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沽口炮台(已修改版) 文/义辰
是乃大沽口滨海之乡,元兴漕运、明设海防、清筑要塞,今成史章。唯夫入津门之障,趋京府之咽。海防重镇,城隅前沿。可谓云连波势,大沽于北地;月共潮声,虎门于南天。几回战火,百年峰烟。兴废之悲三叹,荣枯之事经年。
至于清建六合2而防,明设三台1而御。南北相携,纵横并助。观夫此时空“门”“高”4之旧名,无地有“震”“海”3之遗处。返照显“威”旌5而孤,远风携昔人而去。
斯则大清之治六十载,外寇以侵四三番。高台日映旌之色,大沽风侵炮于痕。胜时将而义勇,失处国乃倾沦。日趋京府,坐失国门。呜呼离故土,别家园。郑侠流民犹之待绘,阿房焦土更于难言。骇浪且消寒碧落,残阳则照血黄昏。意欲拍栏,怕触山河之痛;思还倾泪,难招将士之魂。但幸于今游船影,犹能至此打鱼村。
斯则曾始何时,才知此域。悠悠林带隔于滨,隐隐路桥环于侧。广厦如林,车流似织。海面舟浮于远波,港弯轮驳于幽色。
每至抚今望处,追昔吟情。去思邈之已远,陈迹浩之难平。炮身未动,尘锈已横。斯乃台边旌,为深仇而展;海口浪,从旧恨而生。百载回眸,枝花有泪;漫天飞雨,草木疑兵。惯看此夕海天之浪,犹效当年炮火之声。伤怀不忘,战鼓长鸣。 注解: 1、三台-明代设防以“威”“震”“海”三字命名的三个炮台。 2、六合-清代建炮台六座,三座在南岸,两座在北岸,分别有:“威”、“震”、“海”、“门”、“高”等命名的完整防御体系。 3、震海-以“震”、“海”命名的两个炮台。 4、门高-以“门”、“高”命名的两个炮台。 5、威旌-以“威”字命名的炮台上迎风飘展写有“威”字的牙旗。
评阅老师-笔耕墨语点评
沧浪书院赋一期第九讲作业:
天津大沽口炮台
文/义辰
是乃大沽口滨海之乡,元兴漕运、明设海防、清筑要塞,今成史章。唯夫入津门之障,趋京府之咽。海防重镇,城隅前沿。可谓云连波势,大沽于北地;月共潮声,虎门于南天。几回战火,百年峰烟。兴废之悲三叹,荣枯之事经年。
(评:1、开篇散句总起,气势恢宏。2、本段平声韵,用韵合理。3、提引恰当。4、句式衔接方面,如果句式较多,建议在紧长隔轮换的基础上,每种句式两两出现,依次排列,这样能够形成强烈的节律感。)
至于明设三台1而御,清建六合2而防。纵横并助,南北相携。诚知此间是,无“震”“海”3之遗处;何地寻,空“门”“高”4之旧名。远风昔人而去,返照“威”旌5而孤。
(评:1、取典做珠,相得益彰。2、句式排列合理,提引恰当。3、本段用韵出现混乱,首先换韵时应用仄声韵,其次用韵必须是在同一韵部里的韵字,不能想当然的随心所欲。)
斯则大清之治六十载,外寇以侵四三番。高台日映旌之色,大沽风传炮于痕。胜时将而义勇,失处国乃倾沦。日趋京府,坐失国门。呜呼郑侠流民犹之待绘,阿房焦土更于难言。骇浪且消寒碧落,残阳则照血黄昏。意欲拍栏,怕触山河之痛;思还倾泪,难招将士之魂。但幸于今游船影,犹能至此打鱼村。
(评:1、本段平声韵,换韵正确,韵字同部。2、句式衔接排列合理,提引恰当。3、行文流畅,情景交融,睹物抒怀,人文历史,囊括其中。)
呜呼谁知此域,曾是何时。隐隐路桥环于侧,悠悠林带隔于滨。车流似织,广厦如林。港弯轮驳于幽色,海面舟浮于远波。
(评:1、本段换韵应为仄声韵。2、提引词“呜呼”不可重用。3、句式及行文上,强凑为之,略为遗憾。)
每至抚今望处,追昔吟情。去思邈之已远,陈迹浩之难平。炮身未动,尘锈已横。台边云为旌旗而展,膛口风从旧恨而生。百载回眸,枝花有泪;漫天飞雨,草木疑兵。惯看此夕海天之浪,犹效当年战鼓之声。伤怀不忘,战鼓长鸣。
(评:1、总结段平声韵,韵部统一合理。2、句式运用上,字数过多,略得冗杂拖沓。一般两三个骈句,外加一个散句就可以了。结的要有力,也要有余味。3、作为一篇骈赋,貌似没有一句壮句,这与赋文要求不符。)
注解:
1、三台-明代设防以“威”“震”“海”三字命名的三个炮台。
2、六合-清代建炮台六座,三座在南岸,两座在北岸,分别有:“威”、“震”、“海”、“门”、“高”等命名的完整防御体系。
3、震海-以“震”、“海”命名的两个炮台。
4、门高-以“门”、“高”命名的两个炮台。
5、威旌-以“威”字命名的炮台上迎风飘展写有“威”字的牙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