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24-1-9
威望147
金钱461
贡献185
高级会员

威望- 147 点
贡献- 185 次
金钱- 461 枚
|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4-1-13 08:33 编辑
诗的构思
一、什么是诗的构思
初看这个题目,凡会写诗的人可能都会不屑一顾的。但我总觉得不管是写什么,先构思是必须的。
清人沈得潜说:“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惨淡经营,诗道所贵。倘意旨间架,茫然无措,临文敷衍,支支节节而成之,岂所语于得心应手之技乎!”
诗的构思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表现什么,第二如何表现。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提炼主题,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恰到好处地表现问题。
臧克家说:“当一个人物形象来到你心上,当一个现实事件深刻地打动了你,思想情感都迫切地要求把它们表现出来的情况下,个人的身心便浸润在一种创作的气氛里。精神可以专注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程度。以我个人的经验说,写诗是十分艰苦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挥而就地完成一篇诗的顺利情况是很少的。经常中经过长期的酝酿、揣摩。八句小诗,有时几天不能完成。对于一个材料,时时在苦思、淘炼,有时为之失眠减食。一种念兹在兹的创作情绪,常常逼着我半夜里拉开电灯,为了匆忙地去捉住掠过脑子的字句。惹得同屋的朋友讥笑:‘诗人又发神经了。’”
二、如何提炼主题
真情实感是文学的生命,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有人说,我写的都是真的,都是我看到的,为什么我写的东西别人就不喜欢呢?其实,文学作品不仅仅要真实,更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提炼升华所掌握的素材,进行艰苦的艺术加工。“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者未发而威,真亲者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
“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道也。世之言雄暴虓武者,莫如刘季、项籍。此两人者,岂有儿女之情哉?至其过故乡而感慨,别美人而涕泣,情发于言,流为歌词,含感凄婉,闻者动心焉。此两人者,岂其费心而得之哉,直寄其意耳。”(宋·张耒《柯山集·贺方回乐府序》)好诗当然是饱满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饱满的情感一般都是真实的。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到过临洮、玉门关,甚至碎叶,对军旅生活是非常熟悉的。首句写军中作乐是为了排解寂寞与思乡的情绪,相反更加深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换新声”反映了边塞将士们的新的期待。第二句写这种期待又落空了。第三句写那不断撩起人们边愁的音乐声没完没了地在演唱着,既让人爱听,又让人怕听。第四句通过视觉形象,一方面表明军中作乐的时间之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征人与家人的相互思念之情。
再如,田间写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这是一首街头诗。这首诗构思非常巧妙,非常新颖,面对日寇入侵的嚣张气焰,中国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逆来顺受,投降当亡国奴,一是当兵抗战。诗人选择了后者,仿佛在读者身上扎了一针,让你疼痛,让你惊醒。
诗的主题,实际上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构思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对主题感悟不断提高的过程。
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起句总结了人们普遍对秋天的认识和看法,第二句便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的看法:秋天胜过春天。给读者造成了一悬念了,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由。秋天可写的东西多了,但作者只选择了无垠的碧霄和排云而上的鹤,便恰当地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从而其乐观的精神,感染了读者对秋天的向往。
三、要善于发现和营造典型环境
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碰撞才能激发出诗的火花。提练主题与寻觅题材的过程也就是诗人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表现自我的过程。
所谓环境,就是诗人的主观世界赖以存在的客观世界。
如元代无名氏的《梧也儿》:
秋未到,渐渐凉,寒雁儿往南翔。
梧桐树,叶又黄。好凄凉,绣被儿空闲了半张。
秋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凉,可是丈夫不知道在哪儿忙碌着,另一半的绣被空着没有人睡,女主人公躺在床上孤零零的好凄凉。
典型环境不一定是现实中的环境,这就要求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来刻画出一个环境来。王国维曾经说过:“有造境,有写境,理想与现实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的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他认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写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为了获得诗的效果,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如何营造典型环境呢?
一是要写自己熟悉的环境。不能凭空臆造,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如无名氏的《青玉案》: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边。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畔,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二是要使环境动起来,变化着。如台湾诗人罗门的《小提琴的四根弦》:
童年,你的眼睛似蔚蓝的天空,
长大后,你的眼睛如一座花园,
到了中年,你的眼睛似海洋多风浪,
晚年来时,你的眼睛成了忧愁的家,
沉寂如深夜落幕后的剧场。
三是注意写独特的环境。越是独特的环境越是有存在的价值。如:
⑴杨万里《四时田园杂兴·冬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之八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秋风。
⑵张仲素《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四、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的基础是诗人的旧经验,想象的过程是对旧经验加以新综合,想象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能够完美表现主题的典型环境。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应该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想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能使诗人在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获得丰富的形象。
想象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使诗人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与典型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
⑴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⑵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⑶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坐深,还应说着远行人。
⑷朱庆馀《宫中词》
寂寞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⑸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