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9|回复: 7

[诗词理论] 汪精衛詩詞中的“精衛情結”(葉嘉瑩教授)

[复制链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5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6-22 08: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精卫诗词中的“精卫情结”


葉嘉瑩 主講 汪夢川 整理


汪精衛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有很大的問題,所以一般說起來,向來很少人講到汪精衛,即便是講到他也是從政治、從歷史的角度來講,很少人從詩詞這方而來著手。而我講他的詩詞中的「精衛情結」,這個題目的選擇呢,其實也是有相當的偶然性。


我最初認識汪精衛這個名字,是在他建立南京政府以後。一九三七年發生了蘆溝橋事變,當時我是初中二年級。「七七事變」發生在暑假,等到九月開學,我們學校的所有舊的校長、舊的老師都不見了,換了新的校長、新的老師。我們事先得到通知,說開學第一天,每個人要带墨水匣、硯台、毛筆,上了課老師就說,翻開第幾頁,把第幾行第幾行塗去,或者翻開第幾頁,把這整頁都撕掉,當時我就想到法國作家都德寫的《最後一課》 。之後到了一九四○年,怱然有一天,廣播上說是有汪精衛的講演,我記得那天我伯父啊、母親啊很多人就在收音機那裡聽講演,那就是汪精衛回到南京建立我們所謂的偽政府之後發表的第一次談話。我那時當然很年輕,聽到長輩們的說法,他們認為如果完全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那就沒有人替自己的國家人民講幾句話,所以現在有一個人過去,總算是個代表中國的人,至少可以緩和一下局勢,那時他們是有這樣一種心態。


可是那時候我對汪精衛並沒有興趣,我只知道這麼個人他組織了南京的偽政府,可是沒有特別注意;然而這個不注意,後來卻造成了我非常大的一個遺憾。那是在七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在美國哈佛大學講演,在座的有一位年老的婦女,差不多八十歲左右,聽完我的講演,她就約我到她家裡吃茶,吃點心。那個人是誰?是方君璧,也就是曾仲鳴的夫人。曾仲鳴跟汪精衛關係最密切,後來在河內被蔣介石的人暗殺了。他們本來是要暗殺汪精衛,但那天恰巧方君璧來看望曾仲鳴,汪精衛就把自己那個寬大的臥室讓給他們夫婦,結果曾仲鳴就替他死了。我現在真是覺得遺憾,因為我這個人對政治沒有興趣,所以儘管我知道她是曾仲鳴夫人,也知道他們跟汪精衛是很親密的朋友,可是我那天沒有興趣去追問那些事情。曾仲鳴跟方君璧也都寫詩詞,方君璧的畫也畫得很好,所以那天我只是欣賞他們的詩詞跟畫。直到事情過去了很久,我在UBC大學的亞洲圖書館偶然讀到汪精衛的《雙照樓詩詞稿》 ,才對汪精衛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可是這時方君璧女士已經去世了,我再也沒有機會當面向她請教關於汪精衛的事情,這真是非常遺慽。


方君璧家真是一個革命的家庭,方聲濤、方聲洞就是她哥哥。方君璧還有個姊姊叫方君瑛,他們兄妹都跟汪精衛非常熟悉,方君瑛跟汪精衛也是很早就認識,傳說兩人還有一段浪漫的感情。而方君瑛後來自殺了,有人就以為’說是汪精衛原來跟方君瑛的感情很好,可是後來汪精衛跟陳璧君結婚了,而陳璧君是脾氣很暴躁的一個人,可能對方君瑛做了一些沒有禮貌的行為跟講話,所以方君瑛自殺了,這個傳聞我以為是不可靠的。一般人們常說男女之間,如果年歲比較接近或怎麼樣,就很容易陷入愛情,而不能保持真正的那種純潔的友情。而我以為這種感情是可以有的,當然一定要兩個人都有很高的境界才可以,而就算兩個人都有這個境界,也往往不是世俗所能接受和相信的,因為一般人沒有這種境界,就以為別人也沒有這種境界。所以我認為汪精衞跟方君瑛兩個人,應該是彼此欣賞的,但是也絕沒有世俗所猜測的那種慼情。而且汪精衛有很多首寫給他妻子陳璧君的詩詞,寫得真是非常好,那真是同志的、很深密的感情。


我現在要講汪精衛。汪精衛本來是廣東人,從小就很有才華,凡是看過他的文章、教過他書的人,都認為他是很不平凡的。而他父親對他督促很嚴格,讓他去讀的最重要的書,就是王陽明的《傳習錄》, 這是講做人而且是關懷國家的;然後叫他讀兩家詩,一是陶淵明一是陸放翁;一個是隱退的,一個是奮發的。中國傳統儒家的修養,總是你達就要兼善天下,你窮還能夠獨善其身。你要有兼善天下的理想,而當你不能夠得到這個機會,當你窮困、不得意的時候,你還有一種獨善其身的修養。汪精衛小時候還在滿清時代,他也參加了那種鄉學、縣學的考試,成績都是非常優秀的。他曾經考中廣州府試第一名,還做過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家的教師。可是後來他聽到革命的言論,看到了滿清的腐败,看到國家的危亡,就有了革命的傾向。當時滿清正在選送人才到外國去留學,他就參加了廣東舉行的官費留學的考試,以很高的成績得到了官費留日的资格。在日本留學的時候他就認識了孫中山先生,從此就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與成立同盟會並任評議部部長,是同盟會的最初骨幹成員之一。因為他的文筆很好,不但當時很多单命的檔案由他起草,而且孫中山先生最後那《總理遺囑》 :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 ,定稿也是汪精衛寫的。


當時汪精衛追隨孫中山,向各地華僑宣傳革命,他從東京來到南洋,就在南洋宣揚革命時遇到了陳璧君,那時她不過十七歲左右,是個很年輕的女孩子。而且我以為陳璧君讀書應該也讀得很好,因為陳璧君也寫詩詞,而且她的字應該也寫得不錯,因為汪精衛有一首詩,說冰如(陳璧君字冰如)抄寫了王陽明《傳習錄》的一段,遺有汪精衛<述懷>詩中的一段,合寫成一個長卷。所以這陳璧君也不是一個尋常的女子,她可以把王陽明的《傳習錄》跟汪精衛的<述懷>詩寫成一個長卷。陳璧君也是熱心於參加革命的,她聽了當時汪精衛在南洋的講演,看了他辦一些革命的刊物上的文章,而且汪精衛還是個翩翩美男子,所以陳璧君當時就對汪精衛非常傾慕。其實陳璧君生長於南洋的舊家庭,年輕時候也訂過親的.後來解除了婚約。然後就是在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形勢一度非常不利,很多次起義都失敗了,所以很多革命黨人就非常灰心。就是在這個時候,汪精衛說,在大家都消沉的時候,要做一兩件事情振奮民心。那做什麼事情?他就想去刺殺攝政王。做這種工作當然就要掩人耳目,所以陳璧君就和汪精衛兩個人假扮成夫妻,到北京執行暗殺的任務。汪精衛覺得,萬一我被捉住而犧牲了,而她是以這樣的身分過來的,一定會連累到她,我不能不給她一個名義啊!所以汪精衛就以私人感情跟陳璧君有了這種約言,說願意跟她結婚。


後來汪精衛他們在後海的那個銀錠橋底下埋炸彈,結果被發現了,暗殺任務失敗,汪精衛就被捕了。那時陳璧君正在南方籌款,聽說汪精衛被捕,立刻就趕回來,在他被關押的監獄附近租了一個小房子,給他送一些東西,盡量的照顧他。汪精衛被捕以後,本來應該立即處死的,然而因為當時那個主審的人看了汪精衛寫的文章和供詞,非常欣賞,所以就沒有把他處死,而是把他關在監獄裡邊。這時當然還是滿清的統治,可是人心已經思漢了,革命的風潮已經起來了,所以很多人同情革命。有一天晚上,監管汪精衛的獄卒就帶進來一小團揉得很爛的紙給了他,他打開一看,是陳璧君給他的一封信,信中囑託他忍耐,說一定要設法救他。汪精衛看了非常感動,而且那個獄卒說,這個寫信的人希望他能夠回信寫幾個字。汪精衛就想回信寫什麼?如果實話實說,被人家搜到了,那不是連累陳璧君了嗎?所以汪精衛寫了什麼呢?他想到了清初著名詞人顧貞觀所寫的一首詞<金縷曲> :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哪堪回首。」於是汪精衛把這首詞改了幾句,交給了這個獄卒,讓他帶出去給陳璧君。那陳壁君給他寫的這封信怎麼辦呢?他說我既不忍心把它捨棄,又不能夠把它保存。他就把陳璧君寫的信放在嘴巴裡嚼一嚼吞下去了。所以汪精衛實在是很重視感情的一個人。


被逮口占


啣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孤飛終不倦,羞逐海鷗浮。
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燐光不滅,夜夜照燕台。
剛才講的是汪精衛早期的經歷,現在我們就來看他最有名的幾首詩, <被逮口占>四首。我的題目是汪精衛詩詞中的「精衛情結」 ,一個人有時候內心之中有一種complex。就是一種「情意結」 ,就是你執著要追求的東西。大凡真正偉大的作家,在內心之中都有一個真正追求和執著的理念。《論語》也說: 「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很多人只嚮往文采風流,但那一定是第二等,就是文采再美妙。再風流,也是第二等。凡是第一等的作家,都有一個最高的理念的層次。我曾經寫過辛稼軒詞的評論,我說它「一本萬殊」 ,稼軒寫了好幾百首詞,每一首詞都有不同的感情、不同的風格,但是它有一個中心所執著的東西。杜甫也同樣是如此,他那麼多長短的、古近體的詩篇,也有一個他所執著的理念在那裡。汪精衛的詩,還有他的詞,合在一起你就可以看到,就是他有一個理念,有一個執著,而他理念所執著的,就是一個願意犧牲自己去完成一個什麼東西。要追求一個不可能的事件。李商隱說「何日桑田俱變了,不教伊水向東流」 ,什麼時候你能夠把天下的情勢改變,你能夠把東流的逝水都挽回來,你能夠做到嗎?而這個汪精衛就讀了陶淵明詩和陸遊詩,那陶淵明雖然是消極,但是他有一個理念是不可挽回的,所以他說「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我有我所執着的、我所守住的一點;這個陸放翁臨死還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所以偉大的詩人,都有他一個理念、一個執著,不是隨波漂搖的,不是見風說風、見月說月的人。


汪精衛的詩詞之所以讓我感動,就因為我居然發現,在他的詩詞裡邊,從他最早的詩到最後的詩,都一直貫串著他的一個理念。所以你看他<被逮口占>就說:「啣石成痢絕」 , 「啣石」指的就是填海的精衛鳥。就如李商隱說的, 「何日桑田惧變了,不教伊水向東流」 ,你能夠讓滄海變成桑田嗎?所以汪精衛說「啣石成痴絕」 ,你能夠挽回這個東流的逝水嗎?你這個精衛的小鳥,想啣著一個一個小石頭去填那個滄海,你填得了嗎?然而填得了填不了是一回事情,我有這種理念又是一回事。所以「啣石成痴絕」, 那真是「痴」啊!有這種理念的人當然是傻瓜了,你抱著一個你自己要追求的理念,而你能不能成功是渺不可知的。你要填的是滄波萬里的大海,所以「滄波萬里愁」。「啣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孤飛終不倦’」你們大家都不肯做那個傻瓜的精衛,你們大家都不肯啣那個石頭去填海,所以我是孤獨的,可是我「終不倦」 ,我不懈怠、不停止,「羞逐海鷗浮」, 海鷗怎麼樣?海鷗到處追逐食物,船上有食物,牠就站在船上的桅杆上;海邊上有食物,牠就落在海邊上。而我精衛是恥於這麼做的,所以「弧飛終不倦,羞逐海鷗浮。」第二首,「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奼紫嫣紅的這麼美麗的顏色,你是用什麼顏料把它染出來的?他說「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將來有一天那麼美麗的紅花開出來,那是多少仁人志士用他們的鮮血染成的。第三首是最有名的一一首了: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伙,不負少年頭。」少年人都容易感激奮發、激昂慷慨,所以「慷慨歌燕币,從容作楚囚」,我現在被捕了,但我不畏懼,我會從容赴死,為我的理想付出生命; 「引刀成一快,」斬首對我來說是一種痛快,因為這是在成全我、完成我的理念,所以,「不負少年頭」, 我為了理想、為了革命、為了國家而犧牲,我覺得這是值得的。第四首: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燐光不滅,夜夜照燕台。」我雖然死了,但是我的心魂還在,我的身體就變成劫後的寒灰,我的骨頭的那個磷火不會消滅,每夜都要照在當時的燕京。


我還要補充一點材料。汪精衛要去行刺攝政工的時候,曾經給他的朋友胡漢民寫過五封信,他對這些革命的同志說,現在我們多次起義都失败了,很多人對革命不再存有熱情和信仰了,我們要犧牲一兩個人,做出一些事情來,重新喚起大家的革命熱情,所以他準備去暗殺攝政王。胡漢民勸他不要做,說人才難得,不應該去犧牲,機會還不到。他就給胡漢民寫了一封血書,說人才是為了有用的,得到人才卻不用他,又何必求這些人才呢?如果說現在:不是可死的時候,而我汪精衛不是可以赴死的人,那麼我請問,誰應該去犧牲?他又打了比方說犧牲的道路有兩條: 「一曰恆,二日烈」 ,譬如我們煮飯,是有一個鍋來盛這個米,然後底下要架上柴火來燒。這個鍋得要長久忍受烈火、滾水的燒灼煎熬,這是「恆」的美德。而那個被燒的柴,把它自己完全燒毀,飯就是因為有這個熱力才蒸熟的,這是「烈」的美德。他說在革命的事業上,要有人做那個百折不撓、耐得住苦難的鍋,也還要有人能夠有犧牲的勇氣、能夠做那個被燒的柴火。他於是對胡漢民說: 「我今為薪,兄當為釜」——我現在就要做那個被燒的柴,我希望你能夠做那個煮飯的鍋。所以這個汪精衛是從很早就有這樣的理念。那汪精衛後來不是跟日本人合作成立了南京的偽政府嗎?當他死了以後,就有一些人寫了詩詞來悼念他,我現在念幾首別人悼念他的詩。我現在先引胡適之先生的一段話。當汪精衛的死訊傳來,胡適在日記裡說:「精衛一生吃虧在他以「烈士」出身,故終身不免行有『烈士』的complex」 ,他是抱定犧牲自己的志意的。這是胡適說汪精衛有「烈士」的情結。我今天講汪精衛的「精衛情結」, 「精衛情結」也就是一個烈士的情結,所以我的题目其實跟胡適先生是相同的意思。人各有所求, 《史記)裡說「貪夫殉財,烈士殉名」, 文天祥殉節死難了,他說「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雖然死了,但是我的姓名、忠義的名聲永遠留在歷史上了。所以烈士殉的是「名」 ,一般所說的「烈士」 ,是為了有一個好的名聲,就是所謂「千秋萬世名」,可是汪精衛不是一般的烈士,他所作的是更大的犧牲。他少年時候也說「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我犧牲了生命,但我可以永遠得到「丹心照汗青」的令名,可是最後汪精衛跟日本人合作,是連這個身後的名都犧牲了,他從此被人罵成「漢奸」。 而我之所以讀了汪精衛的詩詞很受感動,就因為他不是一首詩,不是一首詞,他是從開始到結尾,終身所貫注的,還不止是一個烈士的情結,因為他不是「殉名「的烈士,他是連名都要犧牲的,所以我說他是一種精衛的情結。


現在我們再來看他的另一首詩, <見人析車輪為薪為作此歌> 。說的是看到有人把車輪拆下來,劈成柴去燒火做飯了,而寫了這首詩。車輪是負重致遠啊!它曾經負載過多少重量、運輸過多少货物?到它衰朽了不能用了,人們就把它拆下來燒火,所以它最後把自己也犧牲了。這種把車輪子卸下來劈成的薪柴在中國傳統上有一個名字,叫做「勞薪」 ,因為它做了一生勞苦的工作、最後連自己都賠上去了。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汪精衛有了這個complex,所以看到有人劈車輪為柴火,就引起了他的感慨,寫了這首歌:


見人析車輪為薪為作此歌


年年顛蹶南山路,不向崎嶇歎勞苦。只今困頓塵埃間,倔強依然耐刀斧。輪兮輪兮生非徂徠新甫之良材,莫辭一旦為寒灰。君看擲向紅爐中,火光如血搖熊熊。待得蒸腾薦新稻,要使蒼生同一饱。


這就是他剛才的理論,我要把我燒了,蒸出一鍋飯來給大家吃。我們現在都講的是他的烈士的情結。


病中讀陶詩


攤書枕畔送黃昏,淚濕行問舊墨痕。種豆豈宜雜荒穢,植桑曾未擇高原。
孤雲靉靉誠何託,新月依依欲有言。山澤川塗同一例,人生何處不籠樊。
病懷聽盡雨颼颼,斜日柴門得小休。抱節孤松如有傲,含熏幽蕙本無求。
閒居始識禽魚樂,廣土終懸霜霰憂。暫屏酒尊親藥裹,感因苦口致深尤。


我們再看他的<病中讀陶詩>兩首。陶淵明這個人很奇怪,很多忠義奮發的人都被他的詩所慼動,像稼軒說「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 , 「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 ,陶淵明有他凛然生氣的那一面,而他不志的時候,也能夠躬耕歸隱。所以陶淵明的詩富於人生的經驗,可以讓出來不少的心得,共鳴。汪精衛的詩說: 「攤書枕畔送黃昏,淚濕行間舊墨痕」 ,這是他生病的時候,整天躺在床上,就讀陶淵明的詩。他從小讀陶詩,旁邊或有他自己或者他父親的評點,所以是「行間舊墨痕」 ; 「種豆豈宜雜荒穢,他桑曾未擇高原。」這是化用陶淵明的詩句。陶淵明有一首<歸園田居>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我種豆在南山之下,可是草太茂盛了,豆苗長不好,所以,一大早起來我就去鋤草,月亮都上來了,我才背著鋤頭回來。田間的小路很窄,旁邊的雜草很多,我衣服都打濕了,但是只要我種的豆子長好了,我付上這點代價算什麼!所以汪精衛說「種豆豈宜雜荒穢」 ,說種豆一定要除去那些雜草。你要追求你的品格、你的精神,你追求自己的那個不是外表能夠看見的東西,你就要把那些不好的東西除掉。「植桑曾未擇高原」 ,陶淵明<擬古>說的,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他說在水邊種上了桑樹,三年後想可以采桑了,忽然一陣大水來了,桑樹枝葉都隨波漂流了。可這是你最初選擇的不對啊,你為什麼不種在高地呢?所以今天被沖毀了,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種豆豈宜雜荒穢,植桑曾未擇高原」 ,因而人生,你說一句話、你做一件事情,就是你不說話你不做事.你一動心動念之間,你都種了些什麼東西啊?「孤雲靉靉誠何託,新月依依欲有言」 ,陶淵明<飲酒>詩裡邊說了, 「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 ,世界上一切萬物都有一個托身之所,惟獨天上那一片雲,四無依傍,這真是孤獨。所以陶淵明又說「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 ,你看那一朵雲,慢慢的縹緲之間就消逝了,你什麼時候再見到那朵雲的光影的閃動?明天也許有雲,但絕不是這一朵雲了。還不像今年花落明年又開在這裡,那雲永遠不見了。現在汪精衛用了陶淵明詩中的形象, 「孤雲靉靉誠何託」 ,誠,果然,人生果然就是如此孤獨的,你汪精衛被人說成漢奸了,你當時的那一份用心,連你死後的聲名都犧牲掉的那一份用心,誰真的認識?誰真的理解?「孤雲靉靉誠何託,新月依依欲有言「 ,這是一鉤新月,你看它那麼多情的樣子,我覺得那月亮就要跟我說話。這麼光明、這麼新鮮的感覺,你真是覺得有生命在的,寫得真是好。「山澤川塗同一例,人生何處不籠樊」 ,你說人生哪裡不孤獨?人生到處都孤獨。你說人生哪裡不受拘限?人生到處都是拘限。所以不管是山、不管是水,「山澤川塗同一例,人生何處不籠樊」。


第二首, 「病懷聽盡雨颼颼,斜日柴門得小休。抱節孤松如有傲,含薰幽蕙本無求」這個汪精衛真是寫得好,儘管他外表上做了大家以為是漢奸做的事情,但從他的內心看他絕不是一個漢奸。「抱節孤松如有傲」 ,這也是陶淵明說的,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松是堅貞的、歲寒不凋零的,所以它「抱節」 ; 「含薰幽蕙本無求」 ,這是出自唐代張九齡的<感遇>詩,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我不是為你們才香的,我是本來就是如此的。「本能求」 ,這是張九齡說的,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蘭蕙之芳香是它本質如此,它不是送出香氣叫你來采折。所以是「抱節孤松如有傲,含薰幽蔥本無求。閒居始識禽魚樂,廣土終懸霜霰憂」 ,陶淵明不是歸國田了嗎?他說「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 ,你看空中的鳥、水中的魚是多麼自由,所以陶淵明就脫出了世俗官場的約束隱居了。這是「閒居始識禽魚樂」 ,可是呢,下一句就是汪精衛,不是陶淵明,汪精衛是「廣土終懸霜霰憂」 , 「廣土」 ,我們國家的這一片土地,就是在霜霰之中,在風雪侵凌、在列強的窺伺之下,汪精衛為此而深深擔憂。《論語》上記載,孔子带著學生們周遊列國,有一次經過一個地方,看到長沮、桀溺兩個人在那裡種田,孔子就讓子路去問路。子路就過去了,長沮、桀溺就對子路說,你的老師帶著你們東跑西跑,今天到這個國家、明天到那個國家,跟個「喪家之犬」一樣,你「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仁哉?」子路回去對孔子說了,孔子就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鳥獸不是你的同類,你不能真的就在山林之中與鳥獸住在一起,我們是人類,我們不關懷人類、不為人類做事情,我們跟誰在一起呢?所以「廣土終懸霜霰憂」 ,這就是汪精衛跟陶淵明的不同了。你關心追求自己的自由,可是你怎麼忍心看到老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你怎麼能夠忍心看到你的國家被滅亡呢?所以他「暫屏酒尊親藥裹,感因苦口致深尤」 ,我暫時拋開我喜歡的酒,我就來吃藥, 「良藥苦口利於病「嘛,我怎麼能因為吃起來苦就抱怨呢!所以你要耐得住一切的苦惱。


那汪精衛跟陶淵明果然是有不同的,你要知道,天下的事情,你沒有走出這一步以前,你是站在這裡的,但是你只要一步走出去,你不站在那裡了。所以陶淵明在改朝換代的時候,他是接受新朝還是不接受新朝?陶淵明就說, 「稷下多談士,指彼決吾疑」 , 「行行停出門,還坐更自思……萬一不合意,永為世笑嗤」 ,他說有人勸我出去,我已經走到門口了,邁一步就出去了,可是我又轉回頭坐下了,我自己想一想,萬一我一步邁出門,如果遇到不能夠讓我滿意的事情,那就千年萬世永遠要被人譏笑了,這就是陶淵明。而汪精衛這個人就跟陶淵明不同,汪精衛是我寧可犧牲自己,我要為國家人民做一些事情,而陶淵明說我還是退回來吧!所以汪精衛當時在中國最危亡的時候,還希望能夠保有半壁江山,能夠由他把淪陷區的人民、土地保全一部分,他是有這樣的理想。可是你畢竟邁出去這樣一步了,當你沒有邁出去的時候。日本人跟你談的條件說的都很好,可是你一旦真的脫離了國民政府,真的坐著船到了上海、到了南京,日本人馬上條件都變了,你回不去了。就是「萬一不合意,永為耻笑嗤」 ,這真的是無可奈何的一件事情。


我們再來看汪精衛的一首詞。他有一首詠落葉的詞,牌調名是<憶舊遊> ,寫得很不錯。我們知道,詞的內容跟牌調其實是不必然有關係的,但是很多作者,在他選擇詞的牌調的時候,他是有心的。汪精衛為什麼選擇了<憶舊遊>?因為裡邊有他對自己平生的回憶。還不只是汪精衛,晚清的文廷式也寫過一首<憶舊遊>,那時庚子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從京城逃走,把珍妃投到井裡去了。而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師,跟珍妃的哥哥也是非常親密的好朋友,所以文廷式寫了 <憶舊遊> ,真是回想當年,慼慨萬千。現在汪精衛也寫<憶舊遊> ,本來牌調與內容不必然有關係,可是文廷式、汪精衛選擇了這個<憶舊遊>的牌調,還是有一份深意的。這是牌調,再說題目。有的詞有題目,有的詞沒有題目,而這首詞的題目叫做「落葉」 ,說明這是一首詠物的詞。詠物詞是怎麼樣?周濟說: 「詠物最爭托意。「 (《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詠物的詞,最重要的就是裡邊一定要有寄託的意思。不然詠物只是詠物,那還有什麼意思?汪精衛的這首詠落葉的詞寫些什麼呢?我們來看看:


憶舊遊 落葉


歎護林心事,付與東流,一往淒清。無限留連意,奈驚飙不管,催化青萍。己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天心正搖落,算菊芳蘭秀,不是春榮。摵摵蕭蕭裡,要滄桑换了,秋始無聲。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餘馨。盡歲暮天寒,冰霜追逐千萬程。
這是一首詠物詞,題目是「落葉」 ,詠物詞一定要扣緊這個物來寫。 「歎護林心事,付與東流,一往淒清」 ,你要知道,樹的葉子不是有葉綠素嗎?它可以發生光合作用,可以給樹提供養料,科學上這麼講。所以葉子的心是要保護樹木的,可是現在這葉子落了,它要保護樹林的用心就完全都落空了,現在就落得個一片淒涼。「無限留連意,奈驚飙不管,催化青萍「 ,他說這個葉子難道就心甘情願落下來嗎?葉子還有多少留連的意思?它願意留在樹上,願意貢獻自己維護樹木的一份心意跟力量。可是秋天那種強大的風,它不管落葉的悲哀,不管這個落葉的用心, 「驚飆不管,催化青萍」 ,就把一切植物都摧毀了。詞的妙處在於它有一種「語碼」 (code)的作用,有一種言外的可能性。「青萍」是植物,當然一切植物到了秋天都零落了:但「青萍」同時是一把寶劍的名字,所以表面上說的是植物,秋天把一切植物都摧毀了,同時也是把一個志士、 一個烈士的一切當年的壯心給摧毀了。「己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這裡「分」是名詞,就是本分,就是你所應得的。 「己分」 ,我已經知道我的本分,我所能做的, 「己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 ,潮,向前的叫「澜」 ,回來的叫「汐」 ;早晨的叫「潮 」 ,晚上的叫「汐」,一個是去的, 一個是回來。他說我已經知道我過去的那一切,沒想到我晚年還要經受又一次的考驗。我當年是曾經參加國民革命,曾經去暗殺攝政王,那現在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我應該做什麼呢?我現在還要回來,還要犧牲我自己做一些事情嗎?「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 ,我現在再回來,作為一棵樹,而這棵樹是飄搖在風雨之中的樹,樹根都暴露在外面了。我是作為樹枝上的葉子,希望還为這棵樹尽一點力量,可是樹的那些曲折的、向空騰拏的樹枝已經都衰老了,不知哪天就會要倒。我這樹葉能為這樣的樹做什麼呢?我這葉子是飄零的,而這樹的根和枝又何嘗不是飄零的呢?所以是「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寒冷的根、老去的枝,跟我這葉子一同訴說飄零。


下闋。 「天心正搖落,算菊芳蘭秀,不是春榮」 ,他寫的是自己所處的真實環境。因為當時滿清的革命,國家總體還是沒有很大的危險;可是現在這個抗戰的政府在後方真是「出水根寒,拏空枝老」 ,整個國家的存在都是危險的、不可知的,所以他說現在是「天心正搖落」 , 「天心」 ,這是命運,天心注定現在就是摇落的日子,就是衰败的日子,就是這株大樹枯乾要跌倒的日子。「算菊芳闌秀,不是春榮」 ,就像我現在要想做一些事情,我回到南京,那裡已經是淪陷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也是一個政府,表面上做的也像有那麼回事的樣子,好像「菊芳兰秀」 ,可是畢竟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所以「不是春榮」 ,那不是真的春天。 「摵摵蕭蕭裡,要滄桑換了,秋始無聲」 , 「摵揻」就是現在我們說的「瑟瑟」 ,風吹枯乾的樹葉的聲音。 「揻摵蕭蕭裡」 ,到處都是淒涼搖落一片蕭瑟的聲音。「要滄桑換了,秋始無聲」 ,什麼時候蕭瑟的聲音才能停止?要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滄海,要整個的世界都換了,這種搖落的聲音才能停止。「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餘馨」 , 「落紅」是什麼?這首詞不是寫落葉嗎?大家要記得,我在前面講過汪精衛的一首詩,說「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落葉已經沒有希望了,我知道我要流走,但是我要用我的鮮血染紅花瓣,我最後願付上我的代價,用我的生命來證明我的持守、我的志意。所以我希望有一個飄落的紅色的花瓣陪伴我。一起流走, 「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餘馨」 ,如果我能夠在最後離去的時候,不止是一個枯乾的葉子,還伴隨有一片飄零的落花,那個時候就算我凋零隨流水流走了,那流水還留下一點點香氣, 「餘馨」也就是他原來的志意和理念。「盡歲暮天寒,冰霜追逐千萬程」 ,落葉是現在,那未來呢?秋天以後就是寒冬,所以我的未来,落葉的未來,是「冰箱追逐千萬程」 ,我知道我將來要走的路,一路上都是冰霜的追逐,是更寒冷的冰雪的挫折。這就是當時汪精衛離開重慶、到南京組織了偽政權的時候寫的一首詞,裡面仍然體現著他的犧牲的志意。


那這個汪精衛後來就當然是漢奸了,他死後本來是葬在中山陵附近的梅花山上,因為那個時候南京政府還存在,日本還沒有投降。可是轉眼之間日本投降了,蔣介石要從後方重慶回到南京的的時候,就指示要炸毀汪精衛的墳墓。他們兩個人鬥爭了一輩子,所以一定要炸毀汪精衛的墳墓。而汪精衛死的時候,已經是日本投降以前一年不到的時間了。當時有人勸陳璧君退出,說你就不要再在政府裡邊工作了。陳璧君就說,我跟汪精衛從開始革命跟隨他一生,我不能到最後放棄這件事情,我寧可為這件事情而犧牲。所以陳璧君在戰後就以漢奸罪被審判。有記載說當時很多人來旁聽,陳璧君就在法庭上說,你們說汪精衛賣國,說汪精衛是漢奸,中國哪一寸土地是汪精衛賣的?哪一寸土地是汪精衛丟掉的?他是在這些地方淪陷以後,才來挽救這裡的。據說當時很轟動。而由於戰後蔣介石的接收弄得民怨沸騰,當時報紙甚至還說「人心思漢」, 「人心思漢」本來是說人想念自己的祖國,但是這裡的「人心思漢」 ,是暗指人心思漢奸。這個我是身經其事的,我們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現在勝利了,當然很高興了,我當時正北京的中學教書,就带苦我的學生在馬路上歡迎。結果國民黨的這些個來接收的人,最後我們管他們叫什麼?叫「劫收大員」 ,還有什麼「五子登科」 ,這都是當年編出來的成語, 「五子」就是指他們所「劫收」的房子、條子、金子、.車子、還有女子,,所以這就是當時的情況。


我現在來不及講很多,再看看汪精衛死後人家評論他的詩吧!當時上海有一位女詩人,這個人叫陳小翠,她有一首<題《雙照樓詩詞稿》> ,全詩是: 「雙照樓頭老去身,一生分作兩回人。河山半壁猶存末,松檜千年恥姓秦。翰苑才華憐俊主,英雄肝膽惜崑崙。引刀未遂平生志,慚愧頭顱白髮新。」這首詩真是寫得很不錯,寫得很貼切。「雙照樓頭老去身,一生分作兩回人」 ,汪精衛跟陳璧君的住所叫雙照樓,如今他已經老去了:而他這一輩子等於做了兩種不同的人,前半輩子行刺攝政王,是革命志士,現在居然做了漢奸。但是剛才我就說了,很多人同情他,比如胡適之就沒有說他是漢奸,而說他是有烈士的情結,烈士的complex,這是胡適之的日記上說的,所以真正瞭解當時的那些個人,都知道汪精衛絕不是一個漢奸,他是不得已而這樣做的。只有蔣介石那一派的人才會真的把他打成漢奸了。所以陳小翠說「雙照樓頭老去身,一生分作兩回人。河山半壁猶存末,松檜千年恥姓秦」 ,這真說得好,他是要保存半壁江山,「跟南宋一樣,可是他畢竟是跟日本人妥協了,所以「松檜千年恥姓秦」,古人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那松檜是經霜而不凋零的,可是松檜的檜字冠上個姓秦的「秦」字,就因為秦檜而蒙上了恥辱。汪精衛也居然落到一個漢奸的名字,所以是「恥姓秦」。「翰苑才華憐後主」 ,這是用了一個典故,說李後主亡國以後被帶到北方,宋朝的皇帝就問他,說聽說你常常寫詩詞,有什麼好的句子念來我聽一聽。李後主就說「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 ,是他詠扇子的詩,宋朝皇帝就說「好一個翰林學士啊!」說你這個文才還不錯,就是你不配做一個國君。所以陳小翠說「翰苑才華憐後主」 ,當時中國政壇上的這些個高宮,詩詞寫得最好的是汪精衛。所以「翰苑才華憐後主,英雄肝膽惜崑崙」,所以她說汪精衛始終是英雄肝膽,像唐朝傳奇裡說的崑崙奴這樣的俠士。「引刀未遂平生志,慚愧頭顱白髮新」 ,汪精衛當年說「引刀成一快」 ,可是到底沒有;而現在居然落到一個漢奸的下場。當時還不止是陳小翠說他好,錢鍾書也有一首詩,說「掃葉吞花足勝情,鉅公難得此才清」 ,也是稱讚汪精衛的,「掃葉吞花」都是汪精衛的詩詞, 「足勝情」 ,他有這麼多的詩人的感情,「鉅公難得此才清」,在政壇上的這些個名公巨卿之中,難得有這麼有才華的人。


其實我本來還有一些材料,在汪精衛組織南京政府的時候,南方有很多的詞學家,像錢仲聯,像龍榆生,都跟汪精衛有密切的交往,而且錢仲聯他們還在汪精衛的政府裡做過事情,汪精衛死了以後,他們也都有詩,我現在來不及給大家念了,只好就結束在這裡。總而言之,我認為汪精衛詩詞裡有一個complex,就是胡適說的烈士情結,一個「精衛情結」。
(此為台大文學院.簡靜惠人文講座邀請葉嘉瑩教授舉行專題演講之一,時間:二○○七年十月四日,地點: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937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28
贡献
73833
金钱
9212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5-6-22 08: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15-6-22 09:11 编辑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ps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7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28
贡献
73833
金钱
9212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5-6-22 09: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15-6-22 10:11 编辑

贴个简体引读:




叶嘉莹

汪精卫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有很大的问题,所以一般说起来,向来很少人讲到汪精卫,即便是讲到他也是从政治、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很少人从诗词这方而来著手。而我讲他的诗词中的「精卫情结」,这个题目的选择呢,其实也是有相当的偶然性。

我最初认识汪精卫这个名字,是在他建立南京政府以后。一九三七年发生了芦沟桥事变,当时我是初中二年级。「七七事变」发生在暑假,等到九月开学,我们学校的所有旧的校长、旧的老师都不见了,换了新的校长、新的老师。我们事先得到通知,说开学第一天,每个人要带墨水匣、砚台、毛笔,上了课老师就说,翻开第几页,把第几行第几行涂去,或者翻开第几页,把这整页都撕掉,当时我就想到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之后到了一九四○年,怱然有一天,广播上说是有汪精卫的讲演,我记得那天我伯父啊、母亲啊很多人就在收音机那里听讲演,那就是汪精卫回到南京建立我们所谓的伪政府之后发表的第一次谈话。我那时当然很年轻,听到长辈们的说法,他们认为如果完全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那就没有人替自己的国家人民讲几句话,所以现在有一个人过去,总算是个代表中国的人,至少可以缓和一下局势,那时他们是有这样一种心态。

可是那时候我对汪精卫并没有兴趣,我只知道这麼个人他组织了南京的伪政府,可是没有特别注意;然而这个不注意,后来却造成了我非常大的一个遗憾。那是在七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在座的有一位年老的妇女,差不多八十岁左右,听完我的讲演,她就约我到她家里吃茶,吃点心。那个人是谁?是方君璧,也就是曾仲鸣的夫人。曾仲鸣跟汪精卫关系最密切,后来在河内被蒋介石的人暗杀了。他们本来是要暗杀汪精卫,但那天恰巧方君璧来看望曾仲鸣,汪精卫就把自己那个宽大的卧室让给他们夫妇,结果曾仲鸣就替他死了。我现在真是觉得遗憾,因为我这个人对政治没有兴趣,所以尽管我知道她是曾仲鸣夫人,也知道他们跟汪精卫是很亲密的朋友,可是我那天没有兴趣去追问那些事情。曾仲鸣跟方君璧也都写诗词,方君璧的画也画得很好,所以那天我只是欣赏他们的诗词跟画。直到事情过去了很久,我在UBC大学的亚洲图书馆偶然读到汪精卫的《双照楼诗词稿》,才对汪精卫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可是这时方君璧女士已经去世了,我再也没有机会当面向她请教关於汪精卫的事情,这真是非常遗慽。

方君璧家真是一个革命的家庭,方声涛、方声洞就是她哥哥。方君璧还有个姊姊叫方君瑛,他们兄妹都跟汪精卫非常熟悉,方君瑛跟汪精卫也是很早就认识,传说两人还有一段浪漫的感情。而方君瑛后来自杀了,有人就以为’说是汪精卫原来跟方君瑛的感情很好,可是后来汪精卫跟陈璧君结婚了,而陈璧君是脾气很暴躁的一个人,可能对方君瑛做了一些没有礼貌的行为跟讲话,所以方君瑛自杀了,这个传闻我以为是不可靠的。一般人们常说男女之间,如果年岁比较接近或怎麼样,就很容易陷入爱情,而不能保持真正的那种纯洁的友情。而我以为这种感情是可以有的,当然一定要两个人都有很高的境界才可以,而就算两个人都有这个境界,也往往不是世俗所能接受和相信的,因为一般人没有这种境界,就以为别人也没有这种境界。所以我认为汪精衞跟方君瑛两个人,应该是彼此欣赏的,但是也绝没有世俗所猜测的那种戚情。而且汪精卫有很多首写给他妻子陈璧君的诗词,写得真是非常好,那真是同志的、很深密的感情。

我现在要讲汪精卫。汪精卫本来是广东人,从小就很有才华,凡是看过他的文章、教过他书的人,都认为他是很不平凡的。而他父亲对他督促很严格,让他去读的最重要的书,就是王阳明的《传习录》,这是讲做人而且是关怀国家的;然后叫他读两家诗,一是陶渊明一是陆放翁;一个是隐退的,一个是奋发的。中国传统儒家的修养,总是你达就要兼善天下,你穷还能够独善其身。你要有兼善天下的理想,而当你不能够得到这个机会,当你穷困、不得意的时候,你还有一种独善其身的修养。汪精卫小时候还在满清时代,他也参加了那种乡学、县学的考试,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他曾经考中广州府试第一名,还做过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家的教师。可是后来他听到革命的言论,看到了满清的腐败,看到国家的危亡,就有了革命的倾向。当时满清正在选送人才到外国去留学,他就参加了广东举行的官费留学的考试,以很高的成绩得到了官费留日的资格。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就认识了孙中山先生,从此就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与成立同盟会并任评议部部长,是同盟会的最初骨干成员之一。因为他的文笔很好,不但当时很多单命的档案由他起草,而且孙中山先生最后那《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定稿也是汪精卫写的。

当时汪精卫追随孙中山,向各地华侨宣传革命,他从东京来到南洋,就在南洋宣扬革命时遇到了陈璧君,那时她不过十七岁左右,是个很年轻的女孩子。而且我以为陈璧君读书应该也读得很好,因为陈璧君也写诗词,而且她的字应该也写得不错,因为汪精卫有一首诗,说冰如(陈璧君字冰如)抄写了王阳明《传习录》的一段,遗有汪精卫<述怀>诗中的一段,合写成一个长卷。所以这陈璧君也不是一个寻常的女子,她可以把王阳明的《传习录》跟汪精卫的<述怀>诗写成一个长卷。陈璧君也是热心於参加革命的,她听了当时汪精卫在南洋的讲演,看了他办一些革命的刊物上的文章,而且汪精卫还是个翩翩美男子,所以陈璧君当时就对汪精卫非常倾慕。其实陈璧君生长於南洋的旧家庭,年轻时候也订过亲的.后来解除了婚约。然后就是在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形势一度非常不利,很多次起义都失败了,所以很多革命党人就非常灰心。就是在这个时候,汪精卫说,在大家都消沉的时候,要做一两件事情振奋民心。那做什麼事情?他就想去刺杀摄政王。做这种工作当然就要掩人耳目,所以陈璧君就和汪精卫两个人假扮成夫妻,到北京执行暗杀的任务。汪精卫觉得,万一我被捉住而牺牲了,而她是以这样的身分过来的,一定会连累到她,我不能不给她一个名义啊!所以汪精卫就以私人感情跟陈璧君有了这种约言,说愿意跟她结婚。

后来汪精卫他们在后海的那个银锭桥底下埋炸弹,结果被发现了,暗杀任务失败,汪精卫就被捕了。那时陈璧君正在南方筹款,听说汪精卫被捕,立刻就赶回来,在他被关押的监狱附近租了一个小房子,给他送一些东西,尽量的照顾他。汪精卫被捕以后,本来应该立即处死的,然而因为当时那个主审的人看了汪精卫写的文章和供词,非常欣赏,所以就没有把他处死,而是把他关在监狱里边。这时当然还是满清的统治,可是人心已经思汉了,革命的风潮已经起来了,所以很多人同情革命。有一天晚上,监管汪精卫的狱卒就带进来一小团揉得很烂的纸给了他,他打开一看,是陈璧君给他的一封信,信中嘱托他忍耐,说一定要设法救他。汪精卫看了非常感动,而且那个狱卒说,这个写信的人希望他能够回信写几个字。汪精卫就想回信写什麼?如果实话实说,被人家搜到了,那不是连累陈璧君了吗?所以汪精卫写了什麼呢?他想到了清初著名词人顾贞观所写的一首词<金缕曲>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於是汪精卫把这首词改了几句,交给了这个狱卒,让他带出去给陈璧君。那陈壁君给他写的这封信怎麼办呢?他说我既不忍心把它舍弃,又不能够把它保存。他就把陈璧君写的信放在嘴巴里嚼一嚼吞下去了。所以汪精卫实在是很重视感情的一个人。

被逮口占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奼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燐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刚才讲的是汪精卫早期的经历,现在我们就来看他最有名的几首诗, <被逮口占>四首。我的题目是汪精卫诗词中的「精卫情结」,一个人有时候内心之中有一种complex。就是一种「情意结」,就是你执著要追求的东西。大凡真正伟大的作家,在内心之中都有一个真正追求和执著的理念。《论语》也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很多人只向往文采风流,但那一定是第二等,就是文采再美妙。再风流,也是第二等。凡是第一等的作家,都有一个最高的理念的层次。我曾经写过辛稼轩词的评论,我说它「一本万殊」,稼轩写了好几百首词,每一首词都有不同的感情、不同的风格,但是它有一个中心所执著的东西。杜甫也同样是如此,他那麼多长短的、古近体的诗篇,也有一个他所执著的理念在那里。汪精卫的诗,还有他的词,合在一起你就可以看到,就是他有一个理念,有一个执著,而他理念所执著的,就是一个愿意牺牲自己去完成一个什麼东西。要追求一个不可能的事件。李商隐说「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什麼时候你能够把天下的情势改变,你能够把东流的逝水都挽回来,你能够做到吗?而这个汪精卫就读了陶渊明诗和陆游诗,那陶渊明虽然是消极,但是他有一个理念是不可挽回的,所以他说「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我有我所执着的、我所守住的一点;这个陆放翁临死还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所以伟大的诗人,都有他一个理念、一个执著,不是随波漂摇的,不是见风说风、见月说月的人。

汪精卫的诗词之所以让我感动,就因为我居然发现,在他的诗词里边,从他最早的诗到最后的诗,都一直贯串著他的一个理念。所以你看他<被逮口占>就说:「衔石成痢绝」,「衔石」指的就是填海的精卫鸟。就如李商隐说的,「何日桑田惧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你能够让沧海变成桑田吗?所以汪精卫说「衔石成痴绝」,你能够挽回这个东流的逝水吗?你这个精卫的小鸟,想衔著一个一个小石头去填那个沧海,你填得了吗?然而填得了填不了是一回事情,我有这种理念又是一回事。所以「衔石成痴绝」,那真是「痴」啊!有这种理念的人当然是傻瓜了,你抱著一个你自己要追求的理念,而你能不能成功是渺不可知的。你要填的是沧波万里的大海,所以「沧波万里愁」。「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你们大家都不肯做那个傻瓜的精卫,你们大家都不肯衔那个石头去填海,所以我是孤独的,可是我「终不倦」,我不懈怠、不停止,「羞逐海鸥浮」,海鸥怎麼样?海鸥到处追逐食物,船上有食物,它就站在船上的桅杆上;海边上有食物,它就落在海边上。而我精卫是耻於这麼做的,所以「弧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第二首,「奼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奼紫嫣红的这麼美丽的颜色,你是用什麼颜料把它染出来的?他说「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将来有一天那麼美丽的红花开出来,那是多少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染成的。第三首是最有名的一一首了:「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伙,不负少年头。」少年人都容易感激奋发、激昂慷慨,所以「慷慨歌燕币,从容作楚囚」,我现在被捕了,但我不畏惧,我会从容赴死,为我的理想付出生命;「引刀成一快,」斩首对我来说是一种痛快,因为这是在成全我、完成我的理念,所以,「不负少年头」,我为了理想、为了革命、为了国家而牺牲,我觉得这是值得的。第四首:「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燐光不灭,夜夜照燕台。」我虽然死了,但是我的心魂还在,我的身体就变成劫后的寒灰,我的骨头的那个磷火不会消灭,每夜都要照在当时的燕京。

我还要补充一点材料。汪精卫要去行刺摄政工的时候,曾经给他的朋友胡汉民写过五封信,他对这些革命的同志说,现在我们多次起义都失败了,很多人对革命不再存有热情和信仰了,我们要牺牲一两个人,做出一些事情来,重新唤起大家的革命热情,所以他准备去暗杀摄政王。胡汉民劝他不要做,说人才难得,不应该去牺牲,机会还不到。他就给胡汉民写了一封血书,说人才是为了有用的,得到人才却不用他,又何必求这些人才呢?如果说现在:不是可死的时候,而我汪精卫不是可以赴死的人,那麼我请问,谁应该去牺牲?他又打了比方说牺牲的道路有两条:「一曰恒,二日烈」,譬如我们煮饭,是有一个锅来盛这个米,然后底下要架上柴火来烧。这个锅得要长久忍受烈火、滚水的烧灼煎熬,这是「恒」的美德。而那个被烧的柴,把它自己完全烧毁,饭就是因为有这个热力才蒸熟的,这是「烈」的美德。他说在革命的事业上,要有人做那个百折不挠、耐得住苦难的锅,也还要有人能够有牺牲的勇气、能够做那个被烧的柴火。他於是对胡汉民说:「我今为薪,兄当为釜」——我现在就要做那个被烧的柴,我希望你能够做那个煮饭的锅。所以这个汪精卫是从很早就有这样的理念。那汪精卫后来不是跟日本人合作成立了南京的伪政府吗?当他死了以后,就有一些人写了诗词来悼念他,我现在念几首别人悼念他的诗。我现在先引胡适之先生的一段话。当汪精卫的死讯传来,胡适在日记里说:「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身,故终身不免行有『烈士』的complex」,他是抱定牺牲自己的志意的。这是胡适说汪精卫有「烈士」的情结。我今天讲汪精卫的「精卫情结」,「精卫情结」也就是一个烈士的情结,所以我的题目其实跟胡适先生是相同的意思。人各有所求,《史记)里说「贪夫殉财,烈士殉名」,文天祥殉节死难了,他说「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虽然死了,但是我的姓名、忠义的名声永远留在历史上了。所以烈士殉的是「名」,一般所说的「烈士」,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名声,就是所谓「千秋万世名」,可是汪精卫不是一般的烈士,他所作的是更大的牺牲。他少年时候也说「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我牺牲了生命,但我可以永远得到「丹心照汗青」的令名,可是最后汪精卫跟日本人合作,是连这个身后的名都牺牲了,他从此被人骂成「汉奸」。而我之所以读了汪精卫的诗词很受感动,就因为他不是一首诗,不是一首词,他是从开始到结尾,终身所贯注的,还不止是一个烈士的情结,因为他不是「殉名「的烈士,他是连名都要牺牲的,所以我说他是一种精卫的情结。

现在我们再来看他的另一首诗, <见人析车轮为薪为作此歌> 。说的是看到有人把车轮拆下来,劈成柴去烧火做饭了,而写了这首诗。车轮是负重致远啊!它曾经负载过多少重量、运输过多少货物?到它衰朽了不能用了,人们就把它拆下来烧火,所以它最后把自己也牺牲了。这种把车轮子卸下来劈成的薪柴在中国传统上有一个名字,叫做「劳薪」,因为它做了一生劳苦的工作、最后连自己都赔上去了。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汪精卫有了这个complex,所以看到有人劈车轮为柴火,就引起了他的感慨,写了这首歌:

见人析车轮为薪为作此歌

年年颠蹶南山路,不向崎岖叹劳苦。只今困顿尘埃间,倔强依然耐刀斧。轮兮轮兮生非徂徕新甫之良材,莫辞一旦为寒灰。君看掷向红炉中,火光如血摇熊熊。待得蒸腾荐新稻,要使苍生同一饱。

这就是他刚才的理论,我要把我烧了,蒸出一锅饭来给大家吃。我们现在都讲的是他的烈士的情结。

病中读陶诗

摊书枕畔送黄昏,泪湿行问旧墨痕。种豆岂宜杂荒秽,植桑曾未择高原。

孤云靉靉诚何托,新月依依欲有言。山泽川涂同一例,人生何处不笼樊。

病怀听尽雨飕飕,斜日柴门得小休。抱节孤松如有傲,含熏幽蕙本无求。

闲居始识禽鱼乐,广土终悬霜霰忧。暂屏酒尊亲药裹,感因苦口致深尤。

我们再看他的<病中读陶诗>两首。陶渊明这个人很奇怪,很多忠义奋发的人都被他的诗所戚动,像稼轩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陶渊明有他凛然生气的那一面,而他不志的时候,也能够躬耕归隐。所以陶渊明的诗富於人生的经验,可以让出来不少的心得,共鸣。汪精卫的诗说:「摊书枕畔送黄昏,泪湿行间旧墨痕」,这是他生病的时候,整天躺在床上,就读陶渊明的诗。他从小读陶诗,旁边或有他自己或者他父亲的评点,所以是「行间旧墨痕」;「种豆岂宜杂荒秽,他桑曾未择高原。」这是化用陶渊明的诗句。陶渊明有一首<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种豆在南山之下,可是草太茂盛了,豆苗长不好,所以,一大早起来我就去锄草,月亮都上来了,我才背著锄头回来。田间的小路很窄,旁边的杂草很多,我衣服都打湿了,但是只要我种的豆子长好了,我付上这点代价算什麼!所以汪精卫说「种豆岂宜杂荒秽」,说种豆一定要除去那些杂草。你要追求你的品格、你的精神,你追求自己的那个不是外表能够看见的东西,你就要把那些不好的东西除掉。「植桑曾未择高原」,陶渊明<拟古>说的,「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他说在水边种上了桑树,三年后想可以采桑了,忽然一阵大水来了,桑树枝叶都随波漂流了。可这是你最初选择的不对啊,你为什麼不种在高地呢?所以今天被冲毁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种豆岂宜杂荒秽,植桑曾未择高原」,因而人生,你说一句话、你做一件事情,就是你不说话你不做事.你一动心动念之间,你都种了些什麼东西啊?「孤云靉靉诚何托,新月依依欲有言」,陶渊明<饮酒>诗里边说了,「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世界上一切万物都有一个托身之所,惟独天上那一片云,四无依傍,这真是孤独。所以陶渊明又说「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你看那一朵云,慢慢的缥缈之间就消逝了,你什麼时候再见到那朵云的光影的闪动?明天也许有云,但绝不是这一朵云了。还不像今年花落明年又开在这里,那云永远不见了。现在汪精卫用了陶渊明诗中的形象,「孤云靉靉诚何托」,诚,果然,人生果然就是如此孤独的,你汪精卫被人说成汉奸了,你当时的那一份用心,连你死后的声名都牺牲掉的那一份用心,谁真的认识?谁真的理解?「孤云靉靉诚何托,新月依依欲有言「,这是一钩新月,你看它那麼多情的样子,我觉得那月亮就要跟我说话。这麼光明、这麼新鲜的感觉,你真是觉得有生命在的,写得真是好。「山泽川涂同一例,人生何处不笼樊」,你说人生哪里不孤独?人生到处都孤独。你说人生哪里不受拘限?人生到处都是拘限。所以不管是山、不管是水,「山泽川涂同一例,人生何处不笼樊」。

第二首,「病怀听尽雨飕飕,斜日柴门得小休。抱节孤松如有傲,含薰幽蕙本无求」这个汪精卫真是写得好,尽管他外表上做了大家以为是汉奸做的事情,但从他的内心看他绝不是一个汉奸。「抱节孤松如有傲」,这也是陶渊明说的,「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松是坚贞的、岁寒不凋零的,所以它「抱节」;「含薰幽蕙本无求」,这是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感遇>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我不是为你们才香的,我是本来就是如此的。「本能求」,这是张九龄说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蕙之芳香是它本质如此,它不是送出香气叫你来采折。所以是「抱节孤松如有傲,含薰幽葱本无求。闲居始识禽鱼乐,广土终悬霜霰忧」,陶渊明不是归国田了吗?他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你看空中的鸟、水中的鱼是多麼自由,所以陶渊明就脱出了世俗官场的约束隐居了。这是「闲居始识禽鱼乐」,可是呢,下一句就是汪精卫,不是陶渊明,汪精卫是「广土终悬霜霰忧」,「广土」,我们国家的这一片土地,就是在霜霰之中,在风雪侵凌、在列强的窥伺之下,汪精卫为此而深深担忧。《论语》上记载,孔子带著学生们周游列国,有一次经过一个地方,看到长沮、桀溺两个人在那里种田,孔子就让子路去问路。子路就过去了,长沮、桀溺就对子路说,你的老师带著你们东跑西跑,今天到这个国家、明天到那个国家,跟个「丧家之犬」一样,你「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仁哉?」子路回去对孔子说了,孔子就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鸟兽不是你的同类,你不能真的就在山林之中与鸟兽住在一起,我们是人类,我们不关怀人类、不为人类做事情,我们跟谁在一起呢?所以「广土终悬霜霰忧」,这就是汪精卫跟陶渊明的不同了。你关心追求自己的自由,可是你怎麼忍心看到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你怎麼能够忍心看到你的国家被灭亡呢?所以他「暂屏酒尊亲药裹,感因苦口致深尤」,我暂时抛开我喜欢的酒,我就来吃药,「良药苦口利於病「嘛,我怎麼能因为吃起来苦就抱怨呢!所以你要耐得住一切的苦恼。

那汪精卫跟陶渊明果然是有不同的,你要知道,天下的事情,你没有走出这一步以前,你是站在这里的,但是你只要一步走出去,你不站在那里了。所以陶渊明在改朝换代的时候,他是接受新朝还是不接受新朝?陶渊明就说,「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他说有人劝我出去,我已经走到门口了,迈一步就出去了,可是我又转回头坐下了,我自己想一想,万一我一步迈出门,如果遇到不能够让我满意的事情,那就千年万世永远要被人讥笑了,这就是陶渊明。而汪精卫这个人就跟陶渊明不同,汪精卫是我宁可牺牲自己,我要为国家人民做一些事情,而陶渊明说我还是退回来吧!所以汪精卫当时在中国最危亡的时候,还希望能够保有半壁江山,能够由他把沦陷区的人民、土地保全一部分,他是有这样的理想。可是你毕竟迈出去这样一步了,当你没有迈出去的时候。日本人跟你谈的条件说的都很好,可是你一旦真的脱离了国民政府,真的坐著船到了上海、到了南京,日本人马上条件都变了,你回不去了。就是「万一不合意,永为耻笑嗤」,这真的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

我们再来看汪精卫的一首词。他有一首咏落叶的词,牌调名是<忆旧游> ,写得很不错。我们知道,词的内容跟牌调其实是不必然有关系的,但是很多作者,在他选择词的牌调的时候,他是有心的。汪精卫为什麼选择了<忆旧游>?因为里边有他对自己平生的回忆。还不只是汪精卫,晚清的文廷式也写过一首<忆旧游>,那时庚子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著光绪皇帝从京城逃走,把珍妃投到井里去了。而文廷式是珍妃的老师,跟珍妃的哥哥也是非常亲密的好朋友,所以文廷式写了 <忆旧游> ,真是回想当年,戚慨万千。现在汪精卫也写<忆旧游> ,本来牌调与内容不必然有关系,可是文廷式、汪精卫选择了这个<忆旧游>的牌调,还是有一份深意的。这是牌调,再说题目。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没有题目,而这首词的题目叫做「落叶」,说明这是一首咏物的词。咏物词是怎麼样?周济说:「咏物最争托意。「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咏物的词,最重要的就是里边一定要有寄托的意思。不然咏物只是咏物,那还有什麼意思?汪精卫的这首咏落叶的词写些什麼呢?我们来看看:

忆旧游 落叶

叹护林心事,付与东流,一往凄清。无限留连意,奈惊飙不管,催化青萍。己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经。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诉飘零。天心正摇落,算菊芳兰秀,不是春荣。摵摵萧萧里,要沧桑换了,秋始无声。伴得落红归去,流水有余馨。尽岁暮天寒,冰霜追逐千万程。

这是一首咏物词,题目是「落叶」,咏物词一定要扣紧这个物来写。「叹护林心事,付与东流,一往凄清」,你要知道,树的叶子不是有叶绿素吗?它可以发生光合作用,可以给树提供养料,科学上这麼讲。所以叶子的心是要保护树木的,可是现在这叶子落了,它要保护树林的用心就完全都落空了,现在就落得个一片凄凉。「无限留连意,奈惊飙不管,催化青萍「,他说这个叶子难道就心甘情愿落下来吗?叶子还有多少留连的意思?它愿意留在树上,愿意贡献自己维护树木的一份心意跟力量。可是秋天那种强大的风,它不管落叶的悲哀,不管这个落叶的用心,「惊飙不管,催化青萍」,就把一切植物都摧毁了。词的妙处在於它有一种「语码」(code)的作用,有一种言外的可能性。「青萍」是植物,当然一切植物到了秋天都零落了:但「青萍」同时是一把宝剑的名字,所以表面上说的是植物,秋天把一切植物都摧毁了,同时也是把一个志士、一个烈士的一切当年的壮心给摧毁了。「己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经。」这里「分」是名词,就是本分,就是你所应得的。「己分」,我已经知道我的本分,我所能做的,「己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经」,潮,向前的叫「澜」,回来的叫「汐」;早晨的叫「潮」,晚上的叫「汐」,一个是去的,一个是回来。他说我已经知道我过去的那一切,没想到我晚年还要经受又一次的考验。我当年是曾经参加国民革命,曾经去暗杀摄政王,那现在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我应该做什麼呢?我现在还要回来,还要牺牲我自己做一些事情吗?「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诉飘零」,我现在再回来,作为一棵树,而这棵树是飘摇在风雨之中的树,树根都暴露在外面了。我是作为树枝上的叶子,希望还为这棵树尽一点力量,可是树的那些曲折的、向空腾拏的树枝已经都衰老了,不知哪天就会要倒。我这树叶能为这样的树做什麼呢?我这叶子是飘零的,而这树的根和枝又何尝不是飘零的呢?所以是「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诉飘零」。寒冷的根、老去的枝,跟我这叶子一同诉说飘零。

下阕。「天心正摇落,算菊芳兰秀,不是春荣」,他写的是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因为当时满清的革命,国家总体还是没有很大的危险;可是现在这个抗战的政府在后方真是「出水根寒,拏空枝老」,整个国家的存在都是危险的、不可知的,所以他说现在是「天心正摇落」,「天心」,这是命运,天心注定现在就是摇落的日子,就是衰败的日子,就是这株大树枯乾要跌倒的日子。「算菊芳阑秀,不是春荣」,就像我现在要想做一些事情,我回到南京,那里已经是沦陷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也是一个政府,表面上做的也像有那麼回事的样子,好像「菊芳兰秀」,可是毕竟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所以「不是春荣」,那不是真的春天。「摵摵萧萧里,要沧桑换了,秋始无声」,「摵揻」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瑟瑟」,风吹枯乾的树叶的声音。「揻摵萧萧里」,到处都是凄凉摇落一片萧瑟的声音。「要沧桑换了,秋始无声」,什麼时候萧瑟的声音才能停止?要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要整个的世界都换了,这种摇落的声音才能停止。「伴得落红归去,流水有余馨」,「落红」是什麼?这首词不是写落叶吗?大家要记得,我在前面讲过汪精卫的一首诗,说「奼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落叶已经没有希望了,我知道我要流走,但是我要用我的鲜血染红花瓣,我最后愿付上我的代价,用我的生命来证明我的持守、我的志意。所以我希望有一个飘落的红色的花瓣陪伴我。一起流走,「伴得落红归去,流水有余馨」,如果我能够在最后离去的时候,不止是一个枯乾的叶子,还伴随有一片飘零的落花,那个时候就算我凋零随流水流走了,那流水还留下一点点香气,「余馨」也就是他原来的志意和理念。「尽岁暮天寒,冰霜追逐千万程」,落叶是现在,那未来呢?秋天以后就是寒冬,所以我的未来,落叶的未来,是「冰箱追逐千万程」,我知道我将来要走的路,一路上都是冰霜的追逐,是更寒冷的冰雪的挫折。这就是当时汪精卫离开重庆、到南京组织了伪政权的时候写的一首词,里面仍然体现著他的牺牲的志意。

那这个汪精卫后来就当然是汉奸了,他死后本来是葬在中山陵附近的梅花山上,因为那个时候南京政府还存在,日本还没有投降。可是转眼之间日本投降了,蒋介石要从后方重庆回到南京的的时候,就指示要炸毁汪精卫的坟墓。他们两个人斗争了一辈子,所以一定要炸毁汪精卫的坟墓。而汪精卫死的时候,已经是日本投降以前一年不到的时间了。当时有人劝陈璧君退出,说你就不要再在政府里边工作了。陈璧君就说,我跟汪精卫从开始革命跟随他一生,我不能到最后放弃这件事情,我宁可为这件事情而牺牲。所以陈璧君在战后就以汉奸罪被审判。有记载说当时很多人来旁听,陈璧君就在法庭上说,你们说汪精卫卖国,说汪精卫是汉奸,中国哪一寸土地是汪精卫卖的?哪一寸土地是汪精卫丢掉的?他是在这些地方沦陷以后,才来挽救这里的。据说当时很轰动。而由於战后蒋介石的接收弄得民怨沸腾,当时报纸甚至还说「人心思汉」,「人心思汉」本来是说人想念自己的祖国,但是这里的「人心思汉」,是暗指人心思汉奸。这个我是身经其事的,我们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现在胜利了,当然很高兴了,我当时正北京的中学教书,就带苦我的学生在马路上欢迎。结果国民党的这些个来接收的人,最后我们管他们叫什麼?叫「劫收大员」,还有什麼「五子登科」,这都是当年编出来的成语,「五子」就是指他们所「劫收」的房子、条子、金子、.车子、还有女子,,所以这就是当时的情况。

我现在来不及讲很多,再看看汪精卫死后人家评论他的诗吧!当时上海有一位女诗人,这个人叫陈小翠,她有一首<题《双照楼诗词稿》> ,全诗是:「双照楼头老去身,一生分作两回人。河山半壁犹存末,松桧千年耻姓秦。翰苑才华怜俊主,英雄肝胆惜昆仑。引刀未遂平生志,惭愧头颅白发新。」这首诗真是写得很不错,写得很贴切。「双照楼头老去身,一生分作两回人」,汪精卫跟陈璧君的住所叫双照楼,如今他已经老去了:而他这一辈子等於做了两种不同的人,前半辈子行刺摄政王,是革命志士,现在居然做了汉奸。但是刚才我就说了,很多人同情他,比如胡适之就没有说他是汉奸,而说他是有烈士的情结,烈士的complex,这是胡适之的日记上说的,所以真正了解当时的那些个人,都知道汪精卫绝不是一个汉奸,他是不得已而这样做的。只有蒋介石那一派的人才会真的把他打成汉奸了。所以陈小翠说「双照楼头老去身,一生分作两回人。河山半壁犹存末,松桧千年耻姓秦」,这真说得好,他是要保存半壁江山,「跟南宋一样,可是他毕竟是跟日本人妥协了,所以「松桧千年耻姓秦」,古人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那松桧是经霜而不凋零的,可是松桧的桧字冠上个姓秦的「秦」字,就因为秦桧而蒙上了耻辱。汪精卫也居然落到一个汉奸的名字,所以是「耻姓秦」。「翰苑才华怜后主」,这是用了一个典故,说李后主亡国以后被带到北方,宋朝的皇帝就问他,说听说你常常写诗词,有什麼好的句子念来我听一听。李后主就说「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是他咏扇子的诗,宋朝皇帝就说「好一个翰林学士啊!」说你这个文才还不错,就是你不配做一个国君。所以陈小翠说「翰苑才华怜后主」,当时中国政坛上的这些个高宫,诗词写得最好的是汪精卫。所以「翰苑才华怜后主,英雄肝胆惜昆仑」,所以她说汪精卫始终是英雄肝胆,像唐朝传奇里说的昆仑奴这样的侠士。「引刀未遂平生志,惭愧头颅白发新」,汪精卫当年说「引刀成一快」,可是到底没有;而现在居然落到一个汉奸的下场。当时还不止是陈小翠说他好,钱钟书也有一首诗,说「扫叶吞花足胜情,钜公难得此才清」,也是称赞汪精卫的,「扫叶吞花」都是汪精卫的诗词,「足胜情」,他有这麼多的诗人的感情,「钜公难得此才清」,在政坛上的这些个名公巨卿之中,难得有这麼有才华的人。

其实我本来还有一些材料,在汪精卫组织南京政府的时候,南方有很多的词学家,像钱仲联,像龙榆生,都跟汪精卫有密切的交往,而且钱仲联他们还在汪精卫的政府里做过事情,汪精卫死了以后,他们也都有诗,我现在来不及给大家念了,只好就结束在这里。总而言之,我认为汪精卫诗词里有一个complex,就是胡适说的烈士情结,一个「精卫情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8

主题

9266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华夏韵墨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1957
贡献
9862
金钱
12138

巾帼诗人勋章

发表于 2015-6-22 09: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8

主题

9266

帖子

3万

积分

栏目顾问

华夏韵墨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1957
贡献
9862
金钱
12138

巾帼诗人勋章

发表于 2015-6-22 09: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君子赏兰 于 2015-6-22 09:36 编辑

从老师分享的教授课卷中看出,从汪的《被逮口占》"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见人析车轮为薪为作此歌>“只今困顿尘埃间,倔强依然耐刀斧。”等诗句中还是可以看出早先的他有一种大义凛然铮铮硬汉的风骨和才情,只可惜他后来真象陈小翠<题《双照楼诗词稿》> 诗中所描“河山半壁犹存末,松桧千年耻姓秦”!所以现今的我们只能用“扬弃”的方法从诗的角度客观品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7

主题

7万

帖子

2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928
贡献
73833
金钱
9212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5-6-22 09: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的诗人,都有他一个理念、一个执著,不是随波漂摇的,不是见风说风、见月说月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223

帖子

8359

积分

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350
贡献
2443
金钱
2963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5-6-22 13: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过去看过。
不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
很佩服汪的诗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5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11: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芥子 发表于 2015-6-22 13:16
这篇文章过去看过。
不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
很佩服汪的诗词。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2 15: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