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24-1-9
威望147
金钱461
贡献185
高级会员

威望- 147 点
贡献- 185 次
金钱- 461 枚
|
诗学原理之——诗的意境(续)
三、什么是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他指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观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在这里不但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而且把意境分为了三种情况。第一种物境,主要是指那些注重形似的山水诗;第二种主要指的是抒情诗;第三种意境主要指的是那些经过作者构思,能够比较完整体现诗人真情实感的作品。他们依次递进, 物境是最低层次,情境次之,意境为最高层次。
北宋苏轼曾经这样说过:“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其次,偶然见山,初不为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杜子美‘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盖灭没于烟波间耳,而宋敏求谓予云‘鸥不善没’,改作‘波’字。二诗改两字,便觉一篇神气索然也。”文中的“境与意会”四字,可谓一语道破了意境的本质,因为意境正是诗人“境与意会”的产物。
诗的意境就是诗人在诗歌作品中所创造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契合的艺术境界。诗中没有情,没有志,没有理就没有意境;诗中没有景物,没有人物,没有事物同样也没有意境。两者没有融合在一起也没有意境。
意境中的意实际上就是指诗的主题,境实际上指诗的题材。
四、诗的意境特色
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地域和诗人本身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与个人特色。同时,诗的意境越有特色,往往也就越有价值,越有生命力。
1、时代特色:诗是某一个时代的产物,当然要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为自己的诗歌打上最明显的时代烙印。《文心雕龙·时序》开篇就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动于下者。”且看两个不同时代诗人笔下的少女:
唐代周(氵贲)的《逢邻女》:
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
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封建礼教的束缚相对来说较少,女性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与个性解放。诗中的少女也体现了这一点。她随便地穿着坦胸露臂的衣服出门,既未刻意地打扮自己,又毫无做作之态,神态那么开朗大方,让人感到一种清纯的美、健康的美。
宋代陈郁的《东园书所见》:
娉婷游女步东园,曲径相逢一少年。
不肯比肩花下过,含羞却立海棠边。
宋代的封建礼教要比唐代的严多了,宋代的少女也显得害羞而胆小,她们不敢正面与少年男子接触,显得忸怩不安,装模作样。含羞的脸庞与盛开的海棠相映衬,表现出来的是含蓄的美。
2、地域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性格特征、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会有千差万别。这在诗歌的创作上也一样能够反映出来。
3、个人特色:是指诗人的个性在其诗歌作品中的反映。所以才会有婉约派、豪放派之分。
五、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写不出好诗来,并不是他没有文采,而是他没有生活;但有了生活也不是一定能够写出好诗。好的诗歌一定是真实地艺术地反映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