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草堂《五排.大暑》诗赏析
蔺睿林
五排·大暑
宋政权·三余草堂
普化闪虹光,羲和炫烈阳。
炎蒸趋里巷,潦雨沸池塘。
瑞鸟风传语,荷葩艳送香。
蝉鸣恬噪嚷,蛙鼓震山乡。
忘味贪蒲酒,时珍恋暑羊。
神閒频摇箑,心静便清凉。
日月承迢递,春秋贵积藏。
吟诗敲新句,作赋写华章。
《五排.大暑》是一首好诗。诗中融入诸多有关大暑的超物胜景:普化降、羲和光、蝉恬噪、荷送香、贪蒲酒、恋暑羊、闲摇扇、静心凉等。作为一首闲适诗,其意境、遣词、敲句都令人拍案称快。更有“日月承迢递,春秋贵积藏”句,甚觉不同凡响,其所充盈的大气磅礴之势,非心怀大志、立意高远之人所不能及。
在已往的读书中,常被一些气势磅礴的语句所感动而终生不忘。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芲冥”等等,都非出自常人的手笔。
记得上高中时,某年遇某节日,学校要在县门大街办壁报,班上有同学请我替他写一篇约稿。当时我以“击落美国U2飞机”为题写了一个小令词牌给他。这位同学看后说了一句“气势不大”。其后我尝试修改增加“气势”,终不能如愿。从而知道了,文章的“气势”不是凭空而来的。
今读“日月承迢递,春秋贵积藏”句,被其具有的高阶境界触动了。将人生持世与宇宙运行相对句,令思维和想象空间都大到了极致。“日月”句中,日月即天地,也即宇宙。“承迢递”则可做多种解读。全句若作“天地高深”解,令人惊叹宇宙之寥阔无限不可及;若作“日月流转周而复始连绵不绝”解,则令人惊叹宇宙之长久、遥远不可测。《论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记述了孔子面对着一条河流感叹:时间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令后人产生了许多的感悟:要珍惜时光,不要庸庸碌碌度日。朱熹解读为:进学不已。也有理解为:追求圣人之道要像河流一样,不舍昼夜的奔流向前等等。今有三余草堂人面对苍穹曰:“日月承迢递!”我们又将会有些什么感悟呢?
诗的对句,给了庄严地回答:“春秋贵积藏。”“春秋”于人曰:年岁,于社会曰:历史。面对着寥阔久远的、流转不息的宇宙,人类该做些什么?答曰:积藏。作为地球上唯一的精灵,人类应该为世界有所贡献,即人类应当为这个社会有所“积藏”。要为这个世界积累些怎样的物质财富,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些怎样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
积藏的意义远非如此。《中庸》指出人要“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就是说人人要与天地和谐、要与天地间的万物共处。若如此,人类又该怎么去做?答案依然是:积藏。当前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宜居受到威胁,大自然已向人类提出了严肃的警告:必须在保证人类持续发展的同时,立即停止对能源的过度消耗,维持好地球的生态平衡,保护好人类赖依生存的家园。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懂得“积藏”之理,并付诸实施。藏者,匿也、蓄也、存储也。利用自然资源时,要着眼存储、要留后手;在各种人类活动中,要注意将自然界的原生态面貌尽量保存下来。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中华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这样的话,人类就可以在日月流转中悠哉悠哉长久地在自己的家园繁衍生息。
写到这里余意未尽。想起昔日读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句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为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憾。今读“日月承迢递,春秋贵积藏”句,亦觉气势不输前人。
写此文以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