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11

对联平仄规则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748
贡献
27239
金钱
3320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7-5 06: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15-7-5 06:14 编辑

原文地址:对联平仄规则作者:落汉鸣泉
对联平仄规则

谈到对联,我们首先想到的并是对联的平仄,这是学联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跨入楹联艺术殿堂非常关键的一步。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两套系统同时并存,皆可使用。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以此要求别人。但是,不能混用——即一副联中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因为新声较为简单在这我先提下:
      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二、接下来是:
      古(旧)声
      虽说平时我们基本很少提及古声,更别说使用,然并非可以认为古声可以完全抛弃,毕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况且我们也可以以此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正所谓博古通今嘛。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
      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当然,宽对也如诗歌创作一样允许一、三、五不论。
      以上是我对对联平仄的简单介绍,如果大家真感兴趣,我建议大家花点时间学习下,毕竟有去看都能懂。
      参考资料:
      以下是引用米饭在2005-1-9 11:15:00的发言:

[注意]对联平仄!!
【平仄符】:○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
【又一体】: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
【长联】: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
【古仄声】: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
【联谱图示】: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
【应为平】: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
【应为仄】: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
【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

一言句:●
二言句:●●
三言句:○○●,○●●
四言句:○○●●
五言句:●●○○●,○○○●●
六言句:●●○○●●
七言句:○○●●○○●,●●○○○●●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一、每边一句者
[句脚为●,下联句脚相反,以下皆如是]
六例:
【四言】
风梳碧柳
○○●●
雪印红梅
●●○○

【五言】
月斜诗梦瘦
⊙○○●●
风散墨花香
⊙●●○○
【又一体】
雾雨沉云梦
●●○○●
烟波渺洞庭
○○●●○

【六言】
风展红旗似画
⊙●○○●●
春来绿水如蓝
○○●●○○

【七言】
画上荷花和尚画
●●○○○●●
书临汉帖翰林书
○○●●●○○

【又一体】
满堂花醉三千客
⊙○⊙●○○●
一剑霜寒十四州
⊙●○○●●○

二、每边二句者
[句脚为○,●]
十二例:
【四/七言】
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
●●○○ ○○●●○○●
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
○○●● ●●○○●●○
【又一体】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 ⊙●○○○●●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 ⊙○●●●○○
(注:上联“合、识”字为古仄声)

【七/四言】
上:●●○○●●○,○○●●。
下:○○●●○○●,●●○○。
【又一体】
上:○○●●●○○,○○●●。
下:●●○○○●●,●●○○。

【五/六言】
上:●●●○○,●●○○●●。
下:○○●●●,○○●●○○。
【又一体】
上:○○●●○,●●○○●●。
下:●●○○●,○○●●○○。

【五/七言】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 ●●○○○●●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 ○○⊙●●○○
(注:“会”字应为平声)
【又一体】
上:○○●●○,○○●●○○●。
下:●●○○●,●●○○●●○。

【七/五言】
上:●●○○●●○,●●○○●。
下:○○●●○○●,○○●●○。
【又一体】
上:○○●●●○○,●●○○●。
下:●●○○○●●,○○●●○。

【六/七言】
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
○○●●○○ ●●○○○●●
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借误英雄。
●●○○●● ○○⊙●●○○
(注:上联“白”字为古仄声)
【又一体】
上:○○●●○○,○○●●○○●。
下:●●○○●●,●●○○●●○。

三、每边三句者
[句脚为○,○,●]
五例:

【五/五/六言】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 ⊙●●○○ ●●○○●●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 ⊙○○●● ⊙○●●○○
(注:下联“德”字为古仄声)

【五/四/七言】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 ●●○○ ⊙●○○○●●
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 ○○●● ○○●●●○○
(注:上联“食”与下联“达”皆为古仄声)

【六/六/七言】
上:○○●●○○,○○●●○○,●●○○○●●。
下:●●○○●●,●●○○●●,○○●●●○○。

【五/六/七言】
上:●●●○○,○○●●○○,●●○○○●●。
下:○○○●●,●●○○●●,○○●●●○○。

【七/四/七言】
上:○○●●●○○,●●○○,●●○○○●●。
下:○○●●●○○,○○●●,○○●●●○○。

四、每边四句者
(句脚为●,○,○,●)
四例:

【三/三/四/七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 ●●○○ ●●○○○●●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 ○○○● ○○●●●○○
(注:上联“有、竟”二字应为平,下联“尝”字应为仄)

【四/四/六/七言】
上:○○●●,●●○○,○○●●○○,●●○○○●●。
下:●●○○,○○●●,●●○○●●,○○●●●○○。
【五/四/五/七言】
上:○○○●●,●●○○,●●●○○,○○●●○○● 。
下:●●●○○,●●○○,○○○●●,●●○○●●○。

【四/七/五/四言】
上:○○●●,○○●●●○○,●●●○○,○○●●。
下:●●○○,●●○○○●●,○○○●●,●●○○。

五、每边五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五/四/六/六/七言】
数湘中将相,威由武达,我公独以文章。
⊙○○●● ○○●● ⊙○●●○○
清标卓立朝端,宜享修龄如潞国。
○○●●○○ ⊙●○○○●●
综天下胶痒,所有导师,一老为之领袖。
⊙○●○○ ●●○○ ⊙●○○●●
*子来从海上,居然别坐识荆州。
●●○○●● ○○●●●○○
(注:上联“达、独”二字古仄声,下联“天”字应为仄,“别、识”二字古仄声)

【七/六/六/五/七言】
上:●●○○○●●,●●○○●●,○○●●○○,○○●●○,○○●●○○●
下:○○●●●○○,○○●●○○,●●○○●●,●●○○●,●●○○●●○

六、每边六句者
(句脚为○,●,●,○,○,●)
二例:

【四/六/五/四/七/四言】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
⊙●○○ ●●○○○●
看闲云野鹤,万念皆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 ●●○○ ⊙○⊙●●○○ ○○●●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
○○●● ○○●●○○
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 ⊙○●● ⊙○⊙●○●● ⊙●○○
(注:上联“人”字应为仄,下联“石、独”为古仄声,“何”字应为仄,“故”字应为平)

【四/四/四/四/五/七言】
上:●●○○,○○●●,○○●●,●●○○,●●●○○,●●○○○●●。
下:○○●●,●●○○,●●○○,○○●●,○○○●●,○○●●●○○。

七、每边七句者
[句脚为○,○,●,●,○,○,●]
二例:

【七/五/六/七/四/七/七言】
有何妙算各争先,问虎踞龙蟠,滚滚英雄安在?
⊙○●●●○○ ●●●○○ ●●○○○●
休论他挥戈除暴,窃鼎称尊,到头来一局终场,好梦都成千载恨。
⊙●○○○○● ●●○○ ⊙○○●●○○ ●●○○○●●
至此愁关真打破,叹梁空燕逝,茫茫世事如斯。
●●○○○●● ⊙○○●● ○○●●○○
且任俺引水流觞,催诗击钵,放眼去全图入画,青山犹是六朝春。
⊙●●●●○○ ○○●● ⊙●●○○●● ⊙○⊙●●○○
(注:上联“安、除”二字应为仄,“一、局”字为古仄声,下联“击”字为古仄声)

【四/三/四/五/五/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八、每边八句者
(句脚●,○,○,●,●,○,○,●)
二例:

【五/五/四/七/六/五/五/七言】
鹿苑早传灯,信般若真如,华严妙谛,大千界恒河浊世,相期普渡菩提。
●●●○○ ●○●○○ ○○●● ⊙○●○○●● ○○●●○○
村化七家余,数桐叶为秋,几历罡风消浩劫。
⊙●●○○ ●○●○○ ●●○○○●●
龙池今会雨,溯南湘佛地,元代禅宗,五百年沧海桑田,何幸一新莲社。
○○○●● ⊙○○●● ⊙●○○ ●●○○●○○ ⊙●⊙○○●
堂开三代后,看绿荫无恙,好凭香火结良缘。
○○○●● ○●○○● ⊙○⊙●●○○
(注:上联“般、桐”二字应为仄,“浊、七、劫”三字为古仄声,下联“绿”字应为平,“结”字为古仄声,“沧、莲、无”三字应为仄。另“大千界...、五百年....”二句为七言句变格,此每边八句,句脚亦为变格)

【七/四/六/四/六/四/五/七言】
上联:
●●○○○●●,●●○○,○○●●○○,○○●●,
●●○○●●,●●○○,●●●○○,●●○○○●●。
下联:
○○●●●○○,○○●●,●●○○●●,●●○○,
○○●●○○,○○●●,○○○●●,○○●●●○○。

对联的撰写方法

对联的写作方式,多种多样。几乎所以的文学写作技巧,都可以应用到对联写作上来。如果全部介绍的话,应有100页书以上的内容,这里仅作简单介绍。针对个人来说,常用的写作方法只有几种或10多种,当然也有更多的。在10多天里是不可能全部学得完的,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今后联艺提高了,眼界扩大了,相信朋友们会逐渐掌握更多对联写作方法。

一、集句式 集句,就是把别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对联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举杯邀明月(李白句)放眼看青山(白居易句)

二、摘句式 摘句,也是对联创作方式的一种,就是直接摘取诗文中的偶句而成的。如:江作青罗带====水如碧玉簪(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

三、脱化式 脱花,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关诗词文章中的句子,略加改动,表达出新的主题,而作成新对联。如:有名的联名为: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这是纪晓岚将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稍加改动而成的。

四、创新式 创新式是用自己的话写成的对联。这是对联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方式。有扩联创新式,对句创新式,定题创新式,自由创新式。最常用的是自由创新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己完成整联。

我们这一讲主要是介绍整联的常用撰联方法

对联写作技巧:

(一)、遣词技巧
1、比喻法 比喻法。如: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2、夸张法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3、衬托法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淅江绍兴上虞虞姬庙联)

4、对比法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5、反对法 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河南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闻老子再骑牛。

6、正对法 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例如: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上下两联都是讲摩天岭的高峻。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的。

7、自对法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入流亡所====登岸舍舟(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其中,“入流”与“亡所”、“登岸”与“舍舟”,就是句中自对。又如,“荣辱”对“是非”、“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溪声山色”对“暮鼓晨钟”、“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沉潭”对“纵仙术隐空、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当然,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如: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8、串对法 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9、借对法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10、双关法 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 有幸不须媒。 再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 离儿腹内酸。

11、用数法 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心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如: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五六月间无署气==二三更夜有钟声。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2、用典法用典——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例如: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还有引用搅动,假换称法,比拟法,同异法,增语法等等,不一一介绍了。


(二)、用字技巧

1、折字法 析字联。所谓析字联是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 一明分日月;五岳各丘山。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2、合字法 如: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老字体)。二人土上座==一月日边明。

3、复字法即上下联分别有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出现。如: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4、叠字法 水水山山,外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四化蓝图图图美===九州春色色色新。

5、谐音法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童子打桐籽,桐籽不落,童子不乐==麻姑采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6、同傍法 同旁联。所谓同旁联意指联中采用相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广东东莞虎门联。)三个土头考老者;五家王子弄琵琶。 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相传某地有个王老头很会作对联,附近一位朱秀才见他普普通通的样子,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便言:王老者一身土气,王老头对道:朱先生半截牛形。秀才默然。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且都在上部,故云“半截牛形”。)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嗟叹嚎啕哽咽喉; 泪滴湘江流满海。 驱骚驶驽骜马骤; 植檀栽桂森木荣。 荷花茎藕蓬莲苔;芙蓉芍药蕊芬芳。寂寞寒窗空守寡;俊俏佳人伴伶仃。 逢迎远近逍遥过; 进退连还运道通。 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迅速游逍遥。

7、重言重言,就是在一联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有以一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如: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毋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这副对联题于湖北当阳玉泉山关帝庙。上联重言“赤”字,下联重言“青”字,比为单字重言。也有以几个字为单结重言的,如:慕汉宋两完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称巴蜀一胜境,琵琶有声,铜锣有声。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云阳张飞庙,上联重的“绝世”,下联重的“有声”,都是以两字为单位的。如浙江天台山方广寺的长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上联重言“声”,下联重言“色”,佛理通秀,妙不可言。还有拟声法,飞白法,析数法,应首法,等等。

对联的横批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如:“良缘喜结”、“花好月圆”、“佳偶天成”等,就是一些常用的婚联横批。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总之,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

对联的标点处于现代汉语大环境中的对联,应当使用标点符号。至于与书法艺术结合时,则另当别论。凡对联都由上下联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组成,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决定了对联标点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决定了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上联收尾处的标点符号上。上联收尾处的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用逗号;多分句联用分号;某些多分句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其联尾则用句号;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则无疑应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总之,应针对该联联意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过,上述理论上虽这么说,但在实践中,却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对联标点法不失为一个更加简捷的选择,那就是:上下联联中照常用标点,上下联联尾统一不用标点。另外,为使上下联保持形式上的一致,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

对联的书写格式 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门”字形。至于横批的书写方式是左起还是右起,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依传统,在与竖写的上下联相配时,应是右起;但由于现代汉语的横写格式是左起,因此,现在也有人用左起。

对联的张贴格式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也要注意: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这个格式不能任意改变。

(三)、组句技巧

1、回文法:回文又称卷帘,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上下联,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另外还有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同一句子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境转心行心转境缘随意乐意随缘倒句回文,即同一句子在倒读时字面上有变化,但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开并蒂花(常用婚联) 倒读即为: 果心同结花蒂并开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 倒读即为: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能突出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特别是一些难度更大的回文格,如反复回文、联珠回文、韵对回文等,则更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佛何能测人不易知这副反复回文四言联,至少还可以反复推衍出另外三副: 何能测佛 不易知人 易知人不 能测佛何知人不易测佛何能有时候,这种对联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文字排列组合,使对联数量成倍增加。

2、排比法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如: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联: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

3、顶针法: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如: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4、反复法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让某些词语在句中反复出现,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生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5、嵌字法: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有时也为特定词语)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对联手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如《题嵌四大天王》一联:增长善根,而持国土多闻正法,以广目光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之名整嵌入联。但嵌字法用得较多的还是分嵌,也就是将名称拆开,分别嵌入有关位置。分嵌的格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嵌入上下联特定位置,有的则是嵌入上下联非特定位置。嵌入上下联特定位置的格式多用于嵌两个字。以七言联两字分嵌为例,从第一字至第七字,分别称鹤顶(凤顶)格、燕颔(凫颈)格、鸢肩(鸳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雁翎)格、雁足(凤尾)格。现以家父肖玉苍所撰《七唱桂林》为例,将上述格式分别举例如下:桂子飘香清肺腑林荫夹道悦宾朋(《一唱桂林》,鹤顶格) 丹桂虬枝欺鬼斧 琼林洞府仗神工(《二唱桂林》,燕颔格) 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三唱桂林》,鸢肩格) 森然八桂甲天下宛尔千林隐洞中(《四唱桂林》,蜂腰格) 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五唱桂林》,鹤膝格) 此地常招折桂手今朝独有植林心(《六唱桂林》,凫胫格) 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七唱桂林》,雁足格) 另外,比较常用的两字分嵌还有魁斗格(一字嵌上联之首,一字嵌下联之末)、蝉联格(一字嵌上联之末,一字嵌下联之首)等。嵌入上下联非特定位置的格式多用于嵌三个以上的字。如:鼎峙格(将三个字嵌入上下联非特定位置,形成三足鼎峙)、碎锦格(将四个以上的字分嵌于上下联非特定位置)等。当然,如果仅将名称拆开,嵌入任意之位置(不一定分别在上下联),也未尝不可,姑且称之为散嵌吧!如《题嵌无尽意菩萨》一联:正观诸法缘无尽普度群萌意不移又如《题嵌大势至菩萨》一联:大势一来,身随妙手至莲刹真心已得,念住净观离俗尘实际上,也可将所有那些无规律性的嵌字法,全都笼统地称为散嵌。如:问业轮滚滚,恩爱别离,曾有几多悲泪流?可怜你老来病也,五阴还盛叹苦海茫茫,怨憎聚会,又将不少孽缘结!怎奈他生者死时,一气难求此联同时将“生”、“老”、“病”、“死”、“恩爱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等八苦之名嵌入(只是将“求不得”略加改变为“难求”)。

6、反问法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通常见不需要回答的,问句本身就包含着答案。不经几番麻炼;怎成一段锋芒?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

7、设问法 设问,采用无疑而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印象。如: 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

8、分总法 对联中对某些事物既有分述,又有总述,这种方法“分总法”。(1)、先总后分式。如: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2)、先分后总式。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9、无情法 所谓无情法: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色难;容易。陶然亭;张之洞。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还有潜意法,歇后法,序换法,巧改法,仿拟法,呼告法,拈连法,婉曲法,两断法,设谜法,层递法等。






【对联的禁忌】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1750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栏目顾问

中华古韵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860
贡献
20565
金钱
25159
发表于 2015-7-5 07: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教材!感谢先生无私奉献!

点评

欢迎来访,多谢赏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5 07: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748
贡献
27239
金钱
33203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07: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一凡 发表于 2015-7-5 07:00
好教材!感谢先生无私奉献!

欢迎来访,多谢赏读。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3

主题

4万

帖子

1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1812
贡献
49907
金钱
54747

元老功臣勋章

QQ
发表于 2015-7-5 09: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感谢您的奉献!祝开心!

点评

欢迎来访,多谢赏读。向您问好,顺颂安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5 10: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副首版

八桂田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46
贡献
32455
金钱
36143
发表于 2015-7-5 09: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亮起共赏!

点评

欢迎来访,多谢置亮,多谢赏读。向您问好,顺颂安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5 10: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748
贡献
27239
金钱
33203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0: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归天涯 发表于 2015-7-5 09:13
学习,感谢您的奉献!祝开心!

欢迎来访,多谢赏读。向您问好,顺颂安康。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748
贡献
27239
金钱
33203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0: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雨火 发表于 2015-7-5 09:33
好文章,亮起共赏!

欢迎来访,多谢置亮,多谢赏读。向您问好,顺颂安康。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1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3443
贡献
36450
金钱
42159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5-7-5 19:1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问好老师!

点评

欢迎来访,多谢赏读,向您问好,顺颂夏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7-5 20: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4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748
贡献
27239
金钱
33203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20: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来访,多谢赏读,向您问好,顺颂夏安。: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5578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13
贡献
6150
金钱
7259
发表于 2015-7-6 07: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收藏,慢慢学习!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6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1516
贡献
39549
金钱
41825

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7-6 08: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莫大焉。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6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1516
贡献
39549
金钱
41825

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7-6 08: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品佳作,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22 0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