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书院交流版副首版
精华5
注册时间2021-12-14
威望597
金钱3409
贡献1967
副首版
沧浪书院交流版副首版
  
威望- 597 点
贡献- 1967 次
金钱- 3409 枚
|
发表于 2024-3-24 11: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春雨竹 于 2024-4-4 21:13 编辑
沧浪书院曲二期第一讲论坛作业贴:
第一讲 作业:
一、必做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分类有哪些?
答:一、元曲
1、什么是曲:简而言之,曲就是乐曲,也就是歌唱的词,曲起源很早,其句式长短不齐,歌唱起来曲折荡漾,所以叫曲。在战国时代就有“曲”这个名称了。
我们所学习的曲,主要是指元曲。
2 元曲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讲,它指的是杂剧。我们平常所说的,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的,一般是指散曲。当然,曲界对此定义还有诸多争议。
元曲的分类有哪些?
答:元曲的分类:
元曲{有杂剧、
{散曲之分{小令,带过曲,套数。
1)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
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散曲套曲(简称散套,又叫大令)
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
散曲,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元曲的产生分哪几个时期,其代表人物都有哪些?
答: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它的发展大约分为三个时期:
1)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
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给予元曲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元杂剧源自宋杂剧、金院本,剧作者,对社会人生颇多感悟,写出了深刻思考人生处境与命运的剧本,通过“情”来透视社会;而散曲创作则内容广泛,当中以叹世归隐的主题最为突出。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guǎng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hào]烂,痛快淋漓;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马致远则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
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人化、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
元朝晚期,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3、请分别写出你喜欢的曲人、你喜欢的曲牌、你喜欢的5首曲作品。
马致远,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张养浩、徐再思。
《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越调·天净沙》
“曲状元”和“秋思”
二、选做题
试写一曲【越调·天净沙】春思。
参考曲谱:〔越调·天净沙]
曲谱平x仄平平(韵),x平x仄平平(韵),x仄平平厶上(可平韵)。x平x厶 (韵),x平x仄平平(韵)。
〔越调•天净沙〕梨园春风
梨园曲韵春风,沧浪才子群雄。书院门生大鹏。琴弦弹弄,朝天子 小桃红。
自评:1,此曲格律及用韵皆无误, 2,三鼎足对:两两相对,且三组词性结构皆相同。3,以景托情,景情交融。词语流畅,脉络清晰,抒发有致。
评后修改:梨园曲韵春风,沧浪才子群雄。书院门生大鹏。欢欣歌颂,花开艳 九洲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