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1|回复: 24

沧浪书院诗妍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910

主题

19万

帖子

5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苑首席版主兼沧浪书院交流版副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843
贡献
192456
金钱
1992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9 13: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 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好,对兴观群怨的不同见解,就说这么多吧。今天这一课,相当于一篇文献综述吧。综合了前人的观点,也包括了我自己的理解。仅供大家一个参考。下面布置一下作业:


1、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作业截止时间,2024.1月15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422

帖子

606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57
贡献
1379
金钱
2354
发表于 2024-1-10 06:0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解析
文/影子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这是首描写诗人杜甫到人家串门的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

前半段四句,到邻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诗人先看到乌角巾,进门是个园子,园子里的芋头说明虽不富裕也过得去。
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

下半部分四句,即是江村送别画,也是人家外景。

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

秋水才深四五尺”,呈现出一片清澈宁静的秋水景象,给人的感觉很清新。“野航恰受两三人”描写了作者所乘坐的小船,写得自然有趣,散发出田园的野味。
末两句“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用了白描手法,叙写了作者与锦里先生告别时的情景:天已晚了,江边的白沙滩、翠竹林笼罩在夜色之中,锦里先生送他出柴门时,明月刚刚从东边升起。

新月掩映,“白沙”、“翠竹”,显得格外的清幽、恬静

整首诗生动逼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74

帖子

19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76
贡献
446
金钱
750
发表于 2024-1-10 12: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27 / 血琉璃

1、充分理解兴、观、群、怨、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邻·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1、(略)
2、简析:
设想一下:如果题目改一下,比如《秋日游浣花溪》会是什么场景:

“锦里先生乌角巾”完全可以看作诗人自己,经过短暂的还算安定的生活,园子里也种有芋粟等农作物,填饱肚子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了,所以称得上“不全贫”。随着宾客来访的增多,最高兴的是孩子们,当然还有那些来之有食的鸟雀。某日午后趁天清云白秋容如拭,诗人带着那位画纸为棋的老妻和敲针做钩的稚子,正好有只可容两三个人的小舢板,游玩去吧,反正水也不深几无危险。于是乎……,(沿途风景略)……

这样的生活是惬意的,然而诗题毕竟是《南邻》,结局还是那个结局,过程就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了。
古人对整首诗分析得较为零碎:这个说“受”字如何好,那个说一诗两事只惟杜专,旁人断断学不来;再有说如何具有画面感,当然这些说法也无可厚非,但说的人多了难免显得累赘。
其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的:上午诗人到南邻家闹嗑(哦,应该是摆龙门阵才对,哈)主客平素本就交好,到了午饭时间没作多想就坐下来吃开了,主不邀客不辞,很自然的事,这是交情到了一定深度的表现。
到了芋饱汤足闲剥栗的时候,主人提议何不趁着秋高气爽的天气驾着一条小舢板游玩一番,此举当然一拍即合,于是乎……(沿途风景略)……

整首诗就是诗人一天生活的不同时间段:访友-聊天-游玩-回家,是日常的笔录,没有那么多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只不过诗人用他敏锐的诗心捕捉到了再用诗的语言记录下来。读这样的作品甚至都不用刻意去研究它的历史背景,只需随着诗人的脚步,从诗人的角度,来度过这惬意的一天。
首句,邻之处所及装着(单提“乌角巾”有美主人隐者风范之意);次句,主人生活水平;三、四句,侧写,客多童喜,食有鸟训;五、六句,秋水宜小艇,正好去放飞。七、八句,玩嗨了的时间无疑是过得很快的,这不,月亮都爬出来了,接下来又如何呢,各回各家呗。

题外:野航指的是农家小船,原先以为是类似于今天的黑车呢,还真替诗人捏了一把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1

帖子

34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85
贡献
756
金钱
1440
发表于 2024-1-11 13: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妍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组-傲雪飞鹰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译文: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4

帖子

32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63
贡献
847
金钱
1218
发表于 2024-1-11 14:17: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水禅心yscx 于 2024-1-12 12:49 编辑

沧浪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云水禅心

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云水禅心解析: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南邻:指杜甫草堂南邻朱山人。
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芋:芋头。栗:板栗。
宾客:一作“门户”。
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题目南邻就是锦里先生家,在秋季的某一天诗人来到锦里先生家做客,起句赋笔扣题,描摹锦里先生形象,名词句,句子里没有一个虚词,次句描写锦里先生家的小菜园,因为此时秋季,园子里的芋头和板栗都熟了,这个人家不算富裕,但也不是很贫穷的。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颔联继续描写锦里先生家的孩子们因为看惯了客人来,所有都表现的特别热情,题评句,儿童喜是因为家里总有客人来,鸟雀在台阶上吃着食物并不因为有人来而飞走,就像被驯化了一样,可见这一家人是多么善良,没有机心。颔联因果关系复句。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颈联描写的是锦里先生家外面的景色,这时候锦江里的水才有四五尺深的样子,可能秋天过了雨季吧,句法主谓补,四五尺状语后置,小小的野渡船只能容下三两个人,与前句不同的是这句句法主谓宾。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尾联延伸收结,诗人在南邻家逗留到日暮,邻居送诗人出门所见,白白的沙滩和翠绿的竹子都映衬在朦胧的夜色中,站在柴门前看到一轮新月刚刚升起。
整首诗给人描绘了一副非常温馨安逸的江村图。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1904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律诗兼曲二、赋二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47
贡献
2475
金钱
19762
发表于 2024-1-11 14: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醉舞可乐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布局:起承转合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南邻:指杜甫草堂南邻朱山人。
锦里: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芋粟:芋头,板栗。
宾客:一作“门户”。
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深:一作“添”。
航:小船。一作“艇”。
村:一作“山”。暮:一作“路”。
对:一作“送”。柴门:一作“篱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3

帖子

1510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74
贡献
367
金钱
602
发表于 2024-1-11 15: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茹 于 2024-1-11 15:10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组-静茹

1、充分理解兴、观、群、怨、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邻·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静茹试析 :这首诗是老杜居住在成都草堂期间的一首作品,南邻是他当时的邻居,一位隐士,朱山人。
首联用的流水句,说在我居住的锦江附近有位头戴乌角巾的先生,他啊,有自已的田地,种一些芋头栗子啥的作物,日子过得还不算清贫。这里是泛写, 总起。锦里对乌角,很有画面感。芋栗,下字很平常,却很富有田园气息。
颔联“惯看“说明家里时常有宾客来,所以孩子们看到他来也并不怯生,反而非常开心。台阶上经常会余留一些粮食,所以鸟儿们也经常来这里觅食,在他家,人和鸟儿都是和谐共处的。可见,乌角巾先生不光对人还是小动物,都很和善友好,不是个性格孤僻的人。这联是写拜访他家时所见所闻,是承接。
颈联开始转写他离开时的情景,秋水点明时节是秋天了,水才四五尺深,野航是指的农家用的小舟,正好只能载两三人。“受”字很受古人推崇,这里可见老杜遣字之精炼。舟载人,水受舟,学习了。
尾联写老杜离开时回首看到的江村之景。白沙,翠竹,柴门,可见江村景色之幽美,江村暮,月色新,点明时间已经是晚上了。这里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村之美,其实也表达了老杜对江村的喜爱,整整逗留了一天,到傍晚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无限连恋之意。
整首诗布局是起承转合。前两联是写他田园访隐,后两联写江村送别,整首诗层次清晰,下字准确,意境淡泊清新,诗中有画,有点类似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锦江草堂给老杜带来了暂时的安宁生活,从这首诗里也感受到了他当时平静怡然的心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7

帖子

23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9
贡献
466
金钱
1152
发表于 2024-1-12 12: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荻花 于 2024-1-12 12:44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
画梅28—荻花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译文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杜甫称之为锦里的“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或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赏析:
章法;起承转合
布局:起承写主人印象家境,以乌角巾,芋粟,儿童,鸟雀的物象描速了南邻朴素田园的生活。转结用白沙、翠竹,野航新月描写了人家外的清幽,景中有情。
脉络:主人—家境—进门所见—告辞后所见。
下字:下字精炼,如“才深”“恰受”“白沙”“翠竹”“月色”。无不准确合适。
句法:颔联倒装,颈联流水。尾联景结。
全诗用两幅画面组,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又换成另一幅江村送别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觉的诗人的南邻,形神兼备,优雅和协美妙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5

帖子

1419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0
贡献
331
金钱
543
发表于 2024-1-12 12:55: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相对 一作:相送)
  
写作背景:杜甫居住在浣花溪,生活教稳定,到邻居家串门而写。
     诗人首先选择的是主人形象的画面,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侧面说明这家时常有人来往,孩子们都很纯朴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人与自然的和谐。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颈联是描写主人送客至小船上,水乡来去都是坐小船。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的吃饭、说话的过程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入园和相送的两幅画面,就把一首诗完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妙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2

帖子

18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7
贡献
449
金钱
687
发表于 2024-1-12 20: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画梅组:
画梅09-雪松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解析:宗乾元二年(759)岁末至成都。次年,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茅屋,即成都草堂,杜甫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南邻”即朱山
人。“南邻”之“南”是就成都草堂而言的。

首联:杜甫生活在成都草堂期锦江附近有一位锦里先生,我称他为朱山人,他头上经常戴着乌角巾,我去过他家的园子,园子里收获了很多芋头,栗子也都熟了,他家的生活不算太穷。

颔联:院子里有很多孩子,孩子们都对我笑语相迎,可见他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鸟雀悠然自得地在台阶上与庭院里觅食,见人来也不飞走,看起来都是那么驯良可爱。

颈联:秋天锦江里的水深才不过四五尺,他唤我上船,这野渡的小船恰好能够容下两三个人。

尾联: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和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送出柴门时,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在明月的掩映下,这里显得特别清新幽静。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

帖子

646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律声竹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00
贡献
148
金钱
250
发表于 2024-1-13 13: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杜甫的七律《南邻》   扬帆起航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一、时代背景

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诗。

二、词语解释

南邻:指杜甫草堂南邻朱山人。
⑵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⑶芋:芋头。栗:板栗。
⑷宾客:一作“门户”。
⑸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⑹深:一作“添”。
⑺航:小船。一作“艇”。
⑻村:一作“山”。暮:一作“路”。
⑼对:一作“送”。柴门:一作“篱南”。

三、诗词鉴赏

《南邻》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热情相待又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这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了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秋水”一联,自然而别饶生趣。“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诗人神手般的剪裁,如画家的选景,精到自然。

《南邻》布局用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940

帖子

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律诗三期、律一期、绝三期、律四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65
贡献
1481
金钱
12306
发表于 2024-1-13 15: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诗研第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13-腾骏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
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写作背景:是老杜在草堂栖居时去拜访锦里的一位先生后写的一首七律。
布局:起承转合结构。
脉络:前后两个画面。前二联写拜访南邻所见,后二联写辞别所见。
下字:一个惯字,说明先生广结良缘,一个驯字,说明人鸟相处融洽,和谐。
句法:颔联尾联倒装句。
首联大意是,我去锦里拜访,看到先生头戴乌角巾,园里有芋头和板栗堆着,基本可以解决温饱。
颔联接着看到儿童因为习惯了客来客往而高兴,鸟雀则自由地在台阶觅食。
颈联则转到送别的场面,作者坐在小船上看到江水大约四五尺深,自己坐的小船也只能容纳二三个人。
尾联描述了暮色正笼罩在江村的白沙堤和翠竹,月亮刚刚升起正辉映着先生的幽居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172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3
贡献
385
金钱
671
发表于 2024-1-13 17: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根生 于 2024-1-13 17:19 编辑

沧浪诗研第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31—根生


解析
南邻
[唐]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1.[注释](1)南临:指杜甫草堂南临朱山人。
(2)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
乌角巾:黑色的方巾。(3)芋粟:芋头,板栗。
(4)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5)航:小船。

2.[译文]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3.【简析】这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孤傲。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连孩子们都很好客;石阶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诗人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乌角巾与锦里相映带,起语逸致。角巾,隐士之冠。芋栗,野人之食。儿童喜,接人之厚。鸟雀驯,待物之仁。诗善炼格,前段叙事,数层括以四语。后段写景,一意拓为半篇。“儿童”、“鸟雀”,用倒装法。“秋水”、“野航”,用流对法。

4.【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875

帖子

7076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词校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40
贡献
1705
金钱
2816
发表于 2024-1-13 20: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039小憩片刻 于 2024-1-13 20:52 编辑

画眉组16-小憩片刻
1、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兴”,指抒发情感;“观”,指观而写之;“群”,指相互交往;“怨”,指表达怨恨。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杜甫的《南邻》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当时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畔。此诗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全诗描绘了两幅画面,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
结构用的是总分分分的写法。

首联:写南邻主人以及家庭情况。一分句省略谓语并且状语后置。二分句主要写主人家有点农作物,不算富裕。
颔联:写儿童见到来客并不陌生而且呈现的快乐,来反衬主人的好客,甚至于这位邻居台阶庭院里正在逐食的鸟雀也驯化成不会因为有客而惊飞。用一个“驯”字传递出诸多含义。
颈联:写南邻这户人家的周围情况,有小舟用于出入迎送客人。用省略主语的笔法。
尾联:写江村的暮色,点名时间以表达客人已经做客了一天。用列锦笔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

帖子

72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6
贡献
178
金钱
274
发表于 2024-1-14 05: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画梅26-渔樵唱晚 于 2024-1-14 05:18 编辑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渔樵唱晚
南邻 唐·杜甫 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解析
1、背景: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因安史之乱,杜甫漂泊到西南,在有人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修了几间茅屋,自称草堂,作者在此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作者写了这《南邻》。
2、诗意
《南邻》这首诗诗写作者过访南邻朱山人家,朱山人热情相待,又趁秋水初涨,陪同乘船游览,到黄昏月上,才亲自送其归家。全诗用两幅画面组成,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又换成另一幅江村送别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解析
杜甫这首诗写他在一个闲暇的日子里,到锦里先生那里去登门造访,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首联,前句先从邻居主人写起,说他是锦里先生,乌角巾,乌角巾是隐士的装束,点出山人的身份,他并非是热闹场中的人,而是一个不慕荣利的隐士,言下颇有“气味相投”之意。
后句,写主任宅院,住宅之前是一个园子,常有芋头栗子之类可收获。暗示对方与自己一样也没有没俸禄了,可是自己种地,吃穿温饱没问题。山人却自得其乐,安贫乐道由此可见。“未全贫”也是诗人对山人这种生活的肯定。可以看出诗人此时也与山人一样,也是知足常乐,满足于乡村田园的朴素生活的。
首联介绍完主人后,颔联以这个家的风格、待人接物说起,从细微处说。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前句,孩子们因为经常见到客人来家里,所以习惯了,不认生,看得出山人是很好客,以至于他的山孩看到了陌生人都一点也不惊奇而远避,反而兴高采烈地围拢过来。后句,门前的鸟与人都是相处无猜,不怕人。肯定是主任家经常有食物伺候,此是说家里人对鸟也很友善。颔联分别描写南邻一家的人际关系和人与动物之间关 系的融洽,写出了出主人的接人之厚和待物之仁。
首二联,就邻居家来描写的。颈联转了。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颈联乍看,很突兀,其实,是杜甫诗的一个跳跃,把自己受主人宴请省略了,直接写诗人印象最深的事,杜甫和主人一起到山人居处边的小河中泛舟。那时是秋天,水不深,小船只能容下三两个人。划着小船在水中任其所之,一边观赏着小河岸秋天美丽的景色,是多么的惬意!
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极其自然。描绘出一幅清新幽绝的秋水泛舟图。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一幅江村夜送图。结束了一天愉快的拜访之后,主客相得依依不舍。于是,在白沙翠竹的江村美景之中, 主人长行相送,一直从日暮到一轮新月升起。“月色新”是写新月,写景,而我们却可以体味出其中饱蕴着的“欢莫欢兮 新相知”的愉悦之情。
这首诗,以时间为线索,虽有跳跃,但脉络非常清晰。布局为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4
贡献
66
金钱
101
发表于 2024-1-14 06: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妍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组-03叶枫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译文: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布局: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4

帖子

126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64
贡献
278
金钱
544
发表于 2024-1-14 11: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30-求是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即便经历战乱的困苦与艰难,诗人还是经常发现山水风光之美和人情风俗之美。心灵的摄像机对准谁,所展现的就是他的心胸和秉性。杜甫所以为诗圣,窃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诗艺上的登峰造极之外,就是温柔敦厚的心性与敏锐的发现捕捉能力相得益彰。本诗勾画邻居形象,采用一般介绍和典型场景相结合。先从服饰身份着眼,“乌角巾”有隐士之风,所以接着展现的也像一个世外桃源般带有淳朴风情的生活方式,自己耕作,自食其力,“园收芋粟”。“不全贫”,聊以为生即可,“不汲汲于富贵”是也。热情好客,“惯看宾客儿童喜”,人情融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也。民胞物与,与外物和谐相处,“得食阶除鸟雀驯”,和“相亲相近水中鸥”异曲同工,既写出生活的状态,也写出心境的悠然淡然。一般之后就是集中展现,采用了相送的场景刻画。送别的环境,秋水、野渡、翠竹、江村,历历如见。一轮明月,最是可人,既是见证者,也是寄托者,柴门之外依依惜别,令人动容。“月色新”之“新”,不仅是直道眼前之景,更是对此日造访的总结,友情像汩汩清泉润泽内心,使情感得以深化,使自我得以刷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5

帖子

6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9
贡献
154
金钱
233
发表于 2024-1-14 16:59: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天空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解读:养鲤鱼的先生,园里种有芋头。儿子见来客笑语相迎,台阶上的鸟儿不怕生人。小溪的秋水有四五尺深,小舟上恰能坐两三人。
村边小溪翠竹入暮色,新月映照朋友的柴门。
首联起兴,颔联所见之景,颈联写,舟,和环境,。尾联写送别。
喜,驯,惯,得,才,恰用字灵动,颔联用倒装句,全词省略交谈,而用景写心情。独具一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4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72
贡献
103
金钱
176
发表于 2024-1-14 1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32 / 男子非鱼

1、充分理解兴、观、群、怨、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邻·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非鱼解析: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注解:
南邻:指杜甫草堂南邻朱山人。
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芋栗:橡栗。因其形似芋艿,故名。一说指芋艿和橡栗。
宾客:一作“门户”。
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深:一作“添”。
航:小船。一作“艇”。
村:一作“山”。暮:一作“路”。
对:一作“送”。柴门:一作“篱南”。
布局结构:起承转合,四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5

帖子

9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4
贡献
239
金钱
369
发表于 2024-1-14 19: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06清风明月

南邻
杜甫〔唐代〕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诗人去南边邻居家玩了一天,到了晚上才回来。
首联介绍了这个邻居的外貌,锦里代指成都,乌角巾,隐士打扮。次句省略主语邻居,说他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种地,有芋头和板栗等的收成,吃穿温饱是没有问题的。
颔联从细微处写邻居的待人处事方式,家里的孩子经常看见客人来,都习惯了,门前觅食的鸟也不怕人,说明一家人对鸟也都很好。首二联就着邻居写起,夸赞邻居。
颈联有一定的跳跃,直接写到吃完饭后一起泛舟游玩。因为到了秋天,水位下降,船上只能坐二三个人。这里的野航就是指泛舟游玩了。
尾联是回去自己的草堂,白沙翠竹写自己住的地方的景色,正好一轮明月刚刚升起来。
布局是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4

帖子

53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8
贡献
132
金钱
202
发表于 2024-1-14 20: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古今诗话基础第二十三讲–关于兴观群怨作业:
画梅组-思无邪

1、  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2、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赏析:
此诗写于杜甫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期,写的是他的一位邻居朱山人。
首联写这位邻居的戴着黑色的头巾,在自己家的园子里种了芋头,所以并不是很贫穷。
颔联承接不全贫,写精神上的富有,孩子们习惯于看着宾客来而欢喜,鸟儿常常在庭前阶上被食物驯化了。
颈联写门前的秋水四五尺深,小船也不过能载两三个人。
尾联江村的暮色笼罩着白沙和翠竹,我们相对着柴门一起看着初升的月亮。
布局:起承转合,前两联写邻居的装束行径,放逸恬淡的情趣,后两联写景,景中写意,浅深有致,诗意如画,浅淡中藏深婉之趣。
用字也很独特,比如“受”
句法变化自然:儿童喜,乌雀驯倒装,秋水、野航流水句。

这首诗也可以理解为杜甫去这位邻居家做客晚归所见所想。我理解是这位南邻离杜甫家不远,他们都过着清贫而不困顿的生活,精神上合得来,相对一起看风景是常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

帖子

5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2
贡献
136
金钱
221
发表于 2024-1-15 12: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妍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10-庄楚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解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成都期间。
这是首描写诗人杜甫到人家串门的诗。
前二联写做客。后二联写送别。

首联介绍南邻的身份和家境,乌角巾是隐士的装束,由 它来点出山人的身份:是一个不 慕荣利的隐士,言下颇有“气味相投”之意。
         颔联分别描写南邻一家的人际关系和人与动物之间关 系的融洽,从侧面可以看出主人的接人之厚和待物之仁。
        颈联写诗人和朱山人在一起泛舟游玩的情景,“秋水” “野航”极富江村特色,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极其自然。 这是一幅清新幽绝的秋水泛舟图。《杜诗详注》评点此句:语疏落而不酸。 今人作七律,堆砌排耦,全无生气,而矫之者又单弱无体 裁。读杜诸律,可悟不整为整之妙。”
        尾联又是一幅江村夜送图。结束了一天愉快的拜访之 后,主客相得依依不舍。于是,在白沙翠竹的江村美景之中, 主人长行相送,一直从日暮到一轮新月升起。“月色新”是写 新月,写景,而我们却可以体味出其中饱蕴着的“欢莫欢兮 新相知”的愉悦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8
贡献
14
金钱
22
发表于 2024-1-15 22:48: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29-梅子  1、充分理解兴、观、群、怨、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一、(免) 二、解析t下面杜甫的七律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这首杜甫的七律《南邻》描绘了一个宜人的乡村景象,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诗的背景可以推断为杜甫在某处南边的乡村中,他描述了一个叫锦里的园子,是一个富有而美好的地方。锦里的主人是个穷的只剩乌角巾的先生,但他收获的芋粟却足够填饱肚子。这种对园主的赞誉和夸奖,展示了诗人对于劳动与收获的崇尚与尊重。  接下来,诗人观察到,这个园子的主人常常喜欢看着宾客、孩童们在园内玩耍,他们喜乐的样子使园主感到欣慰。而园内的食物阶梯青葱,也吸引了一些鸟雀前来讨食,并且在主人的驯化下变得温顺驯服。这种描写寄托了诗人对于家庭和谐、快乐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然后,诗人描绘了秋水的深度,约有四五尺深。这里可以理解为对于时光流逝的思考和感叹,暗指人生的短暂和流转性。在这个深水之上,只能容纳两三人的小船行航,进一步强调了狭小和有限的人生空间。  最后两句则描述了江边的白沙、翠竹和江村的夜晚。相对于柴门,这里的月色更加新鲜明亮。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景象,寄托了诗人对于生活静谧与美丽的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南邻》通过对于乡村景象的细腻描写和意象构建,展示了诗人对于劳动与收获、家庭和谐快乐、人生时光流转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品味。通过章法布局的合理安排,诗人通过具体描写和抽象寓意交织,传达出深刻的感慨与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

帖子

5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6
贡献
141
金钱
217
发表于 2024-2-26 16: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22凰兮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解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成都期间。
这是首描写诗人杜甫到人家串门的诗。
前二联写做客。后二联写送别。

首联介绍南邻的身份和家境,乌角巾是隐士的装束,由 它来点出山人的身份:是一个不 慕荣利的隐士,言下颇有“气味相投”之意。
         颔联分别描写南邻一家的人际关系和人与动物之间关 系的融洽,从侧面可以看出主人的接人之厚和待物之仁。
        颈联写诗人和朱山人在一起泛舟游玩的情景,“秋水” “野航”极富江村特色,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极其自然。 这是一幅清新幽绝的秋水泛舟图。《杜诗详注》评点此句:语疏落而不酸。 今人作七律,堆砌排耦,全无生气,而矫之者又单弱无体 裁。读杜诸律,可悟不整为整之妙。”
        尾联又是一幅江村夜送图。结束了一天愉快的拜访之 后,主客相得依依不舍。于是,在白沙翠竹的江村美景之中, 主人长行相送,一直从日暮到一轮新月升起。“月色新”是写 新月,写景,而我们却可以体味出其中饱蕴着的“欢莫欢兮 新相知”的愉悦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7

帖子

100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7
贡献
244
金钱
383
发表于 2024-3-8 10: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21—惠昕
南邻·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老杜居住在成都草堂期间的一首作品,南邻是他当时的邻居,一位隐士,朱山人。
一、首联说在锦江附近有位头戴乌角巾的先生,家里种一些芋头板栗等作物,日子过得还不算清贫。这里是泛写, 总起。
二 ,颔联“惯看“说明家里时常有宾客来,所以孩子们看到他来非常开心,热情好客。台阶上经常会余留一些粮食,所以鸟儿们也经常来这里觅食,在他家,人和鸟儿都是和谐共处的。可见,乌角巾先生不光对人还是小动物,都很和善友好,不是个性格孤僻的人。这联是写拜访他家时所见所闻,是承接。
三,颈联开始转写他离开时的情景,秋水点明时节是秋天了,水才四五尺深,野航是指的农家用的小舟,正好只能载两三人。“受”字恰切,可见老杜遣字之精炼。
四,尾联写老杜离开时回首看到的江村之景。白沙,翠竹,柴门,可见江村景色之幽美,江村暮,月色新,点明时间已经是晚上了。这里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村之美,其实也表达了老杜对江村的喜爱,整整逗留了一天,到傍晚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锦江草堂给老杜带来了暂时的安宁生活,也感受到了他当时平静怡然的心境。
五小结
布局:起承转合。
脉络:主人—家境—所见—告别。
下字:如“才深”“恰受”“白沙”“翠竹”等无不准确切到好处。锦里对乌角,很有画面感。
句法:首联和颈联流水句法。颔联倒装,尾联景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2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