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3

浅谈诗词创作(之九)诗 词 的 写 景1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9万

帖子

40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3070
贡献
62634
金钱
15253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3-10-25 23: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诗词创作(之九)诗 词 的 写 景
周剑平
上一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诗词的情感表达》,知道了诗词的本质在于具有抒情性,诗因情生,以情动人,情感是诗词的灵魂!只有当诗词中表达出来的诗人情感能够走进读者的内心,并能与读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时,才能称之为一首好诗。因此我们说诗的灵魂是表达于诗中的情感。没有真实情感的诗词就是没有灵魂的诗词。
明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中情感不是孤立存在的,情是依着景而存在的。所谓“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这里是说,情和景相互作用,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只有单独的情或景,都不能产生诗歌。谢榛认为:无论“情”以什么方式和景“相融”,情和景都不是并重的。他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也就是说,景是写诗的外界条件为“媒”,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媒介,而诗人内在的“情”才是“胚”,即诗的胚胎、灵魂。诗就是以情为“胚”而借景为“媒”结合而成的,二者必须浑然交融,合而为诗。
情与景,是诗中两个最重的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诗的美妙意境便产生了。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词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古典诗词就是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达到艺术上的含蓄蕴藉,诗味浓郁。
那么,我们在创作诗词时,怎样借助于景的描写,以景为“媒”,从而达到表达出情感的创作目的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一些写景的方法,这些方法是从一些优秀的诗词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能是作为一个我们学习、借鉴的参考,并不是说写景一定只能按这些方法来写。大家知道有这些方法,但是不能被方法所局限,所谓法无定法,才是真正的大道之法。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写景的方法。
一、正侧结合
所谓正侧结合就是在景物描写时从正面和侧面同时着墨。正面写景是指对景物进行正面而直接的描写;侧面写景则是对景物周围的事物进行侧面描写。
我们写诗对景物的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通过直接和间接描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前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是写景,在这二句的写景中,是以写风为主线条,“大漠风尘”是直接写风,而接下来一句中“红旗半卷”是从侧面写风,通过直接和间接相结合对风的描写,就使得这战场上风的特色更加鲜明,这就是写景的正侧结合运用。
同时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从整体的结构来看也是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描写方法,诗人正面描写时,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却只是从侧面带出。这也是典型的正侧结合的构思,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通过侧面的烘托、渲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将一场大战压缩到一首七言绝句之中,写得壮怀激烈,摇曳多姿。
二、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诗词写景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诗词中在景物的描写时,单方面地对景物进行动态或静态的描写,往往会难以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的刻画,只写静态会显得呆滞,只写动态则容易不稳,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若能对景物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意境。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们为了营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在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中,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大体有这么几类
1、 化动为静。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 以静来写动,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使一些难以描叙的景物变得直观。如李白的 “遥看瀑布挂前川”,本来是写动态的瀑布,这里化动为静,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写,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2、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 以动来写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将翠青的两山写成似是扑向庭院而来,给予了读者极具新鲜、生动的美感。还让我们觉得似乎山就在不远处伸手可及。尤其难得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匆匆而来。把静止的山描写成了动态的山。
3、动静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绝》中的“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是诗人眼中看到的幽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是用诗人于安静中突然听到的声音来反衬静谧之境。这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相映成趣。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与句之间似无关联。杜甫经常运用这种体格,因难见巧。他用这种体格最脍炙人口的除了这首《漫成一绝》,还有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糁径杨花铺白毡》《绝句•迟日江山丽》等等。这些诗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写景手法,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4、 以动衬静。通过对景物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 一个“敲”字有动作有声音,这就在全诗所描绘十分幽静的景致中,在月夜寂静的环境中,一声“敲”来,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反而更显得环境的寂静,更精准、确切地描绘出了诗的意境。
三、声色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把声音和色彩相结合,构成一幅幅活泼且又绚丽的画面,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能够收到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声音与色彩的结合。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双成对黄鹂在欢唱,呈现一片生机,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黄”“翠”两种鲜明的颜色,与两只鸟儿的声音,构织成了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四、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写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
具体来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把虚的“愁”与实的景物结合起来,由虚变实,把不可捉摸变为可以捉摸,把不可描叙变得可以描叙。

882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906
贡献
26761
金钱
32648

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3-10-26 09: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佳作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7 15: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