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3-12-20 17:53 编辑
律诗的章法,知道“起承转合”就够了吗?(转贴)
杨雪窗
诗文无论长短篇幅,都不出乎字、句、篇章三层单位。历来讨论、学习诗文写作的技法,也常常以字法、句法、章法为之归类。
诗文是一门语言艺术。从语言上说,以上三种技法,前两种可以统归入语言规律,即语法。而篇章层面的结构之法,则属于语言使用规律(说详吴孟复《简论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
语言规律,探讨的对象单位较小,而且约定俗成,是非易定,就便于条陈穷举。
而语言使用规律,则是在是非已定之后,再探讨语言使用之高下、巧拙、雅俗、美与不美,这就牵涉到各人审美与偏好了,千人千面,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整齐划一。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所以,无论是诗的章法,还是文的章法,一言蔽之,都可称得上变化无穷。比如清人赵执信在《谈龙录》中,就将诗比作神龙,并说:“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既然是屈伸变化、固无定体,那么对学作诗的人来说,章法要比字法、句法困难得多,几乎是没有法门可以步趋了。
但有些人可能又要疑惑,古诗固然有困难,但律诗的章法应该有迹可循吧,古人不是总结过“起承转合”吗?
律诗有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两句,势均力敌,因此,也确实有些讲解诗法的书中,为这四联各规定一个作用,或指定一个构思的方向,即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比如元代杨载的《诗法家数》就这样指导: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捲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證。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證,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但这只能说是众章法之一大类(内部就写作内容还有参差变化),并且这样安排篇章,也确实有其好处。比如,徐英的《诗法通微》里提到:“盖律体通常章法,以首尾为起结,三四承上,五六转下,方觉匀整,若在六句分截,则上重下轻,若在二句分截,则上轻下重,易致板滞之弊。”
然而,这并不代表律诗章法只有这一类,或者律诗章法能被起、承、转、合四个字包举殆尽,又或者在章法上再做些其他变化不循这个规矩就写不出好诗了。
起承转合四个字,其实不必与四联一一对应。首先,起,其实是就位置而言,首联两句的位置就在开头,其馀三联莫可与之争了,无所谓起与不起,只是起得好与坏、高妙与平庸,合也同理。而承这个字,有顺或接这类意思,放在诗法中,宜理解为顺,以与转相对应,即一顺一逆,有开有阖。而这点,就更不能被联的位置拘限了。比如起,也有平起逆起之分,那就是一联之中,或有转折了。
由此可见,将起承转合与四联对应,并谓之章法,应该是数量巧合相等而导致的牵强附会。
所谓章法,无非是考虑写作内容的安排之法。法虽然没法穷举,但好消息是,能写进诗里的内容是很容易分类的。就诗中的写作内容而言,大概有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几类,再简言之,也就是自然与人文两类,并由这两大类写作内容在诗中不同位置分别承担起、结、顺、逆、开、阖这些功用,共同完足一个诗的主题。
那么,对于学习者而言,需要训练的,并不是记住多少种法,而是在揣摩前人作品的基础上,了解章法布局的原则,学会以一个主题提挈全篇、调动所写内容完足题面这一手段,执简以驭繁。打个比方,写诗如将兵,以主题为帅,自然人文这些景与事是帅所统辖节制的兵马。如果一支军队士马精妍,粮草充足,而将帅无能、治军无方、军纪散漫、号令不行,那也是没法打仗的。但是,就像古人说,使李光弼将郭子仪兵,则一经号令,精彩数倍。
因此,对于胸中已富有兵马的诗人来说,章法的作用,大概就是为他遣一员周亚夫、李光弼一样的名将,使诗号令严明,秩序井然,因而精彩数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