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屯溪老街
安徽屯溪老街
陈玉喜
【一】
屯溪古道徽派征,傍水依山骨架莹;
老街形成八栈聚,茶林字号立云兴。
钱庄典当丝绸药,瓷器盐糖箔酒磬;
经济繁荣小上海。三条马路山水迎。
【二】
褐红石板次鳞栉,砖木序希有致叠;
黛瓦窗棂墙粉楣,精雕木刻纵横砌。
构成鱼骨彩淡雅,古朴花窗经典街;
溢彩流光金字塔,古香古色书魁帖。
赏析;
屯溪老街又被称为宋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建筑风格整体上是保存着宋代徽派民居的特征,老街有近300多家商铺,交通也十分便利。
屯溪老街座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街源起;屯溪老街,原名屯溪街,由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明弘治《休宁县志》中就已有"屯溪街"的名目记载。清康熙《休宁县志》记载:"屯溪街,县东三十里,镇长四里"。可见当时屯溪老街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桥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栈,是老街的发祥地,也是屯溪的发祥地。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即今日的杭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南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屯溪即为休宁县首镇。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维宗的徽商在屯溪华山脚下新安江畔兴造了8间客栈,四所47间房,史称"八家栈"。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时,屯溪已是中国著名茶市之一。老翼农药号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设号创办。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镇长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从八家栈逐年抽东延伸,形成老街。清朝末年,屯溪老街已发展为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南北货、盐、糖、日杂、瓷器、黄烟、锡箔、纸张、酒楼、饭店等行业比较齐全繁荣的市场了。紫云馆改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0),同德仁药号开设于清同治二年(1863),程德馨酱园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郑景昌南北货号的前身大昌南北货开设于清同治年间。民国时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安徽省厘税局、盐公堂、商会等商业机构均设在屯溪。统战期间,大批商贾和难民涌入屯溪,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也在屯溪,于是人口骤增,经济一度繁荣,被称为"小上海"。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
屯溪老街,依山顺水,就地势自然形成,街道走向略显弯曲。街道狭窄,街上的路面为褐红色麻石板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叠致有序,全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窗棂门楣有砖雕木刻,技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群体美。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测,是中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
屯溪老街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以粉墙黛瓦马头墙和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特征的徽派建筑文化,以同德仁药店为代表的新安医学文化,以书画、匾额、楹联为代表的新安书画文化,以老街一楼、老徽馆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砚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文化,以三味茶馆等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馆藏器物和工艺品为代表的民间器物文化,构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屯溪老街还是蜚声海内外的徽州传统工艺品的加工、制作、展示、销售中心。
安徽屯溪老街图片来自网络
|