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长征诗 古代有崔颢的《黄鹤楼》以违律就气势,人称唐七律第一。《黄鹤楼》以长江一楼与神话故事相结合,写出了诗人面对天地人的荡气回肠的感慨! 当代毛泽东的《长征》,则是以不避重字以就气势的又一首当代七律第一!《长征》是在中国处于改换封建王朝、实行现代民主的大动乱中,以红军的万里长征为背景的大气磅礴诗! 两诗都是不可改的,同时也都只能有其一,不可有其二的。蠢人妄图把它们改得更好,越是认真、用功,就越显得可笑,就如人间喜剧,演员越是把它当回事来做,就越是引人发笑! 这里只谈《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从第一次读此诗,对第二联的理解就和世面上所有的解释不一样。我认为:《长征》整个都是在写红军的经过,“万水千山只等闲”之后,都是描写红军的行走!“五岭逶迤腾细浪”,如红军在细浪上前行,“乌蒙磅礴走泥丸”,如红军在泥丸上行走。也就是说,五岭逶迤如红军脚下的细浪,乌蒙磅礴如红军脚下的泥丸。而不是世面上所有的解释“五岭逶迤如翻腾的腾细浪”,“乌蒙磅礴如滚动的泥丸”。 那么,为什么世面上的所有解释都是“五岭逶迤如翻腾的细浪”,“乌蒙磅礴如滚动的泥丸”呢。这恐怕与藏克家的回忆有关:“1960年前后,藏克家回忆说:听袁水拍传达毛泽东亲自回答问题时作的记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的草草铅笔是:两说均可,即队伍在高山峻岭中如细浪,如泥丸;或说山岭本身像细浪,如泥丸。”显然,毛泽东的解释具有不确定性。那么,我认为五岭逶迤如红军脚下的细浪,乌蒙磅礴如红军脚下的泥丸更好。这样,还包括了“山岭本身像细浪,如泥丸”这个内容。 另外:“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句,名词“金沙水”、“大渡桥”,三字一句,还避免了与上句名词“五岭”、“乌蒙”在语气上的雷同,不犯所谓的“平头”病! 是的,《黄鹤楼》、《长征》在律的要求下是不完美的!但你无法把它改造得完美,你硬要去改造它,只能使你自己显得无知、荒唐、可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