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蓬草 于 2024-1-15 22:52 编辑
猫拉屎的价值观
蓬草 2024年1月14日
猫屎味是儿时留下的深刻印记。家里的猫在地板上排便之后,总要挠一通地板做“掩埋”的善后工作。很长时间里我都感觉这种行为很好笑,地板上又没什么土,猫也不不知道。成年之后,读到一点儿动物行为学的书,知道动物的不少本能行为都有类似的特征。行为由某种内在(如激素的水平)或外在的因素(如异性的存在)触发,其直接结果又带来新的刺激,后者又触发下一步的行为:蜜蜂筑巢,蜘蛛结网,雄鸟求偶,雌鼠挑逗,如此等等。这些都是释放本能的过程,猫掩埋粪便也当如此。
按照现在的说法,猫挠地板掩盖粪便叫作动机和效果不统一。不过动物在释放本能时,并不知道其后果。作为一个物种来说,保留一种本能必然有巨大的生存意义。从这个角度看,遗传得来的“客观动机”必然有客观的效果,能够满足生存的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不同的层次,底层的是生理需求,高层的是精神需求。我们的行为受需求的驱动,随时都在比较不同需求的重要性,也就是它们对于生命的“价值”。而且我们也在比较为满足某种需求是否“值得”付出某种行为和“代价”:花费一小时的时间去送外卖或去琢磨股票,哪个更值得?每周工作80小时,少睡觉,无娱乐,多挣钱?还是每周工作40小时,少挣钱,多休息,多娱乐?
很多时候,计算各种“价值”都有无意识的成分。生物演化告诉我们的大脑该采取什么行动,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需要思考。在社会层面上,如果一种伦理学违背“天性”,那就是不道德的,不人道的。有意识的价值观不能忽视“无意识的价值观”。
猫在排便时一定有某种难以抑制的冲动,排便之后也必定有某种瞬间的快感。何以知之?全凭“移情”(既同理心)。庄子知鱼之乐,我们也可以“知猫之乐”。大自然是这样安排的,一种紧迫的需求满足之后,另一种需求的“价值”就迅速提升。猫排便之后立即将其掩埋,或试图将其掩埋。这必定对于生存有某种好处。粪便的气味或者会让老鼠们避而远之,或者会引来天敌。总之留在那里是不好的。于是猫就成了天生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一定要掩盖曾经发生过的事。
相对于猫,人更胜一筹。猫并不否认天性的合理性,人却可以否认天性的合理性。猫是无意识地掩盖历史,人是有意识地掩盖历史。而且人的价值观转变也更加灵活,错的可以说成是对的,对的也可以说成是错的。人为了当下的需要,可以把自己的正确主张说成是臭屎一样的东西。人虽然无法把粪便退回去,但可以宣称自己从来没有那样排便。人还可以把新排出的粪便当作珍馐,送给众人分享。准确点儿说,那也绝不是白送。接受者一定要准备复出时间、金钱、劳动、尊严以及智商方面的代价,这些都是或大或小的机会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