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7|回复: 23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330

主题

380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87
贡献
3337
金钱
6925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23 07: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 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
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的诗法家数就解读这么多。
内容比较多,但都非常实用。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作业截止时间,2024.1月29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245

帖子

14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8
贡献
393
金钱
545
发表于 2024-1-23 22: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竹郎组长-炳坤

解析:这首是作者49岁作于上元元年(760),作于成都草堂。写作背景:杜甫从华州参军任上辞职,西区秦州,一年左右,又辗转到成都,思念洛城家乡。

首联直赋领起,概括离家(洛城)很远了,有四千多里路。胡人的兵乱也长达五六年之久了,指离开长安到如今。

颔联以景衬情,作者在草木萧杀衰败时节到了剑门关外,这句暗示着烽火形式还没有好转,兵戈使我阻滞在曲江江边已经多年,感觉自己都已经老了。

颈联互文体叙述思念家乡思念弟弟等亲人们,夜晚因思乡而清宵步月,白天因思忆弟弟而看云直到困眠过去。

尾联在萧索中忽然提振, 近日忽然听说官军在河阳地带获得了战事的胜绩,司徒将乘胜去破幽州燕然一带。给作者带了了希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

帖子

52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119
金钱
206
发表于 2024-1-23 23: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竹郎08-曦春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2,解析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首联直接点题“恨别”,洛城,指洛阳,杜甫的老家,胡骑,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
四千里指,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
五六年指,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755年秋-760年),已有五六个年头。
首联对仗,四千里-五六年,数字对。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颔联承上,细述“别”。
句子结构前四后三,转折关联。
上下联的关联,第三句(行剑外)扣第一句(四千里),第四句(老江边)扣第二句(五六年)
759年冬,诗人一路走来,经过春夏,行到剑外(四川成都),已经是秋天草木变衰的时候了,由于战乱,兵戈阻绝,和兄弟姊妹及长安的联系中断了,我只能终老江边了。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颈联通过叙事来表达,突出题目的“恨”。
因思家(洛阳长安)而月下散步,清宵立,指月明秋夜下长时间站立望乡。因忆弟而去看云,想象自己如云一样来到与弟妹分别的地方,白日眠,指大白天看着云,就睡着了。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思家步月-忆弟看云,是互文句。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尾联回应首联的“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莫过于此。全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沉郁转为欢快明亮,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爱国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78

主题

4万

帖子

19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雅风文社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924
贡献
46019
金钱
6742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24 08: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竹郎32-青山笑看人生
     解析如下: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

帖子

5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5
贡献
115
金钱
201
发表于 2024-1-24 15: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竹郎02—明月

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经历安史之乱,被迫来到成都草堂之后所作。
在离别了家乡和中原地区之后,诗人的内心始终有着一股不可泯灭的离别之恨,本诗就着力抒发这一情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胡骑长驱:指安史之乱。
离开洛阳四千里地漂泊,安史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首联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展开,点明诗人内心“恨”意之缘由。起到了全首诗的总领作用。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剑外:指剑门关之外。
剑门外的草木由青变衰,由于兵戈阻断,我在锦江边渐渐老去了。
颔联写了在蜀地情况,前句的剑门是对应首句“洛城”的,离开洛城“四千里”之外的具体指对。后句的  “兵戈阻绝”与二分句的“胡骑” 呼应,   “老”呼应了二分句的“五六年”。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步月:月下踱步徘徊。
颈联的意思是,念家乡,在夜月下不断地来回踱步徘徊,忆念胞弟白天看浮云。
通过清宵反立,白日反眠这两个生活颠倒错乱,不能自持的细节写尽生活颠倒错乱,写出思家心切的忧怀。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尾联是说,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不久就会拿下幽燕。
就在诗人怅惘神伤的时候,忽然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说是前不久,检校司徒李光弼将军,先后在怀州、河阳等地大败安史叛军。
杜甫希望王师能够乘胜追击,直捣叛军的老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1

帖子

484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97
贡献
1078
金钱
1890
发表于 2024-1-24 17: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竹郎江南
首联意思是:我离开洛阳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颔联: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这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应。“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宵思不能寐。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诗人通过宵立昼眠的反常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突出了主题恨别,含蓄巧妙。
尾联: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结构: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

帖子

38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2
贡献
93
金钱
151
发表于 2024-1-24 20: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第二十五讲作业
竹郎09-一池清凉

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3)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①《恨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被迫背井离乡,辗转漂泊,直到蜀中才暂时安定下来。连年的战乱使骨肉不得团聚,诗人月下思家,白日忆弟,倦极而眠。听到唐军河阳大捷的喜讯,盼望早日平定叛乱。

②洛城一别三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首联对仗,总领直起叙事紧扣题目“别”,字,并点名分别地点,离开洛阳三千里外,因战乱长达五六年。因战乱持续时间之久,和离开亲人之远。为作者后面的思乡而不得归而生恨埋下伏笔。

草木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颔联意承,分扣首联一二分句来写意。意思是草木变衰的季节诗人离开洛阳来到剑阁以南的地区,即蜀地。因长年战乱,兵戈阻隔不得与亲人团聚,只能老死在浣花溪边啦。

思家步月青霄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颈联“思家”与“忆弟”是互体文,颈联反手写景紧扣首联,因远在三千里之外的蜀地而思亲,以及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自己,由此因离别的时间之久以及离乡之远,使得诗人和亲人的思念更加浓烈,以至于晚上在清冷的月亮下思念亲人不能入睡,以至于白天望着云倦了就睡觉。这样一来诗人的整个情绪就融入到景中了。情绪一下就体现出来那种有家不能归。有亲人不能团聚的别恨体现的淋漓尽致。

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尾联呼应首联,听闻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诗人高兴至极,远在天边任然关心着国家大事,从而表达了诗人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整首诗情真意切,沉郁顿挫,感人肺腑。

整首诗采用总分分分的布局。前三联对仗及其工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8

帖子

11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8
贡献
276
金钱
446
发表于 2024-1-24 22: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竹郎03一悠然人生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这首是作者49岁作于上元元年(760),作于成都草堂。写作背景:杜甫从华州参军任上辞职,西区秦州,一年左右,又辗转到成都,思念洛城家乡。

布局:起承转合

首联赋起,点题,概括离家(洛城)很远了,有四千多里路。胡人的兵乱也长达五六年之久了,指离开长安的原因和时间。

颔联以景承,景中融情,作者在草木萧杀衰败时节到了剑门关外,兵戈使我阻滞在曲江江边已经多年,感觉自己都已经老了,其中3扣1,4扣2。

颈联换个转度,写到自己又是景中入情且是互文,常常在清宵的月下独步思家忆弟,和在晴朗的天对着白云思家忆弟,是情转。
尾联七分句宕开一笔, 近日忽然听说官军在河阳地带获得了战事的胜绩,司徒将乘胜去破幽州燕然一带。给作者带来了希望之光,和喜悦心情振起收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

帖子

3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4
贡献
89
金钱
148
发表于 2024-1-25 15: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竹郎01-小筑

解析:这首是作者49岁作于上元元年(760),作于成都草堂。写作背景:杜甫从华州参军任上辞职,西区秦州,一年左右,又辗转到成都,思念洛城家乡。

首联直赋领起,概括离家(洛城)很远了,有四千多里路。胡人的兵乱也长达五六年之久了,指离开长安到如今。

颔联以景衬情,作者在草木萧杀衰败时节到了剑门关外,这句暗示着烽火形式还没有好转,兵戈使我阻滞在曲江江边已经多年,感觉自己都已经老了。

颈联互文体叙述思念家乡思念弟弟等亲人们,夜晚因思乡而清宵步月,白天因思忆弟弟而看云直到困眠过去。

尾联在萧索中忽然提振, 近日忽然听说官军在河阳地带获得了战事的胜绩,司徒将乘胜去破幽州燕然一带。给作者带了了希望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4

帖子

11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3
贡献
257
金钱
431
发表于 2024-1-26 20: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幽谷一枝兰 于 2024-1-26 20:08 编辑

沧浪学院诗研究班第25讲作业
幽谷一枝兰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一,创作背景
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安史之乱后,诗人被迫背井离乡,辗转漂泊,直到蜀中才暂时安定下来。连年的战乱使骨肉不得团聚,诗人月下思家,白日忆弟,以致倦极而眠。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二,布局:总分分总
三,解析
1⃣️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首联直接点题“恨别”,洛城,指洛阳,杜甫的老家,胡骑,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
四千里指,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
五六年指,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755年秋-760年),已有五六个年头。
首联对仗。直接点明了恨别的大概原因。
由于安史之乱导致五六年在外流离失所。

2⃣️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颔联承上,细述具体的“恨别”。作者一路走来,经过春夏,行到剑外(四川成都),已经是秋天草木变衰的时候了,由于战乱,兵戈阻绝,和兄弟姊妹及长安的联系中断了,我恐怕只能终老江边了。
3⃣️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颈联通过叙事来表达,突出题目的“恨”。因思家(洛阳长安)不能入睡而月下散步,在月明的秋夜下长时间站立望乡。因忆弟而去看云,想象自己如果像白云一样改该多好,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回来看望亲人了。白日眠,指大白天长时间地看着云,惓极就睡着了。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4⃣️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尾联回应首联的“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莫过于此。
四,感情变化
起初作者的感情是悲伤的,离家四千多里地,和亲人五六年未见,这种心情可想而知。
草木变衰如同自己焦虑不安的心情,那种想回又不能回的焦躁心情。那种月下踱步思念亲人的不眠之夜,那种白天望云而不能够自由地烦闷,到最后结尾,闻喜讯而迫切的心情悦然纸上。
全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沉郁转为欢快明亮,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爱国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

帖子

33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1
贡献
78
金钱
131
发表于 2024-1-27 10: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一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竹郎组12-秋韵蘭菲

解析:作者于上元元年(760),作于成都草堂。背景:杜甫从华州参军任上辞职,西区秦州,辗转到成都,思念洛城家乡。

首联:直叙起,离家(洛城)很远,有四千多里路。胡人的兵乱已经五六年了。

颔联:景承,草木潇潇时节到了剑门关外,这句暗示着烽火形式还没有好转,兵戈使我阻滞在曲江江边已经多年,感觉自己都已经老了。

颈联:转思念以互文体叙述思念家乡思念弟弟等亲人们,夜晚因思乡而清宵步月,白天因思忆弟弟而看云直到困眠过去。

尾联:尾以忽闻提振, 听说官军在河阳地带获得了战事的胜绩,司徒将乘胜去破幽州燕然一带。给作者带了了希望之光做结完美收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3

帖子

29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1
贡献
864
金钱
1107
发表于 2024-1-27 14: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竹郎22-竹影拂尘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一、写作背景
该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二、注释及翻译
①洛城:洛阳。
②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③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④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译文:
我一别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胡骑长驱直入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第,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三、结构布局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诸。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孰有逾于此者乎?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
总体布局为:总分分总。
四、写作特色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
首联“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颈联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像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扣首联二分句,表达平叛的急切心情,对官军寄予了莫大的希望。
总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

帖子

7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3
贡献
157
金钱
281
发表于 2024-1-27 17: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竹郎35-云水间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创作背景:该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布局:起承转合四分法。
字词句意的赏析: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充分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由于“兵戈阻绝”,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无穷。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此诗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6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春华秋实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302
贡献
16376
金钱
20037

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27 19: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16 槛外客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3)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首七律杜甫写于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当时住在成都西草堂。杜甫经过战乱奔波,已经找到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家庭生活也稍觉闲暇。《恨别》,是他与故乡离别已久,抒发对故园、骨肉的怀念之情,希望早日平定叛乱。

首联两句,分别从空间(四千里)、时间(五六年),写他离别故乡之遥远,遭受战乱之长久,点出了“别”字的社会内容。

颔联以“草木变衰”“兵戈阻绝”述写了诗人流落蜀地的生活境况。看着草木一天天地由青变衰, 联想到了飘零在外的逐渐衰老与日渐憔悴。尽管在成都草堂由于友人的资助,生活过得也较为安定,但是由于“兵戈阻绝”,渴望重返故园的思乡之情依旧萦绕于心,面对有家而不能回的社会现实,诗人只能无奈地感慨自己要渐渐地老于锦江之边了。一个“老”字的运用,让诗文充满沉郁凄凉之气,体现出一个“恨”字。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两句,在叙事抒情之中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想念故土,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辗转难眠,坐卧不安;清冷的白昼,卧看流云,倦怠而眠。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写出了诗人思家忆弟的深情,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深深的挂念之情,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中的“恨别”之意。。

尾联杜甫写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重整大唐帝国之意。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50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97
贡献
3822
金钱
4437
发表于 2024-1-28 07: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竹郎30-浮生半闲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   杜甫   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背景及析题:杜甫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同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辗转四千里来到成都,写下了此诗。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首联以“恨别”领起,写出诗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五六年动荡岁月中,告别故土、漂泊在外四千多里而不知归期的复杂心境,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从空间着笔,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从时间着笔,伤战乱之久。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境况。“草木变衰”,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这两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诗人想念故土,忆念胞弟。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首联的“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莫过于此。全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沉郁转为欢快明亮,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爱国之心。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50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97
贡献
3822
金钱
4437
发表于 2024-1-28 07: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竹郎13一仙溪居士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   杜甫   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背景及析题:杜甫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同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辗转四千里来到成都,写下了此诗。
"别",即离别家乡及家人;"恨",有多层含义:α 远离家乡(思念,离别)b 战乱长久(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对战争的痛恨)C 骨肉分离(怀念,分离的悲哀)d 胜利后的遗憾(恨故乡未收,牵挂)。
诗人通过离别故乡,思念亲人,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及对战争的痛恨,抒情了诗人爱亲人爰乡爱国的情怀。

解析: 全诗充分表现了近体诗"雅正"的特点。"沉郁"的风格。
首颈以赋的形式,叙写了别家乡,因战乱之元。
颔联以"比"的手法进而联想到自己年岁已老,达到"兴"的效果。
颈联对仗工整,风格谐婉,借晏抒情。下字"思""忆",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进一步突出主题。
尾联直写"听说司徒已攻克了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但家乡还在敌人之手,不免有一种"胜利后的遗憾",爱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总之,全诗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取材物象精确表达主题。一种思亲,爰乡爱国的情怀表现得淋离尽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2

帖子

1341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05
贡献
377
金钱
482
发表于 2024-1-28 08: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创作背景
 杜杜甫写此诗时,距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
诗中写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被迫背井离乡,辗转漂泊,直到蜀中才暂时安定下来。连年的战乱使骨肉不得团聚,诗人月下思家,白日忆弟,倦极而眠。听到唐军河阳大捷的喜讯,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殷切期望。诗人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沉郁顿挫,言近旨远,辞浅情深,尤其是颈联巧妙运用细节描写,以景托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胡骑长驱:指安史之乱。
离开洛阳四千里地漂泊,安史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展开,点明诗人内心“恨”意之缘由。起到了全首诗的总领作用。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步月:月下踱步徘徊。
颈联的意思是,通过清宵反立,白日反眠这两个生活颠倒错乱,不能自持的细节写尽生活颠倒错乱,写出思家心切的忧怀。“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布局是总分分总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9

帖子

10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6
贡献
255
金钱
391
发表于 2024-1-29 05: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竹郎31-拂衣去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创作背景:该诗是公元760年秋杜甫在成都草堂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2.解析: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首联直接点题,洛城,指洛阳,杜甫的老家,胡骑,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
四千里指,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
五六年指,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755年秋),已有五六个年头。
首联对仗,四千里对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颔联承上,细述“别”。
句子结构前四后三,转折关联。
上下联的关联:第三句扣第一句,第四句扣第二句。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颈联通过叙事来表达、突出题目的“恨”,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其中,思家步月-忆弟看云,是互文句。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尾联回应开头,全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沉郁转为欢快明亮,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爱国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8

帖子

21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38
贡献
506
金钱
849
发表于 2024-1-29 16: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竹郎023秋叶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这首是作者49岁作于上元元年(760),作于成都草堂。写作背景:杜甫从华州参军任上辞职,西区秦州,一年左右,又辗转到成都,思念洛城家乡。

布局:起承转合

首联赋起,点题,概括离家(洛城)很远了,有四千多里路。胡人的兵乱也长达五六年之久了,指离开长安的原因和时间。

颔联以“草木变衰”“兵戈阻绝”述写了诗人流落蜀地的生活境况。看着草木一天天地由青变衰, 联想到了飘零在外的逐渐衰老与日渐憔悴。尽管在成都草堂由于友人的资助,生活过得也较为安定,但是由于“兵戈阻绝”,渴望重返故园的思乡之情依旧萦绕于心,面对有家而不能回的社会现实,诗人只能无奈地感慨自己要渐渐地老于锦江之边了。一个“老”字的运用,让诗文充满沉郁凄凉之气,体现出一个“恨”字。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两句,在叙事抒情之中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想念故土,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辗转难眠,坐卧不安;清冷的白昼,卧看流云,倦怠而眠。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写出了诗人思家忆弟的深情,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深深的挂念之情,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中的“恨别”之意。。

尾联杜甫写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重整大唐帝国之意。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3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4
贡献
86
金钱
141
发表于 2024-1-29 16: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向晚 于 2024-1-29 16:50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竹郎20--花开向晚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这首是作者49岁作于上元元年(760),作于成都草堂。写作背景:杜甫从华州参军任上辞职,西区秦州,一年左右,又辗转到成都,思念洛城家乡。

布局:起承转合

首联赋起,点题,概括离家(洛城)很远了,有四千多里路。胡人的兵乱也长达五六年之久了,指离开长安的原因和时间。

颔联以“草木变衰”“兵戈阻绝”述写了诗人流落蜀地的生活境况。看着草木一天天地由青变衰, 联想到了飘零在外的逐渐衰老与日渐憔悴。尽管在成都草堂由于友人的资助,生活过得也较为安定,但是由于“兵戈阻绝”,渴望重返故园的思乡之情依旧萦绕于心,面对有家而不能回的社会现实,诗人只能无奈地感慨自己要渐渐地老于锦江之边了。一个“老”字的运用,让诗文充满沉郁凄凉之气,体现出一个“恨”字。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两句,在叙事抒情之中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想念故土,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辗转难眠,坐卧不安;清冷的白昼,卧看流云,倦怠而眠。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写出了诗人思家忆弟的深情,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深深的挂念之情,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中的“恨别”之意。。

尾联杜甫写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重整大唐帝国之意。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爱国热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3

帖子

1417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45
贡献
368
金钱
536
发表于 2024-1-29 17: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小春草 于 2024-1-29 17:17 编辑

第二十四讲作业
竹郎27小草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写作背景:
作者写此诗时,离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年时间,叛军铁蹄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杜甫离开家乡离开弟弟到几千里之外的蜀地避乱,因战争阻隔不能回乡亲人不能团聚。

解析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由于安史之乱离开家乡洛阳到了几千里外的蜀地避难,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洛城一别是倒装,省略主语“我”。
首联述事起,扣题目恨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一别、长驱两次表现了叛军的嚣张。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草木由盛变衰我一直流落在剑门关外,由于战乱交通阻塞我在江边渐渐变老。
意承,草木变衰承接上联的五六年,暗含来蜀地多年。
衰、老两字表明了诗人的悲哀和无奈。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寂静的夜晚我孤身看着月亮思念家乡一会走一会立;白天我看游云思念弟弟昏昏欲睡。
情转
此联前后句都是三主谓结构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述事结
听说司徒近期已在河阳取得胜利,并准备乘胜追击将直捣叛军老巢幽燕

布局:起承转合。
情绪:前三联情绪低落到尾联有所回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51

主题

4万

帖子

1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江南水乡、燕赵文林、苏北文枫、古韵词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9704
贡献
46649
金钱
629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29 21: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竹郎组~大浪淘沙(洛阳)

一、创作背景:此诗是杜甫於成都草堂所作。当时是杜甫离开洛阳到任华州参军,尔后辞职到秦州,又辞职辗转到成都,后定居在成都,再未回到故城洛阳。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此诗。
二、解析: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点题说明离开洛城至今,辗转往来四千多里地,於胡人侵犯家园也有五六年了。四千里/五六年,指出了时空上的久远和变化。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承首联之意,辗转四千里,在草木肃杀的季节,过了剑门关,居住江边,此时乒戈相交,战乱不断,阻绝难返,看来我也只能终老於此了。“行”,说明辗转艰难,“老”,说明对战乱的无奈,更显明了世事的悲凉。
三、“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对仗结构是互文对,因思家,而在有月亮的清辉夜光下,伫立长看,随着月亮而祈愿;因忆弟,白天对着白云,想象着白云的自由,能带我去看看弟弟们吗?眷顾亲人,卧看白云,倦极而眠。
四、“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说诗人近日听说官军已收复了失地“河阳”一带,进尔司徒又带领军队要再收一城,攻破幽州了。此时此刻,心情能不好吗!这样的战事和状况,让诗人对国家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和希望。也多多少少地,诗人心中产生了些许的慰藉和希望,使之忧愤的心情,也多少平静了下来。

全诗,一说时空转辗变幻,一说环境状况,一说思念情切,前三联,不同角度,解读了“恨别”一词,心中的“恨”与“别”,徐徐道来。尾联收束,笔锋见转,诗者不仅仅是恨与别,更有“爱”和希望。使我们更加认识了杜甫诗人的真挚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

帖子

2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3
贡献
61
金钱
95
发表于 2024-2-21 22: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竹郎15-海纳百川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简析: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意思是我一别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距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胡骑长驱直入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我行走在剑阁之外,草木由青变衰,被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我思念家乡,月夜不寐,走走停停,思念胞弟,白天看着天空倦极而眠。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听说近来李光弼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结构布局
首联 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颔联 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
颈联 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诸。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
总体布局为:总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5

帖子

14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8
贡献
393
金钱
545
发表于 2024-3-1 21: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炳坤 于 2024-3-1 21:55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05-珍朱

解析: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首联:直叙起,离家(洛城)很远,有四千多里路。胡人的兵乱已经五六年了。
       颔联:景承,草木潇潇时节到了剑门关外,这句暗示着烽火形式还没有好转,兵戈使我阻滞在曲江江边已经多年,感觉自己都已经老了。
       颈联:转思念以互文体叙述思念家乡思念弟弟等亲人们,夜晚因思乡而清宵步月,白天因思忆弟弟而看云直到困眠过去。
       尾联:尾以忽闻提振, 听说官军在河阳地带获得了战事的胜绩,司徒将乘胜去破幽州燕然一带。给作者带了了希望之光做结完美收篇。
       此诗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2 06: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