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欧金林诗词

学写格律诗浅谈 (第四次修订稿)

[复制链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第一、二、四、六的韵脚用的是一个韵部的字,第八句的韵脚允许用邻韵。特殊的情况也有,如在唐诗中,有本韵和邻韵混用的。在古体诗中,是允许本韵和邻韵混用的。初学者对邻韵的运用要特别的小心,还是遵循诗界现在已普遍认可了的规范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4.“中华新韵”(以下简称“新韵”)韵脚的用法原则,与“平水韵”韵脚的用法原则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新韵”里的一些字的平仄与“平水韵”里的一些字的平仄是不同的(这在下面谈平仄问题时再详细叙述),所以,在一首格律诗里,“新韵”与“平水韵”是不能混用的。并且,用“新韵”写的格律诗,需要标注“新韵”字样。现在,也有部分人用“词林正韵”写格律诗,虽然已经得到了诗界的认可,但必须标注该诗的用韵为“词林正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5.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格律诗的韵脚用字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不窜韵脚,这是格律诗铁的原则性。除了不窜韵脚外,在一首诗里,还要着重注意两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最好不要“挤韵”。挤韵也称犯韵、冒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挤韵”,就是在诗句中的不是韵脚处,无论是平声字或是仄声字,重复使用了同韵母的字、特别是既同声母又同韵母的字。这样读起来让人拗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挤韵最常见的为同韵母的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韵脚字为上平六鱼中的“书”字,句中又出现“居”“余”“梳”等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如韵脚字为上平一东中的“同”字,句中又出现“童”“桐”“瞳”这样的字。“同”“童”“桐”“瞳”这四个字的声母与韵母都完全相同,它们是一个同音的字,这个“挤韵”就更为严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最常见的就是出现重复的字。如一句中出现了一个“天”字,另一句中又出现一个“天”字。当然,字的重复,这也不是绝对不行的,诗意特别好的话,重字可以作为特殊情况对待。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明、月、头三个字都两次出现,但这首诗依然朗朗上口,流传千古。在诗中,叠字不算挤韵,如“悠悠”“朦朦”“依依”等。不仅平声字最好不要重复,仄声字最好也不要重复。如在第一句中已有仄声字“景”,那么在其它几句中就不要出现“景”了,也不要出现同音的“井”“警”“紧”了。但仄声的叠字也不算挤韵,如“静静”“郁郁”“淡淡”等。“挤韵”在格律诗中也是应当尽量避免的,但“挤韵”在写诗时容易被疏忽,初学者要特别注意。
二是最好不要“撞韵”。所谓“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一句(白脚),如七绝的第三句,五律和七律的第三、五、七句的最后一个字,也用了与韵脚字同韵母的仄声字。“撞韵”是诗的一种毛病,撞韵的结果,会使整首诗的字韵缺少丰富的变化,容易造成诗读涩口。因此,撞韵在格律诗中也应尽可能地避免。
怎样辨别撞韵的字呢?在用新韵写诗的时候是很好辨别的,因为新韵的每个韵部的平声字(阴平和阳平)下边都列有仄声字(上声和去声)。例如:如使用“一麻”韵的阴平字“花、家”和阳平字“霞”作诗的韵脚字,在白脚处的仄声字,就不能使用“一麻”韵部去声中的“画、架、下”,不仅如此,一麻韵部上声和去声中的所有仄声字都是不宜使用的,如果用了就“撞韵”了,这查一下新韵表就能避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在用平水韵写诗时,避免“撞韵”就会难一些。例如:“花、家、霞”在平水韵里为下平“六麻”韵部,而“六麻”韵部里没有仄声字列表(所有的上平、下平韵部里都没有仄声字列表)。如果在某首诗的韵脚处使用了“花、家、霞”,但在白脚处使用了仄声字“画、下、架”,我们在感觉上是能明显地知道这三个字与韵脚的“花、家、霞”同音了,也就是“撞韵”了,但一查对,“画”在平水韵中的去声十卦;“下、架”在去声二十二驾。这样看来,它们又没有“撞韵”的,但无论如何你会感到这首诗很涩口,可能是“花、家、霞”与“画、下、架”近音得太厉害了吧。平水韵里所有的上平、下平韵部里都没有仄声字列表,那怎么办呢?因为平水韵是用切音为字定音的,如果懂切音的话,可以用切音寻找花、家、霞三字的上声去声与入声字,避而不用。但是懂切音的人极少,对于初学者那就更少了。我个人的经验是,这时候可以用拼音寻找花、家、霞三字的上声与去声字,避免使用。其余字可依此理类推。从我十余年来写诗的实践来看,采用这种方法,极少出问题,初学者不妨试用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问题也要提示一下。在用平韵格的五绝、七绝中,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不使用仄声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在写轱辘体四首时,到了第三首的时候,它的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需要使用仄声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它的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则需要使用平声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28 20: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在“平韵格”诗第二、四句最后一个字使用仄声字作韵脚的特殊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6: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叫“拗”。出现了拗字,可在本句或下句中的适当位置,将一个仄声字改用平声字,以示挽救,叫“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6: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拗救的实质,是使出律的诗仍旧符合约定俗成的规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6: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是每首诗都必须按照“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极严格的平仄规定来做,那有不少的诗就做不出来了,甚至有一些立意极好的诗也会搁浅。因此,懂得拗救,就可以使你的偶尔出律的诗转危为安,绝处逢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6: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在诗界历来流行的一种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7: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思是,在七言句的诗句中,第一、三、五字是可以不论平仄的,但第二、四、六字是必须论平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7: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我在上面列出七绝的A、B、C、D四种平仄表来看,这种说法只有一部分是对的。即“二、四、六分明”是对的。一、三不论和一、五不论,只有一部分句子适用,完全的“一、三、五不论”则没有任何一句适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7: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我在上面列出七绝的A、B、C、D四种平仄表来看,这种说法只有一部分是对的。即“二、四、六分明”是对的。一、三不论和一、五不论,只有一部分句子适用,完全的“一、三、五不论”则没有任何一句适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7: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我在上面列出七绝的A、B、C、D四种平仄表来看,这种说法只有一部分是对的。即“二、四、六分明”是对的。一、三不论和一、五不论,只有一部分句子适用,完全的“一、三、五不论”则没有任何一句适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7: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检格律诗的十六种格式,不仅七绝是这样,五绝、五律、七律全部是这样。所以我们对于这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流行语,不能笼统的照办,在作某首诗时,一定要对照特定的格律表,才能使你择选的字准确无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7: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会发生“拗救”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7: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因为即使你对照格律表择字作诗,有时你也无法择选到既合平仄又合意义的字,你只能选用合符意义但不合平仄的字,于是在此处就违律了,违律了就是“拗”了。既然“拗”了,就必须补“救”,通过“救”,才能使诗句的格律符合约定俗成的规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7: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是格律表中规定一、三、五可平可仄的字,都可不救。凡是没有规定可平可仄的字,如果违背了,就需要救。
如何救呢?按五言、七言句的不同,有多种救法。但基本的为本句自救和下句相救两种。下面举例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7: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1.七言绝句中的本句自救:
以宋代诗人苏舜钦的七绝《淮中晚泊犊头》为例,取以上A表嵌入。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此诗除第三句的第五、六两个字出律外,其余均合平水韵的七绝平仄。因为第三句中的第五字本该用平声字,第六字本该用仄声字,现在第五字“古”为仄声,需救,所以将第六字改用平声字“祠”,这样就救了。又如:“欲把西湖比西子”“羌笛何须怨杨柳”“西望瑶池降王母”“千载琵琶作胡语”“想得家中夜深坐”等的本句自救,都是这样的一种救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7: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2.七言绝句中的下句相救:
以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为例,取以上C表嵌入。
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第三句的第五字“不”和第四句的第三字“客”出律。第四句的第五字,本来是可平可仄的,但诗人在此处不再用仄声字,而是用了平声字的“何”,如果本句没有出律的字,那这个“何”字就起了救上句中“不”字的作用。现在,本句中有“客”字出律了,那这个“何”字就不仅把本句出律的“客”字救了,而且把上句出律的“不”字也救了,这种救法就具有下句相救和本句自救的双救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7: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起承转合 —— 要环环相扣
1.起承转合,是历代诗文作者在创作时总结出来的重要的诗文结构方式之一。最早由元代范德玑的《诗格》提出,他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它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合”是全诗的结束。收合结束,使诗歌的结构完整,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所以,诗中的“起承转合”,讲的是如何开端,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和如何收尾的结构问题。一首好的格律诗,无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它的起承转合,要做到环环相扣。下面试举几例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主题

29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177
贡献
298551
金钱
32424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10-31 07: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2.绝句的起承转合。
1)唐代诗人王之渙的五绝《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描绘夕阳依山徐徐落下的实景。次句承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之景。第三句不再写实景,转为思索写虚:还想看到更远处的美丽景色吗?第四句收尾并回答第三句:那就应该不断攀登,迈上更高一层楼,暗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这首诗是五绝中起承转合的典范杰作,是五绝中屈指可数的千古名诗,尤其是第三、四句已成为诗中不朽的千古名句。
2)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一句起句,写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第二句承句,写乌衣巷口的断壁残垣,被映照着的是西斜的夕阳。第三句转句,写从前飞翔在王谢大堂前的燕子。第四句合句,写如今燕子再来时却是飞进平常百姓人家。该诗的起承转合,平淡自然,其艺术构思令人抚今追惜,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3.律诗的起承转合。
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可以首联为起句,颔联、颈联共为承句,尾联第七句作转句,第八句作合句。也可以首联为起句,颔联为承句,颈联为转句,尾联为合句。还有其它的形式。兹就前面两种形式各举一例。
1)唐代诗人王维的五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本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观。首联写远景,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写出了主峰的高峻和山脉的连亘之势。颔联写近景,承接上联,描写“白云、青霭”,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颈联再承颔联,描写登上山后在中峰纵目俯瞰,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苍茫风姿。尾联转合,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终南山之壮美,于诗可见。
2)唐代诗人杜甫的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首联:起,点出地点,写出环境。颔联:承,承接首联,继续从颜色、声音方面描写丞相祠堂的偏远幽静,并点明作者所描绘的季节是春天。颈联:转,对丞相祠堂的主人做出评价,歌颂诸葛亮的高深谋略与高尚品德。尾联:合,说诸葛亮北定中原的策略还未来得及实施就去世了,这种遗憾感染了后来的英雄,“长使英雄泪满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4 22: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