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93|回复: 13

[探讨争鸣] 《评联律通则“语意节奏”论》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7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5
贡献
1619
金钱
3354
发表于 2023-11-20 14: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联律通则“语意节奏”论》
  湖南益阳 孙则鸣

  《联律通则》2008年修订稿的平仄节奏规则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沿袭一千多年的“古典平仄规则”,其原文为:“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二是现代人创立的“语意平仄规则”,其原文为:“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后者是前者的补充条款。
  联律通则新添的 “语意节奏”规则,与2005年康斯馨先生专著《对联格律意节说》 的基本主张大致相当。为了方便言说,我们把语意节奏论的节奏单元称之为“意节”。

  个人认为,“语意节奏”〔含意节说,下同〕是一种不能成立错误的理论。

  首先,语意节奏说的学理存在严重的错误,限于篇幅,本文姑且不论,有心人请详见拙作《诗词赋联形式通论》第二篇第二章“诗乐行内节奏通论”。其次,一种合理的节奏理论,至少要能自圆其说。本文仅就语意节奏说规则中不能自圆其说的漏洞,就可以轻松的证明语意节奏理论根本不能成立,是个毫无应用价值的假说。试简要论述如下。

  平仄理论的目的是加强诗歌的声律美。众所周知,古典句法平仄理论把诗句分成律句和拗句两大类。王力先生认为,在“两两为节”的音步里,节奏点〔两字步的第二字〕平仄交替者是律句,不能严格交替者是拗句。律句和拗句是两种声律美风格不同的句式;用龙榆生先生的话说,律句的声律美特征是“音调和婉”,拗句的声律美特征是“音调拗折”。

  “语意节奏说”同样根据王力“节奏点理论”,舍弃了“两两为节”的音步分割法则,根据句子内部的语意停顿分割灵活的“意节”,认为多音“意节”的末字是节奏点,只要节奏点平仄交替,就是律句;平仄不能严格交替者为拗句。因此,这两类新的语意平仄句型,也应当是“和婉的律句”和“拗折的拗句”。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按古典格律分析者称之为“古典律句”和“古典拗句”,而按语意节奏论分析者称之为“语意律句”和“语意拗句”。 

  根据常理,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下,任何句子的律拗声律美特征是自身平仄声调的组合状态决定的,是一种内秉性质。换言之,平仄组合相同的句子的声律美特征是唯一性的,只能是律句和拗句中的一种,不可能两种都是;而且这种内秉律拗性质,决不会因分析方法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可在这个问题上,古典节奏论和语意节奏论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据我们的研究,“语意律句”的内部,“古典律句”和“古典拗句”各占百分之五十;“语意拗句”的内部,同样也是古典律句和古典拗句各占百分之五十。我们不妨以五言诗律句和拗句平仄规则为例说明之。

  根据“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口诀,古典五言律句有四种平仄格式:

  A、△仄/△平/仄〔按:△表可平可仄,下同〕
  B、△仄/△平/平
  C、△平/△仄/仄
  D、△平/△仄/平

  古典五言拗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a.△仄/△仄/仄
  b.△仄/△仄/平
  c.△平/△平/仄
  d.△平/△平/平、

  在语意节奏论里,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导读》指出:“一字节在句尾时一般与最后一个标准音步合成超音步〔即三字步〕” 。按此理论,“221”式五字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句首两字步再加一个句尾三字步,其节奏点是第二五字。可在实际朗读中,五七言的三字尾无论是什么结构,全部都会读成一个三字步,这在古籍中是有明确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声律典籍《文镜秘府论》“诗章中用声法式”指出:“凡……上二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五言〕。”“上四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七言〕。”“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这些话里的“句”泛指“句逗”,是停顿之意;所谓五言分为“两句”,是指分为“上二下三”的“两逗”;沈约所说的“并须要杀”就是此两逗都要停顿。余可类推。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诗概》的论述与《文镜秘府论》完全相同:“若论句中自然之节奏,则七言可以上四字作一顿,五言可以上二字作一顿耳。”从网上的音频资料可知,现代朗诵家朗读古诗,也大都如此停顿,大家可以去自行查验。

  具体说,五字句的语意律句只有两式:

  1、平起仄收式——△平/△△仄/
  2、仄起平收式——△仄/△△平/

  其语意拗句也只有两式:

  ①、平起平收式——△平/△△平/
  ②、仄起仄收式——△仄/△△仄/  

  不难看出,古典节奏理论里有八种句式,包括古典律句四式〔ABCD〕和古典拗句四式〔abcd〕;而当代语意节奏理论里,却只有四种句式,包括语意律句两式〔1、2〕和语意拗句两式〔①、②〕。语意节奏的平仄格式实际上只有古典节奏的一半。

  这样一来,语意律句的内部有百分之五十是古典律句,百分之五十是古典拗句;语意拗句的内部也是古典律句占百分之五十,古典拗句占百分之五十。

  以语意节奏论的平起仄收式“△平/△△仄/”为例,它对应古典律句中的“△平/△仄/仄”和古典拗句中的“△平/△平/仄”,二者各为百分之五十。余可类推。

  上述规律,在七言诗里也是一样。

  这样一来,按照语意节奏论写作律式对联时,出现古典律句的几率只有百分之五十,还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出现了古典拗句;被排斥的语意拗句里,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古典律句被排斥在外了。

  这种差异带来的恶果太严重了。要知道,胡乱写作的对联里,律句和拗句出现的几率也各占百分之五十。因此,对于古典格律来说,语意节奏论与胡乱写作毫无区别。反过来,如果意节理论是正确的,古典平仄理论就必定是错误的。 

  上述矛盾,在康斯馨先生的“意节说”里同样存在。根据上述思路,我在2008年写作了《评康斯馨“意节说”》一文,且发布在中国楹联论坛的联话清谈里了。康斯馨先生还在网上与我进行了多次辩论。我在辩论贴的最后一楼里说:

  上述现象说明,这两种理论只可能有一种是正确的,唯有它才与现代对联的语音现状相适应,而另一种并不正确。现代的对联声律,要么只能采用古典声律,要么只能采用语意节奏,决不能采用两种理论并行的双轨制。

  古典声律理论是被一千多年创作实践证实了的理论,现在仍然被普遍采用。《联律通则》的作者和康斯馨先生要想自己的理论被大家接受,就必需用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古典格律已经不符合现代语音现状的需求,唯有语意节奏和意节说才符合现代语音现状的需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种新创的理论是不可能得到广大作者认可的。

  我的论证过程是否有误,请大家指正。

  自我发布此帖以后,康先生和其他诗友,再也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了。也就是康斯馨先生与其它诗友都认可了我的批评意见。

  本人以上看法是否正确,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2023-11-20 


1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诗无敌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46
贡献
24007
金钱
26445
发表于 2023-11-20 16: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意节奏,也就是句读啦。以能完整地表达意思为断点。汉语一般两个字组成一个词,但一些国外及少数民族地区音译的词汇就不一定了。比如,乌鲁木齐、成吉思汗,就与汉语的双字成词不一样。这时候,他们是一个整体,长短也不一。除非你简略了,马萨诸塞州=麻省,法兰西=法国,等等。
    节奏点理论,只是诗句中的声音长度单位。它以双声一节为标志。
      语意节奏和节奏点理论,是歌词与曲谱的关系。可以重合,也可以压缩或跨音节,并不冲突。但如果真的凑不到一块,只能另想它法。你49的脚穿不下39的鞋,办法是什么,不用啰嗦了吧?
     举个栗子: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这个按照诵读断句,该怎么念?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1)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2)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4)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很显然,第四种断句才正确。因为七种颜色各自独立,没有赤橙这种色,不能连起来念。这又比如,年、月、日,不能念年月日;年月、日;或年、月日,只能一个一个来。
     但节奏,只是管理诗句中声音的长短起伏,并不表达什么具体的意思。所以它的节奏是固定的。在诗句(以五言为例)中,它就表现为221或212。
    所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一句,它的声音,传出来的节奏就是: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又如,四诗风雅颂。
句读就是:四诗/风/雅/颂
节奏则是:四诗/风雅/颂
    总之这两个东西各有所指,不要混成一谈。当然,两者若能重合,肯定要顺畅很多。
    有一些人就是分不清这两方面的概念,根据句读来推定节奏。这种人还不少,如这里的金池长老,开口闭口就是2+3,连一些大学教授也是这个腔调。我斥之为没脑子的机械主义论。
    本来就很简单嘛,双声一节,还哪来的什么三声节?三声,肯定是分属两个音节,不是2+1,就是1+2。
   再深入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会梗着脖子死认是2+3呢?原因是他们用例句来做武器。例句是受句意约束的,往往到了句尾的三个字,有一个字会附从于另两个字。所以他们就认是是三字节(还不会叫三声节,素养之低,令人侧目)。
    但他们永远不知道,造成这一错觉的是,诗句是取奇数,而非偶数。如果是六言句,你三一个给我看看:红旗漫卷西风。
   你不会告诉我说,这是特例吧?
   句读与音节,是歌词与曲谱的关系。词可以变,曲不会变,就这么简单。

点评

白卷英雄,乱嚼舌头。 你的12534,说明你很有谋略,站在巨人肩膀上,最新最完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5 06: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3

主题

8154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6
贡献
7686
金钱
159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5 06: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安铜川 于 2024-1-5 06:47 编辑
大眼怪归来 发表于 2023-11-20 16:29
语意节奏,也就是句读啦。以能完整地表达意思为断点。汉语一般两个字组成一个词,但一些国外及少数民 ...

白卷英雄,乱嚼舌头。
你的12534,说明你很有谋略,站在巨人或前人肩膀上,最新最完美。

点评

你连节奏的变化都不懂,谁给你这么大的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5 08: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诗无敌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46
贡献
24007
金钱
26445
发表于 2024-1-5 08: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安铜川 发表于 2024-1-5 06:46
白卷英雄,乱嚼舌头。
你的12534,说明你很有谋略,站在巨人或前人肩膀上,最新最完美。 ...

你连节奏的变化都不懂,谁给你这么大的脸?

点评

你才是啥都不懂,执迷不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1-6 06: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3

主题

8154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6
贡献
7686
金钱
159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6 06: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安铜川 于 2024-1-6 06:24 编辑
大眼怪归来 发表于 2024-1-5 08:03
你连节奏的变化都不懂,谁给你这么大的脸?

你的所说完全是胡说八道。你是啥都不懂,执迷不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3

主题

8154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6
贡献
7686
金钱
159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6 06: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安铜川 于 2024-1-7 09:10 编辑

句读与音节,是歌词与曲谱的关系。词可以变,曲不会变,就这么简单。

   词可以变,曲不会变,谁不知道。
   划分声律节奏,不是要一个人厘清曲谱与歌词的关系,而是要懂得如何谱曲。
   声律节奏的划分,必须根据黄金分割原理来划分,而不是用两个字一个音节来划分。
   符合黄金分割原理的23节奏,具有黄金音乐美感,哪里是221节奏所能比得了的。   221节奏,浪费节点,且存有半音节这个不稳定因素。  
   格律诗讲究声韵平稳,221里有半音节,还谈什么稳顺声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3

主题

8154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6
贡献
7686
金钱
159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6 06: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安铜川 于 2024-1-7 09:11 编辑

    划分声律节奏,没有必要理会沈约的上二下三,只须遵照黄金分割原理去划分就行。
    划分声律节奏,用不着两个字一个音节,运用世界盛行的黄金分割原理,就能得愿所偿。   
    根据黄金分割原理划分,五言的声律节奏是23,七言的声律节奏是223。哪有221,2221的节奏或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3

主题

8154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6
贡献
7686
金钱
159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6 07: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安铜川 于 2024-1-7 08:52 编辑

     汉语有双声词,也有单声词,三声词,四声词。凭啥要以两个字作一个音节。
     即使根据双声词较多的特点,优先选用两个字作为一个音节,也很勉强,很难为人所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3

主题

8154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6
贡献
7686
金钱
159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7 09: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安铜川 于 2024-1-7 09:03 编辑

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是优选两个字为音节,不是一定两个字为音节。

221节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3

主题

8154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6
贡献
7686
金钱
159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7 09: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23节奏的顿,是声律节奏节点的顿,不是语意停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3

主题

8154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6
贡献
7686
金钱
159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8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沈约懂黄金分割原理,运用黄金分割原理,划出了五言的23声律节奏。
当然,沈约也可能优选两个字一个音节,划出了五言的23声律节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3

主题

8154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6
贡献
7686
金钱
159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11 12: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安铜川 于 2024-1-11 12:56 编辑

    汉魏诗,23是语意节奏;唐宋词,23是语意节奏。就能推而广之,说沈约23,是语意节奏?
    看到树木,看到很多树木,说看到了森林,没有问题,但也不是难事。难得是,确切地肯定树林里藏有老虎,或栖有孔雀。
    有些人头脑简单,神经过敏,一看到森林,就叫嚷树林里有老虎。
    说树林里有老虎,需要拿出真凭实据,而不是仅凭猜测,或简单的推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3

主题

8154

帖子

3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26
贡献
7686
金钱
1590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4-1-11 22: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固然是错。但一见到森林,就说林子里有老虎,也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7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5
贡献
1619
金钱
335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10: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更名为《评自相矛盾的“语意节奏”论——《联律通则》硬伤系列之一》,已在对联杂志2024年02期上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20: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