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24-1-9
威望147
金钱461
贡献185
高级会员

威望- 147 点
贡献- 185 次
金钱- 461 枚
|
诗学原理之——诗的意境
一、什么是诗的意象?
《周易·系辞上》把意和象的关系说的最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以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写的不能把说的都表达出来,说的不能把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圣人用象就可以把要说的意思乃至事情的真伪都能表达出来。我的理解,象就是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就是用其它事物比喻另一事物,用来就明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据说是王昌龄的《诗格》中是这样说的:“诗有三思:一曰行思。久用精思,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我的理解是:第一种情况,是指创作的过程,依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意境;第二种情况,是指读书感想,因感而发;第三种情况,是指触景生情,因感而发。(这一点我与作者徐有富的看法是略有不同的。)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很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们做了多种解释,我赞成这两种说法。一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的说法:“意象是构成诗的艺术之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诗。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的意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二是本书作者给下的定义:“意象”指称那些被诗人主观情感化了的个别物质的形态与特征。它与形象的不同点在于形象主要用来指称“意象”中的“象”,运用范围也不局限于个别物质。它与意境的不同点在于意境着眼于一首诗的整个画面与画面中所蕴藏着的主题思想,当然整个画面是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构成的,那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单个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意象,而意象的总和就构成了意境。
二、意象的类别
1、比喻性意象。如:
⑴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徐幹《室思》)
⑵花红易落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⑶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⑸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象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曾卓《我遥望》)
2、象征性意象。首先,我们先弄清什么是象征。黑格尔是这样说的:“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情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象征与比喻是有不同处的,在某种意义说,比喻中的借喻实际上就是象征。如,《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里的句子: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显然是借前一句的意象,比喻在北方奔波的丈夫,借后一句意象,比喻在南方家中的妻子。再举几个例子: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断绝。 (汉代乐府《怨歌行》)
3、描述性意象。写诗不能事事比喻,处处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外,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诗人通过对事物、景象的描述,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其方法实际上就是借物抒情。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哪一句也没有写惜别,但处处充满了惜别的痛苦。
本人写的《警察》:
晨起星未落,晚归月已升。
小心开门锁,惊醒一片灯。
爱妻忙起身,清水洗霜鬓。
娇儿惺忪问,何时共餐饮?
抱儿拥娇妻,等到退休时。
哪一句也没有写警察工作繁重,但处处写的是是繁重和辛苦。
三、意象的组合
意象是被诗人主观情感化了的个别物质的形态与特征,而运动是物质的永恒属性,因此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和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充分利用意象和意象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策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梅尧臣的《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