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23-7-18
威望117
金钱369
贡献165
高级会员

威望- 117 点
贡献- 165 次
金钱- 369 枚
|
发表于 2024-2-16 17: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七讲作业解析杜甫七律
绣菊29-淡墨疏痕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唐·杜甫)押尤韵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当时裴迪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寄了一首诗《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裴迪,关中 (今陕西省)人,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交谊很深,晚年入蜀作幕僚,与杜甫频有唱和。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州市。
【释义】
首联:“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联先就裴迪的诗作出回应,东亭官府的梅花盛开,你动了诗兴,并赞美友人写的咏梅诗同何逊在扬州写的咏梅诗同样高雅。何逊是南朝梁代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推崇。
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这时哪怕是对着雪也会遥遥思念故人,更何况送客逢着这梅花呢,更是加深了对我的思念,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友思念之情的感谢。“遥”突出空间之远,“可自由”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心心相印。“此时”,即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
颈联:“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裴迪有可能在诗中提到没有寄一枝梅过来,诗人在此宽慰友人,幸好没有折梅,倘若看了,不知内心要勾起怎样纷乱的愁思。可见诗人的心思细腻,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心灵互通,友情深厚。
尾联:“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继续安慰友人,我所在的江边也有一棵梅树,渐渐已开了,在诗人眼里,这梅花平添内心愁思,日日夜夜,催得人白了头。
【布局】:起承转合
【情感表达】:
全诗句句不离梅:梅动诗兴,何逊写梅,对梅相忆,逢梅送客,折梅伤时,看梅思乡,梅发江边催人白头……意绪千端,衷肠百结,都借梅以抒发,既和裴诗,又自呼应,婉曲周至,往复尽情。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已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已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而不是咏物。催人白发的不是梅,而是愁思。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白?被誉之“古今咏梅第一”不为过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