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律声竹韵版主
精华0
注册时间2022-4-12
威望100
金钱250
贡献148
版主
沧浪诗人律声竹韵版主
  
威望- 100 点
贡献- 148 次
金钱- 250 枚
|
发表于 2023-10-23 00: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帆起航 于 2023-10-23 20:08 编辑
赏析杜甫《登高》
扬帆起航
登高⑴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 渚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鬓⑺, 潦倒新停浊酒杯⑻。
【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沙:江边沙滩。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译文】
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回旋。
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堕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
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解析】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结束,地方军阀乘时而起争夺地盘,杜甫在成都严武幕府做事,依托严武。结果严武不久病逝,杜甫失去依靠,离开成都,买舟南下,因病在云安呆了数月到达夔州,在这里一住三个年头,生活困苦,身体多体。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面对萧瑟的秋江,感慨自已老病孤愁,五十六岁的杜甫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下了“七律之冠”的《登高》。
首联风急两字带动全联,启动全诗。不仅首联对仗,而且句中自对,其中天一风、沙一渚、高一急、白一清,猿啸一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精妙绝伦,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承接首联,写夔州秋景。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使人联想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抒发了杜甫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无边一不尽、萧萧一滚滚,形象生动,古今独步。
颈联转到秋,独登台,表明诗人在高处远眺,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在一起。常作客,指出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比喻有限的人生,这里指暮年。悲秋,写得沉痛表明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现状,生出无限悲愁。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相至呼应,表明作者离乡万里,人在暮年,孤独苦病的情思。
尾联结束全诗,紧承颈联,。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悲愁难以排遣,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登高》诗上篇写景,下篇抒情,布局为起承转合,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登高》是七律诗的皇冠,全篇对仗,句中自对,每一个字都是不可替代的,脉络清晰联贯,布局合理,是我们每一位诗词爱好者学习的榜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