的云天外,鸿飞,用典此处意思为避世远害。意思是谁不羡慕大雁飞向远空,猎人就无法获得它了;比喻远走避祸。以此自慰。尾句用设问句作结,此问不需要回答。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

帖子

3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4
贡献
96
金钱
150
发表于 2024-7-22 00:12: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词学院五律研修班第十六讲作业。
竹郎13-仙溪居士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     孟浩然    押微韵:
诗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折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一、背景。
此诗写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秋,当时孟浩然正客居越州。因诗人求仕未果,心情难平,便表示决心归隐,另总有此隐隐之遗憾。诗写他与曹三御史同湖泛舟归越时那种复杂微妙之心态。
二、分析句子。
首联。秋天(时间)至,触动了诗人的思绪。"秋"寓含悲凉,寂寥的基调。"和者稀"指共鸣响应人很少,暗示知音难觅。
颔联。写诗人与曹三御史共同在湖上泛舟游玩,过着超脱尘世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及隐居生活的向往。
颈联。写别人对他的举荐得不到皇上重视,他决心归隐。
尾联。指诗人希望远离尘嚣,像大雁一样飞向云端之外而去。最后一句用反诘句式,用典,再次表明自己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洒脱无碍的人生境界。
三、下字。
意。起兴,起诗兴,即和诗。
巴歌。即巴蜀之歌。
泛湖。在湖中泛舟。
逸旅。指安逸之旅。
吟会。指共同吟诗。
白简。是古代官员弹劾或举荐的奏章。
徒。(副词)只,只是或白白地。
已。(副词)已经。
沧州。指水边之地,常用来象征隐士居住的地方。
杳冥。形容高远,深远。
鸿飞。(用典)大雁高飞。
四章法布局。
1、首联总写秋(时间)诗人吟诗唱和之状。
2、颔联分写诗人与曹三泛舟游玩唱和诗之意。
3、颈联分写对他的推荐无用,既表达了曹三的感激之情又对统治者的愤慨,表达自己归隐之决心。
4、尾联总结强调自己向往的生活及境界。
故章法布局为: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

帖子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4
贡献
46
金钱
80
发表于 2024-7-22 15: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会继续复习巩固。下面布置一下解读作业: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哦。

竹郎01-若水

这首五言古诗《同曹三御史行泛
)湖归越》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述了作者与曹姓三位御史一同泛舟湖上,表达出思归之情及对仕途的淡泊之意。以下是逐句解析: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入诗人意”:秋天的气息触动了诗人的思绪,此处“秋”往往寓含着悲凉、寂寥的情感基调,也象征着时光流逝和岁月变迁,引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

“巴歌和者稀”:巴歌即巴渝之歌,泛指地方民谣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这里的“和者稀”,意味着能够共鸣响应的人很少,暗示诗人身处异乡或者在朝为官时感到知音难觅。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泛湖同逸旅”:诗人与曹三御史共同在湖上泛舟游玩,过着暂时超脱尘世的生活,称之为“逸旅”。
“吟会是思归”:他们在游览中以诗词唱和,但每一次的吟咏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思归之情,表达了对故乡或隐居生活的向往。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徒推荐”:白简是古代官员弹劾他人或自荐的奏章,这里可能指的是自己虽然曾被他人举荐或有望得到提拔,但诗人对此并不热衷或并未因此而留恋官场。
“沧洲已拂衣”:沧洲指水边之地,常用来象征隐士居住的地方;拂衣则表示挥袖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已经放弃官职,决心归隐江湖的决心。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云外去”:杳冥形容高远、深远,此处描绘诗人希望远离尘嚣,像飞向云端之外那样彻底摆脱世俗羁绊。
“谁不羡鸿飞”:鸿飞是指大雁飞翔,寓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诗人以鸿雁为喻,表达自己追求洒脱无碍的人生境界,并认为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人人都羡慕不已的。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泛舟、诗酒唱和的情景,抒发了孟浩然对回归自然、远离官场束缚的渴望,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仕途的淡然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反映了他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5

帖子

2319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56
贡献
601
金钱
861
发表于 2024-7-22 16: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023秋叶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一.分析句子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天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秋”不仅指季节,‌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诗人通过“秋”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或思考。‌
“和者稀”则表明能理解或欣赏诗人这种情怀的人很少,‌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知音难觅的感慨。‌

颔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诗人与曹三御史一同泛舟湖上,‌这里的“逸旅”指的是这就是自己喜欢的自由生活。在吟咏之间,‌诗人产生了归隐的念头。‌这里的“归”既可能是指地理上的归家,‌也可能是指心灵上的归隐,‌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本是古代御史弹劾官员时所用的奏章,‌这里指官场的举荐或任用。‌“徒推荐”表明这些举荐或任用对诗人来说已经没有意义或作用。‌
“沧洲”通常指隐士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归隐的生活。‌“已拂衣”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毅然决然地抛弃官场、‌选择归隐的行为。‌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指高远渺茫的地方,‌谁“云外去”?当然是鸿雁,诗人借鸿雁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最后以反问的语气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远境界的向往和自豪之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下字:
秋入诗人意 “意”即心意、诗意。
泛湖同逸旅
泛”显得自由、随意,“逸”显示惬意、闲适。
吟会是思归。“思归”表达归隐之意。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徒推荐”表达了已无意仕途,“已拂衣”展现了孟浩然的向往自由,去意决绝的心态。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云外”、“羡鸿飞”表达了自己羡慕天上飞翔的鸿雁,寓意着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章法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53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38
贡献
3893
金钱
4549
发表于 2024-7-22 17: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作业
竹郎-032浮生半闲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解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名为《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游子离愁和向往自然田园生活的诗篇。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这两句描绘了秋天到来时,诗人的心境以及他与朋友共赋咏声的孤独感。秋风送爽,万物凋零,这是最能触动游子心弦的季节。

颌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承首联,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湖上漫游,与志同道合之士共同享受自然美景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的向往和归去的情愫。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转  这里写的是朋友间的惜别之情,以及诗人即将启程的准备状态。“白简”是古代官员辞职时上呈给皇帝的表文,这里则暗示诗人的离去。

尾联: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抒写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远走高飞的渴望,以及那种超脱尘世束缚的心境。这里的“鸿飞”是比喻,意味着心灵的解放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离愁与超脱尘世的情怀,是一首充满了田园诗意韵味的佳作。
章法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7

帖子

60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7
贡献
144
金钱
231
发表于 2024-7-22 18: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10*落雪无声
会继续复习巩固。下面布置一下解读作业: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期待大家的优秀解析作品哦。

这首五言古诗《同曹三御史行泛
)湖归越》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述了作者与曹姓三位御史一同泛舟湖上,表达出思归之情及对仕途的淡泊之意。以下是逐句解析: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入诗人意”:秋天的气息触动了诗人的思绪,此处“秋”往往寓含着悲凉、寂寥的情感基调,也象征着时光流逝和岁月变迁,引发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

“巴歌和者稀”:巴歌即巴渝之歌,泛指地方民谣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这里的“和者稀”,意味着能够共鸣响应的人很少,暗示诗人身处异乡或者在朝为官时感到知音难觅。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泛湖同逸旅”:诗人与曹三御史共同在湖上泛舟游玩,过着暂时超脱尘世的生活,称之为“逸旅”。
“吟会是思归”:他们在游览中以诗词唱和,但每一次的吟咏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思归之情,表达了对故乡或隐居生活的向往。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徒推荐”:白简是古代官员弹劾他人或自荐的奏章,这里可能指的是自己虽然曾被他人举荐或有望得到提拔,但诗人对此并不热衷或并未因此而留恋官场。
“沧洲已拂衣”:沧洲指水边之地,常用来象征隐士居住的地方;拂衣则表示挥袖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已经放弃官职,决心归隐江湖的决心。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云外去”:杳冥形容高远、深远,此处描绘诗人希望远离尘嚣,像飞向云端之外那样彻底摆脱世俗羁绊。
“谁不羡鸿飞”:鸿飞是指大雁飞翔,寓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诗人以鸿雁为喻,表达自己追求洒脱无碍的人生境界,并认为这样的生活状态是人人都羡慕不已的。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泛舟、诗酒唱和的情景,抒发了孟浩然对回归自然、远离官场束缚的渴望,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仕途的淡然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反映了他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8

帖子

5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5
贡献
153
金钱
198
发表于 2024-7-22 18: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亦风兮 于 2024-7-22 18:22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竹郎组作业:
竹郎02-亦风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试析:首联写意叙事融情,秋天的到来,正是诗人的抒发心境的时候,此时
秋风送爽,万物凋零,与朋友共赋的孤独感油然而生,这也是最能触动游子心弦的季节。颔联继续叙事写意承接,扣题,描写了诗人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共同享受自然美景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的向往和归去的情感。颈联情转,写对朝廷的失望以及跟朋友惜别之意。尾联接颈联次句推进一层而收,抒发了
对自由自在、远走高飞的渴望,以及那种超脱尘世束缚的心境。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离愁与超脱尘世的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

帖子

62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9
贡献
157
金钱
236
发表于 2024-7-22 21: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公主无言 于 2024-7-22 21:29 编辑

沧浪书院五律诗研班第十六讲作业:
竹21-公主无言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解析: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729年,当年孟40岁。当时孟游历江南,遍访朋友,希望有人举荐。这位曹三也可能写了推荐信,但没有成功。于是曹三御史行给孟浩然写了一首泛湖归越的诗,此诗为孟浩然的答诗。

解析
首联赋起,诗人看到秋景触动诗兴,秋不仅指季节,也有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无奈的感慨。这里诗人指曹三,是说秋在曹三你的诗中引发比兴,就好比《阳春》《白雪》 与之相唱和的人少之又少。这里赞美曹三的诗写得好。以《阳春》《白雪》堪比。颔联,承首联而展开,并扣题目。诗中以泛湖为题,唱和这是快乐的一次旅行,同时吟出了一样的思归之意,归隐。颈联情转。表达对曹三的推荐感谢,同时表达他不会在意能不能出仕,更想归隐。尾联,宕开一笔收结。
结构布局是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9

帖子

14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0
贡献
339
金钱
561
发表于 2024-7-22 22: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16讲作业
竹郎25-幽谷一枝兰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一写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之佳作,描述作者与曹姓三位御史一起泛舟湖上,表达出思归之情及对仕途的淡泊之意。
     全诗通过描绘秋日泛舟、诗酒唱和的情景,抒发了孟浩然对回归自然、远离官场束缚的渴望,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仕途的淡然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反映了他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情怀。

二,解析诗意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秋入诗人意:‌秋天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秋”不仅指季节,‌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诗人通过“秋”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或思考。‌
巴歌和者稀:‌“巴歌”可能指的是一种质朴、‌乡土气息浓厚的民歌,‌也可能暗喻诗人自己的诗作或情怀。‌“和者稀”则表明能理解或欣赏诗人这种情怀的人很少,‌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知音难觅的感慨。‌

颔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泛湖同逸旅:‌诗人与曹三御史一同泛舟湖上,‌这里的“逸旅”可能指的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旅伴,‌也暗含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吟会是思归:‌在吟咏之间,‌诗人产生了归隐的念头。‌这里的“归”既可能是指地理上的归家,‌也可能是指心灵上的归隐,‌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白简徒推荐:‌“白简”是古代御史弹劾官员时所用的奏章,‌这里可能借指官场的举荐或任用。‌“徒推荐”表明这些举荐或任用对诗人来说已经没有意义或作用,‌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或厌倦。‌
沧洲已拂衣:‌“沧洲”通常指隐士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归隐的生活。‌“拂衣”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毅然决然地抛弃官场、‌选择归隐的行为。‌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云外去:‌“杳冥”指高远渺茫的地方,‌“云外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脱尘世的高远境界。‌这里诗人借鸿雁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谁不羡鸿飞:‌以反问的语气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高远境界的向往和自豪之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下字:秋入诗人意,
“意”表示起兴,起诗兴,名词动用。
泛湖同逸旅
泛”显得轻松自在,“逸”显示安逸、闲适。
吟会是思归。“思归”表达思归心切。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徒推荐”表达了曹三的诚意落空,“已拂衣”展现了孟浩然的向往自由,去意已决的心态。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杳冥”有深远之意,寓意远离朝廷的羁束、加害。“云外”有归隐之意。“羡鸿飞”表达了自己羡慕天上飞翔的鸿雁,寓意着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章法布局:起承转合法
五,情感
此诗通过描绘秋日泛湖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这种感情是复杂交织在一起的,如同诗人的内心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

帖子

9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1
贡献
220
金钱
342
发表于 2024-7-23 14: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作业
思无邪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盛唐 · 孟浩然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解析:这首诗作于729年,是孟浩然728年赴长安应进士不第,心里已经满是归隐之意了。第二年同一个姓曹的御史,共同泛舟回越地归隐。这位姓曹的御史可能也是仕途不顺,和孟浩然一样有归隐之意。越地应该是孟浩然老家襄阳一带。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点明时间是秋天,地点是楚越之地,诗人感时言事,巴歌:《昭明文选》卷四十五战国策·宋玉《对楚王问》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首联写曹御史秋兴而作的诗诗歌,犹如巴歌中的阳春白雪一样能与之相和的人不多。首联以议论的笔法起。点明时间是秋季。
颔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颔联扣诗人意。写我们一起泛舟湖中放逸漂泊,时而吟咏所表达的都是归隐之意。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拂衣,归隐。
虽然有人上书推荐,但我们归意已决。侧面写,进一步表明心志。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意思是归隐后我们仿佛到了悠远辽阔的云外,像飞鸿一样自由自在,那些被仕途羁绊的人谁能不羡慕呢。
尾联宕开一笔,想象归隐的潇洒无束,让世人羡慕,更进一步表明对归隐坚决之心。
全诗议中有叙,叙中有议论,有开有合,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布局应该是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68

主题

4万

帖子

1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江南水乡、燕赵文林、苏北文枫、古韵词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9782
贡献
46792
金钱
6324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8-6 08: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十六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组18~大浪淘沙(洛阳)

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
唐·孟浩然 押微韵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
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
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

仔细阅读,分析句子,下字,
章法布局,写出一篇合格的解析作品来。

【简析】
题目断读: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同,犹聚也;归越,越州也。作者孟浩然,本名不详,襄阳(今湖北襄)人,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一生未入仕,后归隐山林。
首联:“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以事起,写出时间、人物。秋天,对於诗人来说,写诗以表达心情,是一个很好的季节哦!但又感觉到,这巴蜀之地,和歌之人却少之又少哦!其实,这也暗示出诗者身在异乡,知音难觅的遗憾心境。
颌联:“泛湖同逸旅,吟会是思归。”承首联之境,抒发情感,逸旅,指诗人闲放的心情与曹三御史共同在湖上泛舟游弋;思归,指他以诗词唱和,所透露出的是诗人内心的思归之情,表达了对故乡或隐居生活的向往。
颈联:“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白简,是古代官员弹劾他人或自荐的奏章。其意指诗者如今已不再留恋官场了。沧洲,指水边之地,景色宜人。拂衣,则表示挥袖而去。其意指诗者心境,已经不再留恋官场。从而向往山水忘机鸥鹭同盟的生活。
尾联:“杳冥云外去,谁不羡鸿飞。”杳冥,形容高远、深远;
鸿飞,是指鸿雁远翔,比喻超脱尘世。诗人以鸿雁为喻,以追求自由,追求洒脱,远离尘嚣世俗,无拘无碍的人生境界,
总之此诗借描绘秋日泛舟、与曹三御史诗酒唱和之情境,抒发了诗者远离官场心底情感,以及回归自然向往自由生活的笔触。写出了诗者对仕途的淡然和对入隐的向往。这也反映出了孟浩然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唯美笔触风格。
布局结构,四分法,启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