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头帽与倒三角 于 2024-1-7 16:12 编辑
再说“无味不成诗”——请绝谷野樵先生看过来
刚刚注意到,有记者把拙作《无味不成诗》转至他处,引起吟者注意,并与记者简单研讨如下。请绝谷野樵先生看过来:
吟者:
“无味不成诗”亦即余之所谓建立在“缘情”、“出新”基础之上的“高级诗理”。相应的基本诗理则是“无情则无诗”,或曰“无情不成诗”。 就基本诗理而言,其辩证关系是:“有情未必有诗,无情则肯定无诗。”形形色色的老干体不仅差在“出新”,而且差在“得味”,甚至差在“缘情”、“炼字”甚或“不隔”!古往今来,在“缘情”的基础上“出新亦复得味”,那才叫诗啊! 记者: 关于“诗味说”,明清之际的一代大家黄宗羲也有与杨万里颇为类似的说法。 吟者: 以“味”论诗或曰“诗味说”,乃是与“知人论世”评诗准则齐名、独具中国特色的经验之谈,一代大家黄宗羲当然深谙此道。其实,类似的古今说法多了! 比如,钟嵘有云:“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再如,司空图有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又曰:“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又如,苏东坡有云:“言有尽而音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 还如,严羽有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更如“味外之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蕴藉”、“含蓄”、“隽永”、“耐品”、“有嚼头”,等等等等。端的琳琅满目啊!
在“诗词理论”栏目,当然应该“就诗言诗”,何况绝谷野樵先生自言“作为诗人”、“今题诗一首”呢?那么,笔者不禁要问,诗人是那么好当的吗?你那是诗吗?又是哪国的诗呢?中华传统诗可不是那等货色哦!其它一切均可不论,请问绝谷野樵先生,《诗追热点,方显价值》中的这几句破纸间律体韵文“诗味安在”呀?
再者,诗追热点当然没错,问题是追了热点就是诗了吗?就有价值了吗?那是诗的价值吗?另外,这几句破纸间律体韵文又是跟谁学的呀?非诗货色抢占了道德制高点抑或政治制高点,便可堂而皇之地称诗了吗?君不闻“诗当艺术性地吟咏情至之情”乎? 烦请绝谷先生扼要解答为盼!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