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39
注册时间2016-7-2
威望1852
金钱9589
贡献7454
金牌会员
 
威望- 1852 点
贡献- 7454 次
金钱- 9589 枚
 
|
本帖最后由 蓬草 于 2023-12-8 00:32 编辑
小议唐宋诗风的差异
蓬草
中国古诗到唐代达到高峰,至宋代再突破则很困难,于是宋诗有了明显的转向。唐诗重妙悟,而宋诗重理趣。李白和苏轼,同是天才诗人,写庐山着重点不同。李白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感悟到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严羽在《沧浪诗话》说,“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他极力推崇唐诗,尤其是盛唐诗。宋代是中华文化的高峰,文人在社会上占很高的地位。大诗人们写诗也形成了以学问为诗的风格,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算黄庭坚。毛泽东的诗风浪漫,他说读宋诗“味同嚼蜡”。钱锺书也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他在《宋诗选注》中对宋诗也多有中肯讥评,不过他本人写诗似乎也更近宋诗风格。这大概是因为钱先生学问太大之故,张口动笔皆是学问。要让他写诗不带学问,恐怕比我们写诗带上点儿学问还难。
唐宋之分只是大体而言。时代虽然对诗风有极大影响,但诗人各有其秉性、才情、经历和学养,其作品必然风采不同。钱钟书在《诗分唐宋》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不仅如此,人之性情也相当复杂,在经历人生不同阶段和遭遇不同境遇之时,其诗作也必有所不同。况且文学艺术乃创造性活动,最忌重复自己,千诗一面。
宋代理学兴盛,理学家们写诗自然难脱说理的路数。即便如此,也有例外。朱熹是集理学之大成者,有时也写写诗。他写的《观书有感》既有深厚的理趣,又意象丰满,读来绝无味同嚼蜡之感。意在说理,却无板起面孔说教的意味。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蓬草家附近的一个水塘,与朱熹《观书有感》中所写的半亩方塘相似。蓬草每日上班时都与其擦身而过。水塘不大,一道清澈的山溪注入其中。走近方塘,但见天光云影俱在其中。清风扫过,波光粼粼。水禽游于其中,悠闲自得。投食于水中,则鸭叫雁鸣,此起彼伏。思及朱子,得其理趣。忘却俗世,得其天然。
雨润春田韵自生,随溪暗载几多情。
悄然汇作东流水,一曲吟出万里行。
(《读书解惑》,2016.04.28,新韵)
注:这篇小文本无多少信息含量,所说也是众所周知的知识。温柔版主嘱托发出来,拉鸭子上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