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诗苑词曲专栏执行首版
精华988
注册时间2014-8-3
威望18851
金钱145476
贡献108683
首席版主
青青子衿诗苑词曲专栏执行首版
 
威望- 18851 点
贡献- 108683 次
金钱- 145476 枚
 
|
魏征其人
提起“贞观之治”,人们就会想起魏征,因为是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所以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名标凌烟阁上,成为唐朝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看来魏征真是在政坛上混出了名堂。其实他也是“多年媳妇熬成婆”,付出的代价也是够大的。
魏征的不简单在于,他善于使用他的独门杀技——“谏诤” “谏诤”就是敢于直言,不怕犯上。我们看看他走过的政治生涯吧。
魏征参政开始于他的好友元宝藏。元宝藏担任隋朝武阳郡的郡丞,元宝藏见天下大乱,就起兵反隋,苦于人手不够,就派人寻找满腹经纶的魏征。那时的魏征在哪里?在一座山上出家当道士。因为魏征的父母死得早,魏征又看到村里种地的人吃奶的劲,一年干到头却连肚子都吃不饱。魏征就干脆不种地了,出家去道观,找个管吃管住的工作。当个孤儿低保户。
魏征出家当了道士,成了喊一句“无量天尊”就有饭吃的云游道士。魏征靠一双大长腿走遍三山五岳,凭多年积累的学识拜师会友。行千里路,见各等人,不仅激活曾经读过的万卷书,更让魏征看懂“时势”两个字。在帝王将相眼里,天下就是一头肥鹿。在道士魏征眼里,世事只是二分阴阳。魏征做了武阳郡丞元宝藏的秘书,元宝藏和李密之间的信都是他写的。李密喜欢上了魏征的才华,就挖墙脚请他跳槽到瓦岗寨继续当秘书,工作好做,就是没有发言权。魏征一来就提交《壮大瓦岗集团的十条规划》,但才高自负的李密并没有认真看,也没有采纳。因为李密正忙着和王世充这个冤家互相对打。魏征又提了不能和王世充硬拼,应该利用地理的优越条件来持久战的建议,但是李密没听,结果败得很惨。
李密带着魏征等人哭着投奔李渊。李渊开心的把表妹送给他做媳妇,李密却在招降旧部的路上反叛了,后来出门时就被杀了。
魏征看到瓦岗这炉香要散了,就毛遂自荐去招降瓦岗旧部。他给李勣写了封信,李勣就将大片地盘和人马拱手送给李唐。李渊很开心,让李勣和魏征去给弟弟李神通押送粮草,结果刚送到半路就遇上了窦建德。李神通的名字这次不神通了,窦建德连人带粮草全抢走了。同样是俘虏,那两位干着苦力、吃着牢饭,魏征却做了窦建德的起居舍人,也就是专门负责记录领导言行的贴身秘书。所以说,看一个人有多厉害,并不在于他自己说些什么,而要看朋友和竞争对手是如何对待他的。
两年后,李世民带人揍打王世充。窦建德热情万分地去支援老王,结果被李世民一锅端了。王世充投降了,窦建德被杀了,魏征却做上了李建成的太子洗马。
这是智慧还是投机?没人能说清。但是,魏征无论在哪个阵营都能受到礼遇,靠的只是他的才华和品行,这是永不过时的硬通货。孤身一人,在战乱纷纷的隋唐乱世里,没有背景靠山,不懂一招半式,却能在多方势力间游刃有余。魏征真乃奇人也。天下时势已定,魏征也很受太子信任。如果成功之路有百里,他已经走了九十里,唯一的隐患就是老二了。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为了扳倒李世民,魏征天天给李建成出主意:要李建成别宅在家里,多出去打仗提升下排位。他让李建成给老爹多吹耳风,让李世民常年在外出差,得不到重用。然而,魏征严重低估了李世民,因为他们不是一个寻常的物种。这位十七岁就上战场,一直在生死边缘奋战的秦王,更喜欢用枪杆子说话。五年后,玄武门兵变。李世民不仅杀了李建成兄弟和他们的老婆孩子,还冲进后宫逼老爹提前退休。大唐龙椅上坐着28岁的李世民,大殿上站着46岁的魏征,二人心中打着各自的算盘。
李世民:“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情?”
魏征:“太子要按我说的办,哪会有今天的下场。”
李世民知道自己的声望很高,但杀兄弟、逼父亲这事说破天都圆不过去,更何况李建成并非道德败坏之人。江山可以抢,但人心还得哄!李世民知道魏征很有才华、高品行的业务水平是公认的,更何况是他的老板没听他的才会失败。
李世民:“听闻先生刚正秉直,今日一见,名不虚传,请你做詹事主簿可好?”
魏征:”岗位不重要,我只想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
李世民:“这有何区别?”
魏征:“自己收获好名声,使君主成为明君,福禄无疆,是为良臣。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李世民心想:看看你的工作简历,先后有五六个老板,八辈子都跟忠臣绝缘了,可真会给自己找台阶。
魏征心想:你做秦王时,就已囊括天下英才。我本事虽不及他们,但跳槽王的名气大啊。你能收服我,足以彰显你的胸怀气魄。但我想发展,就必须干点别人不敢干的事。魏征存活的缝隙,就在于犯言直谏。一个必须吃点豹子胆的人,才能保住工作岗位。
魏征李世民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魏征做良臣,李老板就是明君。如果魏征直谏被杀,那李老板就成了暴君。这种微妙的平衡关系,让魏征立即平安起来。李世民放过了太子党,并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追谥曰“隐”。无论是何动机,这对一个君王来说是极其不易的。毕竟紧握天下最高权力,帝王早已不是正常人。
与其他降臣不同,魏征是名垂千古的精品降臣。魏征守身如玉,犯言直谏;李世民克己修身,从谏如流。然而,正常人都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更何况一个权力帝王?
起初,唐太宗李世民经常气得想弄死这个乡巴佬。后来,一听见魏征来了就乖乖的坐好。有次,唐太宗逗鹞鸟玩,听到魏征进宫了,慌忙将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扯了半天闲淡,估摸着鸟被闷到八分熟了才离开。这皇帝当的,连个鸟都不敢玩。这个组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从起初的政治平衡,后来达到人性平衡。魏征深谙道家阴阳平衡之理,他用最真的话,走进李世民的内心。他明白,一个人的思维容易跑偏,而一个跑偏的皇帝只会祸害苍生。
贞观六年,天下大治,文武百官均请李世民封禅泰山,以彰显一代明君的丰功伟绩。一片颂扬声中,只有魏征站出来大煞风景,认为不可。君臣展开激烈对话:
问,先生阻止我封禅,是认为我功不够高吗?对答,够高。
又问,我德不够厚吗?答,够厚。
问,国家没安定吗?答,安定了。
问,四方没有平服吗?答,平服了。
问,五谷没有丰收吗?答,丰收了。
问,符瑞没有出现吗?答,出现了。
问:很奇怪,既然如此,为何不可封禅?
魏征答道,这六件事虽然都没问题。但国家刚刚经过隋末战乱,人口还在恢复,物产难称富足。一旦封禅,必然兴师动众,耗费巨大,只恐民间不堪其苦。如此,就是为了一个虚名而付出极为重大的现实代价,绝非明智之举!在魏征阻止下,李世民封禅一事不了了之。通常而言,迎合上级、趋利避害是人性本能。皇帝封禅这么大的喜事,众人拍马屁唯恐不及,只有魏征完全没考虑自己是否会得罪人的问题。因为对他而言,天下苍生比皇帝的面子更重要,也比他个人的进退得失更重要。
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徵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 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送来的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炀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
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遂赐黄金十斤、马二匹。 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谏,让李世民要善始善终。
贞观十六年(642年),后来皇太子李承乾不学习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的宠爱一天天增长,朝廷内外众官,都有些疑虑和议论。李世民听到后很厌恶这些议论,对侍臣说:“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徵,我派他辅佐皇太子,用这杜绝天下的怨言。”李世民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魏徵自称有病推辞,李世民下诏回答说:“汉朝的太子以四老为辅佐,我现在依靠您,也是这个道理。知道您患病,你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李世民曾经问魏征,皇帝何为明(明君),何为暗(昏君)?魏征并没有给出诸如正直、包容、智慧、诚信之类的常见回答,而是非常质朴的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并不仅包括听取不同人意见,还包括听取不愿意听的意见。而偏信也不仅包括只相信某些人的观点,还包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观点。换言之,人应该跳出自己的好恶局限,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感受各方的喜怒哀乐,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或者说,一个人只有能够同时包容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而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才能参悟至道之精髓。李世民很是折服。
魏征就像皇帝的纪检委员。《旧唐书》作者刘昫对魏征非常敬佩,认为后者根于道义,发于律度,身正而心劲,上不负皇帝,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为时势动荡变更气节,不为个人地位放弃忠诚。堪称“前代诤臣”第一人!《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曾经当过道士的魏征,讲究正反兼顾,阴阳平衡,融会贯通,这不正是道法自然的结果吗?正可谓:独特的经历,独特的性格,独特的机遇,终铸就独特的人生!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四。后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