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4-6-9 10:12 编辑
阮籍诗歌意象[作者/林海]
研究阮籍诗歌意象的著作很多,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果,故本文对此不做过多的讨论,只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来剖析其意象的召唤结构。意象是诗歌的主要部分,运用意象来营造意境可以达到含不尽之余意见于言外的效果,但因其要靠读者的联想及想象来填充,所得的感悟难免不因人而异,甚至对同一首诗会有相反的理解。据张素芹统计《咏怀诗》出现了十一次“白日西颓”意象: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其五)按:陈沆:“明帝崩也。”
“灼灼西颓日,馀光照我衣。”(其八)按:张铣:“颓日,喻魏也”
“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其十八)按:刘履:“言魏之将亡,犹日之将倾也。”
“於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其二十一)按:吕阳:“‘怀存阴’,忧魏祚之将倾也。‘挥袂’‘扶剑’盖用虞公以剑指日使不落之意。”
“逍遥未终晏,朱阳忽西倾。”(其二十四)按:蒋师爚:“朱明西倾,喻国运将终也。”
“愿为三春游,朝阳忽蹉跎。”(其二十七)按:无。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其三十二)按:方东树:“以‘朝阳’兴魏。”
“经天耀四海,倏忽潜蒙汜。”(其五十二)按:陈沆:“汉灭魏兴,不旋踵而魏蹙,则将来典午之潜替,亦行可俟也。”
“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其七十一)按:王闿运:“言亡国之臣与国俱亡,木槿共白日俱颓也。”
“忽忽朝日隤,行行将何之?”(其八十)按:蒋师爚:“喻曹氏享国不永也。”
“白日陨隅谷,一夕不再朝。”(其八十一)按:蒋师爚:“‘白日’一韵,即上首所谓‘忽忽朝日隤’也(故以游仙作结)。”
从按语所引各家注释可知(除了其二十七)阮籍诗中“白日西颓”意象均被阐释成曹魏将要灭亡的象征,这种认为“白日”是皇帝或王朝的象征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以白日比帝都长安即是此意。“白日”意象因与诗歌阐释传统的关系,致使阐释者认为其表达了对曹魏即将灭亡的忧心。宋洪兴祖在《楚辞补注·离骚经章句第一》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义,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种连类譬喻的阐释方法势必构成阐释传统,对宋后阮诗的阐释产生影响。阮籍好用动植物及飞鸟意象,这些意象几乎都被阐释者按洪兴祖所总结的方法予以解读,如其三中“堂上生荆杞”,闵齐华注曰:“荆杞,喻时乱也。”作为恶草自然被阐释成时乱的象征;其十九“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闲,挥袖凌虚翔。飘飖恍惚中,流盼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朱嘉徵曰:“西方有佳人,伤明王不作,世莫宗余也。”,此即是按“灵修美人,以譬于君”来解读的。综观《阮籍集校注》诗后所附集注,这种按香草美人的逻辑解读的尚有很多,可说是诗歌意象在互为文本的阐释视野中解读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