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精华285
注册时间2015-3-17
威望6766
金钱36312
贡献29174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威望- 6766 点
贡献- 29174 次
金钱- 36312 枚

|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15-7-10 09:51 编辑
【学赋斟要】17三余草堂辑
律赋创作的实践与启迪
杨纪伟 著 辞赋骈文的发展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时至今日,我们倡导继承和发展我国古典文化,就应当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使之古为今用。
那末,辞赋骈文精华何在?本人认为,在骈赋!骈赋既体现了骈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了赋文的基本特色。因此,骈赋是赋文与骈文相结合的优秀遗产,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大奇葩!
骈赋,说白了,就是有韵的骈体文。考察古代骈赋中的骈句,又可分为“宽式骈赋”和“严式骈赋”。“宽式骈赋”如江淹的《别赋》,骈句要求不是很严格,其骈句除字数、词性、结构一致外,其平仄不是那么讲究;“严式骈赋”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在赋文中骈句则要求非常严格,它不但字数、词性、结构一致,而且平仄相对,十分工整,因此,人们把它叫做“律赋”。
笔者所追求的是后一种------“律赋”。几年来,尤其是2007年以来,笔者就骈赋这一文体进行了大胆地实践和有益地探索,得到许多启迪。现汇集如下,望各位方家指正,以求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骈偶:辞赋两两相对的整齐美感 我们知道: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的仪仗也是两两相对的,因此,骈偶又叫对仗。从语法概念上讲,就是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要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整结构,複句对複句,单句对单句。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1、在句法结构上追求对称:即:上、下联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整结构,複句对複句,单句对单句。
(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香樟飘馥,苏铁含英。
------引自《绳金塔赋》 竹笋盈墟,蘑菇伏地。
------引自《宜春赋》 情盈山壑,思尽江楼。
------引自《三爪仑赋》 海产资源之众,海洋生物之繁。
(2)述(动)宾结构对述(动)宾结构
信步燕山要塞,回眸湖水青莲。
------引自《秦皇岛赋》 翻天然之画卷,赏巨匠之华章。
------引自《白洋淀赋》 仰寻塔顶之星,俯赏塔基之俏。
------引自《绳金塔赋》 俯仰于鲫鱼之背,流连于天柱之间。
------引自《黄山颂》 (3)偏正结构对偏整结构
黄帝炼金丹之所,文人索佳句之墟。
------引自《黄山颂》 文物繁荣之地,江南佳丽之邦。
------引自《宜春赋》 国土存亡之际,民族危难之秋。
------引自《沈阳赋》 佳构升华之地,人居博览之乡。
------引自《哈尔滨赋》 (4)複句对複句
秧歌腰鼓,花轿旱船。
------引自《绳金塔赋》 抚土枪而思良将,观海暴而忆雄鹰。
------引自《舟山赋》 历沧桑而显古朴,处盛世而迎辉煌!
------引自《璧山赋》 锦兽鸣而珍禽舞;海豚跃而对虾欢。
------引自《秦皇岛赋》 2、在句子成分上追求相同。即:上、下联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火种刀耕,铸就真纯个性;
打鱼狩猎,凝成豪爽民风。
------引自《哈尔滨赋》 在这一联中,“火种刀耕”对“打鱼狩猎”,联合词组用作主语;“铸就”对“凝成”,动词作谓语;“个性”对“民风”,名词作宾语;“真纯”对“豪爽”,形容词作定语。
信步燕山要塞,回眸湖水青莲。
------引自《秦皇岛赋》 在这一联中,“信步”对“回眸”,用作谓语;“燕山要塞”对“湖水青莲”,用作宾语。本联中省略了主语,以其说是句子倒不如说是词组,而这种词组在辞赋中常常以大篇幅出现的。
3、在词性事类上追求一致。所谓词性一致,就是上、下联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实词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如连词、介词等相对。但是,实词应尽量避免同字相对,虚词则允许同字相对。
所谓事类一致,就是把事物分成很多‘事类’,要求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人事对人事,器物对器物,植物对植物。如:
瑶草盈池,美女更衣之罅;
虬松伏案,英雄对弈之峦。
------引自《三爪仑赋》 在这一联中,“瑶草”对“虬松”,名词,属植物类;“盈”对“伏”,动词,属动作类;“池”对“案”名词,属地理类;“美女”对“英雄”名词,属人事类;“更”对“对”动词,属动作类;“衣”对“弈”,名词,属什物类;“罅”对“峦”名词,属地理类。而上、下联的“而”字则是虚词,属于同字相对。
远都城而近湖畔,舍喧闹而取安宁。
------引自《白洋淀赋》 在这一联中,“远”对“舍”,动词(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属动作类;“都城”对“喧闹”,名词(喧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属地理类;“近”对“取”,动词(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属动作类;“湖畔”对“安宁”,名词(安宁,形容词用作名词),属于地理类。而上、下联的“而”字则是虚词,属于同字相对。值得注意的是,词类活用现象在辞赋骈文中时常出现。
4、在联对字数上追求相等。即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有一种情况可以出现,就是“领字(或段首连接词)”。辞赋骈文可以借鉴词、曲当中的用法,先着一个领字,再引出后面的骈句。
所谓骈体文,就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事实上,在辞赋创作中,并不是也没有必要从头至尾做到两两相对。如用“领字”引出下文的骈句;如有时使用“段首连接词”引出段落;再如有时段落中需要一两句过渡语等都是可行的。有时非但无损于骈文的整体形象,反而更觉得文理顺通。当然,如果使用频率过多,那就不叫“骈赋”,只能叫“散赋”。
二、四六:辞赋字数组合的最佳选择 律赋在语句方面的特点除骈偶外,还有一个与骈偶相关的“四六”问题。所谓四六,就是指四字句和六字句来组合律赋。其实,“四六”是前人们经过锤炼总结出来的最佳选择,其字数最适合辞赋行文表达。“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四六、四六”,“六四、六四”。其实辞赋家们、骈文家们远不止使用“四六”,有时还会有七字句、八字句,甚至更多的字句。
1、“四四”式:即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如:
文人汇聚,盖冠云集。
------引自《南昌赋》 醉听箫鼓,闲赏繁华。
------引自《三爪仑赋》 情盈山壑,思尽江楼。
------引自《三爪仑赋》 山奇留趣,峰怪藏珍。
------引自《宜春赋》 2、“六六”式:即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如:
拔地冲天之貌,横空出世之观。
------引自《绳金塔赋》 享誉中华瑰宝,堪称世界奇篇。
------引自《沈阳赋》 柳岸盘龙而卧,杨堤舞带而眠。
------引自《白洋淀赋》 受圣人之殊遇,承子羽之厚功。
------引自《南昌赋》 3、“四四、四四”式:即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如:
古老文风,积沉丰厚;
新型文化,色彩斑斓。
------引自《商丘赋》 民谚警世,耐人寻味;
故事明襟,荡气回肠。
------引自《绳金塔赋》 东瞻天目,西望匡庐,
南窥龙虎,北眺长江。
------引自《黄山颂》 过客云集,漫留趣事;
文人汇聚,欣赋雄篇。
------引自《商丘赋》 4、“四六、四六”式:即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如:
创古开今,始祖集结之地;
兴文耀武,文明开启之邦。
------引自《商丘赋》 流泉飞瀑,一派湖光山色;
阁舍桥亭,十足海市仙宫。
------引自《哈尔滨赋》 马岗高峰,类泰山之博大;
龙潭飞瀑,状黄果之雄浑。
------引自《沈阳赋》 南昌起义,威震寰球之远;
壮士揭竿,功彪华厦之巅。
------引自《南昌赋》 5、“六四、六四”式:即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如:
纵观历史长河,人文荟萃;
横阅名人画卷,英才辈出。
------引自《宜春赋》 白水洞之奇观,倾珠泻玉;
狮子口之体态,叠瀑重泉。
------引自《三爪仑赋》 眸流希腊古墙,思飞异域;
足履方石衢巷,情寄他方。
------引自《哈尔滨赋》 莲荷菱角鸡头,滋身珍品;
鳜鲤青虾河蟹,国宴佳肴。
------引自《白洋淀赋》 6、其它格式:除此之外还尝试了其它格式,如:
(1)“四六四、四六四”式:
庖正杜康,拾美酒而探酵方,九洲开酿;
宰相伊尹,调佳肴而佐社稷,四海可烹。
------引自《商丘赋》 (2)“五六、五六”式:
麦穗涌金波,天下粮仓之景;
棉田飘白雪,神州棉库之都。
------引自《商丘赋》 (3)“四七、四七”式:
暮鼓晨钟,香客近东羸之岛;
禅堂宝殿,梵音响南亚之滨。
------引自《南昌赋》 寨崖隧险,鸟欲归而猿欲坠;
瀑布雄浑,泉飞练而雾飞虹。
------引自《璧山赋》 从实践看,四字句和六字句的长短搭配对语言的表达非常有效。长短搭配,急缓适度。其实,笔者觉得在保持以四、六为主的状态下还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字数或多或少的句子,使用得当,效果特好。如五字、七字的律句,往往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当然不宜连续使用,那样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
三、平仄:辞赋抑扬顿挫的内在体现 要讲究平仄,首先要懂得节奏。节奏,就好比敲锣打鼓时产生的旋律。诗词由于格式固定,其节奏点也有固定的位置。辞赋则不同,由于表述的句子有长有短,其节奏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不过千变万变,也有其基本规律。其中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是它的基本取向。还有一种就是以三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其中三个音节为一个节奏点的从严又可细分为“一二”式或“二一”式。无论是两音节还是三音节,节奏点总是落在最后面的一个音节上。
对于平仄,笔者的做法是:以本句平仄相间为原则(前一节奏为平声,则后一节奏为仄声,依次更替),以上下联平仄相反为要求(上联用平声的地方下联则用仄声,反之亦然),以关注节奏点为重点(平仄落在节奏点上不予改变,非节奏点上的则可平可仄),以平声落在韵字上为目标(上下联的平仄结果为最后一字为平声韵,特殊情况除外)。其中,虚词不讲究平仄。如(表示方法:○平声、●仄声、◎可平可仄,△表示虚词音节):
1、四字句。四字句的节奏为“二二”。这可以说是四字骈偶句的一般规律。其平仄如:
风帆/点点,霭雾/蒙蒙。
◎○/◎●,◎●/◎○。
------引自《白洋淀赋》 上联第一、二音节为平声(第一音节可平可仄),节奏点落在地二音节上;第三四音节为仄声(第三音节可平可仄),节奏点落在第四音节上,形成相间安排。下联平仄与上联平仄正好相反,而且押平声韵。又如:
无数/圣贤,亲临/此地;
◎●/◎○,◎○/◎●;
几多/豪士,常赴/斯关。
◎○/◎●,◎●/◎○。
------引自《秦皇岛赋》 本联属“四四、四四”句式,前“四四”句尾为先平后仄,后一个“四四”为先仄后平,正好相反。
经风/沐雨,尘寰/俱灭;
◎○/◎●,◎○/◎●;
返朴/归真,宠辱/皆休。
◎●/◎○,◎●/◎○。
------引自《三爪仑赋》 上联也属“四四、四四”句式,但以前例有所不同,前一个“四四”句尾为仄仄,后一个“四四”为平平,也正好相反。
2、六字句。六字句的节奏为“二二二”。这种节奏为六字句的基本节奏。但由于经常出现虚词(如介、连、副词)“之”“其”“而”“于”“与”“所”等,就派生出了许多新的节奏,如:第二音节为虚词的一△二二、第三音节为虚词的二△三、第四音节为虚词的三△二、第五音节为虚词的二二△一节奏。其平仄如:
(1)“二二二”节奏的平仄。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此为六字句的基本句式。其平仄安排如:
漫步/凤城/湖畔,回眸/水泊/景观。
◎●/◎○/◎●,◎○/◎●/◎○。
------引自《商丘赋》 此例上联为仄起仄收,下联用平起平收相对,这也是六字骈偶对的一般规律。
(2)“一△二二”节奏的平仄。此为第二音节用虚词的句子,第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后面四字为两个节奏。其平仄如:
视之/大开/眼界,尝之/大气/磅礴。
●△/◎○/◎●,○△/◎●/◎○。
------引自《商丘赋》 (3)“二△三”节奏的平仄。此为第三音节用虚词的句子,第一二两音节为一节奏,后面三个音节为一节奏。其平仄如:
驻足/于湖丹岛,漫步/其天香园。
◎○/△◎◎●,◎●/△◎◎○。
------引自《南昌赋》 海禁/则舟山弱,港通/则海岛强。
◎●/△◎○●,◎○/△◎●○。
------引自《舟山赋》 从上例来看,三音节的节奏最后一个音节为平(或仄)不能任意外,前面两个音节可以任意,也可以从严交替安排。
(4)“三△二”节奏的平仄。此为第四音节用虚词的句子,前面三个音节为一节奏,后面两个音节为一节奏。其平仄如:
启宏图/于盛世,开伟业/于今朝。
◎◎○/△◎●,◎◎●/△◎○。
------引自《南昌赋》 创九州/之胜景,铸千古/之天骄。
◎◎○/△◎●,◎◎●/△◎○。
------引自《绳金塔赋》 面波涛/而生勇,随海峰/而起飞。
◎◎○/△◎●,◎◎○/△◎○。
------引自《秦皇岛赋》 (5)“二二△一”节奏的平仄。此为第五音节用虚词的句子,前面四个音节为两个节奏,后面一个音节为一节奏。如:
柳岸/盘龙/而卧,杨堤/舞带/而眠。
◎●/◎○/△●,◎○/◎●/△○。
------引自《白洋淀赋》 豪士/争雄/之地,群英/逐鹿/之原。
◎●/◎○/△●,◎○/◎●/△○。
-------引自《商丘赋》 淀淀/传闻/其美,沟沟/来历/其烝。
◎●/◎○/△●,◎○/◎●/△○。
------引自《白洋淀赋》 3、五字句。五字句除使用诗词的律句(这种句式不能出现太多)外,还有一些其他节奏的平仄。如“二△二”节奏,即前后两个音节各为一节奏,中间插一个虚词。其平仄如:
渊深/则龙聚,地灵/则人杰。
◎○/△◎●,◎●/△◎○。
------引自《舟山赋》 4、七字句。同样,七字句除使用诗词的律句(这种句式不能出现太多)外,还有一些其它的节奏:第三音节为虚词的“二△二二”、第四音节为虚词的“三△三”、第六音节为虚词的“三二△一”、第五音节为虚词的“二△二△一” 节奏。由于七字句对表达内容非常顺手,往往使用频率非常高。
(1)“二△二二”节奏的平仄。此为第三音节用虚词的句子,第一二、四五、六七音节各为三个节奏。其平仄如:
春宜/秋适,钓趣/与观鹅/共享;
◎○/◎●,◎●/△◎○/◎●;
夏爽/冬凝,探迷/与弄桨/分雄。
◎●/◎○,◎○/△◎●/◎○。
------引自《沈阳赋》 家禽/嬉戏,游戈/于莲荷/之侧;
◎○/◎●,◎●/△◎○/△●;
野翅/翔集,盘旋/于淀埝/之间。
◎●/◎○,◎○/△◎●/△○。
------引自《白洋淀赋》 (2)“三△三”节奏的平仄。此为第四音节用虚词的句子,即前后三个音节各为一节奏,中间插一个虚词。平仄如:
锦兽鸣/而珍禽舞,海豚跃/而对虾欢。
◎◎○/△◎◎●,◎◎●/△◎◎○。
------引自《秦皇岛赋》 乘雪帆/而魂魄散,坐冰橇/而朱颜消。
◎◎○/△◎◎●,◎◎●/△◎◎○。
------引自《哈尔滨赋》 历沧桑/而显古朴,处盛世/而迎辉煌!
◎◎○/△◎◎●,◎◎●/△◎◎○。
------引自《璧山赋》 (3)“三二△一(二一二△一)”节奏的平仄。此为第六音节用虚词的句子,第一二三、第四五、第七音节各为一个节奏。其音节如:
探山峡/溜索/之险,寻竣岭/扬鞭/之欢。
●◎○/◎●/△●,○◎●/◎○/△○。
------引自《三爪仑赋》 俨俨/古棺,图画/冠/石雕/之库;
◎●/◎○,◎●/●/◎○/△●;
幽幽/古葬,习俗/尽/礼义/之都。
◎○/◎●,◎◎/◎/●◎/△○。
------引自《璧山赋》 (4)“二△二△一”节奏的平仄。如:此为第三、第六音节用虚词的句子,第一二、四五、第七音节各为三个节奏。其平仄如:
写意画师朱耷,托醉于宫廷之外;
◎●◎○◎●,◎●△◎○△●;
丹青妙手董源,寄情于山水之中。
◎○◎●◎○,◎○△◎●△○。
------引自《南昌赋》 5、八字及八字以上句子的平仄。如:
礁岩/万状,野生/之贝/唾手/可得;
◎○/◎●,◎○/△●/◎●/◎○;
深水/一泓,天性/之鱼/随时/可现。
◎●/◎○,◎●/△○/◎○/◎●。
------引自《舟山赋》 碧水/无边,频生/海阔/天高/之美;
◎●/◎○,◎○/◎●/◎○/△●;
清风/有意,顿觉/涛停/浪歇/之闲。
◎○/◎●,◎●/◎○/◎●/△○。
------引自《舟山赋》 鸳鸯/香壶,妙构/玄机/述之/难尽;
◎●/◎○,◎●/◎○/●△/◎●;
虞城/刻瓷,游龙/飞凤/呼之/欲出。
◎○/◎●,◎○/◎●/○△/◎○。
------引自《商丘赋》 商丘/新市,经风雨/而雄风/叠起;
◎○/◎●,◎◎●/△◎○/◎●;
睢阳/古城,历沧桑/而古韵/依然。
◎●/◎○,◎◎○/△◎●/◎○。
------引自《商丘赋》 水网/沟联,限戎马/于波涛/之外;
◎●/◎○,◎◎●/△◎○/△●;
庄园/散布,藏富饶/于原野/之中。
◎○/◎●,◎◎○/△◎●/△○。
------引自《白洋淀赋》 人参/鹿茸,因地道/而驰名/中外;
◎●/◎○,◎◎●/△◎○/◎●;
皮衣/貂帽,因正宗/而享誉/神州。
◎○/◎●,◎◎○/△◎●/◎○。
------引自《哈尔滨赋》 楼阁/因诗文/而隽秀,诗文/因楼阁/而流传。
◎●/△◎○/△◎●,◎○/△◎●/△◎○。
------引自《南昌赋》 仰风物/而起/凌云/之志,惜时光/而怀/骐骥/之心。
◎◎●/△◎/◎○/◎●,◎◎○/△◎/◎●/△○。
------引自《南昌赋》 八大/集团/统领/企业/发展,五大/支柱/运筹/经济/飙升。
◎●/◎○/◎●/◎○/◎●,◎○/◎●/◎○/◎●/◎○。
------引自《哈尔滨赋》 综上所述,无论句子长短,上下联的节奏总是一致的。其节奏总是两个、或者三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落在后面一个音节上。平仄的安排是根据节奏来安排的,每一个节奏点(末字上)就是平仄的落脚点,交替安排就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同时可以看出,只有严式骈句能够做得到,而宽式骈句是无法做到的。换句话说,宽式骈句只有形式美而没有音乐美,而严式骈句不但有形式美,而且还有节律美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
由于虚词所处位置的不同,往往改变节奏长短,往往使句子显得生动活泼。其实,如果通篇不着一个虚词,句子反而会觉得生硬,读起来就像是标语口号一样。
值得说明的是骈文也不是整篇做到句句都符合平仄格律的。如有的名词,专用术语等,都是无法改变的。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几处平仄不合的,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这是因为都是名词,不能随便改变。笔者在创作中也时常遇到这样例子,如《南昌赋》:
今曰南昌,古称洪都。江西首府之地,近代英雄之城。
◎○◎●,◎●◎○。◎●◎○◎●,◎○◎●◎○。
本例中多处不符合平仄,根本谈不上是“律句”。像这样受到名词约束的现象在辞赋中可谓屡见不鲜。又如《商丘赋》:
酒业、建材、铝业、桐头、棉纺、化工,煤炭、食品、医药、纸业、诸方基地强攻市场;神火、九天、商铝、福源、酿造、科迪、纸厂、商桐、稀土、微肥,各大集团抢占鳌头。
当然,我们今天的辞赋创作,从宽从严都是允许的,也是无可非议的。这取决于作者的喜好和追求。律赋由于要求严格,往往文字呆板,毫无生气,一般不宜提倡。
四、押韵:辞赋音乐旋律的美妙音符 辞赋都是有韵的。前面已经讲了,律赋就是有韵的骈文。笔者在这方面也同样作了尝试。如《哈尔滨赋》:
人文历史,个性飞扬。中西合璧,异彩同芳。人文教化,汇中原与金元于一体;历史痕迹,融西方与本土于一堂。龙塔巍巍,独立亚洲之首;孔庙俨俨,点评儒术之长。防洪纪念塔,见证抗洪之史;海洋博物馆,推开水府之窗。斯大林公园,聚天然之神韵;紫丁香歌厅,奏哈夏之乐章。漫步中央街道,赏评欧式风光。眸流希腊古墙,思飞异域;足履方石衢巷,情寄他方。五步一典,尽是西洋情调;十步一观,无非异域珍藏。尼古拉教堂,深沉神秘;索菲亚教堂,富丽堂皇。俄罗斯木屋,造型奇巧;歌特式洋楼,构筑精良。穹窿突起,挺拔秀丽之体;拱卷高窗,简洁明快之腔。佳构升华之地,人居博览之乡。“东方小巴黎”,独特魅力;“东方莫斯科”,何等辉煌!
本段文字的韵字为:““扬”、“芳”、“堂”、“长”、“窗”、“章”、“光、“”、“方”、“藏”、“皇”、“良”、“腔”、“乡”、“煌” ,押的是“ang” 韵。
如果没有韵,就只能是骈体文,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笔者觉得,押韵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选择:我们可以借鉴诗词的“韵”运用到“赋”文用韵。今人用韵,在选择用韵标准上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主张依照传统的语音来用韵;有的则打破传统韵书的束缚,主张依照现代普通话来用韵。笔者认为,后者是一种明智而科学的选择。考察古代韵文或诗歌的用韵,必须有明确的时代概念,应知不同时代的语音系统是不同的,不能以今律古。音韵是发展的,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没有必要去自找没趣。
2、位置:辞赋的押韵和诗歌的押韵一样,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最常见的是奇句不用韵,偶句用韵。如《绳金塔赋》:
巍巍绳金塔,泱泱古镇标。创九州之胜景,铸千古之天骄。立洪都而现伟岸,临西湖而领风骚。东襟鄱阳,湖泽莽莽;南接赣水,细浪迢迢;西挽西山,观寺俨俨;北牵梅岭,林木夭夭。吸山河之气魄,纳日月之精华;沐晨曦之灵性,聚花草之妖娆。
上述“标”、“骄”、“骚”、“迢”、“夭”、“娆”都是韵字,放在偶句的末字位置(押的是“ao”韵)。
但也有特殊,就是奇句也有用韵的,那是全篇的首句(也可不用韵);或换韵的开头;在古赋中,当句末是语气词时,往往是语气词的前一个字用韵。
3、换韵:在辞赋创作中,文章篇幅较短的可以一韵到底。如果篇幅较长,则往往难以做到,这就需要换韵。换韵有两种情况:一是一个段落换一个韵。这就叫做段落换韵。二是段落当中换韵。有时或短落较长,或内容所需使你不得不换韵。但这种换韵的前提是,必须在换韵联的出句就换韵。只有这样,读起来就不会觉得拗口。这一点有点象诗歌中的排律换韵。如《秦皇岛赋》:
欣逢盛世,百业复兴;喜看宝岛,万民有幸。综合实力,名冠百强之列;吞吐物量,跻身世界之林。四大支柱产业,功盖秦皇之岛;六最生产基地,名扬渤海之滨。环境无忧,广纳八方商贾;投资有报,招徕四海嘉宾。北美南非、东欧西亚、期货商贸、企业财团,合作伙伴之众,交流领域之宽;粮油食品、机械制造、玻璃建材、金属压延,拓展空间之大,经营门类之全。启开明之政策,民生似锦;绘小康之美景,村貌如仙。大道之边,都市与乡村媲美;高楼之下,果园与花圃争妍。
上述一段文字,用了两组韵。第一组为:“幸”、“林”、“滨”、“宾”;第二组为:“宽”、“全”、“仙”、“妍”。其中“宽”为奇联用韵,目的是为后面各联换韵做准备。当然,笔者在创作中不是每次都这样做了,已经发现有多处被忽视。
4、韵调:所谓韵调,就是用平声韵还是仄声韵。笔者主张应以平声韵为主,兼押仄声韵。这样可以减少一些音韵方面束缚,更大限度地调动语言的利用率。
以上只是对律赋的骈偶、四六、平仄和押韵所作的尝试。其实,对律赋的要求还远不止这些,诸如骈律的用典、藻饰;赋文的铺陈、夸张;句子的词类活用、变通以及修辞守法等有待进一步实践的探索。以上也只能说是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孰是孰非,还请各位方家指正,以便在今后的创作中加以纠正。
(以上例子均引自作者原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7b53de0100c7t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