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头帽与倒三角 于 2024-1-3 22:35 编辑
无味不成诗
在《征评,俺先挑刺,大家一起上》下,温柔的风如是直斥那首《浣纱曲》:
“词熟、境浅、味乏,应是初学诗的阶段吧。”
帖主老姜先生当即表示赞同:“你的评语“词熟,境浅,味乏”,非常到位。 ”
碎萍先生更是如是批曰:“一丝新意也无,基本功也不行,词汇贫乏。”
余则如是请教:“既然连一丝新意也没有,那么写它作甚?”
碎萍先生诲曰:“诗坛大部分诗,九成九都是如此,无一丝新意,大概是打发时间吧,比打麻将高雅?也不见得,不花钱倒是真的。”
很显然,众位先生既谈及“出新”,又谈及“得味”。早在十几年前,吟者那厮也曾在各坛多次谈及诗味,并曾推介杨万里的“诗味说”,更是上升到“高级诗理”,认为“无味不成诗”。关于“诗味说”,古今说法可谓多多,恕不一一。此处单说杨氏说法。
宋代大诗人杨万里《颐庵诗稿序》有云:
“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则诗安在乎?曰: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
若是按照类似的说法,当今诗坛能有多少真诗呢?乏味甚或无味货色是否也高达九成九呢?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