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の子 于 2014-5-3 17:48 编辑
琹瑟瑟琶,八大王一般头脑;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据说是张谊的《宦游纪闻》中载一幅古对。撮得内容如下:「安南国遣使来献朝命程篁墩先生父程某作馆伴。使出一对求对:“琵琶琴瑟八大王,一般头脑。”程命其子篁墩先生敏政对时年才数龄对云:“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使惊异自是朝贡不绝矣。」
琹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1) 据说是明代状元唐皋 (安徽歙县人,明武宗正德九年状元)。出使某国时,答对某国君的出联而成的,从对联的对法上看,大同小异。
(2) 金庸所着的《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带黄蓉找一灯大师疗伤,路上被渔樵耕读四大弟子刁难,其中书生朱子柳出了一个上联要郭黄二人对下联:“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黄蓉在对出下联前说:“这一联是一口气要得罪渔、樵、耕、读四位。”书生说道:“但求对得工整,取笑又有何妨?”黄蓉笑道:“既然如此,我告罪在先,这下联是: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3) 传说这个对子是纪晓岚对的,金庸的先祖查慎行与纪晓岚同为当时大文人,又同朝为官,都是当时的大学士,所以对这个对联有记载,见于慎行诗集之第八章,标题为如此冰霜如此路~~所以才有金老先生引用此联。
骑奇马,张长弓,琹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归边,合手擒拿!
传说,明代末年(1640年)流贼张献忠在湖北遭左良玉撃败,西走三峡,著名女将军秦良玉与儿子马祥麟在夔州抵敌,两军对阵时张突然联兴大发,改前人 (张谊) 一联考考秦良玉,后者稍思片刻即对了下联。接着,两军杀得天昏地暗,张败走出湖北,但秦军亦未有实力衔尾追击;于1644年张再度入川,秦败走,但能力守忠州;兵入锦城后,张大肆屠杀,酿成四川二千万人被杀惨案,事见于民间散记《蜀碧》。
「八大王」是指当时流寇 王嘉胤、王左挂、高迎祥、 张存孟、王和尚、王大梁、 李自成及张献忠 (竟有4个姓王)。「四小鬼」是指李自成、张献忠、李的部将刘宗敏及张的盟友罗汝材。
时秦良玉年近七十,张献忠持戈「单挑」,当与儿子马祥麟「合手并拿」。
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弓,琹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尔你人,袭龙衣,伪为人,合手即拿;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传该对联乃纪晓岚所对。一次,一位俄国使臣求见,他汉语十分精通,干隆传命召见。俄人行礼后对干隆道:“陛下,外臣今有一上联,求对于贵国大臣,冀七日内回复。若果,外臣不胜感激!”话虽说得很客气,但颇有藐视大清朝臣之意。干隆说:“先生请出上联。”俄人故意拖长声调说:“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弓,单戈成战;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俄人言毕,君臣立时惊诧不已,真是好大的口气啊!俄人见此,心下甚是得意,便要告辞。不意,纪晓岚向前挡住了俄人,说:“且慢!吾目下即有一下联,何须先生七日再来?”纪晓岚再大声说道:“尔你人,袭龙衣,伪为人,合手即拿;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干隆一听,顿时哈哈大笑,众朝臣也跟着大笑起来。而那俄人哑口无言,呆望了纪晓岚好久才垂首退去。
骑奇马,张长弓;琹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共拿。
传说,当时外国使节笑我们中国没有实力,“王王在上”指的四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与清方议和时,传说一帝国主义分子借机出此联侮辱中华民族,清代表对出下联给予有力回击,两人都是利用同旁做文章,“琴瑟琵琶”上部同“王王”,“魑魅魍魉”,左边同“鬼”,偏旁相同的字,都在同一联内。
又 传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一个自诩“中国通”的日本人在城墙上挂出一支上联,挑战似地征对;面对侵略者的挑衅,有位中国百姓不顾生命危险,挺身应对而成。
这是后世最出名的是林则徐对的对联,但是八国联军派来的通译前来挑衅,出上联道,琴瑟琵琶,把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气焰嚣张,但是满朝文武无疑能对,这时候咱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站了出来,朗朗对到,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对仗公正,反讽巧妙,令人折服,令我中华大国扬眉吐气,快哉,从此林则徐一路青云直上,直至1840年虎门销烟,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骑奇马,张长弓,琹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明清以来,称日本海盗为"倭寇"。甲午海战前夕,清廷派一位大臣出使日本,记者会上日方出了上联,企图侮辱中国,清廷使臣当即就写出下联众人拜服,消息传开,从此,大家便称日本「鬼子」。
琹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一般狰狞头面,单戈成战;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各自龌龊心肠,合手擒拿。
一网上一署名「大忍」的人略改对联这个对联其实只是对照古人的对联综合而成。
骑奇马,张长弓,琹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上;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处边。
另一网民的人略改对联而成。
琹瑟琵琶,八大王单戈对伐;
魑魅魍魉,四小鬼合手擒拿。
传这副对联便出于100年前的1900年。据说,当时有这幺一件事: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和北京后,非常骄横傲慢,在一次歌舞宴会上,有一个所谓中国通摇头晃脑,口喷酒气,手指乐队,面对满脸谀笑的清廷官员说:我出一联,看看诸位谁对得出?我的上联是 (略),当时清廷的众多官员,瞠目结舌,面面相觑。正在全场闷声窒气、尴尬不堪之时,清廷要员中一个下属,忍无可忍,气愤万分,直挺挺地站起来说:我对得出,我的下联是(略)。 这一对答,使帝国主义分子们大出意外,啼笑皆非,十分狼狈,只好以他们“花天酒地”来圆场。
琹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此联另一种说法是如上。从内在字形结构看,似乎对得更工整,但在意义上,此联的上联则增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而下联减弱了中国人民愤懑情绪和反抗侵略的坚强决心,似不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