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4

第十七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琴歌

[复制链接]

84

主题

310

帖子

2762

积分

版主

朗吟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3
贡献
465
金钱
1341
发表于 2024-7-12 21: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zhi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
QQ图片20240712215014.png

84

主题

310

帖子

2762

积分

版主

朗吟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3
贡献
465
金钱
134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21: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二安”。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310

帖子

2762

积分

版主

朗吟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3
贡献
465
金钱
134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21: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是描写农村景物的作品,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310

帖子

2762

积分

版主

朗吟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3
贡献
465
金钱
134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21: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琴歌的来源、发展和概况


1、琴:是中国传统乐器,近代称七弦琴或古琴,古代则直称为琴。琴的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末期的《诗经》,其产生远在《诗经》成书之前,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2、在古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大批的琴曲和琴歌。琴曲发展了乐器的独奏性能;琴歌则以歌唱为主,用琴来伴奏。两者各有其艺术特色。
3、琴歌来源于民间音乐,它是一种中国古代音乐体式。琴歌,即抚琴而歌,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
在古代琴、棋、书、画历来为古代文人雅士必备之修养。琴歌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修身养性、人格涵养的标志,所以琴歌艺术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由文人们推动的。自古许多文人名士都有很好的音乐修养,他们不仅能弹唱琴歌还能自度琴歌,以琴歌表达内心的感情。正是历代的文人雅士促进了中国古代古琴音乐和琴歌艺术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310

帖子

2762

积分

版主

朗吟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3
贡献
465
金钱
134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21: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要求:


1、入声字:共八个,都是休止吟。
2、腔音唱法,依字行腔,依义行调。
3、气息均匀,声音稳定。
4、整体吟出夜的宁静感,有“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清雅秀丽,委婉流畅。
5、声音纯净,不要太实,要虚一些,空灵、抒情、温柔。
这个整体要求适用于词中的每一句吟诵,是通用的方法。在下面的逐句讲解中,是指每句话中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吟诵要领,整体涉及的要求不再去逐句作强调,这一点大家要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6: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