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9|回复: 23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330

主题

380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87
贡献
3337
金钱
6925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23 07: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飞雪飘逸 于 2024-1-23 08:02 编辑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 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
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的诗法家数就解读这么多。
内容比较多,但都非常实用。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作业截止时间,2024.1月29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33

帖子

3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8
贡献
81
金钱
132
发表于 2024-1-25 14: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10-庄楚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五六年”,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

颈联通过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尾联回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8

帖子

493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92
贡献
1110
金钱
1920
发表于 2024-1-25 15: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19-影子


好,今天的诗法家数就解读这么多。
内容比较多,但都非常实用。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此诗立意高远,家国情怀,书事、身事、心事里炼句有声,练字巧妙,景中含情。层次跌宕,上下联勾连紧密。
布局:分分分总。
首联: 占地步。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恨别领起,两队数字:四千里,五六年,离别洛阳的距离空间、时间远长。
颔联:练字(行、老)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物像:草木(代表思念)变衰(形容久
兵戈(国之战乱)阻绝(形容现状
老 江边回不去。
老承接首联2句5.6年。

颈联:互文句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宵立昼眠这一反常像写思念手足。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用听到喜讯,尽快破幽燕的心情收束全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2

帖子

130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85
贡献
303
金钱
514
发表于 2024-1-25 20: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
画梅-27 / 血琉璃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历经数个年头,随着李光弼(即诗中的司徒)分别击败安太清和史思明的主力于怀州、河阳,这时的唐王朝结束安史之乱基本已成定局(只差最后一役),使诗人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尾联正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前面三联可以说是追忆。

首联,四千里与五六年,时间与空间交错,言其离开故乡弟兄分别时间之长,距离之远,不但如此而且是处在战争的极端情况下,那么亲人的安危则更加扣人心弦,从而引起诗人的“恨”来。

颔联,承上“恨”之状:兵戈阻绝亲人消息杳无,而自己又在几千里外的地方勉强生活着;草木的枯荣变易已经几度(切五六年),本来就是岁月催人老,再加上日思夜想忧心如焚,怕是老得更快了。怎么一个思念法呢?

颈联,诗人并不是口号式的叫喊怎么思怎么念,而是从具体的日常行为动作来描写:月夜,思不能寐,坐卧不宁,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真是“一念悬心日夜颠倒”。
诗人这种“心神不定的举动,恰好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紧扣主题的“恨别”。
明月是团圆的意象,独自看月那就是月圆人未圆,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那么白天看云呢?狄仁杰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

结语:诗贵在弦外之音,诗人的恨“别”只是表象。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亲人离散是无可奈何的事,是身不由己的,作为低层的人们一般只有接受现实。(即便是今天,俄乌战场,中东地区,那些难民还不是只能背井离乡。)诗人恨的,最有可能是那些制造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叛军吧,甚至是昏庸的朝廷和初期那些无能的将领(请参看《诸将》之类),诗人运用曲笔道出他的“恨”,经过那么多颠沛流离,人虽然逐渐变老、眼睛却愈发清晰,杜甫虽然忠君,但还是敢于在皇帝面前说真话的(可能他认为越是忠心越是需要指出君的不足吧),要不然他也不会连“拾遗”这样的芝麻官也干不长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4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72
贡献
103
金钱
176
发表于 2024-1-25 21: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32-男子非鱼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非鱼解析:
此诗作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时间是755年(天宝14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五六个年头。此时的杜甫正客居四川成都。
标题恨别,通读全诗我们发现这种恨不是一般的离愁别绪。而是带有家国情怀的恨别,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是一个对仗句。数量词多而无累赘之感,语感顺畅而不生卡。一别对长驱,下字老道。四千里对五六年,时间对空间。律诗中的常用手法。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剑外是指剑阁以南,代指诗人所处的蜀地。行和老下字老练。草木变衰是多重双关意,诗人的身体,国家的命运,等。四分句是说由于战争带来的音信全无(他的弟弟们)我也只能在江边老去。古人的江是一个概指江河的通称。此处的江应该就是草堂前的浣花溪。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这是一个互文的句子,思家和忆弟位置可以互换,一个句子变成两个句子,而两个句子变成四个句子。诗人日眠而宵立,用混乱的时间中人的状态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这种笔法要比刻意表达形体上思念产生的状态要高超的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使用背面赋粉手法,由听到的消息扩展。并没有说诗人如何高兴。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是对叛乱平息的期盼,亲人可能相见的喜悦暗含其中。
结构手法:层层推进,以对战争的即将结束收结全篇。分分分总。

杜诗一贯的风格是抑郁深沉,诗人把个人的遭遇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胸怀开阔,词浅情深,言近而旨远。值得我们反复吟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3

帖子

25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52
贡献
575
金钱
1018
发表于 2024-1-26 14: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组-傲雪飞鹰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首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怀念自己分别已久家人的一首七律。先看一下章法布局:首联两句领起恨别。从最后一次在洛阳离别写起,到如今已五六年了,是为起,颔联承接首联的一别,前分句述自己来四川时,草木变衰,而现在因兵戈阻绝,自己可能要老江边了;颈联由上面的铺陈后转入写意抒情,是为情转,但这个情转,是由叙事来完成的;尾联写当前的政治形势,带有期盼之意,收结,情绪上较之前三略微提升,是律诗里需要注意的不平,跌宕之法,不能平铺直叙。

首句的洛城,指洛阳,在唐朝被称为东都或东京。次句的胡骑,指安史叛军,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胡人(北方少数民族)。四千里,言其远。五六年,言其久。颔联以事承接首联的别字。三分句的行剑外,承首句的四千里。四分句的老江边,承二分句的五六年。颈联转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人的,是对恨别的一种具象化的描写,情绪,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宵立昼眠,忧而反常也。意,自然是见诸于言外的。思家忆弟,伤洛城阻乱。尾联收结全篇,以乘胜破燕,望胡骑早平。

简单说一下背景,以帮助对全诗的理解。杜甫于乾元二年春,自东都回华州,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奔走四千里;自天宝十四载安史倡乱,至乾元之未上元之初,为五六年。杜甫到成都时已是冬季,所以草木变衰。剑外:顾名思义,即剑门之外。不过,在唐朝时,所谓内外一般都是从长安的角度来看。因为长安在北方,所以剑外是指剑门关以南的地方,也可称为剑南;江边指锦江边,即草堂处。老江边:恐将老死于此处(江边),无法和亲人团聚。

颈联中的步月,指漫步月下,踏着月色。清宵立,站在清冷的夜里。本句的“清” 与下句的 “白” 相对仗,是借用了 “清” 的发音,与颜色的 “青” 相同,所以是借对。上句写彻夜无睡,所以这句写到 “白日眠” 。忆弟看云:思念弟弟,为何看云?这可以从杜甫的其他诗中看出端倪: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梦李白),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别赞上人)。也就说,希望能像云一样,自由地飘浮,使兄弟团聚。宵立昼眠,颠倒错乱,不能自主,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表达思家亿弟的深情,极具体,极深刻。

尾联的司徒,指李光弼。至德二载,李光弼加检校司徒衔。近乘胜,指上元元年三月李光弼破安太情于怀州,夏四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河阳:今河南孟县。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更改国号为大燕,以范阳(幽州)为燕京,故称幽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

帖子

4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68
贡献
104
金钱
172
发表于 2024-1-26 17:17: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首联领起主题,点明思家、忧国。“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清霄立、白昼眠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内涵丰富,诗情忧郁,回味无穷!
布局:分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

帖子

6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3
贡献
139
金钱
262
发表于 2024-1-26 18: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茹 于 2024-1-26 18:44 编辑

沧浪书苑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组-静茹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释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洛城:洛阳。
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解析:题目恨别,意为痛恨与亲人的离别之苦。这首诗写于760年,当时老杜寓居成都,远离长安好久了,因为忧国,思家写下了这首诗。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首联就用一联流水对,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颔联继续以流水对承接,描述自身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鉴赏此诗,一要多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整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我们读者反复吟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0

帖子

31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47
贡献
807
金钱
1162
发表于 2024-1-26 22:37: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画梅-17云水禅心
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3)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云水禅心解析: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来源于网络)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起句扣题中的别,交代了离开洛阳之远,次句安史之乱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年了,一空间一时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颔联前分句扣起句,后分句扣第二句,作者流落在剑阁之外,草木由盛到衰,因为常年战乱阻隔了作者归乡路,在锦江这里渐渐老去,后三倒装,表达了无奈的情绪,没有一字说愁但忧愁尽在字里行间。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颈联意转,用白日和清宵里的两种状态对举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我在清宵里或者久立或者徘徊思念着家乡,在白日里偶尔昏昏沉沉的睡去偶尔看着天边的白云想念着亲人。也可看成倒装句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尾联推进一层收结,听说官军最近好消息传来,司徒乘胜追击叛军到幽燕之地。希望早日收复失地,国家安定。
整首诗给人沉郁的感觉,表达了诗人盼望归乡和国家安定的意愿。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1661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律诗常务管理兼曲二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45
贡献
2044
金钱
18438
发表于 2024-1-27 00: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画梅:醉舞可乐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洛城:洛阳。
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 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

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散在各
地,只有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孰有逾于此者乎?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
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

布局:分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8

帖子

127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14
贡献
282
金钱
499
发表于 2024-1-27 13: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31—根生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1.创作背景
杜甫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杜甫写此诗时,距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
忧心忡忡的事情。

2.思想情感
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3.艺术风格
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相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整首诗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4.写作技巧
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

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

颈联通过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的反常情节,以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来委婉曲折地表现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的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颈联特点
①细节描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通过这种“宵立昼眠”的反常行为和坐立不安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②互文。“思家”、“忆弟”为互文。清宵月夜,坐立不安;白昼看云,倦极而眠。这种夜醒昼眠的反常举动皆因“思家”“忆弟”所致。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③对偶。“思家”对“忆弟”,“步月”对“看云”,“清宵立”对“白日眠”,对仗工整,平仄谐和,突出坐卧不宁情状,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6

帖子

63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2
贡献
148
金钱
268
发表于 2024-1-27 19: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30-求是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末联透露写作该诗的具体背景,前线胜利,于是思绪联翩,忆往思来。但该诗颇见布局之谋与裁剪之工,将镜头拉长,将时空放在整个历史事件之中,所以喷薄而出的就是“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把四千里之广阔和五六年的光阴,国亡家破之痛、背井离乡之悲,颠沛流离之苦,煮于一炉,凝于首联。接着是四个分镜头,牵连而起的就是此行的轨迹与期间的痕迹,将原本几乎用烂的意象如草木、白日、月和云等赋予新的意义和特殊的作用。“清宵立”与“白日眠”,一违常情,更独见怀抱。耿耿此心,绵绵之思,为此而颠倒日夜,其谁知之。大事件中的小镜头,乱世里的琐屑记录和幽微情怀,并笔以写而对比之意彰著,更显得深挚而沉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2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2
贡献
63
金钱
97
发表于 2024-1-27 21: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古今诗话基础第二十五讲作业:
思无邪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赏析: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此时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年了,杜甫被迫流落到四川成都,与亲人分别的思念,感国家兵乱的忧愁,,恨离家之远;伤战乱之久。盼天下太平的急切,感情深挚,笔触沉郁,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在短短的四联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手法纯熟巧妙绝伦。
首联点题,写别之远,乱之长,心生离恨。颔联承接首联写漂泊之地的地点及凄凉心境,草木变衰暗用典故。
颈联以互文的手法写自己黑白颠倒的生活状态,表达忧思之切。尾联的“近”“急”二字更近一层,以实笔写自己急切盼望国家安定,自己想早日重归故里的心愿。
如此首联的时空、颔联的地点、原因,颈联的心情、状态,尾联的愿景,衔接紧密,层层上升变化,诗语朴实巧妙,很有感染力,反复研读更觉笔力穹劲中又那么自然流畅。真情实感写得真感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9

帖子

16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92
贡献
341
金钱
754
发表于 2024-1-28 10: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画梅组28—荻花
析杜甫的七律: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释文:
离开洛阳飘泊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叛军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
草木青黄变衰,剑阁之外兵戈阻断,我在江边老去。
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忽步忽立不能寐。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要拿下幽燕。

创作背景
  杜杜甫写此诗时,距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杜甫深为忧虑。
赏析
:布局炼字,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五六年”,在数量词中体现出来。颔联两句是流落蜀中的情况。这里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蕴含的忧伤之情。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章法;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8

帖子

11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6
贡献
294
金钱
451
发表于 2024-1-28 16: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09-雪松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时代背景:
这首诗写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被迫背井离乡,辗转漂泊,直到蜀中才暂时安定下来。连年的战乱使骨肉不得团聚,诗人月下思家,白日忆弟,倦极而眠。听到唐军河阳大捷的喜讯,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
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
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
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
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
潜评论此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
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体现
离家的距离:诗中提到“洛城一别四千里”,意味着作者离开了洛阳后,与故乡的距离已经遥远至四千里。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离家的痛苦感受。时间的流逝诗中还提到了“胡骑长驱五六年”,暗示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叛军已经侵入了中原地区长达五六年之久,这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漫长和持续的影响。
家庭的不幸,诗中描述了“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这里的草木由绿转黄,表明季节的变化带来了生命的衰老;而“兵戈阻绝老江边”则描绘了一幅因战乱而导致生活困顿的景象,这些都表现了对家庭的忧虑和对亲人分离的痛苦。胜利后的遗憾,诗的最后一句“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虽然得知前方取得了胜利的消息,但诗人心中仍然充满了对未能收回故园的遗憾,这种遗憾是对胜利成果的一种反思,也是对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2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3
贡献
64
金钱
98
发表于 2024-1-28 22: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组-03叶枫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首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怀念自己分别已久家人的一首七律。先看一下章法布局:首联两句领起恨别。从最后一次在洛阳离别写起,到如今已五六年了,是为起,颔联承接首联的一别,前分句述自己来四川时,草木变衰,而现在因兵戈阻绝,自己可能要老江边了;颈联由上面的铺陈后转入写意抒情,是为情转,但这个情转,是由叙事来完成的;尾联写当前的政治形势,带有期盼之意,收结,情绪上较之前三略微提升,是律诗里需要注意的不平,跌宕之法,不能平铺直叙。

分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474

帖子

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律诗三期、律一期、绝三期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50
贡献
800
金钱
11374
发表于 2024-1-28 22: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23腾骏 于 2024-1-28 22:56 编辑

沧浪诗研第25讲作业:
画梅13-腾骏

熟读今天的诗话概要;
用我们已经熟悉的方法,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3)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简析:首联叙说恨别之因,离开洛阳城到四千里之外,是因为安史叛军长驱直入达五六年之久。
颔联描述别后安置之处,草木由青至衰,我行走在剑阁之外,兵戈相向而隔绝,只能老死在锦江边了。
颈联转到想念家乡,只能随月移动,半夜站立不安难以入睡,思忆弟弟只能白天看着天上的云儿至疲惫而睡了。连睡眠都日夜颠倒了,怀乡思亲之情痛入心扉呀!
尾联更进一步转到家国战事了,听说河阳官军正在乘胜追击叛军,司徒正着急如何攻击叛军老巢幽燕。由愁转喜之忧国忧民之情。
全诗属起承转合结构。关联紧密,层层递进。四千里说明离家之遥远,五六年则说明战乱之持久。清宵立,白日眠更突显作者忧思之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

帖子

646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律声竹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00
贡献
148
金钱
250
发表于 2024-1-28 23: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杜甫的七律《恨别》
扬帆起航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时代背景】

《恨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写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被迫背井离乡,辗转漂泊,直到蜀中才暂时安定下来。连年的战乱使骨肉不得团聚,诗人月下思家,白日忆弟,倦极而眠。听到唐军河阳大捷的喜讯,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殷切期望。诗人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沉郁顿挫,言近旨远,辞浅情深,尤其是颈联巧妙运用细节描写,以景托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词语解析】
⑴洛城:即洛阳,杜甫的故乡。四千里:约数,泛言距离之远。洛阳距成都约三千里。
⑵胡骑(jì):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长驱:长途驱驰。五六年: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至此时已有五年。
⑶草木变衰:指秋季。衰,衰落,凋零。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行:行走,来到。剑外:剑阁以南,即蜀地。以长安为中心,蜀地在剑阁之外,故称剑外。
⑷“兵戈”句:谓因为战乱,自己无法归乡,只能终老异乡。江边,指锦江边。
⑸步月:月下漫步。清宵:清静的夜晚。
⑹看云:遥望白云。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散在各地,只有占随杜甫入蜀。二句互文,形容望远怀人,日夜无休,故行为颠倒。
⑺闻道:听说。河阳,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
⑻司徒:指李光弼。至德二载(757),李光弼破贼将蔡希德,加检校司徒。乾元二年(759)十月,李光弼大军赴河阳,大破贼众。上元元年(760),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急为:急速做某事。破幽燕:指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幽燕(yān),指范阳一带,为安史叛军的巢穴。范阳在唐以前为幽州,战国时属于燕国,故称幽燕。

【翻译】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匈奴骑兵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杜甫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杜甫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通过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我们反复吟味。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

帖子

25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3
贡献
62
金钱
95
发表于 2024-1-29 11:58: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画梅一片天空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读:离别洛阳四千里远,胡兵入长安也五六年了,草木衰老时我在剑门关外,战争使我不能回家。思家清夜看月,想弟不能眠望云,可喜的是司徒领的军队将要收复幽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9

帖子

5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1
贡献
150
金钱
227
发表于 2024-1-29 17: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风~明月 于 2024-2-22 19:43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画梅组
画梅06清风明月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首联洛城指洛阳,胡骑,指安史叛军。首联两句领起恨别,四千里,言其远,拉开空间距离,五六年,言其久,时间距离。自从洛阳一别到现在已经五六年了。
颔联承接首联的一别后,自己来到四川时,草木变衰,而现在兵荒马乱的,只怕自己要老死江边了。三分句的行剑外扣首句的四千里,四分句的老江边,扣次句的五六年,三扣一,四扣二。
颈联转了,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具体写是如何思念家人的,漫步在月下,站在清冷的夜里,由于思念彻夜难眠,才有了下一句的白日眠,思念弟弟只能望一望天上的云彩,多么希望自己像云一样的自由飘浮啊。
尾联收结,写当前的政治面貌,情绪上稍有提升。杜甫听到唐军战捷的消息,希望尽快破幽燕,平定叛乱的急切心情,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开阔胸怀。
布局 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

帖子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1
贡献
75
金钱
116
发表于 2024-1-29 20: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25、沦浪诗研班画梅组第二十五讲作业
1、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恨别
恨别 唐·杜甫 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一、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创作这首诗。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从洛阳辗转四千里,至成都,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这首诗。
二、诗意解读
《恨别》写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被迫背井离乡,辗转漂泊,直到蜀中才暂时安定下来。连年的战乱使骨肉不得团聚,诗人月下思家,白日忆弟,倦极而眠。听到唐军河阳大捷的喜讯,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殷切期望。
三、章法、布局、脉络
首联以“恨别”领起,写出诗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五六年动荡岁月中,告别故土、漂泊在外四千多里而不知归期的复杂心境,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境况。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尾联回应首联的“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章法布局,起承转合。
四、下字、句法、炼字
首联中,“四千里”,从空间着笔,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从时间着笔,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中,“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
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一个“老”字,悲凉沉郁,道出诗人的无奈,寻味不尽。
颈联,这两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诗人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想念故土,忆念胞弟。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用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曲折地表现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恨别”。让读者体会到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杜甫通过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又“乘胜”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表达杜甫期盼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的愿望。全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沉郁转为欢快明亮,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和爱国之心。
这首七律用简朴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705

帖子

5589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词校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52
贡献
1349
金钱
2231
发表于 2024-2-6 21: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039小憩片刻 于 2024-2-6 21:50 编辑

画梅-16-小憩片刻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首联:起句,点名时间, 写出战乱所造成的别离,点出主题“恨别”
颔联:承句,通过时序等的描写,写出诗人所在地。
颈联:转句,描述诗人的所思所想以及当前的状态。
尾联:合句,描述听到战争胜利的消息,回扣主题“恨别”,暗喻几年的“别恨”已经看到结束的曙光了。
整体布局为起承转合法,通过首联时间与空间的描述,将这场战争做了最大化的浓缩,颔联以景融情,颈联省略主语的笔法,尾联以胜利的消息做结。整首诗言简意赅,寓意丰富,信息量极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

帖子

3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5
贡献
83
金钱
128
发表于 2024-2-24 09: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五讲作业
画梅-22凰兮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布局:分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6

帖子

5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0
贡献
136
金钱
218
发表于 2024-3-6 06: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苑诗研班第二十五讲画梅组作业
画梅21—惠昕

恨别
(唐·杜甫)押先韵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解析:
    一,脉络
首联点题“恨别”。“四千里”,“五六年”距离之远,时间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
颈联通过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月夜思不能寐,白昼倦极而眠。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尾联回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
二,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1 18: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