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门提督 于 2023-10-22 10:45 编辑
扯淡:写与读之ABC 诗词,从其文学本身特质来说,也是虚实结合的——也是基于现实中的事件、事实、信息等提炼升华而来,其简化模型如下:
信息—〉作者—〉诗
其中: 信息={事件、事实、信息……}
有一种写手,所见即所得,如金池长老:就像摄像机,画面里有啥则面面俱到——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忽远忽近。信息在这类写手那里只是走了一个过场,就像人吃过了的金针菇一样——过程完整,而毫发未损。金池长老之《幼儿园放学见闻》:
“小区一所幼儿园,放学园门呈大观。白发飘飞外公后,勾腰跛脚外婆前。爸妈笑问刘三姐,爷奶招呼李保安。凭证点名呼宝贝,抱怀牽手吻心肝!”
诗人对“信息”之剪裁、提炼、升华,就是再创作——也就是耳熟能详的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实信息,有如一粒粒花生米,自身含油,但如何将油提炼出来,得有一系列的工艺手段。《幼儿园放学见闻》所提供的不是“诗”,而是几乎原封不动的“信息”——全国各地都相似的信息:翔实但不是“诗”。金池长老这样的写手,的确尊重了事实,但未能提炼事实、升华事实——相比之下,如此写手不是最差的,最差的是那些罔顾事实、睁眼说瞎话的吹鼓手(嘿嘿,例子就省略了,请按照票根儿自己对号入座吧)。
读他人诗词,其实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解读。简化模型为:
诗—〉读者—〉信息
一首诗或者词,一般几十字至上百字不等,其中蕴含的信息量究竟有多大,其实不取决于原作文本之长短,而在于读者对文本以及文本延伸出去的范围之把握——读者之内功:包括其学识、阅历,以及天赋悟性。比如,拙作《赏枫须预约》:
“世说西山贵,思之总莫名。而今红一叶,忽觉客身轻。”
短短的二十个字,很多人都理解不上去——诗眼无非就在“贵”、在“轻”。这首小诗,乃典型有感而发,自然而真实。
老北京有这么一个说法:东富西贵,北穷南贱。东部商贾云集,钱多;西边山区别墅林立,官多;北鄙乃八旗没落户,饥多;南郊外来人口杂居,艺多(这个说法在很多影视剧里都有提及)。
这个“轻”字,有多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觉得自己居然被通知到了,有一种自豪感,飘飘然;第二层意思,忽然想到“富贵穷贱”,自己客居南郊,一时滋味颇复杂……这就是诗,一刹那的感觉——那蛙,你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