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五味瓶 于 2024-4-1 17:53 编辑
《七律.长江》二首.次韵杜甫 《五律.长江二首》 题命长江斜对法。源流远近但别门。 诗章乃写朝宗性,以警贪官地霸尊。 结党营私实力大,园丘遍野有猢狲。 百川赴海风波静,据险奸贼作乱混。 (二) 浩荡离愁终不止,乃知倾泻入东临。 江流汇海海难溢,万众团结奉帝心。 色借潇湘航运阔,声驱滟滪燕石沉。 惊辞胆误专家语,叹惋人文泪满襟。 *
杜甫《五律.长江二首》 其一: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 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
其二: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色借潇湘阔,声驱滟滪深。未辞添雾雨,接上遇衣襟。 * 注释:前章言瞿唐以上之水,后章言瞿唐以下之水。 该诗表明作者在垂暮衰病之中,念念不忘国家大事,心系朝廷的汲汲心情。 以一门应众水,以谁尊应朝宗,皆用斜对法。《杜臆》云:朝宗者,人所共取, 其二 (次章,申明上章之意。上四,言朝宗至海,见世当戴君。下四,言归心阻雨,叹已难出峡。江涨波阔,似预借潇湘之色。水奔声急,如欲驱滟滪使沉。此状水势之壮悍。一说:潇湘之阔,其色皆借资于此,以潇湘乃江水下流也。《杜诗博议》:江流之大,不辞雾雨。雨接江流而上,过人衣襟之间,所谓波浪兼天者如此。)①东极,指东海。《史记》:“周览东极。”②《西都赋》:“众流之限。”《尚书大传》:“小水大水,东流归海。”③古史:执玉帛者万国。④《邹阳传》:“浮云出游,雾雨咸集。”⑤《列仙传》:王子晋游伊洛问,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单复疑未句有讹字。今按:接上二字,恐当作接壤,言水浸岸上也。壤与上,盖声相近而讹耳。
滟滪堆[yàn yù duī],俗称燕窝石,古代又名犹豫石。位于白帝城下瞿塘峡口,面积:长约30米,宽约20米,高约40米。因航运障碍,于1959年冬炸除。这块巨石存放在重庆的三峡博物馆中,供人们参观。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谚云:滟滪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盖舟人以此为水候也。” 北宋《太平寰宇记》上说:“滟滪堆又名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也。”秋冬水枯,它显露江心, 好似一头巨兽横截江流。秋冬之时,下水船可顺势而过;上水船则因水位太低,极易触礁。故有“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之说。夏季洪水暴发,一江怒水直奔滟滪堆,狂澜腾空而起,涡流千转百回,形成“滟滪回澜”的奇观,这时的滟滪堆已大部浸入水下,行船下水,如箭离弦,分厘之差,就会船沉人亡,故必切切记住:“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当滟滪堆露出水面部分如牛、袱、龟、鳖一般大小时,那就更需十分警惕了。古代船民为消灾避祸,有投牛祭江的风俗。 杜甫在《滟滪堆》中写道:“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沉牛”就是祭江。由于流水的冲刷,白帝城脚下,已经形成一处河湾,成为天然的避风港,短途船只就在此停泊。 范成大《吴船录》写道:“天下至险之处,瞿唐、滟滪是也。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续发,水势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析也。峡中两岸,高岩峻壁,斧凿之痕皴皴然,而黑石滩最号险恶,两山束江骤起,水势不能平也。” 陆游《入蜀记》:"瞿唐关,即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岁旱时,石露大半,有三足,如鼎状,关城下旧有锁水二铁柱。” 滟滪堆虽为夔门雄姿更添景色,但在航运上毕竟是一大障碍,因此已于1959年冬炸除,“滟滪回澜”成了历史的陈迹。 为彻底避险滟滪堆的汹滩恶水,疏通长江航道,三峡航道部门组织力量将这堆礁石炸掉,夔门前没有了滟滪堆,行船至此不再胆战心惊。但后人至此,却不免有些叹惋。市社科院专家邓平认为,峡江有滟滪之阻,自古有之,它已深深融于三峡自然和人文生态之中,川江先民亦对其有畏也有情,滟滪堆耐人寻味的故事不会被人们忘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