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3-7-18
威望117
金钱369
贡献165
高级会员

威望- 117 点
贡献- 165 次
金钱- 369 枚
|
发表于 2024-4-30 21: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研修班第四讲作业
绣菊06-淡墨疏痕
解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押庚韵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解析】
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唐代以词章取士,干谒诗应时而生。凡作干谒诗,本是俯身求 人,但第一等的却不会显出乞相,不见谄媚。本诗不但未露干谒痕迹,而且托意于诗,寄情于景,气魄宏大,通过对洞庭湖壮丽景观的描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求援引的心意,故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同为传世高唱。(题外话:唐诗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文峰高峰,是否与以词章取士相关呢?)
赏析:
首联两句写洞庭湖水面空阔,混茫无边。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境内,长约二百里,广约百里。仲秋八月,湖水暴涨,渺无涯际,与岸齐平;在阳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湖水中,浩瀚无垠的湖水仿佛与天空混而为一,水天一色,极为壮观。“混”三字用得极好,“亚”“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水平湖,与天相接的景象。“虚”与“太清”,均指天空。
颔联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置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攉鼓,势若雷霆,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踞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云梦泽是古代巨泽,位于今湖北省长江南北,原为二泽,江北称云,江南称梦,后大部淤成陆地,遂并称云梦泽。此处用“云梦泽”指代湖北省东南部及湖南省北部的广大低洼地区。上句用“蒸”字 ,写出水气弥漫之广与积蓄之丰;下句用一“撼”字,写出波涛喧声之大与威势之强。这两句诗阔大雄浑,气象壮观,是咏洞庭湖的名句,正如《西清诗话》所说:“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一语气象。”此句,既有夸张,亦有写实,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涛动人心魄的气势。
前四句既描绘了湖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世。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两句表达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上句说自己想渡过波涛汹涌的洞庭湖,但苦于没有船和桨,实际暗喻着诗人想从政做官 ,但可惜无人引荐的慨叹。诗中之 “济”字,语意双关,兼含“济水”与“济世”之意。"舟楫”既指渡水器具,亦指引荐之人。下句说自己虽然身处明君治下的盛明之世 ,但却平居闲处 ,无所事事 ,实在感到惭愧 ,有负 “圣明”之世,从而表达了诗人不甘长期隐居 ,而欲出仕求官 ,做一番事业的愿望。
尾联”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诗人说他坐在湖边看着垂钓之人,只能徒然羡慕别人钓到的大鱼罢了。意为请求张九龄予以推荐援引。“垂钓者”既实指洞庭湖边的钓鱼人,亦喻指执掌朝政的丞相张九龄。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张丞相主持政事,诗人是很钦佩羡慕的,很愿追随在丞相左右,为朝庭做些事情;但自己现在仍是在野之身 ,尚无一官半职,虽然空有出仕从政的愿望,但却无法实现,因而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推荐援引。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借用了《淮南子·说林训》 云:“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这一古语,既与有关洞庭湖的描写相贴合,但又翻出干谒求荐的新意,不着一痕。
布局:
起承转合。首联写远眺湖面,把望到的写具象了。颔联把目光拉近,把首联的具象又形象化了。颈联转到人事了。尾联收结全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