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24-1-9
威望147
金钱461
贡献185
高级会员

威望- 147 点
贡献- 185 次
金钱- 461 枚
|
诗学原理之——诗的节奏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是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也是诗歌的主要特征。
诗的节奏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强诗的美感。“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他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郭沬若《论节奏》)
诗的节奏是怎样形成的?
一、押韵
押韵的主要作用就是造成鲜明的节奏,因为规律的使用韵脚,造成了一些字的韵母或韵母中的韵腹、韵尾有规律地反复地出现,能使人收到预期的效果,实际上也就使诗产生了鲜明的节奏。
韵脚是诗句的落脚点,是在声音方面联系一首诗的纽带。如果不押韵,一首诗往往就象散了架子一样,如果押韵,就从声音的角度,使整首诗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成为一支完整的曲调。
押韵的第二个作用是容易记忆传诵。
押韵的第三个作用是有利于抒发感情。通过押韵、换韵或转韵,能更加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要表现的内容。
押韵的形式:连句韵、间句韵、一章一韵、一章多韵、三句韵、四五句韵、隔数句遥韵、隔章尾句遥韵、分应韵、交错韵、章句韵等。
押韵故然是为了增强诗的节奏,但抒情要比押韵更重要。如果除了这个字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不押韵也罢,绝不要因文害意。
二、大体整齐的形式
诗的节奏不仅是押韵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大体整齐的语言形式造成的。
如:《诗经》的原诗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果我们意译为下边的文字,那就不能称其为诗了:
从前我走的时候,
杨柳还在春风中遥曳;
现在我回来了,
天已经在下大雪。
所谓大体整齐,并不是说每行的字一样多,而是说每行的音节大体整齐。
三、要注意声调的和谐
汉语读音有声调的差别,将不同声调的字词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也会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律诗就特别要求不同声调的字词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
㈠声调和谐是形成诗歌节奏的因素之一
声调和谐也是形成诗歌节奏的因素,前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随着佛教的我 国的广泛传播,佛经的大量翻译,音韵学在我 国也得到了飞跃发展。
宫商角徵羽五音,是中国传统的理论。平上去入四声,是西域输入之技术。
明人李东阳说:“今之歌诗者,其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高下之异,听之者不问而知其为吴为越也。汉以上古诗弗论,所谓律者,非独字数不同,而凡声之平仄,亦无不同也。”
㈡古代律诗对声调运用的要求
我们首先从汉语普通话的声调说起。决定一个字的读音,除声母、韵母外,还有声调。有的字声母、韵母相同,但是声调不同,也会变成不同的字词。
古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字。这是两者最大之区别。现在的入声字只在部分方言中有所保留。
古汉语中的四声与现在普通话中的四声,其对应关系为: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变成了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字;古汉语中的上声字变成了普通话中的上声字;古汉语中的去声字变成了普通话中的去声字;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分别变成了普通话中的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字之中。也就是说,普通话中的阴平声、阳平声相当于古汉语的平声;普通话中的上声、去声相当于古汉语中的仄声。
声调如何才能悦耳动听呢?原则上就是把平声字与仄声字有规律的排列搭配在一起。如五言律绝、七言律绝,即是也。
人们在写诗时是否严格按照这一规定办呢?那也不一定。但只要基本上符合某一类型的平仄就行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词句究竟还是未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是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㈢声调和谐的作用
声调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造成诗歌鲜明的节奏,增加诗的音乐感。
声调的恰当使用还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就词曲来说,不同词牌、曲谱,往往适合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今人填词做曲往往又不顾这些,不注重词牌、曲谱的选择,以为什么样的词牌、曲谱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所谓的思想感情,弄得四不象。
我反对现在的人们写古体律诗,因为许多古人也并不拘泥于词牌曲谱。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开头四句:“北风吹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前两句多用仄声字,且押入声韵;后两句多用平声字,且押平声韵。但由于他写的情真意实,却不失为一首好诗。
当然注意声调的和谐搭配总的来说是对的。朱光潜说:“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比如形容马跑时宜多用铿锵急促的字音;形容水流,宜多用圆滑轻快的字音。表示哀感时,宜多用阴暗低沉的字音;表示乐感时宜用响亮清脆的字音。”
四、修辞方法的运用
㈠对仗
工对:⑴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
⑵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宽对: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⑵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
⑶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流水对: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⑵常为异乡客,每忆故时人。(王安石《送邓监簿南归》)
⑶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隔句对: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⑵昨日北湖海,开花已满枝;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李白《新林浦阴风寄友人》)
⑶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
今日还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如。(郑谷《寄裴晤员外》)
当句对:⑴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鷺晚悠悠。
⑵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
⑶书签药裹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
⑷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借对:⑴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⑵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⑶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鼎足对:三句对者是也,俗呼为“三枪”。
例: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㈡排比:将语气基本一致,结构基本相同的词语、句子、段落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陈望道说:“排比与对偶,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分别:㈠对偶必须是字数相同,排比不拘;㈡对偶必须两两相对,排比也不拘;㈢对偶力避字同意同,排比却以字同意同为经常状况。”
㈢反复:所谓反复就是将词语或句子加以重复的方法,它也是经常用来加强诗歌节奏的手段。
①叠字:相同的字无间隔地重复就构成了叠字。
陈望道说叠字有两大优点:“㈠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㈡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如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②顶针:用上一句的结尾部分做下一句的开头部分,使前后两句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修辞方法就叫顶针。
③反复:为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复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
㈣其他修辞方法
造成诗歌修辞的方法很多,上边说的几种是主要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综合利用它们。只有具有创新的诗人才能够千方百计地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再如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