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22

沧浪书院诗妍班第二十三讲芷兰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824

主题

14万

帖子

4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苑首席版主兼沧浪书院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361
贡献
143891
金钱
14996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1-9 13: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 不要任何编辑,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芷兰组论坛作业贴



好,对兴观群怨的不同见解,就说这么多吧。今天这一课,相当于一篇文献综述吧。综合了前人的观点,也包括了我自己的理解。仅供大家一个参考。下面布置一下作业:


1、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作业截止时间,2024.1月15日晚上八点。


0

主题

91

帖子

8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4
贡献
215
金钱
341
发表于 2024-1-11 01: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12金蕊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南邻,这里有与朱山人的意思,作者这时期在成都过着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这首诗从侧面描写了这一时期的生活,山人,隐人闲人,这里有作者的思想,这个朱山人就是作者想要的生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锦里这里指锦江,作者居住的环境,联系颈联到白沙,乌角巾,闲隐之人装束,园收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闲淡的生活。贫在这里有平和之意。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我这个山人与别的山人不同,喜欢呼朋唤友,儿童热闹,有一种喜悦心情,这里的鸟雀也愿意来,这个阶除延长到下一句。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才深,恰受。有悠然之意。
收结白沙翠竹江村暮,因为住在锦江边上,江村暮晚色,相对柴门月色新。其实理解为相送为好,相送暮色,月与朱山人送暮色,这里柴门代指朱山人(作者自己)
整首诗以事,物来连接,分分分总,以景来结,脉络紧密,用字严谨,交叉相连,相扣紧密,作者写作手法很高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3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4
贡献
76
金钱
121
发表于 2024-1-11 13: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译文: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1142

帖子

60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08
贡献
1479
金钱
2439
发表于 2024-1-11 16: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芷兰20-凡川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答:1、介绍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2、诗意解读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其意是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其意是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其意是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其意是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3、 表现章法和情感方面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而《南邻》第一联描写朱山人的隐者形象及他的家境。第二联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第五、六、七句写朱山人家周围的清幽景色,衬出了他的高雅品格。最后一句写辞别,虽然没有描叙主客欢聚的情况,但已展现了两人间的情谊。诗表达了羡慕、敬仰朱山人家境、品格的情怀,意在抒情,暗含对隐者那种舒适安然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钦慕。
    4、布局,脉络
布局:分分分总
脉络:全篇紧扣南邻这个主题次第展开,首二联由人到园,由儿童到鸟雀,逐次展开体现这人的精神面貌、待人品性、安于朴实、乐观豁达的生活理念。尾二联转笔省略了主人的饭食招待过程,而写晚上出去泛舟游湖直到日暮月出。以时间为线索,以观想群感为脉络构筑全篇。
5. 炼字方面
炼字: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
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
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

帖子

37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0
贡献
93
金钱
143
发表于 2024-1-11 16: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兰心 于 2024-1-11 16:54 编辑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23讲作业
芷兰16~兰心

解析杜甫《南邻》
唐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杜甫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一次前去拜访,朱山人送杜甫离开,回家后写了此诗。
  这是诗,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
上片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首二联介绍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及其家人。他家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和栗子。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常有客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儿童喜”、“鸟雀驯”,下字极俭省、准确。
下片转为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人家的外景: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杜甫在主人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这首诗布局明显是起承转合。因为颈联相对于首二联是转,景转,事转。
尾联写景,景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全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直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刻画出来了;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使两人的友谊得到升华,让人深感真情的美好。
全诗叙事为主,但画面感满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朴素而灵动的画面,诗人的情感包含其中,也让读者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49

帖子

4267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交流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41
贡献
926
金钱
1680
发表于 2024-1-12 10: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诗意解读: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解析:
      布局是总分分总。首联总领,介绍锦里先生的装饰和经济来源。颔联写家中的儿童和园中的鸟雀状况。颈联写锦江的环境和渡船。尾联写锦里先生送客出门时的状况。脉络是按视角展开,从人物到室外,周边环境和送客出门时的状况。
      起句是一个名词句。做承句的主语。颔联是倒装。颈联是表连续动作的关连复句。尾联也含倒装,前分句也可理解为后分句的主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9

帖子

118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5
贡献
274
金钱
486
发表于 2024-1-12 12: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妍班第二十三讲芷兰组论坛作业
芷兰11~金城

1、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二、诗意解读
1、注释
南邻:指杜甫草堂南邻朱山人。
锦里: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
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芋栗:橡栗。因其形似芋艿,故名。一说指芋艿和橡栗。
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航:小船。
2、诗意简译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3、赏析:这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4、整首诗采用分分分总布局,不全贫  惯看  恰受 江村暮,月色新。等用字精准,展现了诗人精湛的语言艺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6

帖子

119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5
贡献
301
金钱
447
发表于 2024-1-12 13: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内容解读: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解析:
      布局是总分分总。首联总领,介绍锦里先生的装饰和经济来源。颔联写家中的儿童和园中的鸟雀闲散自在!颈联写锦江的环境和渡船。尾联写锦里先生送客出门时的状况。脉络是按视角展开,从人物到室外,周边环境和送客出门时的状况。
      起句是一个名词句。做承句的主语。颔联是倒装。颈联是表连续动作的关连复句。尾联也含倒装,前分句也可理解为后分句的主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1

帖子

27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07
贡献
658
金钱
1072
发表于 2024-1-12 14: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组黑珍珠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浣花溪畔安定后去邻家走访,巧妙的勾勒了一幅美丽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虚实相结,选词灵活生动。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诗人首先看到这位号称“锦里先生”的 山人头戴着乌角巾迎接出来了,然后,他们一起进入住宅。 住宅之前是一个园子,常有芋头栗子之类可收获。芋头栗子 并非富裕人家所常食,可是山人却自得其乐,说是“未全 贫”,日子过得不是很富有,非常和谐快乐的生活。 山人的安贫乐道由此可见。“未全 贫”也是诗人对山人这种生活的肯定,可以看出诗人与山人 一样,也是知足常乐,满足于乡村田园的朴素生活的。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颔联分别描写南邻一家的人际关系和人与动物之间关 系的融洽,从侧面可以看出主人的接人之厚和待物之仁。山人是很好客的。看来他并不因为来者是 位诗人而特殊接待,而是一贯好客如此,以至于他的山孩看 到了陌生人都一点也不惊奇而远避,反而兴高采烈地围拢 过来。而且,在这家庭中,连鸟雀与人都是相处无猜的。看! 那阶上的麻雀见了诗人来也不惊飞,它们相信来这个家庭 的一切人对它们都是善意的。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颈联写诗人和朱山人在一起泛舟游玩的情景,“秋水” “野航”极富江村特色,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极其自然。 这是一幅清新幽绝的秋水泛舟图。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划着小船在水中任其所之,一边观赏着小河 岸秋天美丽的景色,是多么的惬意!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尾联又是一幅江村夜送图。结束了一天愉快的拜访之 后,主客相得依依不舍。于是,在白沙翠竹的江村美景之中, 主人长行相送,一直从日暮到一轮新月升起。“月色新”是写 新月,写景,而我们却可以体味出其中饱蕴着的“欢莫欢兮 新相知”的愉悦之情。本文下字精准,用韵
考究,千古绝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

帖子

3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63
贡献
89
金钱
158
发表于 2024-1-13 15: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阳光暖暖❤️ 于 2024-1-15 19:37 编辑

沧浪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芷兰22-阳光暖暖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飘泊时,终于在成都浣花草堂定居。在一次拜访南邻隐士后,回归途中写了这首诗。

锦里先生是杜甫的南邻,(一作朱山人)。杜甫来到朱山人的家园,看到他头戴黑色折角的隐士巾,在园子里采收芋粟。见收成不错,因此也不算贫穷。

由于杜甫经常去朱山人家作客,儿童看见他很欢喜。鸟儿得食台阶上的投食也从容不惊,温良恭顺。

杜甫从山人家里出来到渡口,看到锦江的秋水才有四五尺深,野渡的小船恰能坐下二三人。

此时江村已傍晚,白沙翠竹被暮色笼罩,而南邻朱山人的柴门正对着一轮新月。

首联第一句起到引领全篇的作用,首先介绍南邻是个隐士。第二句呼应第一句,接着说隐士的日常生活,以田园为乐。

颔联展开、渲染宾主和鸟雀之间的快乐互动。

颈联勾勒秋水和渡船的画面,都不离这种远闹市、亲山水的乐趣生活。

尾联收结,以景烘托江村暮晚的安静,悠闲。全诗表现作者热爱这种江村隐逸的生活。

“惯”、“得”两个虚词很有神韵。把这种自然而然的习惯的生活渲染到位。
“喜”、“驯”两个动词准确地把人和鸟相处欢娱,且泰然自若表述的很清楚。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前一分句没说完。后一分句又作补充,前后为一意的流水句。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前后二分句为工整的对仗句。句式倒装。顺序应该是:儿童惯看宾客喜,鸟雀得食阶除驯。倒装为了格律严谨。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又是前后工稳对仗句。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这句写景漂亮,起到烘托的作用。前分句为三主谓句,后分句倒装,原语序应该为:新月色相对柴门。

诗的布局是起承转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3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8
贡献
79
金钱
127
发表于 2024-1-13 16: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芷兰28一夕阳余晖
鲜析杜甫.七律.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七律,南邻时代背景,南邻是杜甫的作品之一,它是在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时创作的。在这段时间里,杜甫结识了当地一往名叫朱山的邻居并与他在月夜进行了友好交往。〈南邻〉描绘的就是这种夜晚的情景以及与朱山告别的情景。
名词解释:锦里,指锦江附近地方,角巾,指四方有角的头巾,橡栗,因其型似芋艿,故名,一说指芋艿和橡栗宾客,一作门户,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深,一作添。航,小因,一作艇。对,一作送。紫门,一作篱南。
诗意解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首联述事,园里收获秋粮的季节,闲淡的生活。贫在这里有平和之意。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颌联承接首联说我这个人与别的人不同,喜欢呼朋唤友,儿童热闹,鸟雀也愿意来我这里。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颈联,说这里秋水才四五尺深,坐小船也只能载两三人,有悠然之意。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紫门月色新。因为住在锦江边上,江村暮晚色,相对柴门月色新。应理解为漫步柴门外,月下与朱山送情景,
全诗以事,物来连接,分分分总,以景来结,结构严谨,脉络清楚,用字巧妙,环环相扣,这是作者写作手法高明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2

帖子

52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4
贡献
126
金钱
203
发表于 2024-1-13 19: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23讲作业:
芷兰08-南栀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赏析:诗人和锦里先生是邻居,两家来往也很密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锦里家的菜园,园中有芋头和栗子树。由于先生家里宾客不断,孩子们已经习以为常。就连台阶上的鸟也不怕人。气氛和谐宁静。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沙”“翠竹”明静无尘,展现了一幅幽静江村的画面。
秋水不深,小船恰好能承载两人。主人好客,傍晚锦里先生送诗人回家。

诗人从目之所及下笔,从菜园到主人家孩子,鸟儿间接写出了主人不孤僻,诚恳又热情的性格。

布局特点:分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9

帖子

308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05
贡献
754
金钱
1169
发表于 2024-1-14 10: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诗。
诗意解读:首联,到南邻朱山人家做客,先生头戴乌角巾,菜园里收了很多芋头,栗子,未全贫,不完全贫困。颔联,儿童笑脸相迎,鸟雀啄食阶除上,不惊恐飞去,像被驯服过。可见主人家诚恳热情,享受生活。颈联,秋水,野航,外景描写,送别场面,尾联,白沙,江村,柴门月色,意境清幽,美好,闲适,恬静。
布局:起承转合
下字炼字:惯看,得食,喜,驯,恰受(这两个字用得特别妙)相对。
句法:首句名词句,勾勒出了邻居锦里先生的外貌。二句因果关系单句,因为园中收了芋头,栗子,所以也不是完全贫寒。第七句名词列锦,写出了江村晚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273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词十八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6
贡献
67
金钱
103
发表于 2024-1-14 15:01: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赏析:诗人和锦里先生是邻居,两家来往也很密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锦里家的菜园,园中有芋头和栗子树。由于先生家里宾客不断,孩子们已经习以为常。就连台阶上的鸟也不怕人。气氛和谐宁静。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沙”“翠竹”明静无尘,展现了一幅幽静江村的画面。
秋水不深,小船恰好能承载两人。主人好客,傍晚锦里先生送诗人回家。

诗人从目之所及下笔,从菜园到主人家孩子,鸟儿间接写出了主人不孤僻,诚恳又热情的性格。

布局特点:分分分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

帖子

63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9
贡献
152
金钱
242
发表于 2024-1-15 09: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乘槎组安然 于 2024-1-15 09:22 编辑

(32)芷兰.09安然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南岭:
整首有二个画面组成一首诗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首先作者看的是主人戴着乌角的头巾,园里还芋头和板粟,日子也还行。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儿童呢看到宾客来都笑着打招呼,鸟雀呢在阶除上啄食而不惊。表达常有客来,习惯了。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
开始换角度了,由屋前向屋外。
秋水浅,船可以乘二三人。
白沙翠竹冮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白沙对翠竹自对,
时间推移,到江村已暮,柴门相对着新月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308

帖子

338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96
贡献
745
金钱
1343
发表于 2024-1-15 15: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芷兰组论坛作业贴
芷兰——和铭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内容解读: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解析:
      布局是总分分总。首联总领,介绍锦里先生的装饰和经济来源。颔联写家中的儿童和园中的鸟雀闲散自在!颈联写锦江的环境和渡船。尾联写锦里先生送客出门时的状况。脉络是按视角展开,从人物到室外,周边环境和送客出门时的状况。
      起句是一个名词句。做承句的主语。颔联是倒装。颈联是表连续动作的关连复句。尾联也含倒装,前分句也可理解为后分句的主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

帖子

30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1
贡献
74
金钱
116
发表于 2024-1-15 16: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23讲作业
芷兰-若筠


《南邻》
唐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杜甫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一次前去拜访,朱山人送杜甫离开,回家后写了此诗。
  这是诗,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
上片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首二联介绍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及其家人。他家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和栗子。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常有客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下片转为另一幅江村送别图。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人家的外景: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杜甫在主人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这首诗布局明显是起承转合。因为颈联相对于首二联是转,景转,事转。
尾联写景,景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全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直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刻画出来了;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使两人的友谊得到升华,让人深感真情的美好。
全诗叙事为主,但画面感满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朴素而灵动的画面,诗人的情感包含其中,也让读者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8

帖子

166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7
贡献
415
金钱
626
发表于 2024-1-16 11: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怡荣斋主123 于 2024-1-16 11:08 编辑

沧浪诗研班芷兰组第二十三讲作业
芷兰03-怡荣斋主

解析杜甫《南邻》
唐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一次前去拜访,受到热情款待,回家后写了此诗。
  这是诗,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
上片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首二联介绍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他家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和栗子。说“未全贫”,则说其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感觉到这家常有客人来往,连孩子们都习惯了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而不惊飞,很温驯而安然。因为平时主人常常投食喂养它们,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的仁慈善良,连鸟雀都对他依恋信任。很好地突出了南邻朱先生既耿介又热情,既安贫又仁善、有别与其他隐士的独特形象。

下片转为另一幅江村秋游图。“秋水才深四五尺,明澈的(浣花)溪水才有四五尺深,野航恰受二三人。野渡的小船只能承载二三个人。在一片秋色里,主客荡舟于明澈的溪水之间。看秋山醉,白云飞,溪水倒影秋山,主客谈笑风生。多么惬意清幽的写意山水画啊!可谓是笔清墨润。
      接着尾联又是一副新月送客图。主客尽兴的游玩了一天,回来用完晚餐之后,尽欢而散,主人还是热情地将客人送到很远才依依道别。这时江边是一幅白沙翠竹,新月初上的江村秋暮图,景色非常清幽。写景中饱含着清新与畅快,情景交融。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巧妙剪裁,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这首诗布局明显是起承转合。因为颈联相对于首二联是转,景转,事转。
尾联写景,景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全诗叙事为主,但画面感很强,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丽而富于墨韵的写意画面,诗人的情感包含其中,也让读者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此诗在下字方面更为经典:
乌角巾,不全贫,儿童喜,鸟雀驯,非常简明有力的刻画了锦里先生及其家人的精神风貌;野航恰受的“恰受”非常的精准妥贴,把那小船小的程度刻画得非得细腻,而与上联的“才深”对仗及工,诗人这种对仗工稳,表现简明准确的练字功力,是我们最值得学习再学习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主题

111

帖子

7637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绝三期兼绝四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1
贡献
168
金钱
6976
发表于 2024-1-16 17: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芷兰组第二十三讲作业:
芷兰组梅雪情缘
解析七律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译文: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来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因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章法布局: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而《南邻》第一联描写朱山人的隐者形象及他的家境。第二联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第五、六、七句写朱山人家周围的清幽景色,衬出了他的高雅品格。最后一句写辞别,虽然没有描叙主客欢聚的情况,但已展现了两人间的情谊。诗表达了羡慕、敬仰朱山人家境、品格的情怀,意在抒情,暗含对隐者那种舒适安然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钦慕。
    下字:
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布局:
总分分总
脉络:全篇紧扣南邻这个主题次第展开,首二联由人到园,由儿童到鸟雀,逐次展开体现这人的精神面貌、待人品性、安于朴实、乐观豁达的生活理念。尾二联转笔省略了主人的饭食招待过程,而写晚上出去泛舟游湖直到日暮月出。以时间为线索,以观想群感为脉络构筑全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

帖子

3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3
贡献
77
金钱
125
发表于 2024-1-18 07: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芷兰组论坛作业贴
芷兰02-云飞扬
1、认真阅读今天的讲义,熟悉对兴观群怨的理解;
2、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诗意解读:译文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布局:起承转合
脉络:是诗人一天生活的不同时间段:访友-聊天-游玩-回家,是日常的笔录,没有那么多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只不过诗人用他敏锐的诗心捕捉到了再用诗的语言记录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3

帖子

2141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曲一期兼绝三期兼赋一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18
贡献
501
金钱
821
发表于 2024-2-11 20: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芷兰01花开几许
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谢谢大家的参与。期待大家的认真解析!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对将来的点评非常有用的。

南邻,这里有与朱山人的意思,作者这时期在成都过着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这首诗从侧面描写了这一时期的生活,山人,隐人闲人,这里有作者的思想,这个朱山人就是作者想要的生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锦里这里指锦江,作者居住的环境,联系颈联到白沙,乌角巾,闲隐之人装束,园收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闲淡的生活。贫在这里有平和之意。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我这个山人与别的山人不同,喜欢呼朋唤友,儿童热闹,有一种喜悦心情,这里的鸟雀也愿意来,这个阶除延长到下一句。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才深,恰受。有悠然之意。
收结白沙翠竹江村暮,因为住在锦江边上,江村暮晚色,相对柴门月色新。其实理解为相送为好,相送暮色,月与朱山人送暮色,这里柴门代指朱山人(作者自己)
整首诗以事,物来连接,分分分总,以景来结,脉络紧密,用字严谨,交叉相连,相扣紧密,作者写作手法很高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0

主题

1115

帖子

7871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话尔雅同风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15
贡献
1457
金钱
2974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3-9 16: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芷兰23~拾梦人
解析下面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答:1、介绍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2、诗意解读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其意是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其意是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其意是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其意是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3、 表现章法和情感方面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而《南邻》第一联描写朱山人的隐者形象及他的家境。第二联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第五、六、七句写朱山人家周围的清幽景色,衬出了他的高雅品格。最后一句写辞别,虽然没有描叙主客欢聚的情况,但已展现了两人间的情谊。诗表达了羡慕、敬仰朱山人家境、品格的情怀,意在抒情,暗含对隐者那种舒适安然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钦慕。
    4、布局,脉络
布局:分分分总
脉络:全篇紧扣南邻这个主题次第展开。
5. 炼字方面
炼字: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
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
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

帖子

32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45
贡献
78
金钱
123
发表于 2024-3-11 06: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诗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芷兰21-墨羽清风
解析杜甫的七律:
(32)南邻
(唐·杜甫)押真韵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系统的介绍背景,诗意解读。注意从章法、布局,脉络,下字,句法,炼字去梳理。

 一、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离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杜甫在一次去朱山人家做客归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作。
 二、诗意解读
首联: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其意是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颔联: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其意是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其意是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其意是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三、 章法及脉络
该诗细致描摹了两幅画面。前四句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首联描写朱山人的隐者形象及他的家境。颔联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第五、六、七句写朱山人家周围的清幽景色,衬出了他的高雅品格。最后一句写辞别,虽然没有描叙主客欢聚的情况,但已展现了两人间的情谊。诗表达了羡慕、敬仰朱山人家境、品格的情怀,意在抒情,暗含对隐者那种舒适安然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与钦慕。
四、布局
布局:分分分总
全篇紧扣南邻这个主题次第展开,首二联由人到园,由儿童到鸟雀,逐次展开体现这人的精神面貌、待人品性、安于朴实、乐观豁达的生活理念。尾二联转笔省略了主人的饭食招待过程,而写晚上出去泛舟游湖直到日暮月出。以时间为线索,以观想群感为脉络构筑全篇。
五、炼字
首句“乌角巾”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人物呼之欲出。次句“未全贫”体现出生活状态。
颔联“惯”字精炼,体现儿童见到客来是常态,次句“得食”说明主人经常给鸟雀喂食,“驯”更体现出鸟雀与人之熟。
颈联“才深”、“恰受”体现出一切恰到好处。
尾联“暮”和“新”具现出时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12 11: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