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1|回复: 23

沧浪书院诗妍班第二十三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824

主题

14万

帖子

4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苑首席版主兼沧浪书院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361
贡献
143891
金钱
14996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9 13: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 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好,对兴观群怨的不同见解,就说这么多吧。今天这一课,相当于一篇文献综述吧。综合了前人的观点,也包括了我自己的理解。仅供大家一个参考。下面布置一下作业:


1、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作业截止时间,2024.1月15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245

帖子

14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8
贡献
393
金钱
545
发表于 2024-1-9 22: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组长-炳坤

答: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章法:
首联以“观”起兴,直接已见到了锦里先生的样貌和他园中的景象而进入“兴”联想。想象着锦里先生虽为隐士之居,但还不是全贫之家。

颔联从儿童见客的态度和鸟雀见人不惧体现这一人家的品性和时常有客来访的待人接物之和善。
颈联转笔写和主人出去游湖,心情愉快。
尾联收束以“江村暮”、“柴门月色新”体现已留客至天黑,以景衬托这一天的美好尽兴。更是在叙述主人的好客诚挚的品性情感。

布局:分分分总

脉络:
全篇紧扣南邻这个主题次第展开,首二联由人到园,由儿童到鸟雀,逐次展开体现这人的精神面貌、待人品性、安于朴实、乐观豁达的生活理念。尾二联转笔省略了主人的饭食招待过程,而写晚上出去泛舟游湖直到日暮月出。以时间为线索,以观想群感为脉络构筑全篇。

下字:
首句“乌角巾”形象的体现出主人隐士生活的特点形象。次句“园收芋栗未全贫”中的“收”和“未”体现了家道境况和安于境况的心态。
颔联上句“惯看宾客儿童喜”的“惯”字体现出一种常态,说明主人家并不是弊守自端的人,而是客来长往家,下句“得食阶除鸟雀驯”句中的“驯”体现鸟都和人混熟了。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才”体现承舟游湖的恰到好处,次句“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字体现刚刚好的情态。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一个“暮”字以时间的过渡体现玩的尽兴。“相对柴门月色新”“相对”表达了空间的转换,结束了一天的客访到家了,“月色新”也是时间上的延续,说明到家时月亮都已经出来了,这一天好愉快呀。

句法:
首句“锦里先生乌角巾”谓语省略。次句正常语序。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和“得食阶除鸟雀驯”倒装。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流水句。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宾语前置。

炼字: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
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
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78

主题

4万

帖子

19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雅风文社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924
贡献
46019
金钱
6742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10 06: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32-青山笑看人生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答:1、介绍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2、诗意解读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其意是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其意是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其意是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其意是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3、 表现章法和情感方面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而《南邻》第一联描写朱山人的隐者形象及他的家境。第二联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第五、六、七句写朱山人家周围的清幽景色,衬出了他的高雅品格。最后一句写辞别,虽然没有描叙主客欢聚的情况,但已展现了两人间的情谊。诗表达了羡慕、敬仰朱山人家境、品格的情怀,意在抒情,暗含对隐者那种舒适安然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钦慕。
    4、布局,脉络
布局:分分分总
脉络:全篇紧扣南邻这个主题次第展开,首二联由人到园,由儿童到鸟雀,逐次展开体现这人的精神面貌、待人品性、安于朴实、乐观豁达的生活理念。尾二联转笔省略了主人的饭食招待过程,而写晚上出去泛舟游湖直到日暮月出。以时间为线索,以观想群感为脉络构筑全篇。
5. 炼字方面
炼字: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
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
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

帖子

3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4
贡献
89
金钱
148
发表于 2024-1-10 10: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01-小筑

答: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章法:
首联以“观”起兴,直接已见到了锦里先生的样貌和他园中的景象而进入“兴”联想。想象着锦里先生虽为隐士之居,但还不是全贫之家。

颔联从儿童见客的态度和鸟雀见人不惧体现这一人家的品性和时常有客来访的待人接物之和善。
颈联转笔写和主人出去游湖,心情愉快。
尾联收束以“江村暮”、“柴门月色新”体现已留客至天黑,以景衬托这一天的美好尽兴。更是在叙述主人的好客诚挚的品性情感。

布局:分分分总

脉络:
全篇紧扣南邻这个主题次第展开,首二联由人到园,由儿童到鸟雀,逐次展开体现这人的精神面貌、待人品性、安于朴实、乐观豁达的生活理念。尾二联转笔省略了主人的饭食招待过程,而写晚上出去泛舟游湖直到日暮月出。以时间为线索,以观想群感为脉络构筑全篇。

下字:
首句“乌角巾”形象的体现出主人隐士生活的特点形象。次句“园收芋栗未全贫”中的“收”和“未”体现了家道境况和安于境况的心态。
颔联上句“惯看宾客儿童喜”的“惯”字体现出一种常态,说明主人家并不是弊守自端的人,而是客来长往家,下句“得食阶除鸟雀驯”句中的“驯”体现鸟都和人混熟了。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才”体现承舟游湖的恰到好处,次句“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字体现刚刚好的情态。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一个“暮”字以时间的过渡体现玩的尽兴。“相对柴门月色新”“相对”表达了空间的转换,结束了一天的客访到家了,“月色新”也是时间上的延续,说明到家时月亮都已经出来了,这一天好愉快呀。

句法:
首句“锦里先生乌角巾”谓语省略。次句正常语序。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和“得食阶除鸟雀驯”倒装。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流水句。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宾语前置。

炼字: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
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
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8

帖子

11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8
贡献
276
金钱
446
发表于 2024-1-10 17: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二十三期作业:

竹郎03一悠然人生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介绍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杜甫这首诗是作客邻居,写了这首《南邻》诗。

诗意解读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用主语折分法,写了锦里先生的外貌和身份,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用背面敷粉,写了儿童和鸟雀见人的态度,可知这家人的友善和好客。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再换个角度写和主人出游的情景。 其意是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其意是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递进一层收结,最后以景收结。

布局:分分分总

脉络:以作客时间顺序为脉络。

炼字方面

炼字:首句“乌角巾”表示主人隐者身份。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颈联“才深”、“恰受”用两个虚词形成流水。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暗示已玩一整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

帖子

38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2
贡献
93
金钱
151
发表于 2024-1-10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23讲作业
竹郎09-一池清凉

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浅析:
〔1〕创作背景:《南邻》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作者过访南邻朱山人家,朱山人热情相待,又趁秋水初涨,陪同乘船游览,到黄昏月上,才亲自送其归家。全诗用两幅画面组成,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又换成另一幅江村送别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诗意解读:
锦鲤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不全贫。
首联从杜甫访隐山人看到的,锦鲤先生头戴乌角巾,在园子里收芋儿和栗子,家里虽然不算很富裕。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颔联从儿童见到客人非常高兴,联想到主人平常的待客之道,从侧面烘托出主人热情好客。在阶石上吃食的鸟雀都不会受到惊吓。说明与主人很好相处。〔背面敷粉法〕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颈联转写主人待客之道,趁着秋水初涨,正好可以容纳两三人,与客人一起乘着小舟游湖的愉悦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尾联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时空转换来收结。与主人一起在江村的白沙和翠竹间游玩,一直淹留到天色已晚,待到新月出来了主人才开始把客人送出柴门。

〔3〕章法:首联以观起兴,从乌角巾、颔联从儿童见到客人的愉悦心情以及台阶上啄食的小鸟联想到主人待客之道,不知不觉的自然流露出来。颈联转换角度,写主人带客人一起游湖的喜悦心情。尾联收结,以江村暮,月色新。来体现主人真情实感,一直留客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的送走客人。

〔4〕布局:分分分总

〔5〕脉络:全篇紧扣南邻,从南邻的外貌到,家居以及南邻的好客,带客人游湖一直到日暮新月升起来,才依依不舍的送走客人。整首诗脉络清晰顺畅。从访到游到送走客人,通篇都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观兴群感来表达出对南邻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6〕下字:首联用“乌角巾”,“不全贫”来体现主人的山居隐逸生活状态。颔联一个“惯”字,“训”字用的恰到好处。颈联:一个“才”字,一个“恰”字都用的非常贴切。尾联“江村暮”的暮、“月色新”的新把时间和空间一下子就拉开来了。

〔7〕句法:
首联:首句锦鲤先生(头戴)乌角巾,省略了谓语。次句省略了主语(锦鲤先生)园收芋栗不全贫。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因果关系的流水句。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江村暮,月色新。定语后置。

〔8〕练字:“乌角巾”、“未全贫”、“惯”、“训”、“才”、“恰”“暮”、“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

帖子

51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5
贡献
115
金钱
201
发表于 2024-1-11 09: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月my 于 2024-1-11 12:00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02—明月

解析杜甫的七律(南邻);
答:1、创作背景;
该作品创作时间是杜甫躲避战乱时,生活在成都浣溪沙畔,草堂期间。

2、布局是分分分总。

3、诗意;
南邻指的是住在杜甫成都草堂南边的邻人,
一位姓朱的隐士,其号人称为锦里先生。他居住在杜甫草堂南边,故为南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锦江这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见面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正好能容下两三个人。
航:小船。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离开锦里家时,已是月色迎门。

4、章法与脉络;上章叙事,下章写景。
开篇点题,紧扣邻人朱先生外貌特征,家境,孩子,及阶前的鸟雀。
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颈联是景转,七分句继续写朱家周围的清幽之景,八分句通过景语告诉读者,杜甫是很晚才归去。通过移步换景表明了时间的变化。也是背面敷粉手法。

5、句法;首句省略谓语,二分句是主语拆分
,这一句的真正主语是前一句的“锦里先生”。“园收芋粟”是(不全贫的原因状语)。颔联两句前四后三倒装。颈联两句主谓宾。尾联七分句名词句,八分句宾语前置。

6、下字;
“乌角巾”刻画出朱先生的身份特征。“收”与“未”说明了朱先生的家境。“惯”表明常有客来往,“驯”说明鸟雀常光顾,与主人一家很熟悉了。“才”“恰”意思是水刚好深度,小船刚好的容量。“江村暮”“月色新”起到了时间转换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23

帖子

29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1
贡献
864
金钱
1107
发表于 2024-1-11 21: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22-竹影拂尘

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解析:
一、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杜甫到朱山人家作客,饮至月出,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归来便写了这首诗。
二、诗意解读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赋起,先写主人的概貌和家境。大意是说: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承接首联,写进门以后看到的情景。大意为: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转写主人送客看到的门外场景。意为: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写景收结。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前二联写山庄访隐,后二联写江村送别。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可以想见,主人殷勤接待,客人竟日留连。中间的细节略而不写,剪裁巧妙,颇有画意。
总体属于起承转合结构布局。
三、句法
首句,“锦里先生乌角巾”,省略谓语“戴”。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主语“儿童”“鸟雀”后置,正常语序:儿童惯看宾客而喜,鸟雀得食阶除而驯。
四、下字、炼字
“未全贫”,点明主人家境并不富裕。
“惯看”、“得食”,“喜”、“驯”,刻画神情动作准确传神,很有画面感。
“才深”“恰受”,“四五尺”“两三人”,下字精当,从侧面表现了环境的清幽和心情的放松。
“野航”、“白沙”、“翠竹”,在月色掩映下,更加清幽,十分切合主人的隐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51

主题

4万

帖子

1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江南水乡、燕赵文林、苏北文枫、古韵词苑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9704
贡献
46649
金钱
62995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11 22: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组-大浪淘沙(洛阳)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答题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这首诗是杜甫到朱山人家串门,在客人家里的所感所见,归家时由景而发而写就的一首家园生活小诗。

整首诗,写作手法很朴素,白描又不失兴发和雅趣,是以起承转合的布局章法写就。
首联起,以具有代表性的“乌角巾”和“园收芋粟”,点明朱山人公和家境状况。
颔联承,承首联进一步写明,朱山人家待客热情,家庭环境温馨可人。以“惯看”,写前者,以“驯”注明后者。下字描写准确又生动。
颈联转,借笔势写回家路上所见所感。以“秋水”栽出秋景,这是静态。以“野航”带出秋韵,这是动态。秋水波光之上,有载两三人的小船,在悠闲的摇荡,诗情画意呼之欲出哦!
尾联合,以时空转换,从“江村暮”到“月色新”,可以看出诗人到家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哦!

从以上分析看,整首诗的脉络很清晰,从进门到朱家,先写印象,再写感觉,再写朱家周边的环境和感受,最后收束在到家的日暮和夜月上,一条线串下来,清晰顺畅,无累赘之笔。
整首诗,诗与画,画与诗,交错相融,很自然的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邻家的探访和周边景象的兴发与神怡的笔触。细细读来,我们自己的情感,几乎是与诗人同步的,没有一点违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

帖子

52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3
贡献
119
金钱
206
发表于 2024-1-12 06: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08-曦春

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1,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杜甫居住的浣花溪草堂不远,有一位锦里先生(朱山人)是杜甫的南邻,杜甫的到访,锦里先生一家非常开心,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回家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
2,诗意解读
到人家做客,首先看到的是 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园子里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未全贫,说这家的境况并不富裕,但自给自足,吃穿不愁,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主人是个安贫乐道之人,很满足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进入庭院,这家的孩子都很开心,非常热情,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孩子们因而也好客,台阶上觅食的鸟雀,看到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日里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的和谐宁静。
秋水不深,浣花溪水才只有四五尺,所以小船只能容下两三人 ,诗人和锦里先生坐船泛舟游玩,“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由于是江村,所以浣花溪流弯曲柴门外便是河流,相对柴门指两家门对门,随着时间推移,主人殷勤好客客人竟日淹留,中间的吃酒情节省略了,这是诗人的剪材,画家的选景。
3,章法布局
四句分结,颔联承上颈联启下
4,脉络
这首诗的脉络很清晰,从进门到朱家,先写印象,再写感觉,再写朱家周边的环境和感受,最后收束在到家的日暮和夜月上,一条线串下来,清晰顺畅,无累赘之笔。
整首诗,诗与画,画与诗,交错相融,很自然的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邻家的探访和周边景象的兴发与神怡的笔触。
5,下字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称呼朱山人,锦里先生,交代朱山人是锦江人。乌角巾,指朱山人身份是平民。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惯看,透露出朱山人家里经常有客人到访,孩子见多了,因而看到杜甫来访很开心,非常热情。在台阶上觅食的鸟雀,看到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日里和人相处,已经是驯化了。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四五尺,两三人是数字对,五六句是因果关系流水句。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白沙,翠竹,,“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由于是江村,所以浣花溪流弯曲柴门外便是河流,相对柴门指两家门对门,随着时间推移,主人殷勤好客客人竟日淹留,中间的吃酒情节省略了,这是诗人的剪材,画家的选景。
6,句法
锦里先生乌角巾,谓语省略
园收芋粟不全贫,主语省略
惯看宾客儿童喜,倒装句式
得食阶除鸟雀驯,倒装句式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因果关系流水对。
白沙翠竹江村暮,名词句法
相对柴门月色新。宾语前置
7,炼字
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
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
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1

帖子

484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97
贡献
1078
金钱
1890
发表于 2024-1-13 13: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竹郎江南

背景:杜甫这首南邻写的是他的邻居朱山人,号锦里先生。刻画了一位安贫乐道,喜交朋友的老人,描摹了一位颇有风骨的隐士。
首联上分句写老先生锦里带着乌角巾,乌角巾是黑色的四方有角的头巾,代指隐士。下分句说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这一联赋写,交代了人物与生活环境状态。
颔联写道: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很欢喜,鸟雀在台阶上觅食,很温驯。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这气氛和谐宁静。惯字,驯字下得好。这联倒装。
颈联: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这是写的离开时的情景了。才深,恰受用得好,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环境的偏僻幽静,符合隐士身份。
尾联: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对着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可见诗人是竟日淹留。
布局为二分法。首联颔联一层意思,颈联和尾联一层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2

帖子

1341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05
贡献
377
金钱
482
发表于 2024-1-13 16: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皓月解析:创作背景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诗。
诗的大致意思:《南邻》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热情相待又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这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很多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了出来。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秋水”一联,自然而别有生趣。“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章法:起承转合
下字:喜,驯,写出了主人全家热情诚恳,和谐宁静的家庭氛围。秋水,白沙,翠竹,使意境特别清幽。
句法:锦里先生乌角巾与白沙翠竹江村暮都是名词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4

帖子

11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3
贡献
257
金钱
431
发表于 2024-1-13 22: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学院诗研班第23讲作业
竹郎05-幽谷一枝兰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

1、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作者的邻居因为正好居住在老杜的浣花草堂的南边,所以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也就是诗中的锦里先生。两人一同游玩到月色上门,两人才依依不舍地一同归来,因为两人居处很近。回家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2、布局:  总分分总。

3、诗意:
首联:   我这位邻居他头戴黑色方巾,在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粟,所以算来不能是个穷人。
颔联: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见面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自由地觅食,一点也不怕人,似乎被我这邻居驯服了似的。
颈联: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正好能容下两三个人。
尾联:  我们一直游玩到天色已暮,锦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我们才彼此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时候月色正好照在我们两人相对的的柴门上。

4、章法与脉络。
开篇点题,紧扣邻人朱山人的外貌特征,家境情况。
接着写了到朱山人家时他家孩子欢喜,及阶前的鸟雀习以为常而不惊。表现朱山人家应该经常是客人临门,孩子以及鸟雀都习以为常了。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
颈联写了另外一个画面,秋天我和朱山人经常乘小船出游。很是惬意的生活。
尾联笔锋一转,写到我和朱山人经常游玩到很晚才回来,月上柴门才彼此告别。
这是一种很悠闲愉快的田居生活。

5、句法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首句省略谓语,二分句是主语拆分
,这一句的真正主语是前一句的“锦里先生”。“园收芋粟”是(不全贫的原因状语)。
颔联两句前四后三倒装。
正常语序应为:儿童惯看宾客(很欢)喜;鸟雀得食阶除(似)驯。
颈联两句主谓宾。尾联七分句名词句,八分句宾语前置。

6、下字;
“乌角巾”刻画出朱先生的身份特征。“收”与“未”说明了朱先生的家境。“惯”“喜”表明家中常有客人来往。“驯”说明鸟雀常光顾,与主人一家很熟悉了。
“才”“恰”意思是水刚好深度,小船刚好的容量。
“江村暮”“月色新”起到了时间转换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

帖子

33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1
贡献
78
金钱
131
发表于 2024-1-14 10: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韵蘭菲 于 2024-1-14 13:32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12-秋韵蘭菲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于成都,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二章法:
首联,以“观”起兴,直接写到了锦里先生的样貌和他园中的景象入“兴”联想。想象着锦里先生虽为隐士之居,但还不是全贫之家。

颔联,从儿童看到客人的态度和鸟雀不惧人,体现这一人家的品性和时常有客来访的待人接物之和善。
颈联,转笔写和主人出去游湖,心情愉快。
尾联,收束以“江村暮”、“月色新”体现已留客至天黑,以景衬托这一天的美好。更是在叙述主人的好客诚挚的品性。

布局:分分分总

脉络:
全篇紧扣南邻这个主题次第展开,首二联由人到园,由儿童到鸟雀,逐次展开体现这人的精神面貌、待人品性、安于朴实、乐观豁达的生活理念。尾二联转笔晚上出去泛舟游湖直到日暮月出。以时间为线索,以景人物为脉络构筑全篇。

下字:
首句“乌角巾”写主人隐士生活。次句“园收芋栗未全贫”中的“收”和“未”说主人家道境况和心态。
颔联从“惯看宾客儿童喜”的“惯”字体现出一种常态,说明主人不是弊守自端的人,而是家里经常有客往来的状态,下句以“得食阶除鸟雀驯”句中的“驯”体现鸟都和人混熟了。
颈联以“秋水才深四五尺”“才”体现承舟游湖的恰到好处,次句“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字体现刚刚好的情态。
尾联以“白沙翠竹江村暮”一个“暮”字以时间的推进。“相对柴门月色新”“相对”表达了空间的转换,结束了一天的客访到家了,“月色新”也是时间上的延续,说明到家时月亮都已经出来了,这一天好愉快呀。

句法:
首句“锦里先生乌角巾”谓语省略。次句正常语序。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和“得食阶除鸟雀驯”倒装。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流水句。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宾语前置。

炼字: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
颈联“深”、“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
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50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97
贡献
3822
金钱
4437
发表于 2024-1-14 16: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30一浮生半闲

南邻
唐  杜甫   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解读: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才不过四五尺,野渡的小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送我们出柴门,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章法:
《南邻》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热情相待又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这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杜甫到人家作客,主人给予杜甫的印象及感观,主人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性格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
    下半篇则是另一幅江村送别图。
写作者和主人出去游湖,以景抒情。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布局: 起承转合

下字:
首句"鸟角巾",一个活生生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次句"未全贫"交代主人的生活状态。颔联"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客来是常态。"得食"说明常喂鸟,"驯"进一步表明人与鸟和谐相处之状。颈联"才深""恰受"精确写景。尾联"暮"和"新"准确交代人的"时空感"。

句法:首句,谓语省略句。次句,紧缩因果复句。颔联,两个并列的因果复句。颈联,两个并列的主谓式单句。尾联,七分句,名词句式;尾句宾语前置句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350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97
贡献
3822
金钱
4437
发表于 2024-1-14 16: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13一仙溪居士

南邻
唐  杜甫   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章法:
首联以"观"起兴,叙写见到锦里先生的外貌,次句交代他园中景象及不是全贫之家。
颔联从儿童见客的态度和鸟雀见人不惧来衬托此是和善之家。颈联转写和主人出去游湖,以景抒情。尾联收束全诗,以"江村暮""柴门月色新",点明主人待客竟日,以景烘托这天的美好尽兴。

布局: 分分分总

脉络:全诗紧扣"南邻"此主题次第展开了两幅图。首二联构画了一幅"山庄访隐图",表现主人南贫乐道。未二联构画了一幅"江村送客图"即神形兼备的写意图。说明主人虽是隐士,但性情不孤僻,诚恳、热情、好客。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下字:
首句"鸟角巾",一个活生生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次句"未全贫"交代主人的生活状态。颔联"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客来是常态。"得食"说明常喂鸟,"驯"进一步表明人与鸟和谐相处之状。颈联"才深""恰受"精确写景。尾联"暮"和"新"准确交代人的"时空感"。

句法:首句,谓语省略句。次句,紧缩因果复句。颔联,两个并列的因果复句。颈联,两个并列的主谓式单句。尾联,七分句,名词句式;尾句宾语前置句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3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4
贡献
86
金钱
141
发表于 2024-1-15 08: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二十三期作业:
竹郎20--花开向晚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一、介绍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杜甫这首诗是作客邻居,写了这首《南邻》诗。
二、诗意解读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首句谓语省略,诗意是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颔联谓语前置,其意是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颈联采用流水句,其意是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其意是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三、布局:分分分总
脉络:以作客时间顺序为脉络。

四、炼字方面
炼字:首句“乌角巾”表示主人隐者身份。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写出了锦里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羡慕。颈联“才深”、“恰受”用两个虚词形成流水。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暗示已玩一整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9

帖子

10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6
贡献
255
金钱
391
发表于 2024-1-15 08: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23讲作业
竹郎31-拂衣去

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    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浅析:
1.创作背景:《南邻》写作者过访南邻朱山人家,朱山人热情相待,又趁秋水初涨,陪同乘船游览,到黄昏月上,才亲自送其归家。作者感其事而作。

2.诗意解读:
锦鲤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不全贫。
首联写杜甫访隐山人看到的,锦鲤先生头戴乌角巾,在园子里收芋儿和栗子,家里不算很富裕。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颔联写儿童见到客人非常高兴,联想到主人平常的待客之道,从侧面烘托出主人热情好客。在阶石上吃食的鸟雀都不会受到惊吓。说明与主人很好相处。这也是背面敷粉法。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颈联写主人带客人趁秋水正好四五尺深、船恰好容纳两三人,与客人一起乘着小舟游湖,愉悦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尾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时空转换来收结。主客一起在江村的白沙和翠竹间游玩,一直淹留到天色已晚,待到新月出来了主人才开始把客人送出柴门。

3.章法:以观起兴,铺叙与抒情相交融。
4.布局:分分分总

5.脉络:以时间和景物推移为线索。

6.下字:首联用“乌角巾”,“不全贫”来体现主人的山居隐逸生活状态。颔联一个“惯”字,“训”字用的恰到好处。颈联:一个“才”字,一个“恰”字都用的非常贴切。尾联“江村暮”的暮、“月色新”的新把时间和空间一下子就拉开来了。

7.句法:
首联:首句锦鲤先生(头戴)乌角巾,省略了谓语。次句省略了主语(锦鲤先生)园收芋栗不全贫。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因果关系的流水句。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江村暮,月色新。定语后置。

8.练字:“乌角巾”、“未全贫”、“惯”、“训”、“才”、“恰”“暮”、“新”等字,能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

帖子

7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3
贡献
157
金钱
281
发表于 2024-1-15 10: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35-云水间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南邻》浅析: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年,杜甫在西南漂泊,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居住的生活。浣花草堂不远处有个杜甫称之为"南邻"锦里先生。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作者去他家做客,归来后写了这首诗。
诗意解读:
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章法:起承转合法。前两联写邻居的装束行径,放逸恬淡的情趣,后两联写景,景中写意,浅深有致,诗意如画,浅淡中藏深婉之趣。
布局:总分分总。
脉络:从到“锦里”先生家作客所见写起。到与锦里先生送别场景结束。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下字:
“受”字杜惯用,故不足奇。然入他人手,定是“载”字矣(“野航恰受”句下)。前段叙事,语简而意深;后段写景,语妙而意浅。盖前面将主人作人行径,逸韵高情,一一写出,却只是四句;后面不过只写一“别”字,却亦是四句,浅深繁简之间,便是一篇极有章法古文也。“锦里”、“乌巾”亦以彩色字相映有情。三句尤深。盖富翁好客不难,贫士好客难,贫七家人不厌客为尤难。非平日喜客之诚,浃入家人心髓,何以有此。
句法:
诗善炼格。前段叙事,数层括以四语;后段写景,一意拓为半篇。“儿童”、“鸟雀”,用倒装法;“秋水”、“野航”,用流对法。
炼字:
颔联儿童喜的喜字,写出主人的好客;鸟雀驯的驯字,写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6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春华秋实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302
贡献
16376
金钱
20037

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15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竹郎组论坛作业
竹郎-16 槛外客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解答:
介绍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成都时期,在朋友的支助下,筑了草堂,因而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杜甫居住的草堂不远,有位隐士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在一个闲暇的日子,杜甫到锦里先生那里去登门造访,在那里度过 了难忘的一天。回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

诗意解读
 首联介绍南邻(锦里先生)的身份和家境,乌角巾是隐士的装束,由它来点出山人的身份:他并非是热闹场中的人,而是一个不慕荣利的隐士,言下颇有“气味相投”之意。
 颔联分别描写南邻一家的人际关系和人与动物之间关 系的融洽,从侧面可以看出主人的接人之厚和待物之仁。  
 颈联写诗人和朱山人在一起泛舟游玩的情景,“秋水”“野航”极富江村特色,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极其自然。
  尾联又是一幅江村夜送图。结束了一天愉快的拜访之后,主客相得依依不舍。

章法、布局,脉络
本诗为起承转合布局。
首先,从邻居的装束和家境写起:头带“乌角巾”,是一位隐士。住宅之前是一个园子,常有芋头栗子之类可收获。芋头栗子 并非富裕人家所常食,可是锦里先生却自得其乐,说是“未全贫”,日子过得还算轻松!
然后写杜甫到访这位隐士,从“儿童喜”这个生活细节中可见南邻非常欢迎客人来访,连孩子们都很好客。而且台阶上与庭院中,鸟雀们正在啄食,见到有人来一点都不惊慌。可见南邻一家平常与鸟雀们也是和谐相处的。这中间应有诗人和隐士的“话桑麻”和举杯对饮。(不过这个场景并没有花笔墨)
主人邀诗人一起到浣花溪中泛舟。那时 是秋天,水并不深,可是清寒照人,而那小小船儿也刚好能 容下三两个人。划着小船在水中任其所之,一边观赏着小河 岸秋天美丽的景色,是多么的惬意。
结束了一天愉快的拜访之后,主客相得依依不舍。于是,在白沙翠竹的江村美景之中, 主人长行相送,一直从日暮到一轮新月升起。“月色新”是写新月,写景,而我们却可以体味出杜甫的愉悦之情。
脉络最大的特点是移步换景:除首联介绍背景外,颔联写到门前所见,颈联换到主客到浣花溪游览;尾联写锦里先生送杜甫回家。脉络相当清晰。

下字,句法,炼字
“乌角巾”,“不全贫”,简练介绍了南邻的背景,精练。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此联前四为因,后三为果。且炼字精彩,动词在第七位。
颈联反手写景,突出了两人的友谊。
尾联中的“暮”和“新”也练的独特,既是主人送客,更是侧面说明二人感情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3

帖子

1417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45
贡献
368
金钱
536
发表于 2024-1-15 12: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古今诗话基础第二十三讲
竹郎27-小草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答:
一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在离作者浣花溪草堂不远处,居着锦里先生一家,杜甫称之为南邻。秋日的一天杜甫去锦里先生家造访,主人热情接待一直玩到傍晚才离开,然后写下此诗。

二诗意解读:
布局:起承转合
首联起,写锦里先生的形象及家庭慨况。第一句写锦里先生的衣着打扮,说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次句写进门后看见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和栗子也都熟了,“不全贫”意思是虽不富裕但也不是十分贫穷;锦里先生乌角巾句,前四后三两个名词句,中间省略了谓语;园收芋粟不全贫,前四后三因果关系。
颔联,承接不全贫,说主人好客,小孩也喜欢来客,这家人很满足这种田园生活。后分句说鸟雀来台阶觅食,见来人也不受惊吓说明人鸟和谐相处。惯看、得食用词精准。“喜”“驯”使句子更灵动
颈联反手写景,秋,点出季节。说锦里先生门前有一条小溪,水有两三尺深,水上有渡水的小船,船很小只能坐两三个人。才、恰,两虚词用得好“才”意思是只有,“恰”意思是刚好。

尾联景收,说月光下江村的白沙和翠竹对着柴门显得格外幽静美丽。也是诗人玩到傍晚才离开时所见到的晚景。

三脉络,是按造访的时间顺序,首先见到锦里先生其头戴乌角巾,接着进于园内所见接着孩子们见到自己的热情及鸟雀来台阶觅食的自在后半部写离别是所见之景,写锦里先生门前有一条小溪,水有两三尺深,水上有渡水的小船,船很小只能坐两三个人,回望对着柴门的白沙和翠竹在初出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幽静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8

帖子

21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38
贡献
506
金钱
849
发表于 2024-1-15 15: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第二十三次作业
竹朗组023秋叶

创作背景;
该作品创作时间是杜甫躲避战乱时,生活在成都浣溪沙畔,草堂期间。

2、布局是分分分总。

3、诗意;
南邻指的是住在杜甫成都草堂南边的邻人,
一位姓朱的隐士,其号人称为锦里先生。他居住在杜甫草堂南边,故为南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锦江这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见面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正好能容下两三个人。
航:小船。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离开锦里家时,已是月色迎门。

4,脉络
这首诗的脉络很清晰,从进门到朱家,先写印象,再写感觉,再写朱家周边的环境和感受,最后收束在到家的日暮和夜月上,一条线串下来,清晰顺畅,无累赘之笔。
整首诗,诗与画,画与诗,交错相融,很自然的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邻家的探访和周边景象的兴发与神怡的笔触。
5,下字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称呼朱山人,锦里先生,交代朱山人是锦江人。乌角巾,指朱山人身份是平民。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惯看,透露出朱山人家里经常有客人到访,孩子见多了,因而看到杜甫来访很开心,非常热情。在台阶上觅食的鸟雀,看到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日里和人相处,已经是驯化了。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四五尺,两三人是数字对,五六句是因果关系流水句。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白沙,翠竹,,“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由于是江村,所以浣花溪流弯曲柴门外便是河流,相对柴门指两家门对门,随着时间推移,主人殷勤好客客人竟日淹留,中间的吃酒情节省略了,这是诗人的剪材,画家的选景。
6,句法
锦里先生乌角巾,谓语省略
园收芋粟不全贫,主语省略
惯看宾客儿童喜,倒装句式
得食阶除鸟雀驯,倒装句式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因果关系流水对。
白沙翠竹江村暮,名词句法
相对柴门月色新。宾语前置
7,炼字
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
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
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5

帖子

14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8
贡献
393
金钱
545
发表于 2024-2-16 11: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竹郎29-碧海蓝天
沧浪诗研班第23讲作业  
   南邻(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夜色新。

首联: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园子年收获芋头和板栗生活也不算富裕。
    颔联写: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每人见此都欢天喜地的,院子里有鸟雀在台阶觅食与院主人很亲近如同被驯服了一般。
    颈联写:秋天锦江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正好容纳两三个人。
    尾联:日暮时分,江边的的滩和翠竹在月色映照下使他家的柴门别有一番景色。

     杜甫在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在西南漂泊曾在成都有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他家不远处的锦里先生约其家中坐客,宴罢杜甫辞别蒙主人朱山人相送。归后杜甫因有此作。
   《南邻》用两幅画面展现出一幅山庄访隐图,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写这家人给予杜甫的印象。先看到主人的形象特征,进门看到园子里种的芋头及栗子成熟了能够维持底层生活水平。他家小孩也是热情好客,着实可爱。台阶上有不少鸟自在觅食的情景,在如此和谐的画面中,足见主人不仅教子有方、老幼心地善良、热爱大自然。杜甫上舟游玩体验生活从早到晚甚感惬意。主人幽居这里,翠竹怡情渔舟闲钓、夜月照门,白沙如银闪烁,如此美丽的景色,乐哉幽哉好不另人羡慕呀。主人全过程的热情招待礼数又周全得到了杜甫的敬佩。
    该诗脉络清楚,步步演进,首联总括。颔联紧承上联按时间进度写目之所见。颈联从时间上有一个个小跳跃,从入院又写随主家划船游江,日暮在主人的陪同下尽兴而返。作者下字准确,炼字精到,比如:“惯看”/“得食”、“才”/“恰”。颔联采用复句对仗,更有倒装句式,可谓韵味十足、出神入画、美不胜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5

帖子

14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8
贡献
393
金钱
545
发表于 2024-3-1 23: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05-珍朱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答:1、介绍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2、诗意解读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其意是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其意是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其意是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其意是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3、 表现章法和情感方面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而《南邻》第一联描写朱山人的隐者形象及他的家境。第二联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第五、六、七句写朱山人家周围的清幽景色,衬出了他的高雅品格。最后一句写辞别,虽然没有描叙主客欢聚的情况,但已展现了两人间的情谊。诗表达了羡慕、敬仰朱山人家境、品格的情怀,意在抒情,暗含对隐者那种舒适安然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钦慕。
    4、布局,脉络
布局:分分分总
脉络:全篇紧扣南邻这个主题次第展开,首二联由人到园,由儿童到鸟雀,逐次展开体现这人的精神面貌、待人品性、安于朴实、乐观豁达的生活理念。尾二联转笔省略了主人的饭食招待过程,而写晚上出去泛舟游湖直到日暮月出。以时间为线索,以观想群感为脉络构筑全篇。
5. 炼字方面
炼字: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
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
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2 00: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