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兒 于 2024-2-18 07:03 编辑
《沁園春》昂坪宝莲寺 南海鱼山①,溟岛西隅,天远地偏。
看狮头岭外,百重云水;华严塔②畔,数缕檀烟。
萧寺宝莲,大乘③净土,碧宇香楼问九缘④。
鱼峰上,仰浮图⑤法相,雍穆安便。
艰辛建寺当年,茅篷⑥聚,躬耕种福田⑦。
引十方僧侣,传经度化;五洲善信,礼佛参禅。
法海慈航,灵风慧雨,功德丛林⑧省大千⑨。
层檐下,听阇黎⑩梵呗(11),圣道弘传。
①鱼山~借指大屿山 (屿,念作欤),岛上僧寺、尼庵、精舍、静苑林立。 《法苑珠林》卷四九:"﹝陈思王曹植﹞赏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 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 后遂用为咏佛教梵呗的典实。"
②华严塔~《大屿山志》云:在凤凰山至木鱼山平坡相连处。香港殷商张某施资于此建塔一座。塔分三层。依华严经意。上层供毘卢遮那佛。中层供庐舍那佛。下层奉释迦牟尼佛。塔门横额有正大光明四字。两边栏杆围绕。刻联云:(1) “狮子频呻芳草绿,象王回顾落花红。” (2) “百重云水周行处,平地高山先照时。” 二联俱为筏可和尚撰书。
③大乘~梵文Mahāyāna (摩诃衍那) 的意译,是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北传中国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 “利他”,普度一切众生。现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净土宗、禅宗和天台宗。
④九缘~佛教法相宗所论及的九种因缘因果观念。佛教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前世因果的延续,九缘则表示九世的缘分,即九世的因果关系。 近代·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名》:“若浮屠所谓九缘:一曰空缘,二曰明缘,三曰根缘,四曰境缘,五曰作意缘,六曰分别依,七曰染净依,八曰根本依,九曰种子依。”
⑤浮图~亦作“浮屠”,佛教语,梵语Buddha的音译。意思是:一指佛陀,佛;二指佛教;三指和尚;四指佛塔;五指浮屠镇。出自《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李贤注:“浮屠,即佛也。”
⑥茅篷~即大茅篷,乃上世纪30-70年代众僧尼善信对宝莲寺的称谓。近现代·明慧和尚《大屿山志》云:“宝莲禅寺,香港新界最著名之十方丛林,在于大屿山昂平高原,介于凤凰山与弥勒山两峯之间。始创开山功行大德是大悦、顿修、悦明三位禅师。三禅师俱中年出家,志同道合。初来昂平,见半里高山平地,四面皆山,堪为十方道场;于是删蔓草,除荆蓁,先筑小石屋,次盖大茅篷 (注: 作功德法事之用)。十方云水僧到此,一粒同餐,种山蔬,置法器,草创禅门模范。”
⑦福田~敬三宝之德为「敬田」,报君父之恩为「恩田」,怜贫者为「悲田」,此三种称为「福田」,言其能获福也。佛教以为供养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报,犹如播种田亩,有秋收之利,故称。源出于晋·道恒《释驳论》:“是以知三尊为众生福田供养,自修己之功德耳。”
⑧功德丛林~(1)指禅法。盖因禅法能生起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故有此称。(2)功德丛林中国古代名物即禅林,指禅宗之寺院。《大乘义章》卷十三: “禅者是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 功德丛林者,从果为名。"
⑨大千世界~佛教用语,指广大无边的人世。出自宋・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 "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 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⑩阇黎~亦作"阇梨",梵语Acarya"阿阇黎"之省也,意为高僧,也泛指一般僧人。 《梁书·侯景传》:“﹝僧通﹞初言隐伏,久乃方验,人并呼为阇梨,景甚信敬之。” 南朝・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旷济羣品,为天人之师,水陆空行,皆所尊贵,言必阇黎和尚,书辄致敬和南,远近嗟咏,贵贱颙仰。”
(11)梵呗~ "梵呗源鱼山,阿音缘东阿”。梵呗始创于鱼山,是“鱼山梵”或“鱼山呗”的简称。梵,是清净、止断、如礼如法之道;呗,是歌赞、供养、和雅称叹之德。"梵呗”因三国时陈思王曹植在鱼山闻梵声始制梵呗而著名,自此在中国佛教中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