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之宝之四
平 复 帖 二首
七律 新韵
陈玉喜
【一】
陆机西晋复平帖,草隶牙麻纸获叠;
恐难信札书迹故,格朴秃冒婉揣别。
洛阳三俊文渊述,白绢题笺墨笔洁;
金泥瑶独签也诉,双龙和玺政宣捷。
【二】
禹拖骑缝政珠金,宣和藏钤内府辛;
卷中开元唐帝藏,殷郜梁秀古书钦。
属明述后其昌验,唯此跋行希数文;
国宝钟繇迭喆代,艺术鉴赏李斯询。
赏析;
《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代表作为《文赋》,另有《君子行》、《辨亡论》等诗赋著述。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版本;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代表缺省字)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平复帖》卷前有白绢墨笔题笺,笺文为原内史吴郡棕兆堡陆机士衡书,另有宋徽宗赵佶用泥金笔书"晋陆机平复帖"书签,下钤宋徽宗双龙小玺,另有"政和"、"宣和"小玺,拖尾骑缝处还有"政""和"连珠印,为宣和内府收藏时所钤。还有明代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和张丑,清代梁清标、安岐、成亲王永理等鉴藏印记。卷中有"开元"印和唐王涯、太平公主等人藏印。有唐时收藏家殷浩和梁秀的"殷浩""梁秀收藏古书"印。卷后有明董其昌"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此数行,为希代宝"等名家跋文。
《平复帖》其结体瘦长,书写简便、率性,逸笔草草,没有循规蹈矩。撇捺无波挑,平添了几分险崛之意。许多字的末笔的收束也是向下牵引,把章草横展的笔势变为纵引,字态也因势而变。如:"子杨"两字,"子"字"竖钩"笔画,省略"钩"后"竖"似"撇"画一样向左下撇出;"杨"字"竖"画向下拉长,字内两撇变短,变化为仔燥民直接向下的线条。这些都是为强化纵向发展的字势而进行的处理。
《平复帖》字字翩翩自恣,活泼可爱,在字法上主要表现在字势的多变与字构件的错落组合。整帖字势以正为主,间以左右舞动的欹势,颇有奇趣。如:"失前"两字,"失"向左倾斜,"前"字向右倾斜,一左一右,动态十足。字的构件位置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左右结构两部分位置的移动和势的调整。如:"仪"字,左部"单立人"上移并倾斜,和右部构件的倾斜形成上合下开之势。"观"字本身为左右结构,左部构件上移至右部件左上部,进而呈现向左的斜势,使整个字看起来更像上下结构。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由于古代书家如李斯、钟繇、张芝等,虽是流传有绪的人物,但无可靠的墨迹流传。而石刻作品,因是翻版,加之刻手的原因、风化剥蚀等,与墨迹多半相去较远;再者,此前墨迹虽有不少,但书家皆不署名,无法考证。因此愈显《平复帖》在书法史上的意义重大。
《平复帖》成书于西晋,在唐末被时人殷浩所收藏,从其手中流出后,到王溥家,在王家保存了三代之后,被李玮买了去。李玮逝世后,进入了宋御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后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