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精华285
注册时间2015-3-17
威望6765
金钱36306
贡献29169
首席版主
辞赋骈文首席版主
 
威望- 6765 点
贡献- 29169 次
金钱- 36306 枚

|
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3-12-25 11:19 编辑
《周易》的核心思想
三余草堂
《周易》的核心思想,《乾卦·彖传》曾经做了经典的表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务,万国咸宁。”“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先秦时期,道家强调自然的和谐,儒家强调社会的和谐。比如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的学生有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周易》综合总结了儒道两家的说法,提出了太和的思想,把自然和社会看做一个整体,适用于自然界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其根本主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根据对支配着自然界的那种和谐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来谋划一种和谐的、自由的、舒畅的社会发展前景,使得社会领域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人际关系能够像天地万物那样调适畅达,各得其所。和合是指不同的人或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协调、统一。在中国文化中,和合被视为一种美德和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和平的精神,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如家庭、社会、政治等。和合主要是指在不同的个体或事物之间,通过理解、包容、协调等方式互相融合,达到平和谐的状态。和合也是社会和谐、国家统一的基础之一。和合之美理念是指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体现形式。"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中国人一直追求“天人合一”:人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万物一体相通,一气流通。“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万物的系统性,强调万物的相和、相谐、相融、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精神。学习周易,首先须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学说有比较明确的了解。”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经历了先秦的百家争鸣、西汉的“天人相副”和宋明的“万物一体”三个发展阶段。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其认为的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特别是儒道两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般都是以孟子为代表,孟子的“天”是具有道德含义之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总的来说,孟子在保持了天命宗教内容的同时,还赋予天命以道德属性。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无论是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其思想更多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
秦汉以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发展就是西汉董仲舒的“天人相副”说,他是第一个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系统论证的人。他提出“人副天数”,他关于天人关系的结论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4]董仲舒的“天”不仅仅是自然之天,而且还是意志之天,他认为天人具有一种感应的关系,将天道与人事结合起来,把天道作为人伦的根据,以此来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宋明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顶峰的时期。理学家们摈弃了董仲舒粗陋的天人相副说,从心性本体论来论证了“天人合一”。张载在《正蒙・诚明》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在宋代道学家中,程颢是明确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论断的第一人。程朱理学的代表朱熹则认为万物的根本为“理”,理与人相通,其“天人合一”就表现为“与理为一”。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心即是理,其代表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认为“人心一点灵明”“人心是天渊”,认为人心就是万物之心,只有人心的感应才能使天地万物的存在具有意义,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人与天地万物之间达到更加融合无间的地步,王阳明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之集大成者。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经过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发展,到宋明时期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达到成熟,完成了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天人合一”所呈现的内容层次不同以及不同哲学流派和哲学家的解释也并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和特性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但是外国人很难理解我们的“天人合一”,他们会觉得天那么高,你人有多高,你跟它怎么合一?在西方人的思想里面,天跟人是没办法合一的,为什么?因为西方人所谓的天就是上帝。上帝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它主宰所有人类,怎么可能跟人合一?但我们中国人不是,只要你有很了不起的贡献人家就说哎吆你真神呐,看看伟人的决策,看看前进的社会人马上变成神了。天底下只有中国人跟老天爷的关系最友善,最密切,最好。我们从天那边得到很多资讯。这个一点不迷信,因为我们所谓的天就是自然,就是自然,没有其他的东西”。中国人一直以自然为师,师造化,妙造自然上观天象,下察地里,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中国易学基础上的感应重要法则,它的含义是从自己的身体以及周围环境发生的异常变化来取象,用以进行或大或小的形势判断和结果。我们以大自然做老师,我们向大自然学习。阴阳概念是贯穿传统易学文化,阴阳是宇宙的总划分,是对自然现象规律辩证的学问,阴阳理论总根源就是时空学,时间为阳,物质自然为阴,其次就是动为阳静为阴等等。天人因为道而合一,因为天也是道所生,人也是道所生,我们跟天有共同的理念和冀望,所以二者就有了相同相契,也就就合一了。
整部《易经》它就告诉我们自然的阴阳变化,如此而已。不是阴消阳长,就是阳消阴长,其他没有了,还有什么?《周易》以客观自然解读宇宙人生!易经思想贯穿中国文化,是人类智慧之源,《易经》以六十卦的形式,论述宇宙自然规律与社会变化的对应关系,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周易建立了一个宇宙运行模式,把易经模式具体化,也就是后来的各个门类的预测学与风水学。以自然的“力、气”为能量,规律分布为作用公式,从而各种易学应用,被历代易经学者不断完善。
因此,就价值理想而言,《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思维模式是一个儒道互补的新型的世界观,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共同特征。
《周易》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易道贵中和,中和的实质性的内涵,可以归结为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双向互补,动态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续发展的内在的生机活力,总体上是从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来。照《周易》看来,整个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两大势力所组成,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是个一体化的大系统,表现为大化流行的动态过程,生生不已,变化日新,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阴与阳的协调并济,相反相成。阳之性为刚健,阴之性为柔顺;阳之功能为创生,阴之功能为成全;阳居于领导的地位,阴居于从属的地位,此二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彼此感应,由此而形成“天地交泰”,这就是宇宙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组织是效法宇宙自然的组织建立起来的,也相应地区分成为阴阳,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相互之间的协作,从而形成一种“上下交而其志同”的社会和谐。《系辞》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适用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条总的原则,统贯天、地、人三才之道,《周易》的哲学体系完全是围绕着这个命题而展开的,为了切实地把握中和、太和思想的实质性的内涵,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提升到阴阳哲学的高度来加深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