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千年老猢狲 于 2023-9-12 14:46 编辑
在那遥远的地方
说起王洛宾,喜欢唱歌的人是没有不知道的,也自然就会想起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大阪城的姑娘》。前者没啥可说的,尤其是“我愿做一只小羊”的那一段简直是太过于绝妙(虽然这有一点被虐之嫌)了。但后者却有一点小故事,来看其最后的几句原词:。
如果你要嫁人
不要嫁给别人
一定要嫁给我
带著你的妹妹
带著你的嫁妆
坐著那马车来
要人家不能嫁给别人只能嫁给他这虽然已经有些“蛮横”倒也还是可以理解,但要人家不仅要带着嫁妆还要带着妹妹一起来就简直是有一点“霸道”得让人不能接受了。当然,地域不同风俗也就不同,对于那“妹妹”一词的解释也许也会不同,但不管怎样就这样直接唱出来也还是不太合适。也因此现在有人再唱这首歌的时候就将那“妹妹”改成了“伴娘”以避免那尴尬(值得庆幸的是还没有人将那妹妹和马车改成丫鬟或宝马,这也足见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和进步了)。但要嫁妆,像现在有些地方的人一样,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甚至还要名车豪宅,那也实在是有一些太过分了。 近几年又有一首新歌《天边》在流行,其歌词云:
天边有一对双星
那是我梦中的眼睛
山中有一片晨雾
那是你昨夜的柔情
我要登上 登上山顶
去寻觅雾中的身影
我要跨上 跨上骏马
去追逐遥远的星星 星星
天边有 一棵大树
那是我心中的绿萌
远方有 一座高山
那是你博大的胸襟
我要树下 树下采拮
去编织美丽的憧憬
我要山下 山下放牧
去追寻你的足迹 足迹
我愿与你 策马同行
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
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天边”,那是指天空的边际,即接近地平线的地方,尤其是在早晨,怎么会有星星而且还是“一对”出现呢?如果有,那恐怕该是狼的眼睛吧?“一对双星”,既然是双星,怎么还会是一对,是带着眼镜吗?而且,还有把自己的眼睛比喻成星星的呢? 把“你昨夜的柔情”比喻成“山中的一片晨雾”虽然有一点玄乎,但既然前面有一个“梦中”在,我们也只好将其当作玄妙了。要“登上山顶”去“寻觅雾中的身影”,是谁的身影?自然是她的了。但要“跨上骏马”去“追逐遥远的星星”却又要将我们搞糊涂了。是去追逐自己的那四只眼睛吗? “天边有一棵大树,那是我心中的绿荫”,这一句非常好,但接下来的“一座高山”和“博大的胸襟”却又让人不解,如果真是那样,那也太过于“人高马大”,只能让我们用《牡丹之歌》里的“壮观”一词来形容了。去“树下采拮”,采拮什么,那树下能有什么,既然一无所有,又能编织出怎样的“美丽的憧憬”呢?如果去“放牧”就可以“追寻”,又何必还要登到那山顶上去呢?这简直是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了。 那“草原的深处”我们是知道其所在的,但那“蓝天的穹谷”所指的是什么地方可就更要考验一下我们的想象力了。或者也不用怎样去想象,就当那是一个更叫遥远的地方好了。 说到语言修辞,但凡学过中学语文的人就知道比喻这种修辞方法。不论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也都会有一个本体在。虽然有“所有的比喻都是蹩脚的”这一说法,但既然还要使用这一手段来增加其语言的生动性也就要尽量做到令其不太过于“蹩脚”。也因此,至少是对那本体要有一份尊重在,至少不能违背了常识常理,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来了。 说到写诗的手法,稍微有一点诗学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赋比兴。赋是指叙事,现在纯粹的叙事诗已经很少有人写了,更多的人都是在抒情,但不论你是在怎样的抒情,那基础都应该是一段故事,那故事一定要合乎生活的逻辑,如果违背了,也同样会闹出笑话来。 比是比喻,打比方,这很好解释,但再好的比喻所表达的也只是两重意思,即便是那些含沙射影的“谩骂”也是一样。对于兴的解释却有一点麻烦,最低层次的兴是说此物之前先说个与其相关的他物将这个此物引出来,比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而更高层面的解释应该说那就是象征,即将彼物当成此物来说,这有点类似于比拟但又不是,因为其最终要象征的不是什么物而是一种让人不可思议的感觉。也只有这象征可以让诗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早年读鲁迅,就发现由他翻译的日本人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一文,这其中或许也带有鲁迅的思想。直到今天我也坚信,那该是所有艺术的至高境界——神奇的境界。 也因此那《天边》也就有了我的版本:
天边有一棵大树,那是我心中的绿荫。天上有一颗星星,那是你梦中的眼睛。我要登上高高的山顶,重温那曾经的沉醉。我要翱翔在辽阔天空,去追逐生命的恣纵,恣纵。 雨后有一道彩虹,那是我青春的希冀。风中又一首歌谣,那是你昨夜的柔情。我要跨上时间的骏马,向着初升的太阳飞奔。我要翱翔在辽阔天空,去创造生命的恢弘,恢弘。 我要跨上时间的骏马,向着火红的太阳飞奔。我要翱翔在辽阔天空,去拥抱生命的永恒,永恒。
2023/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