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47|回复: 24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23 08: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 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
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的诗法家数就解读这么多。
内容比较多,但都非常实用。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作业截止时间,2024.1月29日晚上八点。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 08: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飞雪:解析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杜甫离开洛城四处漂泊,远离的家乡有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眼看着草木都变衰,他在剑阁之外面散步,看着为兵戈被阻断,会老在这江边。
她思念家乡,忆念胞弟,凄凉夜晚,思不城寐,坐立不安。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思念亲人晚上睡不着,夜半起来走走立立,晚上睡不着,白天困极了就睡会,颈联写的特别精炼,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突然听说司徒已攻破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了。才有点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1204

帖子

7963

积分

版主

中华古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05
贡献
1516
金钱
3978
QQ
发表于 2024-1-24 16: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解析杜甫的七律诗《恨别》

七律·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恨别》是一首非常具有情感色彩的七律诗,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他流落他乡的苦闷和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诗人从自己与故乡的离别说起,表达了与亲人分别后距离的远和时间的长。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这里诗人以景抒情,描述自己远离故土、颠沛流离的生活。本联使用倒装句承接首联,在剑阁外行走至草木变衰,被兵戈阻绝在江边变老。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用细节描写来表达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夜里伫立,一边丈量着月亮的轨迹,一边思念家人;白日看云时也思念弟弟,不知不觉睡着了。这种描绘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扣人心弦。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诗人以喜讯作结,听说河阳近来打了胜仗,希望司徒能够尽快平定幽燕之地,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期望和寄托。

总体布局为起承转合,通过层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久别,思念家乡和亲人,以及盼望早日团聚的思想感情。使得整首诗情感饱满、意境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0

主题

22万

帖子

7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1235
贡献
228661
金钱
24703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24 23: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绣菊04-吾波
(一)创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五六年,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
(二)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三)字词句意的赏析: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和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体现在这些数量词中。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8

帖子

7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3
贡献
181
金钱
275
发表于 2024-1-26 17:17: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云飞 于 2024-1-26 17:43 编辑

沧浪书院诗妍班第二十五讲作业论坛

绣菊组18.海云飞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背景介绍:诗人于乾元年(759)春天离别故乡洛阳,返华洲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奉州寓同谷至成都诗人所写时,爆发安史之乱。抒发作者流落他乡的感慨。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恨别的原因,三千里,说明离家遥远,五六年,表明战乱之久,经历的困难和国家的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里体现出来。

颔联:描写诗人流落成都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与宋玉(九辨)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典故,草木变衰也正是扣承句的五六年,暗示经历了多少变化,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呼应。暗示自己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都是亲朋好友的帮助,老江边的老,悲凉沉郁,耐人寻味。

颈联:宵立昼眠,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是互文,月夜思不寐,忽而步,忽而立,白昼,卧看行云,倦了就睡,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思念家人的情感,突出恨别的宗旨,不说思,不说念,用这些,步月,看云,来表达相思之情,可谓是妙到极点,手法含蓄巧妙,富有情致,。

尾联:扣次句,听到唐军连战捷报喜讯,盼望尽快破燕然的急切心情,结局句,充满希望,感情由悲转快乐,这首诗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词浅情深,可谓是佳作了。

行剑外,老江边,是倒装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2

帖子

400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76
贡献
948
金钱
1535
发表于 2024-1-26 18: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背景: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写此诗时,距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此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洛城:洛阳。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首联就采用了对仗形式,一别/长驱,精准有递进。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
​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作者独立清宵对着月亮思念家乡;冷,看着白云忆念胞弟以至于白日倦极入眠。日夜颠倒噢。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这是一个让作者振奋的消息。
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


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

帖子

21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2
贡献
543
金钱
829
发表于 2024-1-26 18: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妍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绣菊组05-戈平
解释杜甫的《恨别》
   恨别(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背景介绍:诗人于乾元年(759)春天离别故乡洛阳,返华洲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奉州寓同谷至成都诗人所写时,爆发安史之乱。抒发作者流落他乡的感慨。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恨别的原因,三千里,说明离家遥远,五六年,表明战乱之久,经历的困难和国家的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里体现出来。

颔联:描写诗人流落成都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与宋玉(九辨)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典故,草木变衰也正是扣承句的五六年,暗示经历了多少变化,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呼应。暗示自己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都是亲朋好友的帮助,老江边的老,悲凉沉郁,耐人寻味。

颈联:宵立昼眠,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是互文,月夜思不寐,忽而步,忽而立,白昼,卧看行云,倦了就睡,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思念家人的情感,突出恨别的宗旨,不说思,不说念,用这些,步月,看云,来表达相思之情,可谓是妙到极点,手法含蓄巧妙,富有情致,。

尾联:扣次句,听到唐军连战捷报喜讯,盼望尽快破燕然的急切心情,结局句,充满希望,感情由悲转快乐,这首诗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词浅情深,可谓是佳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6
贡献
175
金钱
284
发表于 2024-1-26 23: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绣菊31-梅岭
解析杜甫的七律诗《恨别》
七律·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一)创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五六年,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为国家命运、百姓安危深感忧虑的事情。
(二)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三)字词句意的赏析: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体现在这些数量词中。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三分句倒装手法,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国泰民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抒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咏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44

帖子

1787

积分

版主

沧浪诗社雅韵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74
贡献
408
金钱
687
发表于 2024-1-27 05: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苑第二十五讲作业绣菊17一草田
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一背景,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杜甫成都草堂暂住之后,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有增无减,上元元年李光弼在河阳西渚打败史思明叛军,这消息传到成都后,思乡之情不能抑制,深盼平叛战争胜利,早日回乡与家人团聚,此诗表达了这种迫情心情。
二布局,起承转合
三释意,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乡忧国之主题,恨离家之远,伤战乱之久都在数词中体现。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的情况,诗人到了成都亲友一直相帮,虽然过着安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跃然笔上,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耐人寻味。
颈联,曲折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情怀,此二句为互文,诗人这种坐卧不安的举动,委婉表现了诗人无限的情思。
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屡战屡胜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表达了诗人平息战乱的急切心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44

帖子

32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研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33
贡献
775
金钱
1225
发表于 2024-1-27 07: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依魂牵 于 2024-1-27 07:32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绣菊组第二十五讲作业《全文解析》

(33)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绣菊组 梦依魂牵

解析:  这首诗作于760年,是杜甫上元元年在成都时写的这首七律。

译文
首联: 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颔联: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颈联: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尾联: 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是件令作者高兴的事。情绪由悲转喜。

词语解释
洛城:洛阳。
胡骑 : 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练字方面:
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

首联中的“一别”“长驱”
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90

帖子

3046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楹联三期兼词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69
贡献
543
金钱
1675
发表于 2024-1-27 11: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安若渔 于 2024-1-27 11:41 编辑

沧浪书院诗妍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绣菊07-心颜


创作背景:此诗距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年。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


布局及炼字:起承转合。一别、长驱、衰、老、步月等词,表现了叛军的凶悍,也表现了诗人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


解析:
首联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五六年”,战乱之久、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巧妙的用数量词体现出来;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暗比诗人的飘零憔悴。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生活细节描写,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手法含蓄巧妙,富有情致;


尾联写听到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辞浅情深,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由悲凉转为欢快,体现杜甫开阔胸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0

帖子

8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7
贡献
165
金钱
369
发表于 2024-1-27 17: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绣菊组第二十五讲作业
绣菊29-淡墨疏痕
解析杜甫《恨别》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背景:这首诗作于760年,是杜甫上元元年在成都时写的这首七律。杜甫在成都筑草堂暂住之后,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有增无减,上元元年李光弼在河阳西渚打败史思明叛军,这消息传到成都后,诗人的思乡之情不能抑制,深盼平叛战争胜利,早日回乡与家人团聚,此诗表达了这种迫情心情。
布局:起承转合。
译文: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我思念家乡,怀念弟弟(互文)晚上睡不着,在清冷的月夜看行云,忽而步,忽而立。晚上睡不着,白天困极了就睡会。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词语解释:洛城,即洛阳。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剑外,即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练字:首联中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动乱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体现了杜甫的胸怀开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4

帖子

1330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驿站吟风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03
贡献
303
金钱
517
发表于 2024-1-28 14: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绣菊组第二十五讲作业
绣菊20-瘦田耕农
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全文紧扣题目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首联从空间与时间上写突出别字。杜甫离开洛城远离的家乡有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
颔联承接首联,此时他在剑阁之外,数次的看到草木变衰,用草木变衰,衬托他低落的心情,看着兵戈久久不息,有家回不去,他担心会老死在这异乡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颈联思念家乡亲人白天晚上睡不着,望月看云都在思乡,思念至深,恨别至深。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尾联突然听说司徒已攻破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希望司徒赶紧拿下幽燕。平定安史之乱,早日归乡,消除自己的恨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90

帖子

587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63
贡献
1253
金钱
2503
发表于 2024-1-28 14: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论坛作业
绣菊32-清风徐徐
解析杜甫的七律诗《恨别》
七律·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清风徐徐解析:
1,,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杜甫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被迫背井离乡,辗转漂泊,直到蜀中才暂时安定下来。连年的战乱使骨肉不得团聚,诗人月下思家,白日忆弟,倦极而眠。听到唐军河阳大捷的喜讯,盼望早日平定叛乱。这是杜甫忧心忡忡的事情。

2,解析: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首联对仗,总领直起叙事紧扣题目“别”,字,并点名分别地点,离开洛阳四千里外,因战乱长达五六年。持续时间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和离开亲人之远。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为作者后面的思乡而不得归而生恨埋下伏笔。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颔联意承,分扣首联一二分句来写意。意思是草木变衰的季节诗人离开洛阳来到剑阁以南的地区,即蜀地。因长年战乱,承上句的“五六年”,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颈联“思家”与“忆弟”是互体文,颈联反手写景紧扣首联,因远在三千里之外的蜀地而思亲,以及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自己,由此因离别的时间之久以及离乡之远,使得诗人和亲人的思念更加浓烈,以至于晚上在清冷的月亮下思念亲人不能入睡,以至于白天望着云倦了就睡觉。这样一来诗人的整个情绪就融入到景中了。情绪一下就体现出来那种有家不能归。有亲人不能团聚的别恨体现的淋漓尽致。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尾联呼应首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整首诗情真意切,沉郁顿挫,感人肺腑。

3.布局:起承转合。整首诗采用总分分分的布局。前三联对仗及其工稳。

4.练字和练句:
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313

帖子

263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62
贡献
599
金钱
1002
发表于 2024-1-28 15: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今天的诗法家数就解读这么多。内容比较多,但都非常实用。下面布置一下作业:

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3)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爱你一万年简析:离开洛阳城就去了四千里之外南京,外族侵扰我们国家已有五六年了。如今我又被呆在剑阁之外,四Ill又开始乱了,回不去。我很想家所以晚上总不能寝,在月下站着。白天想着远方的弟弟却睡着了。听说最近收复了河南,司徒将军又要去收河北。
这首诗写出了安史之乱的烦恼和不安。希望官兵早早收复失地,让人心安定。
首联拉开了时空。使诗产生厚重。第二联写战争给人带来不便和危害。第三联写自己的状态。最后写出了希望。相信国家,相信大唐。
杜甫写诗下字达情很合理,这首诗有跳跃,但都是围绕中心的。这种恨别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国家风云。有恨又能怎样?只有寄希望于国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12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4
贡献
293
金钱
479
发表于 2024-1-28 18: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绣菊组-寒澈清秋

解析杜甫七律《恨别》

七律·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首联突出一“别”字。采用疏可跑马的艺术手法,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及诗人被迫背井离乡这一事件交代清楚。时空语,“四千里”言离家之远、“五六年”言战乱之长。

颔联承“五六年”而来,写“别后”诗人几经辗转历尽苦难暂时在锦江边安身。“衰”“老”二字见诗人愁苦、悲凉心境。

颈联采用互文手法写家不能回、国不得安的“别恨”,“清宵立”“白日眠”晨昏颠倒、生物钟紊乱,见忧思之长,忧思之恨。

尾联宕开一笔,情绪突变。“乘胜”
二字有不尽之欢喜,“急”字见迫切心情,“破幽燕”饱含无限期待。

全诗沉郁顿挫、跌宕起伏,极富感染力。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3

帖子

27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93
贡献
656
金钱
1055
发表于 2024-1-28 20: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的诗法家数就解读这么多。
内容比较多,但都非常实用。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作业截止时间,2024.1月29日晚上八点。



绣菊09-非鱼红色

1、背景:该诗于成都760年而作,距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
2、布局:总分分总
3、译文: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李光弼近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4、遣词造句:中二联对仗工整。首联中的数字,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颔联草木变衰”用典,出自宋玉《九辩》,言简意丰,“老”,悲凉沉郁。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
尾联扣回首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2

帖子

13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5
贡献
295
金钱
506
发表于 2024-1-28 21: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绣菊组-洗尘

解析杜甫七律《恨别》

七律·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首七律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首联以“恨别”领起,写出诗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五六年动荡岁月中,告别故土、漂泊在外四千多里而不知归期的复杂心境,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从空间着笔,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从时间着笔,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情。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境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散在各地,只有占随杜甫入蜀。这两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诗人想念故土,忆念胞弟。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首联的“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莫过于此。全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沉郁转为欢快明亮,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爱国之心。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0

帖子

10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2
贡献
242
金钱
420
发表于 2024-1-29 00: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律研班绣菊组第二十五讲作业
绣菊组13-静莲


解析杜甫的七律:

     个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试解析如下: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孰有逾于此者乎?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主题

823

帖子

5709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期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14
贡献
1221
金钱
2237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4-1-29 09: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绣菊16碧海晴空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首联点题。开篇即用对仗、铺排有势。前分句言结果,后分句言原因。因为安史之乱的叛军已经长驱直入五六年了,所以作者杜甫被迫离开洛阳城,漂泊到距离洛阳京城四千里之外的地方。运用时空交错的手法,更加深刻地写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颔联承接首联,具体描写作者杜甫自身的境况。草木几度枯荣,杜甫已经身在剑门关外,为逃命,远离战乱之地,在临时安身的江边苟且度日,身体日益衰老。颔联运用互文的手法,交代作者远避蜀中颠沛流离的概况。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颈联也运用了互文手法,具体描述作者杜甫思念家乡牵挂亲人,夜不能寐,黑白颠倒的生活境况。常常因为思乡整夜难眠,立于月下空自惆怅,白天也是长久地观望天上飘过的流云,不知不觉困倦得睡了过去。极言思乡之情重。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尾联写作者杜甫听说司徒将军在河阳最近接连打了胜仗,正迫不及待地意欲攻破幽燕。战乱之中,这无疑是最大的好消息。作者杜甫的精神随之振奋起来,心中充满了收复家乡的希望和喜悦之情。


全诗层层铺垫,对仗工稳,用词精当,开合有致,先抑后扬,立意明确,令人印象深刻,由衷赞叹。
布局:起承转合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76

帖子

180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楹联三兼曲二、赋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7
贡献
461
金钱
677
发表于 2024-1-29 11: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绣菊22-黑咖啡

1、        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2、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学习解析:
首联是一个复句式因果关系流水对,讲明时间、事件、地点。首句言洛阳城一边就是离开四千里远,这是点明事情(离别)和地点(洛城、四千里外),二分句说的是时间,离安史之乱开始已经有五六年之久了。
颔联是一联状语对仗句,说作者的回家路被阻隔在剑门关和长江边(可能是三峡地区)。“草木变衰”、“兵戈阻绝”是对不成行的一个修饰。
颈联转入情,说作者衣里常在月下伫立思乡(思归),白天在思念亲人中(疲惫)入眠,强调的是日日夜夜都是这个“思”字。
尾联一个事件转折,听说河阳地区最近大了大胜仗,看来朝廷军队收复幽燕之地也近在不远了,由愁苦转喜盼。
全诗结构是起承转合,首联以意起,颔联以景承,颈联再以意转,尾联以相反情感的意收,做到诗意跌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1

帖子

19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6
贡献
437
金钱
738
发表于 2024-1-29 20:24: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解析杜甫的七律诗《恨别》
七律·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深山闲人解析: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体现在这些数量词中。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用细节描写来表达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夜里伫立,一边丈量着月亮的轨迹,一边思念家人;白日看云时也思念弟弟,不知不觉睡着了。这种描绘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扣人心弦。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诗人以喜讯作结,听说河阳近来打了胜仗,希望司徒能够尽快平定幽意思】洛阳城一别与故乡亲人相隔四千里,胡骑铁蹄长驱直入,已有五 六年。草木盛衰变易,流落蜀地已多年,兵戈阻绝不能重返故园,只好 老死于锦江之边。表达了诗人因战乱流落他乡的感慨和思家忧国的悲凉 沉郁之情。
注: 剑外,剑门以南称剑外。蜀地在剑门南,故用剑外作蜀地的代 称。燕之地,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期望和寄托。
      整体意思是;洛阳城一别与故乡亲人相隔四千里,胡骑铁蹄长驱直入,已有五 六年。草木盛衰变易,流落蜀地已多年,兵戈阻绝不能重返故园,只好 老死于锦江之边。表达了诗人因战乱流落他乡的感慨和思家忧国的悲凉 沉郁之情。
注: 剑外,剑门以南称剑外。蜀地在剑门南,故用剑外作蜀地的代 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7

帖子

33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11
贡献
786
金钱
1310
发表于 2024-1-29 22: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绣菊组35冬日春天

解析杜甫的七律诗《恨别》

七律·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首诗的背景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恨别》是一首非常具有情感色彩的七律诗,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他流落他乡的苦闷和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诗人从自己与故乡的离别说起,表达了与亲人分别后距离的远和时间的长。
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
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这里诗人以景抒情,描述自己远离故土、颠沛流离的生活。本联使用倒装句承接首联,在剑阁外行走至草木变衰,被兵戈阻绝在江边变老。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用细节描写来表达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夜里伫立,一边丈量着月亮的轨迹,一边思念家人;白日看云时也思念弟弟,不知不觉睡着了。这种描绘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扣人心弦。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
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诗人以喜讯作结,听说河阳近来打了胜仗,希望司徒能够尽快平定幽燕之地,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期望和寄托。
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总体布局为起承转合。
这首主要抒发作者因战争而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远离家乡不得归而产生的浓烈的思家忆弟之情,不能重返故土而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连战皆捷希望破幽燕平定叛乱的国家命运之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4

帖子

126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7
贡献
281
金钱
493
发表于 2024-1-30 22: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秀菊30—筇林红袖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一、解析:这首是作者49岁作于上元元年(760年),作于成都草堂。写作背景是杜甫从华州参军任上辞职,西区秦州,一年左右,又辗转到了成都,思念洛城家乡。
1.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首联直接点题,采用了对仗(四千里对五六年)概括离家(洛城)很远了,有四千多里路。胡人的兵乱也长达五六年之久了,指离开长安到如今。
2.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颔联以景衬情,作者在草木萧杀衰败时节到了剑门关外,这句暗示着峰火形势还没有好转,兵戈使我阻滞在曲江江边巳经多年,感觉自己都已经老了。
3.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颈联互文体叙述思念家乡思念弟弟等亲人们,夜晚因思乡而清宵步月,白天因思忆弟弟而看云,直到困眠过去。
4.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尾联在萧索中忽然提振,近日忽然听说官军在河阳地带获得了战事的胜绩,司徒将乘胜去破幽州燕然一带。给作者带来了希望之光。
二、纵观全诗:全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沉郁转为欢快明亮,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爱国之心。
三、章法布局:起承转合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9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8
贡献
197
金钱
286
发表于 2024-2-1 17: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21—四两三钱作业
解析杜甫的七律诗《恨别》
七律·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1,,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杜甫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被迫背井离乡,辗转漂泊,直到蜀中才暂时安定下来。连年的战乱使骨肉不得团聚,诗人月下思家,白日忆弟,倦极而眠。听到唐军河阳大捷的喜讯,盼望早日平定叛乱。这是杜甫忧心忡忡的事情。

2,解析: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首联对仗,总领直起叙事紧扣题目“别”,字,并点名分别地点,离开洛阳四千里外,因战乱长达五六年。持续时间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和离开亲人之远。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为作者后面的思乡而不得归而生恨埋下伏笔。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颔联意承,分扣首联一二分句来写意。意思是草木变衰的季节诗人离开洛阳来到剑阁以南的地区,即蜀地。因长年战乱,承上句的“五六年”,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颈联“思家”与“忆弟”是互体文,颈联反手写景紧扣首联,因远在三千里之外的蜀地而思亲,以及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自己,由此因离别的时间之久以及离乡之远,使得诗人和亲人的思念更加浓烈,以至于晚上在清冷的月亮下思念亲人不能入睡,以至于白天望着云倦了就睡觉。这样一来诗人的整个情绪就融入到景中了。情绪一下就体现出来那种有家不能归。有亲人不能团聚的别恨体现的淋漓尽致。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尾联呼应首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整首诗情真意切,沉郁顿挫,感人肺腑。

3.布局:起承转合

4.练字和练句:
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2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