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1-7-1
威望1232
金钱10412
贡献7952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威望- 1232 点
贡献- 7952 次
金钱- 10412 枚
|
在前帖《词例浅说宋词的两大基本特质》中就先谈到宋词的两大基本特质,一是参差流转的长短句之美,二是鲜活生动的用语,现在这里姑且整理一下前面帖中的一些词例略谈些宋词有别于格律诗的其它基本特质,首先要说的是宋词的婉约特质,这是宋词最重要的特质,所谓婉约,望文生义可知是婉转合隐约的结合,隐约是若隐若现之意,连起来理解的话,婉约即是婉转、若隐若现的含蓄之意了,现举例两首吴文英的小令来说明:
《唐多令·惜别》/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首两句用离合的修辞手法点明了题旨。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令没有雨打芭蕉,秋风也飕飕,这两句婉转地说明了词人又徒添了几分愁苦和凄凉,接下来的三句【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话锋忽转,又婉转地表达了词人矛盾、惜别的满怀愁思,晚凉天气好,好的是别人,于词人看来则是凄凉。有明月,圆的也只是明月,月圆人不圆,所以词人怕登楼望那一轮明月。词人的表达是如此地婉转,但又令人能悟到其意,这便是婉转、若隐若现的婉约之美。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陈年往事随着年纪的增长在梦里渐渐地远去,满地的落花随着连绵之雨流逝,词人以花空烟水流衬托了年事梦中休,这样的笔法颇具美感。
燕辞归,客尚淹留。词人不说恋人而以燕暗喻之,旧燕已经辞别归去,只是剩我独自还留在这里,词人的孤独之情就反映出来了。
垂柳不系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柳丝长长地垂下,怎么也挽留不了恋人的远去,只是常常地把行舟系住了不让我随着恋人而去,对恋人的惜别、怀念之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这么婉转、含蓄的表达,难怪后人会说吴文英极致地展现了婉约之词风。
风入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南宋词人吴文英的这首风入松读来又别有一番滋味,西园是作者跟情人幽会之地,但在这个又风又雨的清明时节,作者是见不到所爱之人了,所以只好独自一个人陷入了无边的怀念之中,这怀念连草都是愁的,丝柳是柔情的,啼莺交加春寒惊晓梦;秋千索上的黄蜂频扑着是因为旧时的美人纤手抓过而有香凝,美人的双鸳之鞋现在没来这西园了,幽寂的石阶上象是一夜之间就丛生出了无数的青苔来而逾发显得这西园的幽冷僻静和作者的孤独及深深的怀念,全词不见一词怀念却把怀念写得这般别致,这便是宋词的婉转、含蓄、若显若隐的婉约之妙。
其次,除了特质之外要说的宋词有别于格律诗的其它特殊的运用,如叠字运用,李清照的《声声慢》无疑是把叠字运用到了极致: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的是开头的重复运用叠词,这样的叠字用法在格律诗中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第三要说的是叠句,举例如李清照《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叠)。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叠)。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便是叠句,说白点这是作者有意地重复这句话而加强了阴满中庭的语境,这在格律诗中也是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出现的,故而有一种别样的美感,说明一下的是,这并不是格式上的必然要求。
第四要说的是叠韵,举例如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叠)。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样的叠韵是突出了韵字的作用,汴水是长流的,泗水也是长流的,下句则是顶针的手法再次突出了这个流字,吴山点点愁是赋物于人格,作者眼中的点点吴山看来都是点点的愁绪,上阙的笔法是移景入情;下阙的笔法则是移情入景,即是先说情,然后以景语月明人倚楼作结。
第五要说的是叠字叠韵,举例如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叠)。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叠)。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的叠秦楼月三字则是这个词牌的格律要求了,这样的叠字叠韵类似于驳尾的运用,这样的运用在南朝乐府中便存在了,譬如著名的《江南弄》便是:
江南弄·江南曲/梁武帝萧衍
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
第六要说的是排比句式的运用,举例如《喝火令》和《行香子》:
《喝火令》: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舞时歌处动人心。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便愁云雨又难禁。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喝火令》中连续三个晓也的运用便是排比句式,《行香子》中的领字下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也形成了排比句式,这样的句式也是在格律诗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在古风中则可见,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第七要说的是领字和衬字,上面的《行香子》中正字便是领字,即以一个正字领起后面的三句,顺便一说的是宋词中极少见到衬字的运用,但也有个别会用到衬字,譬如《云水谣》中的《望江南·天上月》中的似字便是衬字: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第八要说的是句中韵,譬如《满庭芳》中的年年如社燕的年年便是句中韵,年字本是在句中的,却必须与韵字谐协。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当然,宋词还有其它一些有别于格律诗的其它应用,譬如平仄韵转换、平仄韵协用等等,综上可见的是宋词虽在句式上大多数呈现出律化,但整体上来说是呈现出古风式的特征的,即是古风中常用到的一些东西都被宋词所应用和发展了,这并不奇怪,因为宋词本源于古乐府,在唐代之后随着律诗的兴起而逐渐走向了律化句式之路,可以说除了律化句式这点深受律诗的影响外,其余则多与律诗有别,这就为宋词在文体上跟古风更为接近,也为宋词在文体的形式美感和艺术表达美感上创造了更多、更广阔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