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37|回复: 21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芷兰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21

主题

399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07
贡献
3564
金钱
74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23 07: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 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
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芷兰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的诗法家数就解读这么多。
内容比较多,但都非常实用。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作业截止时间,2024.1月29日晚上八点。

35

主题

534

帖子

5667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06
贡献
1276
金钱
2215
发表于 2024-1-24 17: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译文
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2.解析: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3.布局:起承转合。
4.练字和练句:
      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

帖子

64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0
贡献
156
金钱
246
发表于 2024-1-24 20: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25讲作业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芷兰16-兰心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这首七律是杜甫于760夏天,在成都城西草堂居住时所作。当时杜甫经过战乱奔波,已经找到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家庭生活也稍觉闲暇。《恨别》,是他与故乡离别已久,抒发对故园、骨肉的怀念之情,希望早日平定叛乱。
    开首两句,分别从空间(四千里)、时间(五六年),写他离别故乡之遥远,遭受长久战乱,点出了“别”字的社会内容。
三四句写草木衰黄,时光流逝,自己被兵火阻隔,不能回乡,只好流落在锦江边上。这两句是前两句的加强和具体化,使“别”意浓烈,体现出一个“恨”字。
五六句以自己反常的行为来表达思乡忆弟的深情:月夜里,思不成眠,在月下时行时立,白天反而昏昏欲睡。这两句把广大的社会变乱和个人家庭的不幸结合起来,使“恨别”的题意在特殊中体现为一般,在个别家庭的不幸中体现社会整体的惨痛。使诗人之恨一般化普遍化了。
最后两句是纪实。据历史记载,检校司徒李光弼于该年三月,击破安太清于怀州;四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诗中“乘胜”一词,即是希望李光弼乘两次大胜之势,继续进军。又因为写诗的上一年,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改范阳为燕京,所以“破幽燕”就是彻底消灭叛军,平定叛乱,重整大唐帝国之意。
全诗从回顾写起,描绘了个人眼前的生活和内心的思绪,最后对唐军取胜满怀热望,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7

帖子

12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6
贡献
293
金钱
461
发表于 2024-1-25 19: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12金蕊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3)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首恨别是杜甫在成都时写的,在朋友帮助下,生活基本安定下来,由于安史之乱还没结束,便写下诗以思念远方的亲人们。
起句介绍时间地点,总起离开洛阳远在四千里外,乱军也有五六年时间,家乡还在打仗。别,长驱分别介绍了作者身在远方。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由草木引发时间之五六年,说作者在外已多年了,兵戈阻绝老江边,因为战乱不能回家,变,老字作者无奈。
颈联开始转情,思念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二句互文可以表现出思念之心情,清宵立,白日眠。
结尾转换,闻道转结,以人,事为据,这种情感由思变为一种联想,司徒急为破幽燕
。赶紧收复土地,好回家的心情。近乘胜,急破点出了这种思想。
关心国家,牵挂远方。起承转合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294

帖子

7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0
贡献
1743
金钱
2941
发表于 2024-1-26 12: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文/芷兰20-凡川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如下: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5

帖子

19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8
贡献
443
金钱
806
发表于 2024-1-27 11: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芷兰11~金城

用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释】

①洛城:洛阳。

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③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④司徒:指唐朝名将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字面大意: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故乡已有四千里之遥,当年安史之乱的叛军长驱直入中原,算一算过去已经有五六年了。
这几年里,曾经青葱浓郁的草木,在叛军铁蹄的践踏下已变得枯黄,我来到剑阁以南,望着被战争破坏的栈道,就这样被阻隔在家乡的对岸却不能回归,只能孤苦无依地在江边慢慢老去。
清冷的月夜,我在江边心情沉重地来回踱步,忽步忽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想念我的四个弟弟,仰望云天夜不能寐,就是在白天,也是坐卧不安,直到困倦难耐才昏昏入睡。
最近听说司徒大人李光弼已经攻克了河阳西渚,正在乘胜追击,急于直捣叛军的老巢幽燕,从而打破相持的局面,取得全面胜利。

写作背景:
杜甫写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当时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写下这首《恨别》,表示了对战局发展的看法。

解析:
杜甫的家在洛城,洛城就是当时的东都洛阳,洛阳离成都相隔约四千里。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离开洛阳,来到这四千里地之外的成都,五六年来,胡骑长驱直入。“胡骑”,指安史叛军。这一联点出了自己离家乡的地点遥远,战乱延续的时间漫长,对当时的形势作了高度的概括,从而说明他的生活遭遇和国家的安危密切相连,也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具体描写。

颔联是倒装句,“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从句子的结构看,应该是“草木变衰,兵戈阻绝,行剑外,老江边”。由于连年战乱,兵戈不息,回不了家乡,只能漂泊剑外,在草木零落的锦江边上老去。宋玉的《九辩》中有这样的句子,“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萧瑟的秋风啊,吹落了枯叶,使树木变得衰老,含有盛衰变易的意思。
杜甫此时正孤独地远在异乡,看到树木枯萎,联想到自己的衰老多病,感伤不已。“兵戈”,这里代指战争;“剑外”,是剑门关以外,即四川一带,指他漂泊的范围。“江边”,是锦江边,指他当时居住的地方。

“思家步月清宵立,亿弟看云白日眠。”颈联顺序也应是“思家忆弟,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杜甫想起了老家和兄弟,常常深夜不能入睡,在月下漫步、或默立出神。而白天看云时,却又昏昏欲睡。
“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这里看似反常,细想却合情合理,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何况是一个体衰多病的老人。夜里睡不好,在白天必然困倦思睡。由于作者有切身感受,所以才能表现得这样细致真实。

尾联和首联遥相呼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河阳,是现在的河南孟县,那年的四月,李光弼打了胜仗;司徒,就是李光弼,他曾作过检校司徒的官。幽燕,即现在的河北北部一带,当时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杜甫听说李光弼的军队最近在河阳击败史思明的叛军,打了胜仗,他主张应乘胜追击,赶快把叛军的老巢幽燕攻下来。

再细品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坐卧不宁的举动,委婉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也突出了题意的“恨别”。作者描写具体生动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形象中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巧妙,诗味隽永。诗入把对亲人的怀念,与国家的安危紧密相连,可见其爱国思想及同情百姓的精神。杜甫一生遭际坎坷,却始终忧国忧民,难怪后人说,“杜甫一生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7

帖子

69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8
贡献
165
金钱
263
发表于 2024-1-27 12: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芷兰28一夕阳余晖
熟读今天诗话概要;解析杜甫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一,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这首七律解析
      首联兴起思家忧国点明主题。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承接首联,用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清宵立,白日眠“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反应出作者因困惑而返常的生活规律。
  尾联一笔宕开,写河阳乘胜,司徒着急破幽燕的喜悦心情,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3.布局:起承转合。
4.练字和练句:
      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7

帖子

43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51
贡献
1078
金钱
1639
发表于 2024-1-28 00: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分析:

这首七律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首联以“恨别”领起,写出诗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五六年动荡岁月中,告别故土、漂泊在外四千多里而不知归期的复杂心境,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从空间着笔,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从时间着笔,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情。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境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散在各地,只有占随杜甫入蜀。这两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诗人想念故土,忆念胞弟。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首联的“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莫过于此。全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沉郁转为欢快明亮,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爱国之心。
布局:起承转合
下字:一别,长驱,变衰,阻隔,步月,看云,近,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帖子

5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1
贡献
121
金钱
215
发表于 2024-1-28 08: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首联就用一联流水对,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颔联继续以流水对承接,描述自身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4

帖子

74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4
贡献
178
金钱
285
发表于 2024-1-28 21: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25讲作业:
芷兰08-南栀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赏析: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首联用“四千里”表明离家之遥。“五六年”表明离家之久。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颔联写诗人流落四川,由于安史之乱不得不久居在江边草堂。诗人一直心向长安。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颈联围绕着诗人思念家人展开,晚上睡不着觉在月下徘徊,不知道自己的弟弟现状如何,坐立难安,以至于黑白颠倒。表现了诗人怀念兄弟之情。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听说河阳打了胜仗,有乘胜追击。诗人心情愉悦,即盼望着国家能收复河山,又能兄弟相见。家国两安是诗人一直以来的心愿。
“一别”“长驱”“衰”“老”诗人写作特色就是下字极其准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

帖子

10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6
贡献
246
金钱
393
发表于 2024-1-29 07: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09安然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我离开洛阳便四处漂泊,远离它有四千里之遥,安吏之乱叛军直驱中原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外,兵戈阻隔,在江边渐渐老去。
思念家乡,怀念胞弟,清冷月下,忽思忽立,坐看行云,累极才眠。
听到唐军战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望国复兴,平叛后自己就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关怀的情怀。
题目:恨别,别家乡,别家人,恨国破山河,恨胡骑。都包含其中。
第一联用了时间与空间的交错,表达了别离之远之久。
草木由青变衰,兵戈阻在老江边之久。
用了双动宾,思家步月,忆弟看云,是诗人的沉重感达了极至,夜不眠。
尾联从悲伤中升出希望,司徒破幽燕。以喜而结。

凝字:长驱,衰,阻绝,思家步月,忆弟看云,破,思家忆弟互文。表达了诗人零落,悲凉,憔悴的心情。
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0

帖子

32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68
贡献
758
金钱
1234
发表于 2024-1-29 20: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25讲作业
芷兰29黑珍珠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本文解析:本诗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在成都城西草堂居住时所作。当时杜甫经过战乱奔波,已经找到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家庭生活也稍觉闲暇。《恨别》,是他与故乡离别已久,抒发对故园、骨肉的怀念之情,希望早日平定叛乱。
首联对仗,手法精致。句中(四千里)、(五六年),写他离别故乡之遥远,遭受长久战乱,点出了“别”字的社会内容。“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这两句说,在草木摇落变衰的季节来到剑外,兵戈阻绝,与兄弟音信不通。战乱已经很久,不知何日才能平息,看样子,自己要老死这锦江边了。思家忆弟,伤洛阳阻乱,欲归不能,感伤至极。
五六句以自己反常的行为来表达思乡忆弟的深情,夜思不成眠,在月下时行时立,白天反而昏昏欲睡。这两句把广大的社会变乱和个人家庭的不幸结合起来,使“恨别”的题意在特殊中体现为一般,在个别家庭的不幸中体现社会整体的惨痛。
尾联听到唐军河阳大捷的喜讯,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殷切期望。诗人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沉郁顿挫,言近旨远,辞浅情深,尤其是颈联巧妙运用细节描写,以景托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

帖子

34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9
贡献
83
金钱
132
发表于 2024-1-30 04: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芷兰21-墨羽清风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一、背景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这首诗就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五六年后,他看到在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他深为忧虑而作。
二、译文
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三、 章法及布局
      首联赋起,交待我离家有“四千里”之遥,及战乱有”五六年”之久,意中有恨别,思家、忧国的题旨。
  颔联承我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且由于“兵戈阻绝”,我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继续刻画生活中的细节,我经常“宵立昼眠,忧而反常”,且此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七转八结,回应次句,抒写我突然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四、练字
      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从时空上突出了别家之遥和因胡骑长驱而被迫离家之久。
        颔联中的“衰”与“老”,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
        颈联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清宵立,白日眠,更是忧而反常。
尾联中的“破”字更是表达了杜甫盼望唐军早日平定战乱的心情之急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375

帖子

394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66
贡献
882
金钱
1552
发表于 2024-1-30 21: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芷兰和铭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背景介绍:诗人于乾元年(759)春天离别故乡洛阳,返华洲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奉州寓同谷至成都诗人所写时,爆发安史之乱。抒发作者流落他乡的感慨。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恨别的原因,三千里,说明离家遥远,五六年,表明战乱之久,经历的困难和国家的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里体现出来。

颔联:描写诗人流落成都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与宋玉(九辨)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典故,草木变衰也正是扣承句的五六年,暗示经历了多少变化,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呼应。暗示自己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都是亲朋好友的帮助,老江边的老,悲凉沉郁,耐人寻味。

颈联:宵立昼眠,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是互文,月夜思不寐,忽而步,忽而立,白昼,卧看行云,倦了就睡,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思念家人的情感,突出恨别的宗旨,不说思,不说念,用这些,步月,看云,来表达相思之情,可谓是妙到极点,手法含蓄巧妙,富有情致,。

尾联:扣次句,听到唐军连战捷报喜讯,盼望尽快破燕然的急切心情,结局句,充满希望,感情由悲转快乐,这首诗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词浅情深,可谓是佳作了。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抒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咏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

帖子

6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4
贡献
156
金钱
241
发表于 2024-1-30 21: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芷兰28一若筠
熟读今天诗话概要;解析杜甫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一,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这首七律解析
      首联兴起思家忧国点明主题。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承接首联,用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清宵立,白日眠“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反应出作者因困惑而返常的生活规律。
  尾联一笔宕开,写河阳乘胜,司徒着急破幽燕的喜悦心情,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3.布局:起承转合。
4.练字和练句:
      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7

帖子

12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6
贡献
303
金钱
450
发表于 2024-1-31 08: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芷兰15一凝石
熟读今天诗话概要;解析杜甫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一,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这首七律解析
      首联兴起思家忧国点明主题。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承接首联,用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清宵立,白日眠“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反应出作者因困惑而返常的生活规律。
  尾联一笔宕开,写河阳乘胜,司徒着急破幽燕的喜悦心情,感情由悲凉转为轻快。
3.布局:起承转合。
4.练字和练句:
      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3

帖子

2141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曲一期兼绝三期兼赋一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18
贡献
501
金钱
821
发表于 2024-2-11 20: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25讲作业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芷兰01花开几许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这首七律是杜甫于760夏天,在成都城西草堂居住时所作。当时杜甫经过战乱奔波,已经找到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家庭生活也稍觉闲暇。《恨别》,是他与故乡离别已久,抒发对故园、骨肉的怀念之情,希望早日平定叛乱。
    开首两句,分别从空间(四千里)、时间(五六年),写他离别故乡之遥远,遭受长久战乱,点出了“别”字的社会内容。
三四句写草木衰黄,时光流逝,自己被兵火阻隔,不能回乡,只好流落在锦江边上。这两句是前两句的加强和具体化,使“别”意浓烈,体现出一个“恨”字。
五六句以自己反常的行为来表达思乡忆弟的深情:月夜里,思不成眠,在月下时行时立,白天反而昏昏欲睡。这两句把广大的社会变乱和个人家庭的不幸结合起来,使“恨别”的题意在特殊中体现为一般,在个别家庭的不幸中体现社会整体的惨痛。使诗人之恨一般化普遍化了。
最后两句是纪实。据历史记载,检校司徒李光弼于该年三月,击破安太清于怀州;四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诗中“乘胜”一词,即是希望李光弼乘两次大胜之势,继续进军。又因为写诗的上一年,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改范阳为燕京,所以“破幽燕”就是彻底消灭叛军,平定叛乱,重整大唐帝国之意。
全诗从回顾写起,描绘了个人眼前的生活和内心的思绪,最后对唐军取胜满怀热望,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209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人诗乐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66
贡献
338
金钱
10749
发表于 2024-2-12 22: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芷兰组论坛作业
芷兰~梅雪情缘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译文:
洛阳一别四千里,故骑长驱五六年。
我离开洛阳辗转漂泊了四千里之遥,安史叛军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时间。
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草木由青变黄我西行来到剑阁之外,烽火阻断归程只能渐老在锦江岸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思念家乡踏着月色伫立在清辉冷夜,惦记兄弟仰看行云因疲倦白昼即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听说河阳近来已经攻克正乘胜追敌,李司徒应一鼓作气捣贼巢拿下幽燕。

这首七律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首联以“恨别”总领,写出诗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五六年动荡岁月中,告别故土、漂泊在外四千多里而不知归期的复杂心境,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从空间着笔,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从时间着笔,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
颔联“草木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时间之久,也与“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散在各地,只有占随杜甫入蜀。这两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诗人想念故土,忆念胞弟。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首联的“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莫过于此。全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沉郁转为欢快明亮,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爱国之心。
这首七律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1

帖子

22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3
贡献
544
金钱
831
发表于 2024-2-14 20: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芷兰03-怡荣斋主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如下: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个弟弟,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此诗言近旨远,极富深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

帖子

5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4
贡献
139
金钱
218
发表于 2024-2-25 23: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飞扬。 于 2024-2-26 04:45 编辑

沧浪诗研班芷兰组第二十五讲作业:
芷兰02-云飞扬
解析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赏析: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本诗运用了起承转合法。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0

主题

1134

帖子

8103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话尔雅同风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50
贡献
1511
金钱
306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3-9 16: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25讲作业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芷兰23~拾梦人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这首七律是杜甫于760夏天,在成都城西草堂居住时所作。当时杜甫经过战乱奔波,已经找到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家庭生活也稍觉闲暇。《恨别》,是他与故乡离别已久,抒发对故园、骨肉的怀念之情,希望早日平定叛乱。
    开首两句,分别从空间(四千里)、时间(五六年),写他离别故乡之久,经受着长久战乱带来的种种,点出了“别”
三四句写草木衰黄,时光流逝,自己被兵火阻隔,不能回乡,只好流落在锦江边上。这两句是前两句的加强和具体化,使“别”意浓烈,更体现出一个“恨”字。
五六句写诗人月下思家,白日忆弟,倦极而眠。听到唐军河阳大捷的喜讯,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殷切期望。诗人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沉郁顿挫,言近旨远,辞浅情深,尤其是颈联巧妙运用细节描写,以景托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两句是纪实。据历史记载,检校司徒李光弼于该年三月,击破安太清于怀州;四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诗中“乘胜”一词,即是希望李光弼乘两次大胜之势,继续进军。又因为写诗的上一年,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改范阳为燕京,所以“破幽燕”就是彻底消灭叛军,平定叛乱,重整大唐帝国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29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词十八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9
贡献
71
金钱
110
发表于 2024-3-16 20:27: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赏析:

首联点题,写别之远,乱之长,心生离恨。颔联承接首联写漂泊之地的地点及凄凉心境,草木变衰暗用典故。颈联以互文的手法写自己黑白颠倒的生活状态,表达忧思之切。尾联的“近”“急”二字更近一层,以实笔写自己急切盼望国家安定,自己想早日重归故里的心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20: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