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1-7-1
威望1232
金钱10412
贡献7952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威望- 1232 点
贡献- 7952 次
金钱- 10412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3-10-13 21: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3-10-13 22:12 编辑
但这里还有一点问题,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歌柳词,词体盛行的宋代词毕竟是用来歌唱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带着宋代的口语和口音,宋代的语音跟唐代已经相差了很多,新诗体所依的韵书是《切韵》,押韵是《切韵》的同用独用,宋代没有通用的词韵之韵书可依,哪么,宋词的词韵又该如何厘定呢?清人戈载根据唐宋以降的词作依据《集韵》制订了一部《词林正韵》,《词林正韵》能十之八九地概括唐宋以降的词作用韵之大略,剩下的其中十之一二就不能完全吻合《词林正韵》的同韵了,这十之一二大体上有三种情况,其一是时代语音或地域方音,如辛弃疾的平生塞北江南的南字便跟其余不在《词林正韵》中的同一部里,其二是有些词押韵比较宽,宽至跨《词林正韵》中几个韵部,其三是宋人的入作三声,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有个科学的态度,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尽量按《词林正韵》的同一韵部用韵,若是依韵、步韵宋人的词作最好有个注明以免不必要的岐议,《词林正韵》中的入作三声是宋代很流行的叶音,随着当代音韵学对叶音的全盘否定,当代之人也舍弃了入作三声的叶音成分,所以我们现在在网上看到的、或是检测工具所凭的《词林正韵》都难以见到入作三声了。《词林正韵》的制订毕竟既要能遵重历史事实又要做到能符合音韵学的音韵原理,所以,如果我们在阅读唐宋词的时候别因为一些词作不吻合《词林正韵》而感到奇怪,更别以这些不吻合《词林正韵》的词作而随意作借口而不遵《词林正韵》。至于民国以降的一些老革命词家如毛泽东等人的词作用韵一方面受到民国语音流变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按照前人词韵可时音、方音押韵的旧例之影响而存在着一些以时音、方音作词韵的现象,这点也并不奇怪,王力先生在论及毛泽东诗词的格律时候曾说过:“毛主席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我辈后学,但须知之而不可以此作借口为范。
古人对词体的源头莫衷一是自是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我们没资格去指责古人,即便是今人莫衷一是也可求同存异,然综上可见的是,倾向于词体源于唐代应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撇开音乐上的燕乐之新声来说,今人按《切韵》、《集韵》、《词林正韵》的平仄填词也是比较吻合唐宋人新体诗的新声之说的,毕竟唐之前的诗体并不属于新体诗【即近体诗】的范畴,唐之前诗体上四声碎用的永明体、齐梁体虽是新体诗的源头,但毕竟不属于平仄二元的新体诗,韵书虽然也是蜂出但没个统一的标准,按方言用韵的南腔北调也不是啥稀奇之事,故不应以为凭据而作旧声而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