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8-3-21
威望826
金钱2968
贡献2007
金牌会员
 
威望- 826 点
贡献- 2007 次
金钱- 2968 枚
|
本帖最后由 打铁佬 于 2024-5-2 15:58 编辑
骤雨消长夜,清明正晚春。
地龙传隐约,山道露嶙峋。
唯恐难同志,久离成别亲。
寄心劳辗转,非止远行人。
诗词是以文言语法为基础,以齐言为基本构造的文学作品。文学性是文学作品中被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审美同向的表现手段。文言是以单音词双音词为基本语素,通过省略缩略和要素重置的文本来表达的书面语言;齐言是语素音素与音乐节点贴合而使诗词具有音乐性的基础,这是诗词文学性的普遍应用的构造原则。诗词通过实在虚化,然后把虚化具象实化,再通过赋实来曲折表达情感的贴合传统文化审美的文种,这是诗词生命力的根本。用现代汉语理解文言,有三个要素,首先是词性 ,是可以根据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名词、动词、形容词,其次是语序,可以通过助词或本身词意的意动、使动来确定,第三是省略,包含前后文有自然延续的主谓宾语可以省略,以及不影响基本表达的介词助词也可以省略。诗词的音乐性由韵律、节律、声律等构成,目的是强化情感表达。她伴生于诗歌,自永明体起不断强化,至晚清时终于格式化。音象和音色决定诗词风格,意节和音节共同作用形成音乐性,二者不完全贴合时,人们会妥协出平仄双音交替的节奏。如果说诗歌是用意象写作的文学类别,具象就是诗词最突出的修辞特征。
所谓齐言,本质是节奏相同,而不是字数相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果进一步省略而含义不变,前/古人,后/来者。天地/悠悠,怆然/涕下。前后句不仅对应节奏点相同,平仄也相对。所以古风同样是有很强的音乐性。 对齐言,就不得不提五、七言。古人云,五言前二字为一句,后三字为一句;七言前四字为一句,后三字为一句。也就是五言句意节二三为节奏点,好雨知时节,好雨//知/时节,后句单音词在前;花重锦官城,花重//锦官/城,后句单音词在后;但音节变化并不完全同步于意节,好雨知时节,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单音节在后;花重锦官城,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按二三分句,后句单音节在前。七言为五言句前二字扩展为四字,意节就有2、2;3、1,;1、3;1、2、1等四种变化;音节一般看成2+5,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桥/横//铁索/寒,仄仄/平平/仄仄/平,前四字节奏是不完全贴合的。诗词典型构造,是发展和成熟于唐的律句和律联。律句是一句中双音词和双音节的平仄交替,并且句中有连平的强音,这是凸显节奏而又不杂乱的基础;律联是在齐言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的相应位置的平仄相对。对双音节,平平是平,仄平也是平,仄仄是仄,平仄也是仄,因为双音节的节点在后音上,这是一、三、五不论的基础;三字尾的情况,因为单音词和单音节与尾音节前后交变,单音节在尾,自然交替,单音节在尾节前,则尾节前音要论,否则,就会乱了节奏,如平/仄仄不能不论成平/平仄,显然音节自然为平平/仄,节奏感就乱了。三字尾,还有一种变化,就是仄平仄和平仄平。按仄平/仄,前句当为仄仄,全句连平的节奏消失了,前句为平平,把后三字看成一句,仄平仄的双音节归为仄(权重);平仄/平,前句当为平平,但后句权重可归为平,从律联得角度看,和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等失律句也可对上,这是拗救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