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9-3-4
威望863
金钱2503
贡献1253
金牌会员
 
威望- 863 点
贡献- 1253 次
金钱- 2503 枚
|
发表于 2024-1-28 14: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论坛作业
绣菊32-清风徐徐
解析杜甫的七律诗《恨别》
七律·恨别
唐代·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清风徐徐解析:
1,,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杜甫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被迫背井离乡,辗转漂泊,直到蜀中才暂时安定下来。连年的战乱使骨肉不得团聚,诗人月下思家,白日忆弟,倦极而眠。听到唐军河阳大捷的喜讯,盼望早日平定叛乱。这是杜甫忧心忡忡的事情。
2,解析: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首联对仗,总领直起叙事紧扣题目“别”,字,并点名分别地点,离开洛阳四千里外,因战乱长达五六年。持续时间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和离开亲人之远。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为作者后面的思乡而不得归而生恨埋下伏笔。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颔联意承,分扣首联一二分句来写意。意思是草木变衰的季节诗人离开洛阳来到剑阁以南的地区,即蜀地。因长年战乱,承上句的“五六年”,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颈联“思家”与“忆弟”是互体文,颈联反手写景紧扣首联,因远在三千里之外的蜀地而思亲,以及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自己,由此因离别的时间之久以及离乡之远,使得诗人和亲人的思念更加浓烈,以至于晚上在清冷的月亮下思念亲人不能入睡,以至于白天望着云倦了就睡觉。这样一来诗人的整个情绪就融入到景中了。情绪一下就体现出来那种有家不能归。有亲人不能团聚的别恨体现的淋漓尽致。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尾联呼应首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整首诗情真意切,沉郁顿挫,感人肺腑。
3.布局:起承转合。整首诗采用总分分分的布局。前三联对仗及其工稳。
4.练字和练句:
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