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07|回复: 30

沧浪书院诗妍班五律第四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910

主题

19万

帖子

5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苑首席版主兼沧浪书院交流版副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843
贡献
192370
金钱
19917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4-23 21: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好 今天的理论课就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详细的解析。谢谢大家的合作哦。

作业截止时间,2024.5月6日晚上八点。

2

主题

174

帖子

19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6
贡献
446
金钱
750
发表于 2024-4-24 14: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画梅组论坛作业
画梅-27 / 血琉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解析:作为五律来说,说它是经典中的经典,未免过誉,算是题咏岳阳楼的经典吧。它以望起,面对波翻浪涌、浩渺无际的洞庭湖,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所处的环境,以及对未来、对仕途的纠葛所写的一篇诗章。

题目,所处位置,写诗目的,赠,下对上的敬语,可以说是一首干谒诗。

首联,点明时节,注意“平”字,时值八月,正是一年中潮涌波怒最甚的季节,平是指湖水与岸平,因望及远,水天一色,极言其之壮阔景象。

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上乘之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众多诗家论者推崇,尤其是“蒸、撼”字,除了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坼、浮”字,杨基“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之“吞”字(“接”字弱),能与之比肩的,实在不多。此联前人备述,这里自不多言。

颈联急转直下,感觉突兀其实不然,上面的“气蒸、波撼”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完美的情景融合,他的心情正如湖面一样波翻浪涌感慨万端:欲仕,恨无人引荐(所以题诗赠张丞相):安然稳坐又对不起皇老板,进无路退不甘,那心情能平静吗?

说点另外的:像孟浩然、李白、杜甫这类文人,词采风流是有的,但真要被委以军国重任,他们未必能担当。比如李白,可能有人会说给他一个丞相做就不会(没时间)放浪形骸诗酒风流了,但这样一是从此就没有诗仙,二是性格决定命运,三是历史不可以假设滴。

尾联:有了前面种种,就只有留下望湖兴叹了。整首诗前四宏大壮阔,后四希翼共现实同在,思绪与惆怅满怀,前后情景交汇意脉相连,融会贯通略无滞碍,不愧名篇二字。


说到此诗,一般都绕不开杜甫的《登岳阳楼》。前两联论笔力论气势,都是力能扛鼎大气恢弘气势磅礴,各有千秋难分轩轾,分歧主要在后四句。孟老师是把景转到个人情夙上,当然这个无可厚非;杜先生是把眼前景升华到家国情怀上来,更能引起共鸣。

其实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所谓文无第一,并无高下之分,分的是人而非诗。

想起《登高》与《黄鹤楼》谁才是七律第一的问题,感觉好笑,评判标准都不统一怎么判定呢?《黄鹤楼》最多也就算七律变体,说极端一点,它连参赛资格都不具备(个人说法,不要较真)。只想说明:诗好不好不在于它是什么体。《黄鹤楼》古今称颂不是因为它是七律而是因为它本身;《登高》也不是十全十美,它的尾联还是存在问题的,八句全对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至于有些评论家说什么“(黄)“以气象胜”,“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超然不为律缚,此气昌而有馀意也。”等等,拿这些来和七律说事,根本就是耍流氓好吧?


注:本篇纯属个人观点,如有缪误与不同,学者通人不必深究。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940

帖子

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律诗三期、律一期、绝三期、律四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65
贡献
1481
金钱
12306
发表于 2024-4-24 22: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研修班第4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13-腾骏

解析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一篇尽可能详细的解析。谢谢大家的合作
腾骏浅析:首联景起。八月的秋水猛涨导致湖水与湖岸持平,水天一色,一片迷茫景象。侧面反映时势混乱,朝廷鱼龙混杂。
颔联运用夸张手法,景中带情承接。水气蒸腾弥漫整个湖泊,波浪滔天意欲撼动岳阳城似的。有所指官场不平静。
颈联叙中夹情转换。我想跨越湖对岸恨无船只,闲居不求仕途,有负于当今圣朝天子呀!隐含"我”欲从仕,却没人搭桥引荐之意。
尾联叙事述理作结。如果坐在旁边观看悠闲自在的钓鱼之人,那么心中就只有一片羡慕鱼儿的情分了。暗指您明知我赋闲在家也不举荐,岂不是空有爱才之心了吗?
全诗表面上来看是围绕洞庭湖而写,实则更多想表达的是自己怀才不遇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1903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律诗兼曲二、赋二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46
贡献
2473
金钱
19757
发表于 2024-4-25 06: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研修班第4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 醉舞可乐

解析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干谒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頜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物像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尾联: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本文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2

帖子

606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56
贡献
1378
金钱
2352
发表于 2024-4-25 12: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文/影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一篇尽可能详细的解析。谢谢大家的合作。
解析:
一、名词解释

张丞相:指张九龄
涵虚:指水映天空。
舟楫:船只;
端居:谓平常居处:
圣明:此指太平时期
羡鱼情:用典,徒慕空看 此指实现不了梦想。
坐观:旁观

二、题目 分析

望(临)洞庭湖 贈 张丞相
题目看出写两部分内容:
1.望—湖
2.贈—张
这就涉及
1.取湖什么景像
2.贈张干啥呢?

三、构思 立意 布局
孟浩然真实目的:
想让当时丞相张九龄举荐做官,又不明说。
前四句:景起 先写洞庭湖,后四句入情,含蓄表达自己入仕意愿。
是起承转合布局。

四、艺术手法 揣摩
洞庭湖万千气象如何下笔呢?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平”不是远看连低天的平。“涵虚”一个“混”湖天混一起了。什么混的?看气蒸 波撼
混牵出下联

颔联: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气 蒸 波撼将水天高低相混一体了。高明吧,宏阔、气势磅礴,成千古绝唱。2.7.处练字高拔。

颈联用典转,隐含本意。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说想要济世苦于没有船,船是啥啊 媒介呀!这太平盛世我怎么能好意思不做事情安居呢?意思想被张举荐呗。

尾联: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说白了就是不能光卖呆旁观呗!有一语双关意思。“我”不能光看着别人钓鱼,你”也一样不能看着我不管是吧?慕鱼情写的巧妙。完美收结。
用笔前四高亢 后四卑弱反差大,效果不同凡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2

帖子

18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7
贡献
449
金钱
687
发表于 2024-4-25 17: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画梅组
画梅09-雪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解析: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写景)八月的洞庭湖的湖水涨的与岸一样平,湖水的波光倒映着天空和岳阳城,摇曳生姿波光潋滟。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承。动静结合)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意转。转的含蓄委婉)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情结。表达自己想出仕的愿望)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只能白白的产生羡鱼之情了。这是隐喻想做官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4

帖子

32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63
贡献
847
金钱
1218
发表于 2024-4-26 14:48: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一篇尽可能详细的解析。谢谢大家的合作

云水禅心解析:
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曾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写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词语注解: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楫: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安居。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首联景起,表明时间秋季,由于秋雨多,所以洞庭湖湖水与岸齐平,水光天色相映,混为一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颔联进一步描写洞庭湖景色,由于洞庭湖面积广大,从湖里升腾的水蒸气笼罩着整个云泽和梦泽,湖里的波涛震撼到了临近的岳阳城。
这两联写景境界宏大,振奋人心,暗含了作者眼界和胸襟的不凡,作者的才情不言而喻。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颈联转到自己身上,说洞庭湖这么宽阔,我要渡过去却苦于没有船,委婉的表达了自己想出仕做官一展自己的抱负却苦于没有门路,后分句在这样圣明君主的天下里我却安安稳稳的呆在家里,不能为朝廷出一份力是可耻的事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临河羡鱼》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我只能坐在这里看着别人钓鱼,白白的羡慕他们钓到了鱼,委婉的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希望得到张丞相的举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3

帖子

11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7
贡献
250
金钱
427
发表于 2024-4-26 16:5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作业

文/画梅20~人中子

五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0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40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在仕途困顿,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

题解:张丞相即张九龄,著名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入仕途实现自已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引荐。他在入京应试前过洞庭湖有了灵感,遂写了这首赠诗给张九龄。

解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首联写景,八
月洞庭湖水暴涨,天朗气清,水天一色,一派雄浑景象。
颌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的水气笼罩着整个湖面,波涛汹涌澎湃,震撼着岳阳城。以景承接气势不凡。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情转,意思是我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这句很高明,他不写怀才不遇,那样就会得罪皇帝,一切都完了。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人希望有人给他引荐却没有直说,以羡鱼情怀曲折地表达出来,且具浓郁诗意。
本诗是一首干渴诗,以起承转合的布局。前两联写景,以情转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帖子

13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35
金钱
52
发表于 2024-4-26 18:07: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解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创作的一首经典五律。诗中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表达了对洞庭湖壮阔辽远的景色以及励志成就一番事业的信念。

首先,诗中描绘了八月洞庭湖水平坦如镜面,湖水延绵无际,恰似一面空灵幽深的镜子,倒映出虚幻的太清明丽画卷。这种虚实交融的写景手法,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俗、清雅高远的意境。

其次,诗中通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以气势恢宏的自然景观,形象地展现了湖水的浩渺和波涛汹涌之势,冲击着岳阳城的堡垒。这一景象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雄浑之美。

接着,诗人运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一句,表现了自己对尽善尽美人生境界的向往。诗中展现了诗人个人的苦寻真我、想实现自己理想。

最后,结尾两句“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个典故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站在河边羡慕别人捕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捕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看到别人垂钓,内心羡慕却无法参与其中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从政的渴望和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

整体而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写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俗世、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高远情感。通过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展示了诗人高远的理想境界和清雅的生活情趣,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珍贵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2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3
贡献
64
金钱
97
发表于 2024-4-26 18: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画梅 书儿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赏析: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4

帖子

126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4
贡献
278
金钱
544
发表于 2024-4-26 19: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画梅组作业
文/画梅30-求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赏读
本诗妙在含蓄,明明是干谒,却写得委婉,一点也没有那种舔着脸求人的感觉。这可能取决于景物和典故的二者合用。首先是景物,将洞庭湖景物写得壮阔而有气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正如刘辰翁说的“气概横绝”那样,使人消去鄙吝之心。因为水波浩渺,自然通航不畅,三四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便水到渠成。由此,求而不得者之心态,悠然可掬:“空有羡鱼情”。如此写景和言志抒情得以最大程度的“靠拢”,本来全无干系,但营造的情景,带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并适时地带上一句“端居耻圣明”,意图的表达不言而喻。其次在于用典。如“舟楫”这词,有丰富的互文味道:(1)“《书经》:“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2)《后汉书》:“方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若涉渊水而无舟楫。”舟楫,就比喻济世的良臣。两个典故,放一起,更显得意味深长。王夫之说孟浩然以“舟辑”、“垂钓”钩锁含题,就窥破了此中玄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5

帖子

1414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9
贡献
330
金钱
541
发表于 2024-4-26 20:51: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一、创作背景:张丞相即张九龄,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二、赏析: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八月正是湖水波涛汹涌的季节,所谓平是指水涨至与岸一平。“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远近结合,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本文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

帖子

34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85
贡献
756
金钱
1440
发表于 2024-4-26 22: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傲雪飞鹰 于 2024-4-26 22:18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画梅组论坛作业:

画梅组-傲雪飞鹰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解析:题目是望洞庭寄张丞相,这个张丞相有两说,一个是张说,一个是张九龄,无所谓,反正意思都是期待对方提携自己。
​这首属于干谒类诗,意思是希望对方提携,推荐自己。
​但一般的写法都是说自己如何,或说对方如何,然后说自己需要对方提携,杜甫就有这样的七律诗。

老孟​巧妙的把写洞庭湖和自己的期待入仕,天衣无缝的结合到了一起,因有湖,有水,所以用了,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来的非常自然,毫无雕琢,尾联因为有湖有水,又用了,垂钓的典。这在干谒类诗里,是唯一的,用的巧妙的一首。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首联写洞庭湖,八月里的,水平,今天早上有人问了,其实就是秋水涨,水位高的意思,同王湾的,潮平两岸阔的意思,平,指水位接近岸堤的意思。涵虚混太清。次句是说湖面广,能把天空收入,所谓的混太清,指天就倒映在水中,杜甫是用了,乾坤日夜浮,来形容,各有千秋。


​这里说一下,首句是拗句,次句混,平声就,前句四拗,对句三救。


颔联是千古绝唱句,据说胜过杜甫的,吴楚东南坼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泽,泛指洞庭湖北岸的大片湖北地区,湖面广,故气可蒸腾,水波浩荡,拍打着岳阳古城,很有气势。
​首二联就洞庭湖来说的,也是点题中的第一部分。

​欲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颈联开始巧妙的转了,因湖面阔,自己想过,济,此处就是渡河的意思,却没有舟,所以过不了,他是说渡河吗,不是,所以次句解释了一下,自己不愿在圣明之世,自己啥事不干。端居,就是归隐在家不做事的意思。
​颈联是说了自己,不愿继续端居下去了,干谒的意思,委婉的表达了。


最后看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注意,尾联是收结,点出自己求对方的意思,颈联是表达自己想出来做事的愿望,稍有不同。尾联的垂钓者,指的是朝中说话算数的人,可以有推荐权的人。
​尾句,徒有羡鱼情。是活用了一个典,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活用,指用法不一样了,这里老孟是想表达,我很羡慕那些被你们钓上来的人才,我却没被钓上。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尾句说,我,坐观垂钓者,钓上来一个一个人才,可我,还是没人理我,所以,徒有羡鱼情。
​原典,是羡慕有鱼可吃,这里不一样了,所以是活用了典。老孟用语的分寸,端居耻圣明。自己想入仕;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说,我想让你帮我,但说的非常隐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5

帖子

6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9
贡献
154
金钱
233
发表于 2024-4-27 10:29: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天空作业: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解晰:八月的湖水广阔,混沌天空朦胧。云气笼云梦泽地方,波气势振动岳阳城。
我想作管作事没人引见,闲居在家感到羞耻。
坐看君在朝中作事,心中羡慕。
全诗借景抒情,写景的阔大,用舟济比喻自己想谋事,委婉的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心事,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2

帖子

12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4
贡献
296
金钱
464
发表于 2024-4-27 14: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画梅组论坛作业
画梅33—星星过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解析:此诗一首干谒诗,乃孟浩然之作。四十岁以前,孟浩然曾漫游三湘,仲秋季节,他从武陵经洞庭返乡。不久即有入京应举之行。这首五律托兴观湖,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委婉地表示了渴望在政治上得到引荐的心情,是孟诗中气象较为开阔的一首。
       首联写纵目洞庭总的印象。意谓八月洞庭湖秋水盛涨似与岸平,远望水天相连,和太空混而为一。出句点明时间,正是一年中水势最盛的仲秋季节。据《清一统志》: “洞庭每夏秋水涨周围八百余里。”可见时到仲秋,湖水浩淼!诗的开头,就写出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水天浑然一体的壮阔景象。
       颔联以精炼警策的语言,实写洞庭雄浑、磅礴的气势,言水势之远。云梦古泽横跨大江南北,地域辽阔。诗人用“蒸”这一“响”字,写湖面水气蒸腾,氤氲万状,蔚为奇观。对句言水势之高。洞庭湖以其激荡的水波日夜冲击、摇撼着湖滨重镇岳阳城。用“撼”这一“响”字,不但传神地写出了洞庭湖水的巨大声势,而且充满活力。以上四句写临眺湖景,写得雄浑壮阔,气势不凡。
        颈联以出句兴起对句。出句自叹欲渡洞庭而苦无舟楫,暗喻想渡越宦海,出来做一番事业而苦于无人引荐;对句直率地表明平居闲处,有愧于当前的太平盛世(“圣明”)。“舟楫”,即用《书经》“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语意。一个“耻”字,说明其积极用世不甘闲居的思想是何等强烈。
        尾联巧妙地借用古谚,进一步申足上文。《淮南子·说林训》: “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里用“垂钓者”比出仕之人,即指张九龄。“坐观”二字已表露了对宦海生涯的企慕之情,下面又加一句感叹,把出仕的愿望表现得更明显,更有感情色彩,自己只能“坐观”他人垂钓,“羡鱼情”是空有了。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对方的援引。
        全诗托兴观湖,表达了干谒之意而又不露痕迹。构思新颖,情景契合交融,格调浑成,显示了雄浑与自然的风格特色。特别是诗的前半首,夸张而真实地再现出仲秋洞庭磅礴浩瀚的气势,雄浑壮美的景象,有力地表现了洞庭湖的自然伟力,颇有盛唐气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1

帖子

20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7
贡献
498
金钱
796
发表于 2024-4-27 14: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作业
画梅01-白雪

好 今天的理论课就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详细的解析。谢谢大家的合作哦。

作业截止时间,2024.5月6日晚上八点。

解析:
孟浩然(公元689年-公元740年),唐代诗人,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他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是一首干谒之作。所干之人,一说为张九龄,一说为张说。诗的前半写洞庭湖的博大、壮观,构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仕,写得含而不露,譬喻贴切,不卑不亢。
首联交代时间,写湖水。“平”字形容出湖水的更加浩渺,“涵虚”写洞庭的阔大涵深。首句为拗句。两句从大处落墨,作静态的远景描写。
颔联作动态的近景描写,写洞庭湖的气势和声威。“蒸”、“撼”二字,写出了一种力度、一种震撼。这也是孟诗“冲淡中有壮逸之气”的范例,充分显示了孟浩然非凡的炼字功力。
颈联入情。由写景到陈情,过渡巧妙。作者向张丞相表明心事,出仕求官,希望张丞相予以援引。“欲济无舟楫”说得委婉,没有那么露骨。“舟楫”系用典,运用得体。
尾联进一步向张丞相表明心迹,说自己坐观垂钓,徒有羡鱼之情。这是在陈情,在干人,却运用比兴手法,“欲济”、“舟楫”、“垂钓”、“羡鱼”,这些喻象都紧扣观湖感兴而来。因此,全诗浑然一体,没有前后割裂、勉强凑合之感。

译文:
八月洞庭水满,几乎与湖岸相平,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云梦泽上雾气蒸腾,波涛澎湃似乎能撼动岳阳城。
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圣明时代无事可做实在感到羞愧。
坐着看垂钓的人,空有对鱼儿的羡慕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8

帖子

47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65
贡献
1153
金钱
1827
发表于 2024-4-27 16: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研班第四讲作业
画梅-25心灵驿站
解析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注释:张丞相指张九龄。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济:渡。端居:安居。
译析:
首联: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蔍蔍接连天空。
颔联: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颈联: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和浆,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尾联: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这是一首“干禄”,即事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湖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873

帖子

7065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词校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39
贡献
1702
金钱
2812
发表于 2024-4-29 22: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画梅组-16-小憩片刻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首联:起句点出时间以及湖面景象,为下联做铺陈。
颔联:承接上联,点出地点,继续写远眺的景象。
颈联:省略主语,入情,写出自己的志向,以及自己不甘闲居,暗喻愿意出力的言外之意。
尾联:省略主语,表达自己目前只能徒坐旁观的无奈。
全诗为起承转合结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4-4-30 11: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苑诗研班五律第四讲作业:
画梅组-静茹

解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一篇尽可能详细的解析。谢谢大家的合作哦。

静茹试析:
1、注解: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⑵湖:此指洞庭湖。⑶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高空。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太清,指天空。⑷气蒸:一作“气吞”。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⑸撼:摇动。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⑹“欲济”句: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这里也是借指船。⑺“端居”句: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⑻坐观:一作“徒怜”。者:一作“叟”。⑼空:一作“徒”。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2、背景资料:
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3、赏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首联以流水句赋起,前分句八月点时间,湖水扣题洞庭湖,直接以景起,后分句写出了洞庭湖水天一色的苍茫之景,属于概写。首句是拗句,次句混,平声救,前句四拗,对句三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颔联是千古绝唱句,据说胜过杜甫的,吴楚东南坼句,云梦泽,泛指洞庭湖北岸的大片湖北地区,湖面广,故气可蒸腾,水波浩荡,拍打着岳阳古城,很有气势。首二联就洞庭湖来说的,也是点题中的第一部分。

欲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颈联开始巧妙的转了,因湖面阔,自己想过,济,此处就是渡河的意思,却没有舟,所以过不了,他是说渡河吗,不是,所以次句解释了一下,自己不愿在圣明之世,自己啥事不干。端居,就是归隐在家不做事的意思。颈联是说了自己,不愿继续端居下去了,委婉的表达了干谒的意思。

最后看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颈联是表达自己想出来做事的愿望,尾联是收结,点出自己求对方的意思,稍有不同哦。尾联的垂钓者,指的是朝中说话算数的人,可以有推荐权的人,他们在钓啥,钓的是人才啊!尾句,徒有羡鱼情。是活用了一个典,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活用,指用法不一样了,这里老孟是想表达,我很羡慕那些被你们钓上来的人才,我却没被钓上。我,坐观垂钓者,钓上来一个一个人才,可我,还是没人理我,所以,徒有羡鱼情。原典,是羡慕有鱼可吃,这里不一样了,所以是活用了典。所以大家要注意老孟用语的分寸,端居耻圣明。自己想入仕;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说,我想让你帮我,但说的非常隐晦。原典的意思是,你看人家钓鱼,想吃,口馋了,但你看人家钓,自己也去钓啊,典,可以明用,暗用,也可正用,反用。活用,是指稍微改变一下,为我所用,这里是反用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7

帖子

23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9
贡献
466
金钱
1152
发表于 2024-4-30 11: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画梅28-荻花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译文
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存想望之情。
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赏析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此诗以洞庭湖的浩渺烟波为背景,表达了欲渡无舟的无奈感叹与临渊羡鱼的情怀,诗人借此曲折地传达出希望得到张九龄援引的愿望。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后四句则借景抒发其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壮伟景观与阔大境界,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了山水诗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
尾联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诗为四分法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5

帖子

9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4
贡献
239
金钱
369
发表于 2024-4-30 14: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06清风明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这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颔联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岸边,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颈联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尚书·商书·说命上》
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要做出来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所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尾联,推进一层,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对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没有引路人,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布局:起承转合。
首联起,交代了时间是八月,以及洞庭湖的广阔,概括。
颔联承接,由抽象化转为具象化,由远到进的写法。
颈联入情,由此情此景,转到自身,想到自己想有一番作为,却苦于没有引路人,给自己指出一个方向,内心有些感慨。
尾联推进一层,由颈联的意生出的呐喊,看到别人垂竿钓鱼,而自己无能为力,言外之意好想张丞相能帮助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17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3
贡献
385
金钱
671
发表于 2024-4-30 17: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31—根生
1.注释
(1)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太清,天空。
(2)云梦泽:云梦,古泽名。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3)济:渡河。
(4)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5)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6)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眼睁睁的看着别的钓鱼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坐观:坐视,旁观。徒:白白地。羡鱼情:想得到鱼的愿望。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意思是说有理想,就要采取实际行动。

2.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引荐和录用。

3.解析
首联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颔联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颈联: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尾联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具有含蓄的美学特征

4.艺术特点 
(1)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写得很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2)整首诗的语言特点,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也是写景的妙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8
贡献
132
金钱
202
发表于 2024-4-30 21: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苑诗研班五律第四讲作业:
画梅/思无邪
解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一首干谒诗被孟浩然表面写成了咏物诗,由观洞庭湖有感而发,首二联都是在描写八月的洞庭湖的气象万千。因为这个时候洞庭湖的雨多水大,所以湖水几乎要与堤岸齐平了。水大晴空倒映与湖水混而为一。颔联在云梦泽之地云气蒸腾,碧波荡漾好像要撼动岳阳成一样。首二联的景语铺垫完,在颈联的前一句,自然过度到想过水域而没有船只上,后颈联又想过不去啊,就坐在这里行不行呢,在这圣明的朗朗乾坤之世,啥也不做也不好意思哈。着急的情绪出来了。尾联但是没有助力,现在也只好干坐着看别人在那里忙着垂钓,我也羡慕能钓鱼的人呐。从颈联开始,作者表面是在说要乘船想钓鱼,但是这些自己没船没渔具,很明显是需要帮助啊。很自然把自己当前的处境和需求巧妙地提出来了,含蓄委婉又不失体面。唐诗的最大魅力我个人觉得就是以物象说事,含蓄而有深意。孟浩然的这首诗像他笔下的洞庭湖一样,幽深隽永,韵味无穷,耐人寻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

帖子

7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5
贡献
176
金钱
271
发表于 2024-5-1 02: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第四讲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作为五律来说,这首是经典中的经典。请大家认真阅读,查相关资料,然后写一篇尽可能详细的解析。谢谢大家的合作。

解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渔樵唱晚
立意,有人喜欢称作命意,就是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景致、事物、事件等。
1、确立主旨:你想表达的主旨,就是你的创作意图。而你的作品,就围绕这个主题来写。明确了你的主题立意后,
2、实现主旨的表达
(1)做好你的物象的选择,形象的描写。
(2)总体上完成你的起承转合,或其它的章法布局,
(3)再把我们学过的遣词造句,词句加工、衔接、完善,那么一首好的作品就出来了。
一、这首诗的主旨
这首诗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这首诗的主旨,简单说就是推荐自己。
当然作者为了保持一点身份,表达意图很委婉。
二、实现主旨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首联写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作者选择阔大浩渺的云梦泽物像,是在暗示官场、功名的洪深难济吧?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颔联,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

帖子

5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6
贡献
141
金钱
217
发表于 2024-5-1 1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22-凰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首联,点明时节,平是指湖水与岸平,因望及远,水天一色,极言其之壮阔景象。

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尤其是“蒸、撼”字,特别生动

颈联急转直下,上面的“气蒸、波撼”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作者心情的写照,完美的情景融合,他的心情正如湖面一样波翻浪涌感慨万端:欲仕,恨无人引荐(所以题诗赠张丞相):安然稳坐又对不起皇上,进无路退不甘,那心情能平静吗?

尾联:有了前面种种,就只有留下望湖兴叹了,思绪与惆怅满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7

帖子

4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7
贡献
104
金钱
161
发表于 2024-5-1 19: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画梅组18清竹相依第四次作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首联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颔联写湖的广阔,目光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颈联转入抒情。诗人从眼前景物触发,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用典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尾联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005

帖子

7896

积分

版主

沧浪诗话华南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06
贡献
1704
金钱
3215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4-5-2 20: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画梅组
画梅——东江渔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解析:
首联写景,属写实: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写景)八月的洞庭湖的湖水涨的与岸一样平,湖水的波光倒映着天空和岳阳城,摇曳生姿波光潋滟。

颔联继续写景,对首联作进一步描述,属虚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承。动静结合)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颈联转写自己: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意转。转的含蓄委婉)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尾联用情来做结: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情结。表达自己想出仕的愿望)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只能白白的产生羡鱼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7

帖子

10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7
贡献
244
金钱
383
发表于 2024-5-4 07: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画梅组论坛作业
画梅21—惠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一,写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二,词语注解
张丞相:指张九龄。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楫: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安居。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羡鱼情:用典,徒慕空看 此指实现不了梦想。
坐观:旁观
三,标题
望洞庭湖 /贈 张丞相
题目看出写两部分内容
湖是什么景像
贈张有什么目的

四,内容解析
首联:交代时间,远眺湖面景色。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与湖岸相平,景象阔大。“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頜联:角度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摇动波涛奔腾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写出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颈联,情转。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尾联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五,写作手法
布局是起承转合
景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这首诗写得很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1

帖子

7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5
贡献
176
金钱
271
发表于 2024-5-6 22: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梅大高速塌方感遇阻险者
文/渔樵唱晚
飞驰淫雨里,地陷夜初阑。
车毁断头路,人殇夺命滩。
中横重载堵,下跪老身拦。
祸患终为止,善行殊可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0

帖子

9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1
贡献
231
金钱
356
发表于 2024-6-2 21: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五律第四讲画梅组论坛作业
画梅07—飞鹰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解析: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后隐居山水。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
这首诗,是一首投赠之作,是一首干谒诗,布局上为上景下情,起承转合。
首先看题目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言下之意,为看到洞庭湖的景象后,有感而发,进而赠张丞相。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开篇紧扣题目,望洞庭湖,望到了什么?八月的洞庭湖,水位大涨,几与岸齐,水域之广,极目远望,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承接首联,继续写“望洞庭湖”;湖面远观水汽蒸腾,弥漫了整个云梦大泽(洞庭湖仅为云梦泽南部一角,此一句借洞庭湖之水,将场景一下拓展开来,视野、胸怀为之一阔),近观湖面波澜壮阔,风催浪涌,不断涌向拍打着洞庭湖东岸的岳阳城。
首联和颔联,一下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有着唐诗的鲜明特点,“唐诗是喊出来的”,首句就是如此,二分句大气承接,颔联为千古名句,借洞庭湖的“水”,一下水势蔓延开来,以云梦泽如诗,衬托的四分句“波撼岳阳城”更有波澜壮阔的感觉。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颈联一转,如此波澜壮阔,可惜“欲济无舟楫”,奈何?如此大好景色,如无动于衷,不参与其中,会耻于身处当前如此盛世之治。
颈联之转,源于首联、颔联的有力铺垫,得以弯弓如满月。
尾联“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接着颈联,再次一扬,你看那湖边端坐的垂钓者,虽然看似悠闲,但何人知道他其实是因为“欲济无舟楫”,而内心空有一片羡鱼之情呀。
颈联和尾联,是在“望洞庭湖”后,借洞庭湖之所见,向张丞相表自己之所志。余味悠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03: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