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21-7-1
威望1232
金钱10412
贡献7952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威望- 1232 点
贡献- 7952 次
金钱- 10412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3-8-17 18: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3-8-17 18:55 编辑
毛泽东说:“写诗是件费脑子的事,尤其是旧体诗词更不容易掌握,又是平仄格律,又是韵脚、对仗,还不得犯孤平,掌握了这些还要讲究诗意和诗的境界。”,从这段话中可见毛泽东其实是很重视诗词格律的,但他又不拘泥于旧规旧制甚至是有意打破旧规旧制用新音和方言写作旧体诗词,所以,王力说:“毛主席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赵朴初在1964年写的《试论毛主席诗词艺术》一文中也说:毛主席“在必要的时候他并不拘泥于格律,而且有意突破格律”。伟人如斯自是伟人风范,但后学晚辈以此为借口不遵守格律诗词的文体之规范则就是态度问题了。
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同臧克家、袁水拍谈诗时说:“关于诗,有三条:(一)精炼,(二)有韵,(三)一定的整齐,但不是绝对的整齐。要从民间歌谣发展。过去每一时代的诗歌形式,都是从民间吸收来的。要调查研究,造成一种形式。过去北京大学搜集过民谣,现在有没有人做?要编一本现代诗韵,使大家有所遵循。”,1957年毛说要编一本现代诗韵,使大家有所遵循,可见这个时期的用韵就缺乏大家都有所遵循的韵书而各行其道,1957年普通话已经颁布,入声已在普通话中消失,但我实在记不起有一部通行的新韵韵书,反而是黎锦熙所编撰的十八韵却被再版,可见,十八韵仍是比较通行于世的一部诗韵,所以,建国以后很长的一个时间段的新韵旧体诗词恐怕是不能完全以普通话音韵等同视之的,更多的仍是以民国音为依托的十八韵为流行,但不否认其中也间杂有以普通话为依托的新韵。
又逮至改革开放后,一批热爱古典诗词的退休老干部提出了以普通话为凭的诗韵改革,但问题是普通话已经取消了入声,如此便显得四声不全了,他们想了个办法是把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作为新韵的四声以定平仄,即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结合了一些历史格律诗的用韵而编制了新十四韵的《中华新韵》,这部诗韵自发行之后争议不断,后来又由教育部出面颁发了十六韵的《中华通韵》,自《中华新韵》始便提出了知古倡新双轨并行的方针而一直延用至今,这便是新韵之大略。
这里顺便说一下的是阴平阳平在音韵学中属于调值的概念,平上去入则属于调类,新韵编撰者们偷换了概念为新韵张目也没啥奇怪的,不过,至此新韵则就可以说跟唐宋的音韵格律脱离了,我们尽可把其当作一种新诗体来看待而无须去加以诋毁。至于个别所谓诗词理论家不辨新旧韵之别、不辨普通话跟民国音之别而硬生生地生出什么句中平仄依切韵押韵则可新韵甚至方言音的说辞来则就太离绳墨了,何足言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